《盛唐剑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盛唐剑圣- 第5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李琮、李亨虽是皇子,而且身份地位崇高,前者是庆王、太子太师、凉州都督兼河西诸军节度大使,后者是忠王、安北大都护,安抚河东、关内诸蕃大使,可他们身份地位再高都是虚衔,没有实质上的权力的,无权参加朝会。

    他们出现在这庙堂之上,足以表明了一些问题。

    李隆基的目光在庙堂上的文武大臣脸上一个个扫过,逐一在心底念着他们的名字。

    近乎百位官员,李隆基都能一一的叫出他们的名字。

    半晌,李隆基带着几分沙哑的声音才从庙堂上响起,说道:“朕有幸,能得诸位爱卿相助,我大唐有今日之盛,离不开在座的每一位……朕希望日后,你们也能如辅佐朕一般,辅佐未来的大唐天子……”

    李隆基话音一落,满朝哗然。

    在这朝会上,百官自是克制,只是一人一句小小的惊叹。

    庙堂上百余人一人一句,汇聚起来都犹若暗雷轰响。

    李隆基见此反应,心里也是不舍,又缄默半响给了身旁高力士一个眼色。

    高力士从御案取过一卷黄色的诏书,一步一步走到台前。

    李亨眼中闪过一丝炙热,只觉得浑身血液都开始沸腾起来,目光无视一切,眼中只有那小小的黄色诏书。

    高力士摊开诏书,高声道:“夫天命之重,绿错奉其图书;天子之尊,赤县先其司牧。而功兼造化,桥山之树已阴;业致升平,苍梧之驾方远。至於平寇乱,安黎元,洒洪灾,攘大患,黄帝之五十三战,商汤之二十七征,以此申威,曾何足算……”

    “朕有匡扶天下之心,奈何天数将至,命有终时。”

    “皇太子琰,大孝通神,自天生德,谦逊仁爱,熟达机务。凡厥百僚,群公卿士,送往事居,无违朕意。”

    “朕属纩之后,七日便殡。江山社稷,不可一日无主。太子即于柩前即皇帝位,依周汉旧制。军国大事,不可听丧礼停阙,寻常闲务,照常进行……”

    高力士一字一句的说着,情绪有点点的小波动。

    李亨听到这里,彻底的傻眼了。

    他浑身的热血,瞬间给冰住了一样。

    脑子里一遍一遍的回荡着高力士的话“朕属纩之后,七日便殡。江山社稷,不可一日无主。太子即于柩前即皇帝位……”

    这哪里是废立太子的诏书,分明是传位诏书。

    “怎么会?”

    “怎么可能?”

    人生的大起大落莫过于此。

    李亨最善隐忍,但这一刻,身子却忍不住的晃了一晃就,两眼一黑,险些要晕阙过去。

    如果不是在这朝会上,如果不是在这众目睽睽之下。

    李亨甚至都会问一句“为什么?”

    明明说的好好地,明明说了欲立自己为太子,为什么要反悔?

    自己明明胜过李琰百倍,为什么选他……

    万千问题憋闷在心,至于高力士后面的话什么“属文武官人,三品已上,并三日朝晡哭临!”

    “十五举音,事毕便出。四品已下,临於朝堂,其殿中当临者,非朝夕临,无得擅哭。”

    他一点都没有听进去。

    整个人经受着大悲大喜,居然一时间得了癔症,有些痴傻了。

    其实李隆基压根就没有答应李亨要立他为太子,李隆基说的是“欲立”他确确实实有这个想法。

    是李亨自己没有通过考验。

    李隆基知大限将至,实在没办法,矮子里拔高个,选中最有心计的李亨。

    可偏偏李亨存着动裴旻的心思……

    李隆基并不是觉得裴旻不能动,而是现在不能动。

    李隆基一直坚信没有人比他更加了解裴旻,他相信只要李唐不负裴旻,裴旻就不会辜负李唐。

    同时裴旻不是那种逆来顺受的迂腐忠臣,真要将之逼急了,他不是没有反的可能。

    裴旻的本事,李隆基非常清楚,真要将他逼得走上反路,以李亨的能力未必就是对手。

    就算真的用举国的力量打赢了裴旻又如何?

    唐朝自身也将受到致命的伤害,令得自己二十年的努力,废于一旦。

    唐王朝实力大损,现今外有阿拉伯这个强敌,北方还有回纥,西北葛逻禄日渐强大,南方的吐蕃苟延残喘,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至于东北同样有契丹、奚族……

    阿拉伯、吐蕃是唐朝的敌人自不用说,回纥、葛逻禄、契丹、奚族今时今日臣服于朝廷不假,可一但唐王朝实力大损,他们还会如今日这般?

