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剑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盛唐剑圣- 第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烂的一笔,走在诗词巅峰的李白才能够让高力士这样的人物为他脱靴。

    裴旻的头疼是因为实在没有才能,把握自然是穿越者独特的天赋……

    唐诗三百首,即便舍去此前以及这个时代的诗人,依旧有很多选择。

    裴旻深思熟虑,在记忆中选择了李商隐的七绝诗。李商隐是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也是裴旻最喜欢的诗人之一,尤其是他的几首无题情诗更是写情书最佳的参考。经过一番抉择,他将李商隐的《锦瑟》写在了答卷上: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诗的李商隐的力作之一,裴旻相信哪怕是李白与他同台竞技,只要对方不写出《将进酒》这类的千古诗句,都未必能够胜他。

第80章 束水冲沙() 
对于李商隐在诗句上的才华,裴旻还是很放心的,有他的《锦瑟》为基础,这一门最重要的项目自己的得个优等不在话下。

    贺知章、张旭对于今日的考试比裴旻还担忧,他们相处了多日,从未见裴旻写什么诗句做什么赋,一见他回到家中就问他结果如何。

    裴旻自信满满的表情,让两人安心不少。他们哪里知道,诗赋虽不是裴旻所长,但真要考,当今世上没人在这一科目上考的赢他,哪怕李白杜甫都不行。这便是他作为一个穿越者最拿得出手的地方……

    就算李白有《将进酒》、《路难行》杜甫有《春望》、《登高》又如何?

    他还有诗魔白居易的《琵琶行》、《卖炭翁》有诗豪刘禹锡的《陋室铭》、《乌衣巷》;有诗神陆游的《关山月》……至于诗囚孟郊、诗虎罗邺、诗鬼李贺还有苏东坡、辛弃疾,这些的名作诗句都可以在记忆中找出来。

    裴旻的不擅长,恰恰是他最有把握的,裴旻自己都不知该哭该笑。

    第三场是时务策问,虽然这个时代以诗文为主,但在裴旻来看:策问才是真正科举的精髓所在……实务才是真正为官根本,诗句的成就再高,仅限于艺术方面。会作诗,未必就能当的了好官。时务策问却不同,考的是治国行政策问,当然这其中也会出现纸上谈兵的现象。可他觉得会纸上谈兵的,总比什么也不会的强。

    裴旻一直认为赵括若不是遇上白起这样的盖世名将,不是赵王过于器重,一开始就让他当任三军统帅。而是让赵括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历练,他的成就或许未必比得上父亲赵奢,却也不至于留下千古骂名。若他能将自己的知识实践合一,兴许成为一代名将也未可知。

    是故对于时务策问,裴旻心底的重视程度,远胜经学、诗赋。

    看着手中的考题,裴旻手托着下巴用心深思:此次策问考考官给出了两个考题,包含军政两项:第一题是治水,黄河泛滥,应当如何治理。第二题则是边患,如何有效防止边患。

    治水,在古代是重中之重的德政,治水的成效,往往能够造福一方土地,让十数万乃至数十万人受益的同时,还令子子孙孙世世代代都能享受福利。世上最著名的治水名臣有孙叔敖、西门豹、李冰、王景、范仲淹等人:孙叔敖主持兴建了中国国最早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芍陂,灌田万顷,受益两千余年,即便到了二十一世纪后世,依旧发挥着灌溉效益;西门豹主持修筑引漳十二渠灌溉工程,引河水灌民田,既减少了河水泛滥之祸,又肥沃了土壤,一样受益千年。至于其他李冰都江堰、王景治理黄河、汴河,范仲淹的捍海大堤等等,哪一个不是治水利民的壮举,千年受益?

    不过裴旻也知道心不能太大,上述几人不论身份地位都是一时显赫,他们的大工程是靠人力物力堆起来的。尤其是王景,为了治理黄河,他动用了五十万以上劳力,耗资万万,方才使桀骜不驯的黄河安流八百年。过于好高骛远,反而不是好事。

    咬着笔头,一个个治水典故在脑海中出现,最后给都他否定……时代不同,技术不同,设施不同,河流不同,防治的方法各有不同,生搬硬套,反而会使得漏洞百出。

    突然,裴旻想到了一人……潘季驯。

    猛地一拍案几,笑道:“有了!”

