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剑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盛唐剑圣- 第5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但是他骂归骂,却也不会去干违法犯忌的事情,也就是自身的利益受损,过过嘴瘾。

    米粮涨价,影响了他的利益,却并不会给他的生活带来多大的变故。

    随着粮价变更,唐王朝中下层的两千多万百姓皆受影响。

    究竟是骂的多,还是感激的多,又有谁分辨的清?

    至少定下这个价格的裴旻,自己是问心无愧。

    请记住本书域名:。文学馆阅读网址:

第七十六章 二王相会() 
开元十九年九月十五日!

    注定不是一个平凡的日子。

    天气黑蒙蒙的,阴阴暗有下雨的迹象。

    裴旻一早就出了门。

    今天是十五日,也就是望日。

    唐朝的朝会有追朝、常朝、会朝、大朝四个说法。

    追朝是临时临急来的朝会,朝廷遇到面临水火意外灾害,有紧急军情甚至政变这些突发事件时的聚会。

    常朝即是每日的例行公事。

    会朝是每年的元日就是正月初一和冬至日这两天,也是最大的朝会,九品以上官员全参加。

    而大朝即是会朝之后,最常见普遍的朝会。

    每月的朔,望两日,也就是初一、十五,满朝文武都要参加。

    尽管李隆基卧病在床,无法主持,身为太子的李琰,却已经开始担负起了监国的重担。

    虽然表现有些不尽如人意,但在李元纮、裴旻的支持下,也能处理好一切事物。

    一路向皇宫而去,沿途上皆是赶往皇宫的官员。

    裴旻是策马而行,沿途的官员都向他问好打招呼,态度友善热情。

    裴旻这些日子以文宗的身份,结交长安名士,让他原本就极佳的名望更上一层楼,京中官员莫不想与之交好,成为入府宾客。

    裴旻也熟能生巧的与周边官员打着招呼,身为尚书左仆射,六部要务皆在他一身,所需要的人脉远比门下省、中书省更要强大,在这方面也尤为注意。

    进入兴庆宫的兴庆殿。

    裴旻身为宰辅大臣是有权利在朝会开始之前,在偏殿小屋奉茶休息的。

    这个人性化的设定原本是针对宰辅大臣大多上了年岁而设,裴旻并不觉疲累,却也没有特立独行。

    在殿外与一众人打了招呼之后,走进了偏殿。

    这一入偏殿,裴旻意外见到一个不认识的人,不免将好奇的目光落在他身上。

    这一看,眼前不由得一亮。

    他是一个身穿紫色底绣上莽纹的朝服,脚踏黑色武士皮靴的英伟豪杰。

    身形和裴旻相仿,最多矮了一寸半寸,体形极隹,虎背熊腰,长得非常的帅气,不是杨国忠的那种漂亮,而是英姿勃发。眉毛、眼睛、鼻子、嘴,还有健康而富有光泽的肤色,便如刀削斧砌一般。

    裴旻是公认的美男子,而对面此人论及样貌风采,却一点也不输给自己。

    最让裴旻奇怪的是在对方的身上,裴旻依稀看到了几分李隆基的风采。

    当然不是现在这个挺着大肚囊,沉迷享乐,思想颓废的这个李隆基,而是昔年敢于太平争锋,与裴旻一起诉说雄心壮志的那位神采飞扬的一代明主。

    尤其是眉宇,特别的相像。

    要不是此人模样比自己甚至比还要大上些许,年岁不对,裴旻甚至要怀疑是不是李隆基早年多情,在某个地方留下了一个不知名的种。

    瞬间,对于此人,裴旻充满了兴趣。

    这偏殿没有一定的身份,无法入内的。

    在长安的这些日子,裴旻实在想不到还有哪个大人物自己居然未曾谋面的。

    而且他穿的是紫色莽袍,至少也是与自己一样,有着郡王爵位的存在。

    “是谁?”

    裴旻忍不住暗自揣摩。

    对方也注意到了裴旻的存在,大步走了上来,笑道:“这位想必就是裴郡王了吧,在下李祎,久仰大名,今日得见,三生有幸。”

    李祎!

    一听着名字,裴旻瞬间大悟,原来是他。

    也难怪根李隆基有些相像,他的身体里也是留着李家皇族的血液。

    李祎是太宗皇帝李世民的曾孙,吴王李恪之孙,张掖郡王李琨之子。

    李恪是悲惨的,也是幸运的。

    李恪皇位没有争过昔年的李治,还给长孙无忌冤杀,脱离了皇族。直到光宅元年,李治才恢复李恪四子皇族的身份,才让其长子李仁承袭父亲的爵位。

    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正是因为李恪的四个子一度脱离皇族,并无半点影响力。反而逃过了武则天对于李家皇族的清洗。

