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剑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盛唐剑圣- 第3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高内侍都表示他无能为力,还有能谁能劝动他?”

    张说眼中一亮,道:“我倒是有一人选,或许可行!”

    “裴国公!”

    三个字,苏颋脱口而出。

    就在他们彼此商议的时候,却不知他们担忧的对象却是一脸的亢奋,没有半点的颓废感觉。

    李隆基似乎不能自己,左右来回不断的走动,手中拿着一本《三字经》,口中不住的念着:“传至今,克大定,四方靖,乃大同……”这十二字,一遍又一遍。

    高力士见李隆基这幅模样,高兴的几乎都流泪了。

    对于李隆基,高力士的忠心甚至刻到了他骨子里,为李隆基喜而喜,为李隆基忧而忧。

    这几乎半年的颓废,高力士感同身受,不只想了多少办法,都无济于事。

    却不想因为一本《三字经》,李隆基竟然恢复了以往。

    李隆基大笑着问向高力士,这位自己最贴心的心腹道:“高将军,你说静远这九个字的评语,朕是否当得?”

    自从前年高力士晋升为左监门大将军之后,李隆基就开始亲昵的称高力士为高将军,这个称呼一直伴随高力士终生。

    高力士正容道:“当然当得,陛下难道还不信国公的为人?这说的正是陛下先后两次稳定朝纲,若非陛下英明神武,于逆境中两定乾坤,哪有今时今日稳定的朝纲政局?这一句‘克大定’,陛下是当之无愧!”

    李隆基听的是眉飞色舞。

    高力士继续道:“至于四方靖,此言亦不虚也。先天年间,薛大都督夺回辽东,而今节度使张守珪,陈兵东北,屡破渤海国,扬我大唐国威。南方安南首领梅玄成叛乱,自称‘黑帝’。与林邑、真腊国通谋,攻陷安南府。杨思勖大将军军至岭表,大破其众,南方乃定。至于西方,何须老奴多言?裴国公战吐蕃收复河西九曲万里疆域。薛都督先扬威西北,裴国公继他之后,北定突厥,全歼突厥十万兵,震慑回鹘。如今突厥以濒临灭亡,回鹘可汗对我大唐毕恭毕敬,西方、北方皆定。一声四方靖,又何错之有?”

    李隆基颔首道:“吐蕃、突厥,向来是我大唐心腹之患,静远以一人之力护两路安宁,最难啃的骨头,他一人解决。若无他的卓越贡献,这未必有今日四方安靖。”

    言外之意,就是承认了自己当得“四方靖”这个说法了。

    高力士能够给称为“千古贤宦第一人”,肚里还是有很多墨水的,滔滔不绝的说道:“《礼记·礼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脩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与,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陛下您重用姚相、宋相,任用贤能,以姚相改革官职,以宋相整顿吏治。在位至今励精图治,不论经济、文化、还是军事力量皆有显著提高。之前户部上书汇报说市场而今米斗至十三文,青齐谷斗至五文。天下无贵物,百姓安居乐业,乃大同三个字又如何当不得?”

    “老奴以为,国公《三字经》中的克大定,四方靖,乃大同,半点不虚!”

    还是裴旻在这里听到非佩服的五体投地,他的奉承水平,跟高力士不是一个档次的。

    李隆基看着手中的《三字经》,知道自己的功绩,会随这本《三字经》传遍千家万户,以后所有读书人学通,念道“克大定,四方靖,乃大同”这九个字,就会想起他的功绩。

    《三字经》这种书注定会千古流传,而他的功绩亦会千古流传下去……

    这获益,即便是李隆基也为之动容,亢奋。

    想着裴旻与他一起展望未来的美好前景,突然心底莫名的愧疚,暗忖:“静远做到了他说的一切,自己却哪里对得起这九字评语?”

    原本因为武婕妤而潜藏的斗志再度涌现,李隆基高声道:“高将军,将奏章给朕盛上来!”

第十九章 封禅之议(二合一)() 
对于长安发生的一切,远在凉州的裴旻自然不知道。

    李隆基对于武婕妤的钟爱,裴旻从接触中能够感受得到。但是他想不到为了武婕妤,李隆基会茶不思饭不想的颓废半年。

    他只以为只要过了这阵子,一切都会好的。

    其实这种事情历史上发生过好几次,第一次是武惠妃也就是现在的武婕妤,因作恶多端,自己吓死了自己。令得李隆基痛哭流涕道:“落衡一去,朕失一知己”整个人都陷入了伤感崩溃状态。

    高力士、李林甫等人想尽法子也无济于事,最终两人一合计觉得心病还须心药医,接着就选中了武婕妤儿子的媳妇,也就是寿王李瑁的老婆杨玉环代来替武惠妃,弥补了李隆基的创伤。

    接着李隆基满血复活了

    裴旻倒不是没有听过这事情,只是以为夸张了。

    历史上高力士、李林甫走的是投其所好的路子,这一次裴旻却是因为意外,激发起了李隆基心底深处的抱负。

    可谓剑走偏锋,效果斐然。

    在这个抱负没有得到满足之前,李隆基毫无疑问是一个可以与秦皇汉武,光武太宗相比的优秀帝王。

    “裴帅,长安来信了!”

