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剑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盛唐剑圣- 第3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而今他的幕僚张九龄、王昌龄、王维、王之涣这些人多是行政人才,军略的表现平庸,唯有颜杲卿、袁履谦二人在这方面有些建树,总的来说,两人还是长于行政。

    高适若是能进入他的幕府,将会弥补他这方面的不足!

第十四章 不虚此行() 
高适年岁不大,今年正好二十,之前为长辈行了冠礼。

    如高适这般人,他对于自己的人生有着一定规划。

    他打算先四处游历一番,增长自己的阅历,然后在一适当之处,安心下来耕读,充实自己,等到时机成熟,再行出仕。

    历史上高适游历长安之后,选择了在宋城定居,躬耕取给,直至开元十九年,动身北行,打算投奔朔方节度副大使信安王李禕或者幽州节度使张守珪。

    但今时不同往日,高适游历长安后,耳中听到的莫不是裴旻之名,以及陇右的巨大变化。

    乌鞘岭山道与陇山古道的开通,不只是便利凉陇之地,关中长安才是最大的得利者,丝绸之路的终点,始终是长安。

    就算裴旻不在长安,长安依旧对他百般赞誉,留有他的传说。

    高适心血来潮,往陇右一行,见见传说中的神迹乌鞘岭山道与陇山古道。

    看着已经畅通无阻的乌鞘岭山道与陇山古道,高适情不自禁的想起了另一个壮举秦直道。

    秦直道南起京都咸阳军事要地云阳林光宫,北至九原郡,穿越十四个县一千六百多公里,堑山堙谷,两年成功。

    对于如此壮举,世人大多以谩骂诬蔑,劳民伤财。

    高适的祖父是安东都护高侃,因故高适自小接触过军事方面的知识,在军事上有着一定的见地,却知秦直道是那种过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壮举。

    若是无秦直道,秦汉朝想要控制朔方、九原、云中,无异于痴人说梦。

    乌鞘岭山道与陇山古道跟秦直道有着异曲同工的妙用,加深了唐朝对于西方的控制力度。更为难得的是还促进了商道的发展,让凉州、陇右、关中大为得利,这一点即便是秦直道都不具备。

    最为难得的是因为技术的提升,唐朝拥有了一种叫“轰天雷”的神物,将开山修岭的损伤降至了最低。

    与修秦直道时白骨于野的景象,截然不同。

    高适于此对于那个就在不远凉州的裴旻充满了无限敬仰,情不自禁的就来到了凉州姑臧。

    正逢裴旻文章的盛传,高适心底更是崇拜,从而改变了历史选择,在姑臧城郊定居,耕作读书。

    在这里生活了半月,也结识了当地的一些文人墨客,相约着一并来参加这士林盛会。

    是金子终究会发光的。

    裴旻带张九龄、王昌龄、王维他们几人来此,一方面是让他们接触河西士林,为弘扬大唐文化,教化当地百姓打下扎实基础,另一方面也是想物色物色一些人才,看看是不是有蒙尘的明珠等着发觉。

    高适此刻远不及历史那般优秀,却已经开始初露锋芒,谈吐之间,颇有见地。

    王之涣发现后,与之交谈了会儿,见他气度从容,说话言辞皆是不凡,引荐给了裴旻。

    见到自己的偶像,高适心底有着小小的激动,作揖道:“见过裴国公!”

    裴旻笑得跟大灰狼一般,道:“无需多礼,此刻无尊卑之别。能得季凌亲眼,想必达夫不同凡响”

    他一句话,既赞了王之涣,又拉近了与高适的关系。

    王之涣道:“之前在一旁听高兄谈论,听极高兄谈论河西教化,有很深见地。”

    裴旻感兴趣道:“达夫不妨说说?”

    高适作揖道:“国公推崇教化,先前就有人说理当全面推广。晚生这里却有着不同的意见,河西古来皆是西方荒芜之所,能够有今日之盛,与接纳西方,东西交流,戚戚相关。若无西方商贾的投资,我中原东方的商贾也不会在偏远的河西投资。一但双方商人离去,河西经济将损失惨重,甚至影响到长安。何况河西乃边陲之地,民风彪悍并非坏事,一方面提升兵源的素质。真有战事来临,非常时刻振臂一挥,所有百姓皆可成军。此二点乃河西特色,放弃特色,一味求改,诚乃舍本求末,非明智之举。”

    裴旻听得不住点头,道:“那你有何高见?”

    高适道:“高见不敢当,只是觉得过激不美。这个中的掌控,在下才疏学浅,不敢妄言。”

    裴旻微微移动着还未好的右臂,抚掌道:“好一个过激不美,道出了我心中所想。这古语即有云‘好战必亡,忘战必危’,边陲重地,若兵不勇,将不强,民风不彪悍,如何镇服周边。推文绝不能弃武,这是古来大忌,达夫说的在理。”

    “至于西方文化,也不能排斥,固步自封,只会陷入井底之蛙的困境,与大局长远无利。努力发展自身固然重要,吸取他人的精华,也是提升自己的方式。不过,有一点你说的不对”

    高适正容道:“还请国公指点。”

    裴旻笑道:“我裴旻就算在怎么差劲,也不至于混到将强迫境内百姓充兵上阵的地步。”

    这强迫百姓上阵,历史上屡见不鲜,但那都是在逼不得已的时候出现的事情。而且百姓未经训练,战斗力低下,士气也极差,领他们上阵,与让他们送死,没多大差别。

    裴旻觉得自己手握十四万大军,真要混到这个程度,还不如抹脖子自杀干脆一些。

    他这话说的极为自信,配上他战无不胜的功绩,特别有说服力。

    高适莞尔笑着作揖赔礼:“是晚生说错话了。”

    裴旻开门见山的道:“现在我正缺人才,不如达夫过来帮我吧!”

