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剑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盛唐剑圣- 第44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使,仍将军政事务托付给牛仙客。他工作勤勉,以诚信待人,深得军民爱戴。

    萧嵩入朝之后,多次推荐牛仙客。牛仙客得以改任太仆少卿、凉州别驾,并代理河西节度留后。最后更是直接接替萧嵩,出任节度使,兼任凉州刺史,历加太仆卿、殿中监。

    可谓平步青云。

    而且牛仙客是开元朝第一位从边疆小吏因为军功而身为宰相的人。

    不过牛仙客的能力严重偏科,他不擅于行军打仗,也不擅于文采治世,故而担任宰相期间,几乎一事无成。

    但是他对于后勤粮草器械的管理,无人可比。

    河西就在他的经营下,充实仓库,修理器械,令得仓库盈满,器械精劲,正是因为这功劳,才给身为六部尚书的。

    裴旻麾下人才辈出,牛仙客这种严重偏科的人才就不显眼了,远不如历史上有那般机缘。

    “从今日起,陇右、河西的粮草、军械皆有你负责,后勤要是出了问题,我唯你是问。”

    牛仙客略微一怔,心底涌现一股暖流,这正是他最擅长的工作。

    裴旻高高在上,又那么繁忙,居然知道自己擅长什么,自是感动,有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感觉。

    要是他知道,如果裴旻不出现,现在的他已经成为地方节度使了,不知还会不会有这种想法。

    任命一点一点布下,整个节度使幕府所有的人,皆有重担在身。

    裴旻双手撑着案几,身子前倾道:“此战关系我大唐在西域的未来,一步错则满盘皆输。诸公当全力助我,一并面对开元朝至今最大的军事考验。”

    众幕府官员一并齐声应诺。

    裴旻单独留下张九龄说话。

    “子寿,可是担心节度使的权柄过重,不利于长远?”

    张九龄见裴旻一语道破心中所想,惭愧道:“裴帅明鉴,属下惭愧。”

    裴旻摇头道:“这有什么好惭愧的,你想的也是我想的。我从未有将军政一把抓的想法念头,跟了我怎么多年,你也应该清楚。”

    张九龄深深作揖道:“裴帅的品行一直令属下佩服向往,自愧不及,不敢有半点怀疑。”

    裴旻笑道:“所以此举是权宜之计,我已经跟陛下说了,只要目标一达成,什么乱七八糟的职位我都自己辞去,绝不让边将成为朝廷的危害,身为军人,只负责打仗就好了。”

    人谁无情?

    李隆基对裴旻这般器重,裴旻又不是安禄山这样狼心狗肺的存在,焉能有二心?

    只要李唐不负他裴旻,他也绝不会负李唐。

第二十八章 大方的鲜于仲通() 
    送走了张九龄。

    裴旻着看吐蕃方面的地形图,看着青海湖的某一点,露出了一丝阴笑。

    早在多年前,他就想干一件事情,只是时机不成熟。

    现在完完全全可以送吐蕃一份大礼了。

    这大礼一到,保证让吐蕃上下所有人都会傻眼震恐,然后一点办法也没有。

    “只可惜,无法亲眼见到吐蕃一众气急败坏的模样……”

    他摇头一脸可惜的,叫了一声:“摩诘,磨墨。”

    裴旻取出纸笔,详细的写了一封密信,让人送给远在莫离驿的王忠嗣。

    当天夜里裴旻与裴母、娇陈、公孙幽以及小七、小八做最后的相聚。

    裴母、娇陈、公孙幽已经有了心理准备,固然不舍却也没有明显的表露出来。

    小七、小八终究还小,忍不住伤感。

    娇陈是望小七、小八成龙成凤,故而平素对他们的教导颇为严厉。

    而裴旻却采用无为的方法教导自己的子女,不想给他们太大的负担,由着小七、小八的喜好来,培养他们的特长,平常的管教多是从德行上入手。

    只要小七、小八不成为纨绔子弟,裴旻都能够接受。

    毕竟儿孙自有儿孙福。

    何况裴旻相信自己给小七、小八找的老师都是天下一等一的人物,还能教出两个废材不成?