    裴旻见监考官恶狠狠的盯着他,忙做了一个告罪的手势,见考官没与他计较,兴奋的研磨提笔,在答卷上写道:“治水以防为上策,以人治水,不如以水治水。黄流最浊,以斗计之,沙居其六,若至伏秋,则水居其二矣。以二升之水载八斗之沙,非极迅溜,必致停滞……水分则势缓,势缓则沙停,沙停则河饱,尺寸之水皆有沙面,止见其高。水合则势猛,势猛则沙刷,沙刷则河深,寻丈之水皆有河底,止见其卑。筑堤束水,以水攻沙,水不奔溢于两旁,则必直刷乎河底。一定之理,必然之势,此合之所以愈于分。”

    他写的是明朝水利专家世界水利泰斗潘季驯发明的治水妙法……束水冲沙。

    黄河难治,不在于水,在于泥沙。根据二十一世纪的科研记载,黄河每年都会生产差不多十六亿吨泥沙,这些泥沙绝大部分冲入大海,一部分长年留在黄河下游,形成冲积平原,还有一部分沉于水底,导致黄河水位上涨,为祸两岸。是故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一次大规模的黄河清淤行动,耗费无数人力物力财力。尤其是古代,科技不发达,黄河清淤更是千难万难。

    潘季驯曾四次主持治理黄河和运河,前后持续二十七年。在长期的治河实践中,他吸取前人成果,全面总结了中国历史上治河实践中的丰富经验,发明“束水冲沙法”。

    所谓束水冲沙是收紧黄河河道,利用水的冲力,冲击河床底部泥沙,从而达到清淤防洪的目的。

    在潘季驯治河三百年之后,一些具有现代科学知识的西方水利专家来中国兴致勃勃地向当时的清政府提出了“采用双重堤制,沿河堤筑减速水堤,引黄河泥沙淤高堤防”的治理黄河方案,并颇为自得地撰写成论文发表,引起了国际水利界的一片关注。然而他们随后打脸的发现早在三百年前,他们先进的治水法,在中国三百年前的明朝已经开始采用了,而且比他们的更加高明。

    裴旻找回了这段记忆,下笔如神,洋洋洒洒的千余字,详细介绍束水冲沙法。

    “妙哉!”裴旻这时才发现身旁站着一个人,抬头一看,正是先前那个监考官。

    监考官见裴旻无心在考场喧哗,好奇之下想看看他到底有了什么。

    第一印象便觉得裴旻的小楷写的极为漂亮,竟有书圣王羲之的点点风范,细细看下去,束水冲沙法一字一句,妙不可言,自己忍不住赞出声来。

第81章 科考(下)() 
李承休担任礼部员外郎好几年了,多次负责巡视考场的任务。依照规定,非知贡举不得阅卷,李承休也没有看考卷的资格,但是他平时巡视考场的时候,常常会顿足看一看考生的答案,自我心底打个评分,过过知贡举的小瘾。

    这些年下来,他所阅考卷早已以百来算计,大多应试的考生都无例外将重心放在诗赋上,以诗赋来打动知贡举,获取好成绩,时务策问并不为考生所重视。对于策问的作答,都是依照前朝的例证做些改动解答。他先前就看了一篇关于治水的作答:答卷上详细的分析了李冰、王景治水的经验,综合他们的治水方案作答,写得洋洋洒洒,个人还颇为得意。

    李承休心中鄙夷:李冰、王景是治水先贤无疑,他们治水的经验方法确实也值得借鉴。可是他们一个是战国秦昭襄王时期的人物,一个是汉明帝时期的人物,迄今为止皆有五百年以上的历史,他们的治水心得历朝历代早研究八百遍不止,还轮得到现在分析总结?一点创新都没有,老生常谈,给了丙等成绩到顶了,还指望中举?

    一路看下来,答案虽各有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真正具有创新意义的极少,直至见裴旻作答,李承休眼中尽皆震撼。

    那一字一句有条不紊,推陈出新,将黄河治水重在治沙的关键,书写的清晰明白。尤其是束水冲沙的治理方法,他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绝非古法。对方写的有理有据,李承休即便判断不出是否真的可行,依旧满心震撼。

    裴旻见考官一脸震撼,心中甚是得意:这束水冲沙法并不需要科技的支持,只是一种先进科学的治水手段,在唐朝完全有施展的可能。

    黄河自古就给称为母亲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但黄河的凶悍也是人所共知,这束水冲沙法当真施行开来,将会造福黄河中下游的数十万百姓,而且受益千年。不仅仅只是黄河,只要流量到了一定界限的河流都可以使用,包括长江。

    裴旻不在治水这一题上多做逗留,有束水冲沙法这大杀器,足以应付这一题。

    接下来他所考虑的是第二题边患,如何有效防止边患。

    中国自有史记载开始,边患一直是绕不过去的一个话题:周朝的犬戎、山戎、狄人;秦汉的匈奴;晋朝的五胡;唐朝的突厥、吐蕃;乃至于后来宋朝的大辽西夏金国蒙古;明朝的瓦剌、女真等等,都是重中之重的边患,这些边患令边境百姓不胜其扰。若不慎重以待,甚至会使偌大的中原王朝让边患异族占据,从而灭国。

    边患之害,国之重症,尤为重要。如何防范,在历朝历代都是头等大事。

    裴旻想着唐朝目前的边患,北边突厥、东北的契丹、奚族,西南吐蕃以及南方的南诏……

    沉吟了许久,裴旻都想不出个所以然来。是如宋朝一般设置防区,层层协防?还是跟明朝一样屯重兵于边疆,依仗关卡守护?