    神龙元年二月,五王发动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唐中宗复国号唐。

    为了振兴李唐皇族,就在这一年,唐中宗大量封爵皇族,李恪长子李千里被封为正一品的成王。次年,李恪之孙、李琨次子李祗被封为嗣吴王,而李恪被追赠司空、并重新以亲王礼改葬。

    李恪的后人再一次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李祎少年就很有志向,对母亲非常孝顺,与家人相处也很和睦,抚养弟弟李袛以友爱而著称于世。

    景龙四年,李祎任太子仆,兼徐州别驾,加授银青光禄大夫。本来作为长子,李祎应该继承爵位,但是李祎坚持让给自己的弟弟李祇,唐中宗非常赞赏他的品性,因此特别封他为嗣江王,作为嘉奖,以承袭唐太宗十一子李嚣的爵位。

    之后李祎出任德州刺史,此后又调任蔡、衢等州刺史,他为官数年,政绩非常出色。

    由于李祎为官清廉,治理严办,不论官员还是百姓敬畏且信服他,李隆基对之也非常器重,被朝廷日渐重用,被调任京城为光禄卿,随后又调任将作大匠。

    后来因母亲去世,李祎丁忧三年。丧期未满被复起为瀛洲刺史,但李祎心怀至孝,上表坚决请求服满三年之丧。

    李隆基准许。

    三年期满,李祎丁忧期满复出,官拜左金吾卫大将军,开始掌握军权。

    荆南武陵,五溪蛮族首领覃行璋作乱,李祎奉命前往讨伐,生擒行璋,斩其党三万余级。

    邕州贼帅梁大海拥宾、横等数州反叛。李祎再次出战,生擒梁大海等三千余人,斩余党二万余级。

    泷州首领陈行范、何游鲁、冯璘等聚徒作乱,陷四十余城。陈行范自称帝,何游鲁称定国大将军,冯璘称南越王,割据岭表。李祎、杨思勖率兵南下,平定泷州之患,加封为信安郡王。

    大唐疆域有十大节度使,但细分起来以四人名望最高。

    裴旻当之无愧,西方称雄。

    张守珪立足东北十数年,不管局面怎样,确实也护住东北疆域。

    他们两人是老牌名帅。

    而西南的哥舒翰与江南的李祎则是后起之秀。

    哥舒翰一战灭南诏,虎步南蛮。

    李祎纵横岭南一带,名副其实的江南守护神。

    相比张守珪的拖拖拉拉,李祎的三战胜得可是干净利落,一点也不拖泥带水。

    “原来是信安郡王,公之威名,旻也是如雷贯耳!”

第七十七章 一飞冲天,就在今日() 
    裴旻这话一点也不是客套话。

    李祎的三战,是他这个时代的战绩,历史上李祎的战绩,更加的辉煌。

    是因为自己的出现,抢了李祎的风头。

    唐玄宗继位前期,唐在与吐蕃的战争中屡吃败仗,尤其是河陇战场,不占任何优势。

    尤其是杨矩卖了河西九曲之地,更加让西边的情况危机四伏。

    这个时候王忠嗣还未崛起,哥舒翰还是一个烂赌鬼,高仙芝还在耍帅,封常清还是一个让人嫌弃的丑鬼,李嗣业也不是在哪个角落里看戏,至于仆固怀恩更是籍籍无名。

    唐王朝有姚崇、宋璟、张说这类的名相,可军事上真正的南北征战的唯有薛讷一人。

    而且薛讷,老了,很多地方力不从心!

    是李祎站了出来,他大胆的奇袭石堡城,沉重打击了吐蕃,将河西、陇右地区连成一片,各路唐军可以四处巡逻,拓境达千余里,逼迫吐蕃向唐王朝求和。

    河陇一带的形势得到缓解后,东北的的形势却变得紧张起来。

    又是李祎,率兵进击奚、契丹,大破奚、契丹,俘斩甚众,稳住了东北的局面。

    李祎的军略在历史上并不出名,但是他的存在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他在唐王朝缺将的时候站了出来,稳定了东西局面,又在王忠嗣崛起的时候,退居二线。

    王忠嗣接过了李祎的棒子,大杀四方,然后哥舒翰、高仙芝、封常清一员员的大将如雨后春笋一般的冒出来,盛唐的武功也因此走向了巅峰。

    裴旻的出现,他取代了李祎,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他有先天性的优势,干得比李祎更加出色。

    不只是逼和了吐蕃,还打残了吐蕃,攻取了青海湖,还灭了突厥,稳定西域之余,顺带打废了突骑施……

    完全抢了李祎表现的机会……

    裴旻的记忆中是有这么一号人物的,有些时候突然想到他的时候,忍不住念叨着,自己抢了李祎的功劳,那么这位承上启下的李唐宗室名将还会不会大放异彩?

