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剑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盛唐剑圣- 第35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李隆基正在裴府中静等着,耳中时不时的听得内外传来翻墙捣柜的声音。

    他一直以为,就算是个误会,这其中也存着一些秘密。

    万万想不到会是这么一个结果,裴旻竟然不在府上。

    完全有一种给崔澄、崔鸿这两人戏耍了一样,看着跪伏在地的两人,神色越发的冷峻。

    忽然听到“宁王李宪、岐王李范、裴旻一同求见”,森冷的目光落在了那两人的身上,道:“你们还有什么话说?”

    崔澄身子晃了晃,直接吓晕过去了。

    他最是无辜,真的什么都不知道。

    只是本能的觉得自己的儿子,不会坑自己,同时也为既得利益所蒙蔽,再也经受不住了。

    崔鸿终于知道裴旻跑出去了,忙磕着头大叫道:“陛下,万不可听信裴旻的妄言,他手段通天,竟然在重重包围之下逃出府邸,更可见他居心叵测。”

    玉真公主已经了解了一些事情,而今见崔鸿还在诬蔑裴旻,怒道:“你一介平民,胆敢在我皇兄面前,大吼大叫?掌嘴……”

    皇家的权威不容挑衅!

    玉真公主好说歹说也是李隆基的亲妹妹,在她的怒喝下,立即有人动手了。

    啪、啪、啪……

    一连挂了十个耳光,自打的崔鸿头晕目眩,羞愧欲死。

    自己堂堂五姓世家的长房嫡孙,竟然在大庭广众之下,让人打了十个耳刮子。

    这是一辈子洗刷不了的羞辱。

    李隆基顿了顿,却也未制止,去迎接即来的三人,见远方李宪、李范、裴旻三人先后而来。

    李隆基先叫了一声:“兄长、四弟!”

    李宪、李范也跟着称呼李隆基“三郎、三哥”,他们兄弟之间,从来不用帝王尊卑的称呼的。

    但礼节,李宪、李范并未忘却,一并向李隆基行礼。

    裴旻的地位在二王之下,在他们问好之后,方才跟着作揖拜道:“见过陛下!”

    李隆基亲自扶起李宪、李范,让裴旻免礼,意外道:“兄长、四弟,你们怎么来了!”

    李宪将李隆基拉倒了一旁,低声道:“三郎,你这是干什么?裴国公有功于江山社稷,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不能好好的说?”

    李隆基莫名道:“兄长这是帮裴国公求情的?”

    “什么跟什么?”李宪道:“为兄什么也不知道,只是在府中跟裴国公一并饮酒作乐,突然得到你劳师动众的包围裴国公府,这才一并来的。到底发生了什么,闹得这般大?”

    李隆基心底一动,急切道:“静远什么时候在兄长府上的?”

    李宪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只能如实道:“一早就来了,国公得了一本东晋桓伊的《梅花三弄》,昨天与为兄约好今日一并品评。我还约了四弟,一同欣赏呢!”

    李隆基听罢,长声厉笑,“来人,将崔澄、崔鸿给朕压入死牢!”

    他不愿再听崔澄、崔鸿半句辩解之言。

    在李隆基的心理,始终坚信一点,这天下若是只有一人可信,这个人不是日夜侍奉的高力士,而是自己的兄长:

    宁王李宪!

第六十八章 友悌宁王() 
自古君王皆薄幸,最是无情帝王家。

    这句话几乎应验了中国五千年所有君王以及嫡系皇亲。

    但是能用几乎,就意味着有一些意外。

    宁王李宪,就是这个意外。

    李宪早年叫李成器,是唐睿宗李旦的长子,自小人如其名,才气过人是李唐皇室出名的神童。

    高宗李治初封李宪为永平郡王,文明元年,李宪为皇太子,当时他才六岁。但是那个时候,武则天已经开始插手朝政,将皇帝李旦降为皇嗣,武则天登基,李成器也就变成了皇孙。

    此后的十年,李旦给软禁于皇宫,而李宪、李撝、李隆基、李范、李业、李隆悌六兄弟也一样给软禁监控起来。

    那个时候,李宪他们兄弟想见自己父亲一面都不容易,作为家中长子,李宪用尽最大的力气,代替父亲的职责,照顾着自己的几个弟弟。

    也就是这危难中的十年,他们兄弟相互扶助,情义固若金汤。

    尤其是因为幽禁的日子过于艰苦,最小的老六李隆悌未坚持下来,在十岁那年夭折。

    此事给了李宪极大的冲击,内疚自责,甚至后悔生于这无情的帝王家。

    直至神龙政变,五王复唐,李显继位。

    剩于的五兄弟才算苦尽甘来,真正的享受到了荣华富贵。

    不过即位的李显却是无能废物,将天下弄的一塌糊涂,还不如武后时期。

    后来李隆基策划了唐隆政变,将自己的父亲李旦扶上了帝位。

    李旦面临了一个两难的抉择,他就如当初的李渊一样,大儿子李建成是嫡长子,是法定的继承人。

    可二儿子李世民却功盖天下,李唐稳定天下的三大战役,李世民指挥了两,天下呈现三分之势。李世民却横扫了王世充、窦建德,打破了三分之局。

    如果李建成是一个无能之辈,相信根本没有后来那么多事。

    偏偏李建成非但不无能,反而尤为出色,他的军功或许不如李世民那般惊才绝艳,但是在后方的辅政功劳并不小。

    最终也造成了玄武门的惨案!