    知道裴旻最近特别关照长安方面的信件,王维很贴心,一有长安的来信,立刻就给裴旻送了上来。

    裴旻也一如既往满怀期待的伸手接过,这一次结果未让他失望,来信的落款正是公孙幽。

    他故弄玄虚的挥了挥手,让王维忙自己的去,待王维离开办公厅,迫不及待的将信拆了开来。

    见信中内容,裴旻眉宇微皱,手指不住的案几上敲打着。

    思虑了片刻,心底拿定了主意,先去后堂跟裴母、娇陈打个招呼。

    不只是他,裴母、娇陈也在凉州等着公孙幽的到来,多次询问她的情况。

    裴母也知公孙幽在长安创下了偌大的基业,表示理解,没有多想,反而认为公孙幽为人有头有尾,识大体,定是一个贤妻良母,很是满意。

    娇陈却敏感的察觉了一些问题,说道:“是不是发生什么事情了?妾身对幽姑娘还是有些认识的,她就算真的脱不开身,也不会没个消息,无故让郎君担心。”

    裴旻对娇陈没有任何的隐瞒,她是知道公孙幽在长安的真实力量的。

    裴旻笑着轻搂着爱妻的小蛮腰,道:“什么都瞒不过夫人。”

    与娇陈一样,只是一眼,裴旻已经看出了问题所在。

    公孙幽在信中说了很多话,但除了那些甜蜜的话语,大致意思是她暂时有事,脱不开身。是什么事情,什么原因丝毫没有说明。

    这封信要是一个月前收到,裴旻不会有多余的迟疑,现在收到这个中的许多问题不言而喻了。

    裴旻了解公孙幽、公孙曦这对姐妹。

    真要有事走不开,要是公孙曦,她或许会忽视一些细节,公孙幽却不会拖那么久,以她温婉的性格,将会在决定了的第一时间写信道明原因,免得远在凉州翘首以盼的自己多等。

    而今的情况却是自己用了第二封信才换来公孙幽的回信,这绝不寻常。

    公孙幽不会出现这种显著的错误

    是来信给截了?

    还是出了很严重的事情?

    两个结论,裴旻更加觉得是前者的可能性大一些。

    公孙幽并不是迂腐之人,要是事情真的到很严重的地步,她解决不了,不会选择一个人死撑,然后输得一败涂地。除非事情大到自己这个大唐帝国第一外臣都抗不来的地步,为了自己的前途安危,她才会死咬着不说。

    但是李白之事,自己让孙周一直留意着长安的动向。

    长安真要发生天大的变故,孙周那里不可能没有半点消息。

    相较起来,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从信使手上拦截信件却要简单的多。

    “应该是信给截下了!”裴旻轻轻的道:“我收到的这封信是第二封,有人不想幽姑娘跟我联系,不想将我牵扯进去。只是他们想不到我与幽姑娘是谈婚论嫁的关系,是搬起了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反而暴露了自己。”

    娇陈沉吟道:“那郎君打算怎么办?”

    裴旻笑道:“幽姑娘是为夫看上的人,哪里是易于之辈?她的信中并没有说明什么事情,想必有信心自己能够解决问题。此事就让她自己解决吧,我们等着善后就是了。”

    娇陈听出了弦外之音,笑颜如花的道:“看来郎君是有目标了?”

    裴旻道:“有个大概,也许此次能了却一个困惑我许久的问题。只是我身在凉州姑臧,不能亲自前往,有些遗憾。”

    说着他也不隐瞒道:“就算对她有信心,心底还是忍不住的担忧。”

    娇陈眼珠子一转,笑道:“郎君真要想去,倒也不是什么难事。有妾身在,保管无人察觉。”

    裴旻想到娇陈身怀的易容绝技,颇为心动,想了想坚决的摇了摇头道:“为夫还是不去凑热闹了,她的战场由她发挥吧我信她,不会输的。她们姐妹一旦联手,即便是你相公,心底也要惧上三分。寻常人想要伤着她们,无异是痴人说梦。”

    他是很想去,但不能去。

    每个人皆有自己的责任。

    裴旻现在身兼河西、陇右两镇节度使,手下有十四万大军,他必须为他们负责,担起这个重担。

    若是一遇到情况,就抛下他们,日后在战场上,如何让这十四万兵士为他卖命?

