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剑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盛唐剑圣- 第37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可!”高力士面色大变,上前拜服进言道:“北衙禁军皆在王国公的掌控之下,南衙禁军,诸多将校也与他来往密切,东宫护卫也在他的控制之下,一但有变,将会大乱。”

    这一番话,直搓李隆基的心房。

    直让李隆基吓的冷汗直流。

    之前李隆基对于王毛仲百分百的信任,根本不会怀疑他的忠心,所以不在乎王毛仲有多少权力。

    而今李隆基经过一而再,再而三的容忍,到了这忍无可忍的时候,想到王毛仲手握的权力,突然惊觉过来。

    王毛仲如此嚣张,并非没有底气。

    皇城护卫由北衙禁军、南衙禁军全权负责。

    北衙禁军是左右羽林军、左右万骑,

    王毛仲控制着左右羽林军,而他的亲家葛福顺控制着万骑,北衙禁军都在王毛仲的掌控之下……

    左监门将军卢龙子、右监门将军唐地文,右武卫将军成纪侯,右威卫将军王景耀这些都是王毛仲的人,南衙禁军也有部分为王毛仲所控制。

    还有王毛仲的长子太子仆王守贞,二子太子家令王守廉,三子太子率更令王守庆,他们也控制着东宫的兵权……

    一但王毛仲振臂一呼,皇城大部分兵马都会动起来。

    越是这样,李隆基更加容忍不得王毛仲的嚣张,高声道:“立刻传裴国公入宫!”紧接着,他一口气连续拟好了二十余封任命。

    “辅国大将军、左武卫大将军、兼殿中监、霍国公、内外闲厩监牧都使王毛仲,持宠骄横,胡作非为,朕恕其愚昧,从轻处理。于瀼州别驾员外长任,差官兵驰驿护送至任,即日动身……”

    “左领军大将军耿国公葛福顺,贬壁州员外别驾……”

    “左监门将军卢龙子,贬振州员外别驾……”

    “右监门将军唐地文,贬严州员外别驾……”

    ……

    一口气二十余诏书,将王毛仲手上握有兵权的官吏一并贬罚出京,并且勒令他们立刻动身。

    只有这在关键时候,李隆基才会展现他雷厉风行的一面,手段尤为刚烈。

    裴旻来到了皇宫,见到了李隆基。

    身旁有了裴旻,李隆基瞬间底气足了,将二十余诏书一并发放下去。

    王毛仲还沉浸在喜悦之中,蓦然得到如此噩耗,整个人怒发如狂,叫囔着要见李隆基。

    但是李隆基重情亦无情。

    一但他拿定了注意对王毛仲下手,不管之前如何宠信,也不留半点的余地。

    王毛仲既没有申诉的机会,也没有准备的可能。

    终于李隆基的护卫兵已经将王毛仲控制了起来,不给他与心腹密谋的机会,直接护卫至瀼州上任。

    王毛仲的亲家葛福顺也受到了同样的待遇,给兵卒护送上任。

    余下的将校有喘息之机,但他们群龙无首,李隆基也不给他们进宫接触兵卒的机会,直接利用王毛仲的宴会,将王毛仲的一党中握有兵权的,一网打尽。

    同时封锁宫中消息,安排得力可信之人,接管空置出来的北衙、南衙禁军。

    让裴旻进宫,也是为保万一,免得个别死忠王毛仲、葛福顺的人,威胁自身。

    一连串的行动,不留一点缝隙,将权谋手段运用到了极致,让裴旻也忍不住佩服。

    看着李隆基认真的清洗禁军蛀虫,裴旻心中念道:“希望新提拔上来的这些人都是有用的干吏,能够治治军中的风气,免得真的出现外强内弱的局面。”

    其实裴旻知道外强内弱的局面已经出现了,就现在的中央禁军,一但上了战场,不说不堪一击,却也没有什么大用。

    “静远!”李隆基看着裴旻。

    “臣在!”裴旻回过神来,上前作揖。

    李隆基道:“看你听悠闲的,给你个任务,此次封禅,一路行程安全,有你负责!”

第九十九章 悔之晚矣() 
    裴旻见李隆基在这个时候,让他接手封禅的行程安排,也明白了圣心圣意。

    王毛仲与他的余党给一网打尽,但是他在军方掌大权六年,根深蒂固,受他提拔的中小级别将校,数不胜数。

    李隆基能取其头目,却不能将他们一网打尽。

    真要真将王毛仲的余党全部除去,将会空出太多太多的职位空缺。

    这些兵卒一但失去管制,将会人心惶惶。

    长安是大唐的中心,皇城是李唐皇室的象征,四方皆可乱,唯独皇城不能乱。

    法不责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李隆基接下来的行动不是对那些隶属王毛仲的中小级别将校,斩尽杀绝。