    事实证明,是金子终究会发光的。

    哪怕西方没有他插手的余地,东北也因蝴蝶效应为张守珪占据,李祎依旧在南方闯出了自己的事业。

    三战三捷,横行岭南,所向无敌。

    李祎扬威的时候,裴旻正在与阿拉伯的狮王大战,无心他顾。

    后来他取得了胜利,全天下都在为他欢呼喝彩,李祎平定岭南的战役跟裴旻退阿拉伯、攻取青海湖相比起来,就要相形见拙了,没有什么人提起了。

    裴旻当时也不清楚,直到最近他接管宰相以后,才了解了李祎的事迹。

    对于李祎三战的评价,裴旻自认为比张守珪的一百次胜利都精彩。

    此时能够在这种情况下遇到李祎,裴旻实在高兴,绝非是客套。

    “泷州之战,信安郡王水陆夹击,出其不意,一战而克定岭南乱局,打的实在漂亮。此战例我特别拿出来与麾下文武研究,只是诸多细节,不甚了解,不够尽兴。今日遇上,无论如何也要与郡王喝上几杯,聊聊此战前后。”

    李祎也是知兵之人,自然研究过裴旻的战绩。

    据说裴旻从裴家得李靖、苏定方、裴行俭的兵法承传,又从薛讷哪里得到了薛仁贵的治军手札,身兼诸多将帅所学。

    虽不知是真是假,但当今世界论兵法修为,确实无人可与裴旻比及。

    得他如此赞颂,李祎也觉得脸上有光,同时也看得出来,裴旻所作所为并非做作,说道:“裴郡王客气了,在您面前,某可不敢当次赞誉。不过郡王盛情相邀,李祎不敢推辞。早就听郡王府上佳酿无数,垂涎三尺。”

    见裴旻与李祎交谈甚欢,周边的李元纮、宇文融面色有些不好看。

    他们先来一步,意外发现了李祎也在殿内。

    李祎是皇室宗亲,正儿八经的太宗血脉,而且与裴旻不一样。

    裴旻虽然同是由文入武,但他从军十数载,天下人早已将之视为武臣了。

    而李祎却不一样,李祎先用了十数年历任诸州刺史,治理有方,然后再进而执掌帅印,战功卓著。

    他虽是南方边帅,但真正执掌兵事的时间不过三年。

    李元纮、宇文融还是将之视为自己人的。

    李元纮、宇文融都热情的与之交谈,李祎虽礼貌回应,但态度并不热忱,只是出于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接触。

    而李祎与裴旻还是初见,但他们却一见如故,交谈甚欢,与之前是判若两人。

    这各中差别,让李元纮、宇文融很不是味道。

    尤其是李祎出现在这里很不寻常,作为江南的军区统帅,却出现在庙堂之上。

    恰好现在是多事之秋,容不得李元纮、宇文融多想。

    “时辰到,百官上朝!”

    随着太监的尖锐的声音响起。

    殿中的文武皆是精神一震。

    裴旻与李祎也结束了通话,一起一眼神交流,等着从侧门入殿。

    先是偏殿的一众庙堂大佬入内坐定之后,在屋外等候的官员逐一入内,找到自己的位置坐下。

    等了片刻,突然传来高力士的声音:“陛下驾到,诸臣接驾!”

    高力士声音一落,满朝文武先后哗然,喧闹声络绎不绝。

    这李隆基卧病在床已经有个把月了,一切事物都由太子处理,今日居然上朝理政,实在是意外之喜。

    李隆基此刻在庙堂上还是有着极高威信的,在文武百官眼中,李隆基近年来确实不如以往勤政,但依旧是一位值得效忠的明君。

    文武百官一并激动的起身。

    裴旻自在其中。

    在众目睽睽之下,李隆基分别在李琮、李亨的搀扶下,一步步走向皇位。

    太子李琰则在一旁跟着。

    李琰表情有些忐忑……

    至于李琮则是一脸的茫然懵逼,配合他脸上为猴子抓伤的伤疤,显得有些滑稽。

    他是诸多王子最逍遥的一个,因为皇位一开始就与他无缘。

    李隆基为了补偿这个长子,他的福利是诸多王子中最好的。

    至于李亨眼中毫无疑问闪着兴奋的光彩,联合昨夜,他几乎想象得到此次朝会会发生什么……

    一飞冲天,就在今日。

第七十八章 乐极生悲() 
“参见陛下!”

    文武百官像李隆基见礼。

    李隆基看着殿下百官作揖,一时间居然有些愣神、怀念、不舍……

    各种复杂的情绪显现脸上……

    直到高力士的提醒,李隆基才淡淡的说道:“诸位爱卿平身入座!”

    众人依次入席。

    裴旻回到自己的席位上坐下,心底的不祥预感,越发的沉重。

    李祎莫名的到来,已经不是一个好兆头了。

    现在又出现了李琮、李亨这两个“外人”。

    李琮、李亨虽是皇子,而且身份地位崇高,前者是庆王、太子太师、凉州都督兼河西诸军节度大使,后者是忠王、安北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