    李隆基想到这一步,就有些不寒而栗。

    没有一个皇帝不想自己的国家千秋万代的,哪怕人人都知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可说都没人敢说。

    李隆基不指望李唐江山能够千秋永固,但至少不能毁在自己的手上。

    念及于此,李隆基毫不犹豫的将李亨从候选名单中除去了。

    相比李亨,李隆基更加相信裴旻能够护住大唐江山。

    本来李隆基对裴旻的忠心就不存有他想,裴旻冒死京畿,甚至还带来了与刘神威不相上下的名医。

    李隆基嘴上不言,心底更进一步坚信两人的君臣情义,明白他值得托付。纵然他不是姜子牙、周公旦这样的千古大圣贤,却也是伊尹、霍光这样的人物,不会成为王莽、曹操。

    李琰固然平庸,能力心思远逊李亨,可只要有裴旻在,李隆基便相信四方宵小不敢妄动,大唐江山即可稳固。

    当然如果可以选,李隆基自是希望能够有一个如同自己这样英明神武的君王继承自己的位子。

    只是他已经没有那个时间去选,也没有那个机会。

    有那么短短的一瞬间,李隆基想过如果自己跟太宗一样,真正的关心诸皇子学业,给他们传授他们帝王之术,会不会还是这种情况?

    当然这个念想,只存在一瞬间,李隆基即便在这一刻,他也不会承认是自己造成的这一切。

    因此李亨,悲剧了!

第七十八章 托孤(上)() 
裴旻心思沉重,也不知该喜该悲。

    一直担心的事情,终于没有发生。

    李亨这个高智商的天坑,再一次成功于太子之位擦肩而过。

    但是看着龙椅上的李隆基,裴旻却是一点也高兴不起来。

    裴旻没有古人的愚忠,但是有人类特有的感情。

    李隆基在裴旻心底并非是高高在上的君王,而是自己的恩人、老板,甚至是朋友。

    就如后世走出学堂的大学生,遇到了一个好的公司,有一个令人信服而且非常关照自己的老板。

    干着自己喜欢的事,为着公司的前途打拼,而老板则在后面给予强大的信任支持。空闲的时候,两人一起喝个酒,聊聊天……

    这几乎是后世正常人走上社会,最理想的生活。

    裴旻没有机会经历,却在古代实现了这一切。

    李隆基给他支持,让他能够放手发挥自己的能力,空闲时候,叫着梨园一起玩乐。

    在梨园里的李隆基,是一点身份架子也没有的。

    一晃十数年,裴旻过得尤为惬意满足。

    而今见李隆基在安排后事,心底是五味杂陈。

    “陛下!”

    文武百官有些忍不住,已经泣哭出声了。

    李隆基在历史上毁誉参半,他为李亨软禁的时候,已经没有人支持他了。而现在他即位这二十年的表现是无懈可击的,就算用汉武帝、唐太宗这类华夏王朝最顶级的帝王来比,也毫不逊色。

    在诸多文武的心中,此时此刻的李隆基是值得追随的盖世明主。

    古人的思想向来将忠君放在第一位,心中的明君在托付后事,绝大多数人都真情流露。

    当然也有部分人是刻意做作,意图表现自己。

    高力士念完旨意,退了下去。

    “大郎、三郎!”

    李隆基突然叫了左右的李琮、李亨一声。

    李琮反应很快,上前听命。

    李亨还未缓过气,满脑子还在想“为什么?为什么不选他?明明自己更好!”

    “三郎?”

    直到李隆基再次叫了一声。

    满朝文武的目光都落在李亨身上的时候,李亨才反应过来。

    电光火石之间,李亨悲由心生“哇”的一下哭了出来,泣身道:“孩儿舍不得父皇!”

    他这反应不可谓不快。

    这一哭直接掩饰了自己的尴尬的处境。

    满朝文武见李亨悲痛的几乎失了神,无不在心底暗赞:“忠王真孝子也!”

    唯有李隆基、高力士少数几人了解原因。

    李隆基也不戳破,说道:“你们有二十余兄弟,诸王子中大郎、三郎最是年长,也最是懂事知礼。朕走以后,你们身为兄长即是父亲,四郎是太子,将会以国事为重。朕希望你们能够尽好兄长本份,便如昔年宁王、申王一般,好好的照顾诸兄弟。”

    李琮没有多想,身为大老,自己作死破了像,注定与皇位无缘,身为长兄,照顾自己的弟弟也是本份,毫不犹豫的应诺下来。

    李亨的脸色更是惨白。

    他完全听出了李隆基这话的背后涵义。

    李隆基身为父亲关心自己的孩子,也是理所当然。

    但是这里是庙堂朝会,这种事情完全可以私下说,而且也就是一句话的事情。

    李隆基刻意将他们兄弟叫来,只为了让他们履行兄弟的义务,完全没有这个必要,而且还以宁王、申王为例子。

    宁王、申王这辈子最让人称道的事迹是什么?

