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剑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盛唐剑圣- 第47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李隆基听居然牵扯到自己身上,表情不由的一沉。

    一旁的高力士也意外看了裴旻一眼。

    李隆基闷声道:“百姓都在议论什么?”

    裴旻支支吾吾的,在逼问之下,才说道:“那群刁民满口胡言乱语,说什么陛下昏庸无道,宠信奸佞,纵容宵小欺压体恤为民请命的好官,霸占他人祖宅。为了讨得美人一笑,效仿昔年周幽王……”

    裴旻一字一句说着。

    李隆基从裴旻说的第一个字开始,便铁青着脸,拳头紧握,听到周幽王这里更是气血上涌,面色绯红,叫道:“岂有此理,哪些刁民,胆敢如此污蔑朕?”

    裴旻也跟着怒喝道:“臣也听得也是盛怒非常,血气上涌,当即就跟他们动了手。陛下乃当世明君,可比汉武太宗,焉能与为了讨得美人一笑,导致国破家亡为犬戎杀于骊山下的昏君可比?”他说道这里,有些灿然道:“这个臣下也确实不太冷静,以国公之尊,却跟市井小民动手,实在有失身份。但臣实在是听不得那些刁民这样的诬蔑陛下,火气一上头就出手了。”

    李隆基哼道:“教训的好,这些刁民,就应该好好教训教训,让他们乱说。”

    看着裴旻也越来越顺眼。

    他到不怕裴旻打输了。

    剑圣之名,不是白叫的。

    裴旻接着说道:“属下想着定是有人诬蔑陛下,意图逼问罪魁祸首,以还陛下清白。”

    李隆基不住点头道:“理当如此,静远就是想得公道。”

    裴旻苦着脸道:“臣问了造谣者,造谣者却说并非是有人特别授意,而是长安人人皆知,早已传遍关中各地了。”

    “什么?”

    李隆基脸色骤变,原本一脸血气的脸,显得有些苍白。

    李隆基还是很重视自己的名望的,听整个长安都在说自己昏庸无道,整个人便如冷水淋头一样。

    尤其裴旻还以周幽王为例子,让李隆基更是生出了一点点的危机感。

    裴旻愤然道:“也不知万年县令还有京兆尹是干什么吃的,这种虚假的事情都传遍长安、关中了,他们居然毫不作为,实在可恨。再下去此事天下皆知,导致三人成虎,人人以为陛下是昏庸之主,那还了得?”

    说到这里,裴旻有一脸的古怪,“自语”道:“也奇了怪了,陛下诛韦后、武氏余孽,平太平公主专政,内用先相,外显武力。我朝今日之盛,甚至较之太宗、高宗朝都不遑多让。百姓不称道也便罢了,还听信如此荒诞的谣言?”

    李隆基脸上忽青忽白,忽然想到了之前杨妃在床第间跟他说要给自己的事情,好像说要给自己的父亲买一栋屋子。

    自己当时没有多想,一口应诺下来了,杨妃的父亲就是自己的老丈人,大唐的国丈。

    给老丈人弄一套屋子那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难道?

    李隆基突然看向高力士。

    高力士脸色微变,吓得跪伏在了地上。

    一看高力士这表情,李隆基心底也明白了大概,知道此事绝非谣言,实在是自己给瞒在鼓里了,哼了哼道:“也许这其中有什么误会,别提这种扫兴的事情。我们君臣许久未见,聊些别的。”

    裴旻也不再此事上多言。

    李隆基、裴旻君臣感情还是挺深厚的。

    一路过来李隆基给了裴旻最大的支持,裴旻也没有辜负这支持,将唐王朝打造成今日之盛。

    李隆基高举着酒杯,说道:“静远之前有一句话说错了,现今这大唐天下,在各方各面都超越了贞观朝,都将我朝最辉煌的时代,甩在了后边。除了疆域或许略逊永徽朝,经济、田地等各方各面都有过之而无不及,可不是什么不遑多让。只要静远日后能够打赢阿拉伯,再一次将我朝疆域推向黑海一线。那么朕的天下,将会是我朝的巅峰。也许后世人排个先后,朕能在太宗之上,也不一定呢!”

第八章 不要脸的李隆基() 
    裴旻听着李隆基的自吹自擂,让他的无耻给震惊了。

    虽然李隆基说得确实是事实,现今唐王朝的综合国力可以将贞观王朝甩一条街。

    但是账根本不是这么算的。

    贞观之治为什么给后世人称之为奇迹?

    细细说来,能与李世民相比的君王并不算少,但贞观之治却显得格外高大上?