    李旦也一般无二。

    老三李隆基是功臣,老大李宪却是法定继承人,而且是一个合格的继承人,才智担当并不亚于李隆基。

    从大势上分析也是李宪占优!

    首先保守派,支持离嫡长子的大臣是李宪稳固的后台,太平公主也站在李宪这边。

    支持李隆基的仅是跟着一起谋划唐隆政变的功臣,实力可以说是不成正比。

    但是李宪在这个时候做了一个让所有人大掉眼镜的决定,他在绝对占优的情况下,辞让了太子,将皇太子这个大唐未来国君的宝座让给了自己的弟弟李隆基,也成就了李隆基。

    李宪也是古往今来唯一一个将帝王宝座让给弟弟的人物。

    不只是如此,后来太平公主与李隆基势同水火的时候,太平公主多次请李宪出山,都为李宪拒绝。

    先天政变,李隆基绝地反击,李宪身为老大又义无反顾的为弟弟投身对抗太平公主的第一线。

    在政变中,他的任务最为重要,负责稳住他们的父亲李旦。

    结果因为裴旻的出现,发生了小小的意外,政变发生之时,太平公主跟李旦在一起。

    又是李宪,以性命要挟,迫使李旦控制了太平,这才令得先天政变大获功成。

    对于李隆基而言,他是长兄一手带大的,太子之位也是长兄让给他的,甚至坐稳皇位减除太平公主,大哥李宪也是第一功臣。

    对于自己的父亲,李隆基心底怀有小小的抱怨,认为他偏袒太平公主,但是对于李宪这位兄长,李隆基除了敬爱找不出别的情感形容。

    这样的大哥都不信,天下还有可信之人?

    所以李隆基完全不想再听崔澄、崔鸿半句辩解,直接将他打入死牢了。

    对于当前的乱局,李隆基也是一筹莫展,不知如何善后,更不知如何面对裴旻。

    裴旻开开心心的跟自己的大哥讨论这千古笛曲《梅花三弄》,又如何跟太子、王皇后甚至莫名的巫蛊师密谋?

    麻烦事还不只是这些,今日自己劳师动众的包围的裴国公府,内幕要是传出去,他这张脸往哪里放?

    尤其是青龙,此事若是公诸天下。

    后世青史又如何评价他?

    身为皇帝,他最是在乎自己未来的评价。

    一想到这些林林总总的事情,李隆基也是一阵头大,心底对于崔澄、崔鸿更是恨到了骨子里,也怨自己心底明明是不信,为何还要莫名的在意那一点点的可能,现在弄得下不了台。

    李宪对于自己这个弟弟很是了解,见他一脸为难,也明白了他的担忧。

    略一沉吟,李宪来到裴旻身旁,拉着他走到了一旁,将自己了解到的如实情况向裴旻细说。

    裴旻自己当然知道各种情况,但是还是展开了自己深厚的演技,根据李宪的述说露出不同的表情。

    听到崔澄、崔鸿诬告时候的愤怒,听到李隆基率兵包围裴府的那一点点的惊惧,都显露出来。

    既不浮夸,又能展现意味。

    李宪作为一个兄长,将古代友悌的高贵品格体现的淋漓尽致,详细的说道:“并非三郎不信国公,实在是事情太大。三郎身为皇帝,不敢冒一丝一毫的风险,还望国公体谅三郎的难处。”

    裴旻诚恳的道:“旻不敢怪罪陛下,何况身正不怕影子斜,在下行的端做得正,也不在乎各种审查。只是此事闹得颇大,想要善后却是不易。这详细经过要是传出去,恐有损陛下声誉。”

    李宪慷慨道:“即便此刻,国公依然能为三郎考虑,着实不易。此事确实是三郎失察在先,他身为君王,不便道歉。李宪身为兄长,替三郎向国公赔罪了。”

    他说着慎重的向裴旻作揖而拜。

    裴旻诚惶诚恐的还礼,心底的敬意更深了一分。

    来到古代十多年,他遇到了很多的人物,各方各面都有。

    有的让他敬慕,有的让他鄙夷。

    而今让他由衷敬佩的人又多了一个!

    宁王李宪,确实是当世绝顶的人物。

    略一沉吟,裴旻对着李宪一笑道:“有了!”