    都说严父慈母,但是在裴旻这里却是慈父严母。

    故而小七、小八还是跟裴旻更亲,这也让娇陈很是吃味。

    尤其是小七。

    小八喜静,不怎么惹事。

    小七却是好动,时不时惹些小麻烦,常惹娇陈生气。

    裴旻有着中国人特有的习惯,觉得儿子是用来教训的,女儿是来疼爱的。

    裴旻这里也成了小七最坚实的避风港。

    听到裴旻要远去西域,一去就是几年,小丫头哭的稀里哗啦的。

    裴旻安抚了好一阵才安抚下来,但依旧不舍的拉着裴旻的袖子。

    即便到了深夜,也不舍得松开,小手拉得紧紧地,似乎一松手自己的爹爹就要跑了,不见了。

    裴旻只好放弃陪娇陈、公孙幽的打算,用自己临行前的最后一夜,陪自己的小公主。

    睡梦之中,小七还是不受控制的松开了手。

    裴旻一早起身,小心翼翼的给小七盖好了被子,在那红嫩如苹果的脸上轻轻的一吻,踏上了西去之路。

    裴旻并未宣告动兵,而是以军演的方式西去,掩人耳目。

    裴旻最重视训练,军演早已是河西、陇右军家常便饭的事情。

    对于军队的调集,也没有多少人觉得奇怪。

    兼之陇右军、河西军的军纪天下闻名,不会干涉百姓生活,也无人重视,丝毫未有大战来临的那股压抑。

    毕竟唐王朝也安逸了多年,即便是凉州这边陲之地,也许久未受兵灾影响了。

    民心安逸。

    在裴旻动身往西域的时候,哥舒翰与李隆基进行了第一次会晤。

    哥舒翰作为将门之后,家族从哥舒沮降唐之后,族中数辈皆为唐王朝效力,从无叛心,无怨无悔。

    仅从这点,哥舒翰在李隆基心底就加了不少的分。

    加上有裴旻的举荐,哥舒翰自身的军事水平也毋庸置疑。

    至关重要的还是李隆基就喜欢哥舒翰这样的异族大将。

    李隆基的用人风格向来唯亲,只要得他信任器重,他能让一个蠢货身兼四十余要职。

    但是能得他信任的人不多,余下的人尤其是边将边帅这类的权臣,他喜欢用寒族跟异族。

    寒族家族势力弱,真有二心也掀不起风浪,而异族更是如此。

    华夏民族骨子里就有一股傲气,异族想要起二心,绝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所以用的放心。

    有这些潜在的原因,李隆基、哥舒翰的这一次会面结果堪称完美。

    李隆基对于哥舒翰的种种表现,异常满意,让他配合裴旻的行动战略,找回唐王朝的面子。

    哥舒翰如愿以偿的受封为剑南节度使,自然是信心十足,一口应诺,不日往蜀中赴任。

    哥舒翰来过一次长安,对于长安的风花雪月还是极为了解的。

    这出了皇宫,哥舒翰没有去免费的驿馆住宿,直接找了长安最豪华的一间酒楼,包了一间最贵的院子。

    然后理所当然的一头扎进了长安著名的红灯区……平康坊。

    在平康坊挥霍了一通,光顾了两楼三坊。

    这位来自西域的土豪终于解决了自己这些在凉州这些年的一大心病:钱太多了,花不出去。

    哼着小曲,想着长安的物价与服务就是让人舒服,兴致高涨的回到了酒楼,正待歇息,补充精气,明日继续,却得知有人拜访。

    哥舒翰不敢怠慢,在长安天子脚下,指不定就是一个惹不起的大人物,整了整衣装,将人请到了大堂。

    来访的是一位中年书生,四十许上下的年岁,颇有风采。

    “草民蜀中章涵,乃鲜于将军门客,冒昧打扰,望哥舒节度使勿怪。”

    他说的很客气,礼数到位。

    哥舒翰大眼珠一转,笑道:“鲜于将军?可是那位长驱直入一口气杀进苍山洱海的蜀中名将?”

    章涵颇为自得的道:“正是草民主上,主上对于哥舒节度使可是敬仰非常,听闻哥舒节度使荣升剑南节度使,成为上司,心底无比高兴欢迎。这不,特命草民前来恭喜。这是主上特别为节度使精心筹备的贺礼,还请笑纳……”说着,他双手将一份礼单高高举起。

    哥舒翰禀着有便宜不占是王八蛋的心态,上前接过了礼单,瞄了礼单上杂七杂八的礼品,一点感觉了没有。

    章涵续道:“主上深知哥舒节度使久在姑臧,京中根基浅薄。让草民提醒节度使,身为边将最忌讳的就是朝中无人。主上特地吩咐草民,让草民告之节度使,其作为下属,理应为自己的上司分忧。节度使在京畿的一切打点花费皆由他负责,节度使不必与之客气。”

    哥舒翰登时来了兴趣,带着几分迟疑的道:“当真如此?某的开销可是一点也不小?”

    章涵不以为意,豪气干云的道:“主上是蜀中大豪,家资千万,节度使无需与之客气。”

    哥舒翰双手一合,笑道:“那某就真不客气了。”

第二十九章 暗渡龙驹() 
    莫离驿!

    “唉!”

    王忠嗣长叹一声,眉头紧锁。

    南诏的败局也传到了他的手上,对于当前唐王朝的局势,这位险些生擒了吐蕃赞普的大将也是忧心忡忡。

    他的情绪也影响着身旁的将校,尤其是王难得。

    王难得是急得如丢了师傅的孙猴子一样,急得挠头弄耳,只恨不得将头发都给扯下来:“大哥,你这长吁短叹的,到底是为了何事?”