    他摇头在脑海里否决:兵制不同,此二法都不适合唐朝……

    唐朝,唐朝!

    裴旻突然心中一动,唐朝引以为傲的不就是外战强势!既是如此,边患为何要防?

    汉武帝时期,汉武帝为边患烦忧过?唐太宗时期,他何尝在意过边患?

    汉武帝打的匈奴抱头鼠窜,唐太宗将几乎所有边患都灭了……那个时期的汉朝、唐朝,可有边患一说?

    裴旻整合了脑中的思路,骤然动笔,边患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国家军队不强,对异族的威慑力不够,若能如汉武帝般,将匈奴打的背井离乡,若能如唐太宗一样,吐谷浑不服灭吐谷浑,突厥不服灭突厥,高昌不服灭高昌,哪有什么外患可言……

    裴旻心念至此,提笔便写:“肉弱强食,生存之道。异族似狼,我中原若疲软如羊,边患之祸,防无可防,我中原若凶猛如虎,异族忌惮,则无需去防。国无强军而不能威震四夷,四夷不惧而边患不止……”

    最好的防守是进攻,想要国家不受边患危害,防守永远处于被动,进攻才是王道,实力才是道理。

    若有唐朝的兵锋指处所向披靡,来一敌而杀一敌,来十万杀十万,甚至能万里远征如唐灭吐谷浑、灭突厥、灭高昌事故,何愁边患不平。

    想着唐朝当前腐败的府兵制,裴旻再次写出了兵制改革,同时还多加了一些东西:马政!

    要想真正的与突厥、契丹、奚族、吐蕃对抗,马政决不能拉下。面对马背上的民族,若无强大的骑军支持,野战中永远处于劣势。

    裴旻这里的劣势并不是说步卒打不过骑兵,事实上步卒打赢骑兵的战例并不少。他指的是速度上的劣势:骑兵打输了,四散逃跑,步卒拿什么去追?而步卒输了呢?只有团灭一种结局。

    因故历史上许多战例都是汉人打赢了异族,而杀敌千余,一但汉人输了,就是几万十几万的阵亡,两厢一比较,差距不可以道理来计。

    想要在与异族对战中占据便宜,马政必需发展起来。

    这一点裴旻就特别佩服李世民的手段与魄力,他面对隋朝留下来的烂摊子面前,他竟然有勇气大势的推广马政,将马政办的蒸蒸日上,关键还不像汉武帝那样折损国力:在他的记忆中太宗时期,唐朝巅峰军马七十万匹,凡远征作战,骑兵三匹轮换,步卒分得一匹代步,增强行军速度。古往今来中原王朝也只有唐朝初期拿得出这个手笔……

    裴旻不奢望现在的唐朝如太宗时期一般,但至少骑兵人手一匹战马,而不是用骡子代替。

    洋洋洒洒的写好了心中所想的东西,裴旻检查了一下用词用句有无错漏的地方:时间充足,若有错漏之处,可以重写一份,免得给莫名减分。

    时辰到,裴旻将答卷上缴,三天的科考也于此结束。

    三场考试,裴旻自认为发挥出色,心中极有把握,但结果如何,还得看贺知章阅卷之后的结论。

第82章 黑幕,一定有黑幕() 
在科考最终的结果出来之前,裴旻有过一小段自我分析,意外发现比起常人,他的优势格外明显。尤其是与贺知章的关系足以给他加许多的分。

    这加分非是指作弊,而是理念上的相近。就如一万人眼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贺知章作为知贡举,他阅卷批卷的思维自然以他自身的理念为先。在贺府那么多天,近百个酒局中,裴旻与贺知章、张旭谈经论史,对于彼此的想法彼此的理念非常了解。

    考试迎合考官的口味很重要,在这方面裴旻相信无人比他做的更好。因故第一场经史考试,他的分数怎么样也不会差。这个时候没有详细的百分制,是根据甲乙丙丁来评分的。经史考试,不说甲等,乙等少不了。

    至于诗赋考,李商隐或许不如李白杜甫那么有名,但是他的成名诗《锦瑟》至少甲等,毋庸怀疑……最后的策问:第一题治水,束水冲沙这种先进科学的治水方法,也没有半点毛病,妥妥的送分题。第二题边患,个人的理念不同对于他的答案未必认可。但就算理念相左,他所写的道理还是有的。哪怕失分,也不会失太多。有第一题的加分,这一科获个甲等,也不是大问题。

    运气好三个甲等,次一点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