    他大步来到李隆基面前,躬身拜道:“臣谢过陛下重赏,裴府年久失修,陛下派兵卒为劳力为臣重修府宅,臣深感荣幸。”

第六十九章 到反击的时候() 
古人以帝王为尊,是故对于帝王的过错,大多都不予评价。

    即便是不得已,也会用诸多奸臣顶缸。

    其实若非当权者的器重重用,哪有那么多的奸臣?

    纵观历史上诸多奸佞,又有那个不是皇帝惯出来的?

    世上诸多奸佞确实值得痛恨,但真要说起来真正的罪魁祸首还是皇帝。

    这个道理并非世人不明白,而是装着不明白,不能说也不能追究。

    很多时候,皇帝错的也是对的。

    因为他是君王是君父。

    这也是封建时代的铁律!

    裴旻固然在这方面未有古人这般愚钝的思想,却也不愿去触犯这千百年不变的道理,非要给自己讨个公道,让李隆基给自己道歉。

    所以很痛快的给了李隆基一个台阶。

    这个台阶并不怎么漂亮,却也是现在裴旻能够想到的最好台阶了。

    毕竟现在不只是兵围,还动了土,除了翻修府邸,也找不到别的借口理由。

    李隆基见裴旻送上了台阶,也跟着笑道:“朕记得,府中的陈设装饰还是数十年前薛驸马府的模样,也是该修一修了。静远功高卓越,朕以现在的裴府为基,重新给你修缮。”

    “谢陛下隆恩!”裴旻高声拜谢。

    宁王李宪道:“我府中的酒席未撤,不如一并去我府上。正好让三郎也品评一番笛曲的千古绝唱《梅花三弄》……”

    李隆基在这里呆的浑身不自在,毫不犹豫的应诺下来。

    众人由一并赶往了宁王府。

    玉真公主本想一并前往,想了想却往皇宫的方向走去了。

    到了宁王府,裴旻绝口不提此间之事,李隆基自然也不好意思再说。

    话题围绕《梅花三弄》而谈。

    李宪自然少不了吹奏《梅花三弄》。

    李隆基赞不绝口,带着几分抱怨的道:“有此曲谱,静远竟然不献于朕,该罚!”

    裴旻忙道:“陛下这可冤枉臣了,臣在凉州也在这为陛下收集龟兹曲谱呢。只是未有所获,反倒是从甘家人的手中得到了这《梅花三弄》。要是琴曲,鼓曲,臣定是献给陛下的。但这笛曲,不怕说句实话,论及竹笛造诣,宁王诚可谓天下无对。”

    李隆基未有不快,反而赞同道:“静远这话说的不假,大哥的笛艺,就如朕的羯鼓,静远的三尺宝剑一样,皆是天下无双。”

    裴旻一时间不知如何接话了,见过不要脸的,还没见过这般不要脸的。这赞美别人,也不忘夸夸自己。

    李隆基并未在宁王府久呆,寒暄一阵,坐了半个时辰,便告辞而去了。

    在即将走出大厅的时候,李隆基留下了一句话:“静远,今日之事,朕会给你一个交待!”

    他说着,大步走出了大堂。

    裴旻淡然一笑,他当然知道此间事情未了,目前李隆基只是知道崔澄、崔鸿说谎戏耍于他,目的缘由什么也一概不明。

    还有很多事情需要了解,特来宁王府,也是为了安慰他。

    裴旻自无闲情再跟李宪他们嬉戏吃喝,跟着告辞离去。

    李宪将裴旻送出了府邸,看着那远去的身影,惆然长叹。

    李范没心没肺的道:“大哥,我们兄弟继续喝酒,叹什么气。不就是误会嘛,解除就好了。”

    在音律上,李范是万中无一的天才,但于政治场上却如同白痴一般天真。

    李宪摇了摇头道:“四郎你不懂,此事还是刚刚开始。会闹得多大,得看这事有多大。为兄估计不小……”

    回到裴府,府中的兵士并未撤完。

    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他们将会负责裴府的翻修建设。

    只是现在李隆基的任命还未传达,工部的人还未收到消息,没有画下翻修的图纸,他们根本无从下手。

    裴旻跟着他们打了一个招呼,来到了后院,离厨房不远的一个小间。

    这小房间四面无窗,是熬药炖汤之所。

    也是刘神威为裴旻熬药的地方,

    此刻小间里并无外人,只有刘神威跟他的徒孙小药童。

    之前的熬制的汤药已经过了火候,只能重新熬制。

    裴旻走进了小间,一把将小药童紧紧抱了住,轻声的在他耳旁道:“辛苦你了!”

    刘神威在一旁看的打了个寒颤道:“虽然老朽知道,你是抱着尊夫人。可老朽的眼睛未瞎,就在这大白天里,国公抱着跟老朽徒孙一模一样的面孔,老朽这心底自打哆嗦。”

    小药童不是别人,正是娇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