    王忠嗣不说是因为知道自己这兄弟的能力,让他冲阵杀敌是一把好手,可动脑子,未必就比这青海湖上的牦牛灵光。

    “某这是气我自己无能,不能为旻哥排忧解难。”

    具体原因,王忠嗣没有细说,也不好细说。

    南诏败局,看似章仇兼琼的过错,王忠嗣却心里踹着明镜,若非李隆基贪边功,好颜面,意图掩饰边将过错,不听劝阻,动了刀兵,绝不会有这一连串的故事。

    也不至于令得旻哥的全盘计划,破坏的一塌糊涂。

    只是这话不能对外人说,尽管王忠嗣也将王难得视为兄弟,相信他不会负自己,但很多事情不受控制。

    醉酒、睡梦、无心,皆有说漏的可能,王忠嗣向来稳重懂事,更不会因为自己的原因让裴旻为难。

    正当他徒做烦恼的时候,裴旻的密信已经悄然送达。

    王忠嗣独自在府中拆开,见信中千余字内容。

    王忠嗣顿觉肩上背负起了千斤重担。

    以他的军事素养,已经看破了这一战的关键。

    这孤注一掷的一攻一守,胜负的关键就在这进攻上。

    青海湖是吐蕃的经济、粮食命脉,一但被攻,必定举全国之力来救。

    唐军攻占青海湖之日,也就是吐蕃再无反抗之力之时。

    也就是说两国共击唐王朝的计划也告破,阿拉伯也将失去优势。

    整个战略的结束,就看进攻端何时能胜。

    “自己不过二十出头,却担负这般重担。”

    “旻哥这信中有的只是一些细节安排,并没有任何多余的话,显然是相信自己能够但得起这重担。”

    “旻哥如此相信自己,自己岂能让他失望?”

    念及于此,王忠嗣神色肃然的来到了一旁高挂的地图前,看着裴旻让他出兵的最先攻占的一个小岛,眼中从最开始的不解,变得发亮,闪闪发光。

    灯下黑,莫过于此。

    如此兵家必争之地,居然让双方彼此都忽略了。

    “旻哥果然是旻哥!”

    稳重的王忠嗣激动惊呼出声来。

    此次攻伐,他压力极大。

    与达扎路恭交战年余,王忠嗣深知自己这个对手的能力。

    固然自己这些年,屡屡胜过一筹,可是吐蕃实力却没有什么损失,多是小打小闹。

    唯一值得称道的唯有大非川阅兵一战,那也是绕来了达扎路恭。利用吐蕃宿将对达扎路恭的不信任,打出的成绩。

    达扎路恭经营青海湖多年,防守本就占据一定优势,而且青海湖腹地的高原反应严重。

    唐军要攻取青海湖,在先天上就处于劣势。

    王忠嗣又是第一次领大军作战,还是有着一定压力。

    但裴旻这一手妙招,却扳平了彼此先天性的差距,将唐军、吐蕃放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大步走出房间,王忠嗣叫来了后勤文书,让他将所有木桶、木盆、床板统计起来。

    然后敲响了聚将鼓。

    王忠嗣对待治军有裴旻的风格,在军纪上容不得半点过失。

    聚将鼓一响,帐内所有将校齐聚帐前。

    什么样的将军带什么样的兵。

    王忠嗣好战,麾下的将校兵卒一个个也是喜战如狂,

    一个个都迫不及待的看着自己的长官,希望他能翻牌子翻到自己。

    不过短短的半个时辰,一支由三千人组建的骑兵队奔袭向青海湖。

    **********

    大非岭军营!

    达扎路恭在受大非川之耻之后,改变了战术打法,不在被动的受袭。

    而是将手中兵马分为两部,一部在大非岭设军营,一部在曼头山脚牛心堆设军营。

    两支部队围绕着青海湖,一北一南夹击着莫离驿。

    只要王忠嗣莫离驿兵马一动,另一只部队便能威胁莫离驿,甚至直接截断王忠嗣的归途。

    这种针锋相对的布置,给了王忠嗣极大的面子。

    八千莫离驿的守军,却牵制了三万吐蕃兵。

    达扎路恭却觉得值得如此,王忠嗣值得这般慎重对待。

    果然面对南北压制,王忠嗣也找不到可趁之机,自大非川那次奇袭之后,再也没有机会出击袭扰了。

    这突然得到王忠嗣再次出击的消息,达扎路恭不敢大意。

    做了多年的对手,达扎路恭早已不像当初那般,将王忠嗣视为那个无名小卒。

    王忠嗣勇猛与沉稳并存,有着可怕的战术嗅觉。

    他但凡出击,几乎是抓着自己的弱点一击而中,没有半点的拖泥带水,胜的干净利落,然后从容而退,不给自己半点的可趁之机。

    “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