    相反的要安抚他们躁动不安的心,维持南衙禁军、北衙禁军的基本运转。

    待新任的将官掌握局势之后,再一个个的秋后算账,将不合格怀有二心的中小级别将校剔除出去。

    这需要一个颇为漫长的时间。

    封禅在即,李隆基显然等不到那个时候,他也不相信王毛仲遗留下来的虾兵蟹将能够完成封禅护卫重任。

    在这关键的时候,裴旻毫不犹豫接下了重担,应声道:“臣遵旨,保证竭尽全力护卫陛下安危。”

    能够在短时间内,接受封禅护卫任务,并且圆满完成的人,在此刻李隆基的心里,裴旻是唯一的人选。

    李隆基欣慰的看着裴旻,这关键时候,还是裴旻靠谱,直言道:“需要从陇右调多少兵卒?朕此次的亲卫兵,以陇右军为主,杨思勖麾下的兵士为辅。”

    裴旻想也不想的回答道:“三百足矣。”

    “三百?会不会太少了?”李隆基带着几分惊疑的看着裴旻。

    裴旻自信笑道:“不少,足够!”

    李隆基心中还有些忌惮,却也不想在裴旻这臣子面前弱了气势,最多让杨思勖多带些兵马便是,坦然说道:“那朕的安危性命,就交给静远了!”

    时间紧迫,裴旻也不耽搁,开始接手王毛仲的工作。

    看着王毛仲的封禅安排,裴旻一口老血险些吐出来。

    王毛仲对于李隆基的封禅安排与他这个人一样,简单粗暴。

    用四个字来形容就是“坚壁清野”,李隆基出现在什么地方,什么地方就不允许百姓出现。

    禁军将道路封锁,百姓强行驱散,形成无人空间以确保李隆基的安全。

    这从长安到泰山,近乎一千多里官道,沿途要经过函谷关、洛阳、虎牢关、汴州、曹州、兖州横跨了中原大地。

    真要依照王毛仲的计划来,这一路上天晓得会给多少百姓造成不可避免的伤害。

    这简直是怎么扰民,怎么来。

    完全不顾忌民生。

    原本对于王毛仲的那一点点的同情,也随之烟消云散了。

    他已经得到了内部消息,王毛仲终究难逃一死。

    这位昔日在长安横行霸道的霍国公已经没有了嚣张之态,一脸衰败。

    王毛仲从一品大员,辅国大将军、左武卫大将军、检校内外闲厩兼知监牧使、霍国公,突然变成了瀼州别驾从事史,跌落到了五品官,跟他襁褓中的儿子一个级别,心中悲愤,可想而知。

    即便到了现在,王毛仲都不相信自己会落到这个地步。

    他想方设法求见李隆基向他解释,自己根本不是抱怨官小,而是单纯的嫉妒高力士得宠。

    但是他一切能够联系李隆基的道路,都给堵死了。

    王毛仲得罪了太多的人。

    人倒众人推。

    文臣将王毛仲视为佞臣,武将不愿意王毛仲回来夺取他们的权力,至于太监,那更是一个个的恨不得吃王毛仲的肉,啃他的骨头。

    所以不论是文臣还是武将,乃至太监都不愿意见到王毛仲东山再起。

    王毛仲的忏悔以另外一种形式传到李隆基的耳中。

    众口一致的表明,王毛仲在押解途中,非但没有半点悔改之意,反而骂骂咧咧,数落李隆基的不是。

    说李隆基忘恩负义,没有他王毛仲,李隆基根本没有资格当上大唐太子,也没有资格坐稳皇位。

    王毛仲“此话”一点不假。

    唐隆政变,王毛仲拉拢的万骑是李隆基的胜负手。

    尽管王毛仲在政变时,心生胆怯,临阵脱逃,弃李隆基安危于不顾。

    但李隆基确实是凭借王毛仲拉拢的万骑除去了韦后、宗楚客、安乐公主、武延秀与上官婉儿。

    至于先天政变,王毛仲麾下的三百兵士,也是逼降羽林军的关键。

    但就因为这是事实,李隆基才更加容忍不得王毛仲。

    恃功自傲,比恃宠而骄,更不为君王所容忍。

    李隆基对王毛仲本就动了杀意,在众人的鼓动下更是坚定了杀王毛仲之心,直接追加了一道旨意,“王毛仲不知悔改,赐死。”

    王毛仲一路给押解到了永州。

    远远听得“圣旨到”这几个子,王毛仲兴奋的欣喜若狂,手舞足蹈的惊呼道:“看见没,看见没,我就知道陛下不会如此对我,一定是陛下后悔了。陛下,陛下,罪臣知错了……”

    他连滚带爬的匍匐在传旨内侍的身前,他从来没有这么虔诚过。

    只有失去过,才懂得珍惜。

    这话一点也不假!

    只可惜一切为时晚矣。

    明明是一手得天独厚的好牌,却让他打得稀烂!