    实是因为没有一个功绩与他相当的帝王,治国环境有李世民艰难的。

    秦始皇不用说,奋六世余烈,秦始皇即位的时候,秦朝的国力几乎是东方六国的总和。

    汉武帝得文景二帝数十年的经营发展,也是国富民强。

    至于明成祖接手的是经过朱元璋的发展稳定的大明江山,固然期间经过四年靖难内斗,但并未造成全国性的灾难。

    而李世民接手的却是杨广留下的烂摊子。

    当然后世人喜欢给杨广脸上各种贴金,说李唐坐享其成,更搞笑的后世人将隋朝的败亡说成为了天下百姓得罪了世族,还有个别电视为了体现杨广的爱民,描绘百姓生活富足的场景。

    这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百姓生活富足会为了逃避劳役,大笑着打断自己的手脚,变成一个残废?

    还是因为生活的太好了,闲得没有事干,造个反玩玩?

    中国千年历史有多处农民起义,但隋末农民起义毫无疑问是所有农民起义中规模最大,次数最多,而且是维持的时间最长,破坏力最大的。

    从隋大业六年六月,尉文通起义开始,王万昌起义,瓦岗农民起义、翟让起义、王薄起义、刘霸道起义、郝孝德起义、格谦起义、陈填、梁慧尚、李三儿起义、朱燮起义、管崇起义、吕明星起义、向海明起义……

    短短十数年间,造反的百姓遍布全国,前前后后细数下来有一两百起……

    这些都是百姓,将锅丢给世家?

    世家确实不讨人喜,但也不是什么锅都接的。

    事实是杨广确有才,算不上昏君,但十足是一个暴君,而且是那种智商极高危害极大没有担当的暴君。

    他有雄心壮志,然而步子迈得太大,扯到了蛋。

    若杨广有担当,隋朝不是不能救。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隋朝还是有兵有将的。实在是他自己作死,见天下非但没有依照自己预计的方向走,反而一塌糊涂。自暴自弃之下,直接当起了鸵鸟,躲在了江都醉生梦死,让局面更加不可控制……

    杨广的好高骛远彻底败坏了北周以及他父亲留下的丰厚遗产,天下人口损耗四分之三……

    如果这都是坐享其成。

    那吐谷浑、突厥又算什么?

    因为动荡华夏力量被严重削弱,吐谷浑返回故地并攻打隋朝河右,隋朝郡县难以抵御,而突厥更是崛起,把隋朝中原的部分地区纳入势力范围,更滋生了效法拓跋道武帝入主中原的意识。令得华夏惊呼自古狄夷之强,未有如此。

    坐享其成的是吐谷浑、突厥这些异族,而李唐接手的只是一个则损了近乎五千万人口的破败天下。

    李渊是唐朝的开国皇帝不假,但唐朝一统天下的时间是武德七年,武德九年李世民就通过玄武门之变继承了皇位,成为了大唐的皇帝。

    故而李世民面对的还是一个人口不过两百万户的残破天下。

    古代人力就是财富,没有人力诸多事情都做不了。

    面对人口的严重不足,贞观一朝居然能文武并重,不但政治清明,经济发达,还向四面扩张,对外战争更是近乎全胜。

    唯一的败绩是打高丽句。唐军攻取了一半土地,没有直接灭了高句丽,李世民惭愧之下来了一个奇耻大辱。

    贞观之治之所以称之为奇迹,并不是因为李世民的功绩无人可比,而是在这种恶劣的局面下,依旧缔造了一个辉煌的时代。

    李隆基则经过太宗、高宗、武则天几代人的发展,朝廷已经弥补了人口不足的问题。

    作为一个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存在,李隆基固然用人得当,令唐王朝重现辉煌,但真要跟李世民相比?

    也太不要脸了!

    裴旻心底鄙视,却也没有反驳,权当李隆基在吹牛,也在一旁陪着他吹。

    这数十杯酒下肚,话匣子彻底打开了。

    回忆往昔,李隆基也很是感慨:“想当年,朕如履薄冰。先后韦后、安乐的敌视,再有太平姑姑专权。哪里想到会有今日?这一路走来,朕发现身旁老人唯有高将军与静远。高将军与朕最是贴心,而静远,护卫我大唐西境,以一人之力为我朝平定突厥、突骑施、吐蕃、阿拉伯四大强敌。有你们两人,朕才能睡得安稳。”

    裴旻、高力士也一并回礼,各自也有些触动。

    也许是因为之前裴旻说的事情,李隆基的兴致不是很高,宴会也没有维持很久。

    李隆基就说自己疲乏了。

    裴旻识趣的告辞。

    就在他退下去的时候,李隆基突然笑道:“三日后,朕当朝册封你等功绩,静远,可以期待一下……”

    裴旻想着李隆基期待的意思,在高力士的带领下向宫外走去。

    行至途中,高力士也意外的说了一句:“老奴替陛下谢过国公!”