    禅让!

    宁王、申王作为老大、老二,皇太子的第一、第二顺位继承人,他们将太子之位让给了排行第三的李隆基。

    这说明什么?

    李亨很清楚的明白,自己的父亲是要从根本的断绝自己登皇位的道路,而且已经断了。

    李亨心若死灰。

    李隆基没有去在意李亨的想法,他知道自己这个儿子的脾性,只有将他的退路全部截断,才能断绝他那不靠谱的野心。寻常的口舌劝说,毫无意义。

    李琮身为长兄,他的应诺也意味着代替李亨答应了。

    庙堂之上,李亨根本没有回嘴的机会与可能,只能如若木头一样,木讷的移到了一旁,无神的看着这一切。

    “裴卿!”李隆基突然叫了一声。

    庙堂气氛突然一凝。

    裴旻迈着沉重的步伐走了出来。

    一瞬间,文武百官,所有人的目光都汇聚在他的身上。

    那眼神充满了赤裸裸的羡慕,根本无法掩饰……

    李隆基在安排身后事,很明显太子李琰目前根本不足以阻挡一面,安排辅政大臣是必然的。

    毫无疑问第一个叫到的人,将会是辅政大臣的核心,也是地位最高的存在。

    就如当初的诸葛亮,刘备夷陵战败,病退永安,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命人将诸葛亮招来。

    诸葛亮不到,刘备就不会行托孤之事。

    以谁为尊,这是关系整个国家命运前程的大事。

    李隆基第一个叫到裴旻,目的用心,显而易见了。

    “臣在!”

    裴旻带着几分伤感的作揖,声音低沉。

    “免礼!”李隆基轻笑着:“你我君臣相交近乎二十年了吧!”

    裴旻苦涩的说道:“臣十七岁入京,今年已经三十七了,二十年不到一点!”

    “是啊!那时候朕只听过你的名字,却没有机会……不对……”他突然笑道:“二十年前的曲水流觞,朕见过你,只是你没有见到朕。朕当时就想邀你上船会晤,只是身旁多是姑母的眼线,未有轻举妄动。朕对你印象极佳,早有收为己用之心。现在回想起来,足见朕的眼光还是不差的。我大唐有今日之盛,爱卿当居首功。”

    听到李隆基说及往事,裴旻更是苦涩道:“陛下贤明圣德,臣不敢居功。”

    李隆基看着年富力强的裴旻,心底也有些欣羡,可到了这一步,与哭哭啼啼的待死,不如看开以全身后之名,故作坦然的笑道:“你若不敢,在做的诸位更加无人了。”他说道这里,一脸肃然:“武威郡王裴旻智勇兼备,有太公望之才略,更兼周公旦之大德,特加封爱卿为尚书令。太子琰年幼,难以担当大任,朕将太子托付爱卿,希望爱卿如太公、周公一般,辅佐太子,护我大唐万事昌隆!”

第八十章 双王辅政() 
李隆基话音一落,满朝文武尽皆哗然。

    尚书令!

    连向来充当和事佬的源乾曜忍不住一阵心悸。

    至于李元纮、宇文融更是面无人色了。

    尚书令一职始设于秦朝,主要负责管理少府文书和传达命令,西汉沿置。到汉武帝时期,为限制相权,用尚书令处理天下奏章,逐渐使其成为处理中央政务的主要机构。东汉时期,尚书令的职权更重,朝廷政事一以委之,而三公虽然地位尊崇,但已沦落为坐而论道的角色,不再承担具体实权。

    隋朝建立后,正式建立三省六部制的体系架构,并明确规定三高官官同为宰相,而先前的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完全变成荣誉虚衔。

    到了唐朝,尚书令就成了唐王朝最最特殊的官职。

    因为唐王朝建立后,中央官制沿袭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其长官中书令、侍中和尚书令同为宰相,而尤以尚书令的地位和权力最重。

    而唐高祖在位时,太宗皇帝李世民一直担任尚书令,是以三高官官虽然同为宰相,但品级和权力却并不相同,尚书令为正二品,侍中与中书令则为正三品。而且尚书令统领六部,负责政令的执行,权力较之侍中、中书令大上不止一筹。

    昔年秦王李世民一直担任天策上将、尚书令职务。

    天策上将是武将之尊,尚书令是文臣之首。

    李世民称帝后,意在集中皇权、限制相权,便将位高权重的尚书令一职闲置不设,而以其属官左、右仆射作为尚书省的长官。

    也就是说整个唐王朝,除了李世民,没有第二个尚书令。

    本来尚书省的权力就在门下省、中书省之上,裴旻一但担任尚书令,毫无疑问将凌驾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