    当白绫套在他脖子上的时候,王毛仲终于有了一种叫做“后悔”的感觉。

    只是悔之晚矣。

    听到王毛仲给途中缢死,裴旻也只能长叹一句,“自作自受”。随即重新投入封禅的护卫安排中去。

    长达一千多里官道,想要不扰民的全部走完是不可能的,但是如何才能最大化的不扰民,还要保证李隆基的安全,即是裴旻当前头疼的问题。

    为此裴旻特地找上了宋璟、张说一并商议此事,借助他们的智慧。

    这皇帝出行,通常护卫的官员都是以皇帝的安危为上。

    只要皇帝安全,他们就用功无过。

    至于扰不扰民,这根本就不是护卫的职责。

    护卫也无需顾忌这些,但是裴旻将百姓考虑在其中。

    宋璟、张说皆大为感动。

    原本他们还觉得裴旻一个外臣,又度插手朝中之事,有些不妥。

    但见裴旻如此认真的为百姓耗费心思,担起了不属于他的担当,先后叹服,皆以“裴公”相称,认真的与之探讨起来。

第一百章 诸葛亮与曹操() 
    中书省!

    作为大唐的中心行政,中书省拥有的权势可谓仅次于皇帝。

    大唐行政制度是由中书省决策,再通过门下省审核,经皇帝御批,然后交尚书省执行,也是大唐王朝最负盛名的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的长官目前还是宋璟,这位可比魏征的名相,正兢兢业业的站着最后一班岗。

    裴旻与宋璟、张说关于封禅行程的探讨,也到了最后关头。

    这天裴旻直接在中书省的政事堂进餐,享受一下宰相的伙食待遇。

    一并共进午餐的除了宋璟、张说,还有苏颋、张嘉贞。

    这几日,裴旻天天来政事堂唠叨,诸多宰相都跟他混熟了。

    一边吃饭,一边商议国家大事,在唐朝算是优良的风气。

    这刚吃了两口,宋璟习惯性的就说了起来:“陛下移驾东都之议,是裴公于陛下说,还是我等于朝会上建议?”

    裴旻咽下了口中的食物,说道:“就由宋公说吧,这移驾东都是国事,与我本职无关。由宋公来说,最是合适。”

    这封禅的行程,裴旻自己经手的时候,做了详细的分析规划。

    大唐官道驿站纵横交错,他采用了规避繁华时段,修改路线等等手段,将扰民的程度降至最小。

    但长安到洛阳这一线,困扰裴旻许久。

    作为大唐王朝的西京与东都,这每日来往长安、洛阳的学者、商贩、旅人、百姓等络绎不绝。

    长安、洛阳的经济民生,一个第一、一个第二,彼此东西映衬,相互依存。

    而且仅有函谷关这一条道路可行。

    其余地方,裴旻可以选择让百姓稍微饶谢远路,或者采用人流控制的方法,短时间内封锁官道,来避免问题发生。

    可长安、洛阳一线,却无法使用这招。

    一但唯一的官道受堵或是封锁,将会给两地百姓造成极大的不便以及没必要的损失。

    但是长安、洛阳人流极大,各式各样的人都有,又不能不防。

    李隆基是天下之君,出个意外,任谁也担当不起。

    也是因为这方面的麻烦解决不了,裴旻才找上了宋璟、张说。

    一人计短,两人计长。

    何况宋璟、张说皆是当世少有的俊杰。

    经过几日商议,他们三人拟定了好几种方法,以减少对百姓造成的麻烦危害。

    最终因裴旻的一句无心的话,给了张说灵感。他说:“还是能走水路就好了,从长安渭水,直接顺流而下,沿着黄河直抵泰山山脚,即快又方便安全,还不扰民。”

    封禅要显示其诚,必需要走陆路。

    张说对此却受到了启发,大喜道:“我们可以将起点安排于洛阳,避开最困难的一段,直接依照裴公接下来的计划便可。”

    宋璟也明白了张说话中之意,洛阳是东都也是当年武则天的神都。

    在洛阳城里,依旧有着皇帝居所,宰相百官办公之处。

    为了体现洛阳的重要,李唐历代皇帝每隔几年都会在洛阳住上一段时间。

    先劝说李隆基从水路移驾洛阳,再由洛阳前往泰山,能够完美的避开长安、洛阳这一段繁华地带。

    正是万全选择。

    经过这些天的相处,宋璟他也明白了裴旻是真心为地方百姓考虑,不在乎这点功绩,也不跟裴旻客气,一口答应下来。

    “陛下赏,黄耆羊肉!”

    “陛下赏,鹅鸭炙!”

    “陛下赏,鱼鲙!”

    “陛下赏,醋芹!”

    ……

    正在裴旻、宋璟一众人兴致勃勃开吃的时候,负责御膳的内侍太监章灵命人送上了好几份的美食。

    “谢陛下赏赐!”在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