    裴旻恍然明白高力士所指何事,应道:“份内之事,内侍为张公说情,某还未谢过内侍呢。”

    高力士摇头道:“国公也别怪陛下,老奴一直服侍陛下,最知陛下心意。武婕妤病故,陛下一直未能恢复,大为忧思。老奴担心他忧思成疾,多次劝说无果。杨婕妤固然有些喜财贪财,但她却能得陛下欢心。只要陛下开心,某就跟着开心了。”

    裴旻表示明白。

    这也是他跟高力士最大的不同。

    裴旻敬李隆基,但他更加在乎大唐,而高力士却一心只为李隆基,哪怕是明知不对的,只要李隆基高兴,都无所谓。

    杨婕妤的危害,高力士心底如明镜一样,但他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高力士此时说这话,显然是不希望裴旻祸及杨婕妤。

    “高内侍对陛下的忠心,裴某能够体会,也理解内侍的难处。只是有些事,有所为,有所不为,望高内侍明白一点,某绝无为难陛下的意思,只是贤庸佛魔一念之间。某不愿见这大好河山有变,更不愿见明明能够成为一代贤君的陛下,为后世人诟病。”

第九章 故友相逢() 
    裴旻、高力士互望一眼,彼此皆明白各自的意思,万事心照。

    两人再次向宫外走去。

    抵达宫外,裴旻向高力士告辞。

    “国公等等!”高力士看着裴旻转身,突然叫道。

    裴旻回过身子,听高力士还有什么事情。

    似乎犹豫了会儿,只听他说道:“某之前收了一个义子,国公可还记得?”

    裴旻自然不会忘记,说道:“当然记得,有些年了,现在已经活蹦乱跳了吧。”

    高力士道:“喦儿今年六岁,说来奇了,早年百日礼的时候,喦儿拈周,印章、儒、释、道三教的经书,笔、墨、纸、砚、算盘、钱币、帐册、首饰、吃食等物,他都不取,却对一把小木剑特别钟爱,不舍得放手。当时某就戏言,此子怕是爱剑如命,不想一语成谶。”

    “喦儿自小就喜欢打闹,对于剑术特别钟爱。这天下之大,论及剑术,怕是无人能与国公想比。国公若有空闲,不妨传授他一招半式。”

    对于高力士这古怪的请求,裴旻满口应下,说道:“我家小三是否有学剑天赋未知,小八倒是不爱此道,我也不勉强。截止至今,也只有太白,继承我部分剑术,还有部分未寻得传人。只要资质出众,便是倾囊相授也唯有不可。就算受天资所限,也能保证他不为他人欺负。”

    再次与高力士道别,裴旻虽对高力士最后的请求有些不解,但对于自己此次的收获很是满意。

    在来之前,裴旻一直担心一点,就是李隆基彻底黑化,真的就跟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一样,为女色迷失了心智。

    要是李隆基知道杨婕妤用这种蛮横的手段鸠占鹊巢而不闻不问,裴旻也不对李隆基怀抱什么希望了。

    这种丑事都能接受,无动于衷,那还有什么事情干不出来?

    幸运的是李隆基是唯一一个给蒙在鼓里的人。

    满朝文武都知道此事,只是是杨婕妤太得宠,而王鉷威势又足。

    以至于无人敢在李隆基面前提及此事,甚至还有些人怀疑李隆基就是知情者。

    随着宋璟的退出,庙堂的吏治早非以前。

    那种敢直言犯上的谏官,早已离开了庙堂,失去了说话的机会。

    当然裴旻也了解李隆基的脾性,他是不会因为这种小事而责罚杨婕妤跟王鉷的,但是也不会纵容两人这样毁坏自己的好名声。

    他会想方设法的维护自己已经“臭”的名气,杨婕妤想要鸠占鹊巢是不可能了。

    封建社会,裴旻不敢说什么法制,但是杨婕妤这种正大光明的强盗行径,他是无法忍受。

    此次也算是他对杨婕妤的一个警告,莫要以为抱了一个大腿,找了一个男人,就真能为所欲为了。

    **********

    天色方刚入夜!

    陈希烈回到家中,不及休息,直接入书房,翻阅《易经》。

    这俗话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这话倒不是完全虚言。

    陈希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陈希烈并没有任何显赫的身世门第,但是他现今却是门下侍郎、集贤院大学士,崇玄馆大学士,在庙堂上地位不小。

    他有如此成就,靠的就是学识。

    陈希烈是一个学者,博览群书,精通道家学说,因为对于道家典籍信手而来,以此而扬名。

    李唐道教是国教,李隆基对于道学很是重视,听闻陈希烈的大名,亲自将他召入宫中讲解《老子》、《易经》,以至于累迁至秘书少监。

    陈希烈为人特别圆滑,常以神仙符瑞取悦于李隆基。

    月亮大些说,皓月当空是大吉之兆。

    星星多些,就说群星汇聚,象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