    陇右军上下一心,才是他今时今日常胜不败的关键。

    不过他不去,并不意味着什么也不做,带着几分肃然的说道:“我会让孙周动用我们在长安的所有力量帮着幽姑娘开路我倒要看看,谁有这个胆子。”

    同时也在心底拿定主意,不管幕后的黑手是谁,只要揪出来,定不让之好过,敢阻挠自己的好事,决不轻饶。

    裴旻因为责任并不打算回长安,但长安的诸位宰相却没有放过他的意思。

    这日朝会,李隆基对于满朝文武的态度一如既往的恶劣,没有一个笑脸。不过自身不在是一副有气无力了,而是精神十足,认认真真的处理着国家大事。

    他本以为今日朝会皆是一些琐事,却不想中书令张说直接在朝堂上丢了一计重磅炸弹下来。

    轰的他有些头晕目眩,甚至有些激荡。

    泰山封禅!

    张说慷慨激昂的道:“陛下靖多难,尊先朝,天所启也。承大统,临万邦,天所命也。焉可不涉东岱、禅云亭,报上玄之灵恩,绍高宗之洪烈,则天地之意,宗庙之心,将何以克厌哉!且陛下即位以来,创九庙,礼三郊,大舜之孝敬也;敦九族,友兄弟,文五之慈惠也;卑宫室,菲饮食,夏禹之恭俭也;道稽古,德日新,帝尧之文思也;怜黔首,惠苍生,成汤之深仁也;化玄漠,风太和,轩皇之至理也。至于日月星辰,山河草木,羽毛麟介,穷祥极瑞,盖以荐至而为尝,众多而不录。正以天平地成,人和岁稔,可以报于神明矣”

    这一大堆屁话,缺乏实实在在的具体内容,但用意极为明显,将李隆基誉为尧舜禹汤,甚至轩辕黄帝,以表李隆基有泰山封禅的资格。

    张说这话音一落,李隆基瞬间就心动了,作为一位帝王,他深知封禅泰山,背后的政治意义是何等的巨大。

    能够封禅泰山是对一个君王最大的肯定。

    秦皇汉武光武这些伟大优秀的帝王,一个个都将封禅视为生平大事。

    李世民倒是没有封禅,但是他封禅之心,就如司马昭的心思一样。只是他每次动了封禅的念头,立刻有官员跳出来跟他作对。

    李世民作为君王,在纳谏这方面,却可称之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次次见有人反对,最后干脆就不封了。

    之前吏部尚书裴凗早在朝堂上谈论过此事,赞美李隆基“握符提象,出震乘图。英威迈于百王,至德加于四海。梯航接武,毕尽戎夷之献;耕凿终欢,不知尧舜之力。”

    但是李隆基深知自己虽有开元盛绩,但德未加于百姓,化未覃于四海,不能与尧舜禹汤、轩后周文相提并论,拒绝了封禅的提议。

    而今张说又提起此事,相比之前,而今大唐百战百胜,收复了辽东、河曲失地,令周边万邦来贺,经济文化的发展不言而喻

    开元盛世已经开启了篇章,李隆基心底也认为却有封禅的资格了。

    这心动归心动,李隆基还是带着几分谦逊的道:“朕初登大宝,夙夜祗惧,唯恐不能胜任,全赖诸位爱卿,方能以保社稷,创今日之盛。抚躬内省,朕又何德何能?”

    什么是谦让话,文武百官哪有听不出来的道理。

    他这话音一落,源乾曜立马站出来道:“陛下即位至今,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护黎民于安乐,正因继往开来,报功于上苍。陛下若违天意而固辞,逆人事而谦让,如何面对列祖列宗,又如何让天下信服?”

    他这话说的不可谓不重,直接表示不去封禅就对不起祖宗,有悖天意了。

    源乾曜之后,又有诸多文武,群起而言,总之皆是劝说李隆基封禅的。

    李隆基适当的推让之后,也同意了百官所请,意气风发的道:“光我高祖之丕图,绍我太宗之鸿业。此去泰山,负责的公卿诸儒,切勿谨记一点,不可劳民伤财,万事节俭,以称朕意。”

    宋璟乘机请示道:“大唐而今四方安定,赖陛下英明,边帅出力。如此盛举,臣提议推一边帅为代表,一并参加封禅大典,以彰四方边帅功绩。”

    李隆基对于宋璟最是厌恶,他看得出来将武婕妤比如冷宫的罪魁祸首就是宋璟,多次动了将宋璟驱逐出朝廷的念头。

    但是在他心底仅存的一丝理智告诉他,宋璟治吏无人可比,有若当年魏征,有他率领百官,百官无不兢兢业业,尽职尽责。

    他的存在,暂时不可或缺。

    就是这一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