    高适瞬间瞪圆了眼睛,他选择在姑臧这里定居,就是存着未来有机会能够成为裴旻幕府的一员,从而步入仕途。

    如今这还未定下心来充实自己,已经得到裴旻邀请了,意外之余,心底有些忐忑,担心自己做的不够好。

    “怎么,不愿意?”裴旻笑着问道,他看得出来,高适已经心动了,故意如此说来。

    “不,国公误会了!”高适忙道:“承蒙国公器重,只是晚生才疏学浅,怕辱没了国公英明。原本打算在姑臧潜心苦学,待学有所成,再考虑未来,而今却”

    裴旻笑道:“我相信我的眼光,我看人向来很准。你很有潜力,或许现在看不出来,但只要好好培养,定能成大器。何况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与其苦读,不妨来我这里实践。”

    高适激动道:“如此,晚生恭敬不如从命!”

    周边人都带着羡慕的目光看着高适。

    裴旻却知道,自己捡到宝了。

    一个王翰,一个高适,当真不虚此行。

    请记住本书:。文学馆阅读网址:

第十五章 人才济济() 
高适的录用,裴旻自己解决了。

    至于王翰他本有相投之意,而今的裴旻可是一代文宗。

    不但诗词婉约大气,更做出了不逊于《劝学》、《出师表》这类的千古文章。对于王翰这样的饱学之士,有着莫大的吸引力。

    在王维的劝说下,王翰亦用意了成为裴旻幕府中的一员。

    看着张九龄、王昌龄、王维、王之涣、王翰这样豪华的阵容,裴旻觉得自己完全不用为河西的文治担忧了。

    儒学是一门包容性很强,同化性很重的学说,裴旻有心以儒学更好的控制河西,逐渐感染西域,乃至草原异族甚至阿拉伯、拜占庭帝国,一方面将大唐的伟大文化传播出去,另一方面可能的话他不介意将大唐的领地扩展到欧非大陆,先一步然他们感受到儒家的精髓,能够方便很多事情。

    有如此庞大的文学阵容,裴旻真不信无法提升河西的整体的文化水平。

    至于高适,裴旻依旧如历史他发展的一般,将他引导向军略,提高他的军事素养,成为他的军事参谋。

    回到了姑臧,裴旻立刻与张九龄、李林甫、王昌龄、颜杲卿、王维、王之涣、王翰等谋臣商议提高河西唐文化,巩固大唐在百姓心底的地位。

    张九龄在这方面已经有了备案,首先道:“开办学堂是一本万利的做法,理应首当其冲。原本可能出现教书先生不好找,现在完全无需担心。经过此次集会,相信会有不少人投入教化事业。”

    裴旻正容道:“教育理应从孩子抓起,这点必须尽快处理!府库里应该还有不少钱吧……”

    张九龄笑应道:“这个国公放心,府库银钱充裕,还有诸多大商表示愿意配合响应国公的一切政策,需要他们出钱出力的尽管说。”

    裴旻也知道跟陇右的财政吃紧比起来,现在自己就是一个暴发户。

    凉州七里十万家,这话一点也不夸张。

    作为大唐第三经济中心,凉州每月收得的赋税是一笔极其可观的数字。凉州一州的赋税,几乎能与陇右十二州相比。

    依照规矩,赋税的大头将会上缴给朝廷,小头由地方自由分配。即便是小头,也是不小的数额。

    裴旻如今作为河西按察使,无权管账,但是使用的权力却是有的。

    至于商贾豪绅资助,这是古来皆有的惯例。

    一方面能够提升他们的影响力,一方面所在的家乡越富饶发达,他们自身的得利也就越多。彼此的合作,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裴旻开陇山修乌鞘岭让凉州的大商赚的盆满钵满。

    能够将当得大商这个称呼的,都不是愚蠢之辈。

    面对裴旻这样的人物,他们焉能不巴结?

    出资造几所学堂,于他们而言,连九牛一毛都算不上。

    裴旻道:“每一个县至少两个学堂。两个学堂的布局位置也要合理,方便县里的每一个学生。学堂要普及至每一个地域,不论多偏远都要保证县里有学堂。同时奖励开私塾的士人,地方官府给予配合。对了,对于孩子的教育不只是文化,还要培养他们的品德,进行伦理教育。”

    他突然想到了《三字经》,《三字经》成于什么时候,他是不记得了,至少不是现在,来到唐朝这么多年,从未见过类似的书籍。

    这个时代的启蒙书籍是《六甲》,并不是什么身怀六甲之类的,而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之类的天干地支,其中起头是“甲”,有六组,故称六甲。

    这六甲没有任何意义,单纯的识字练字用的。

    比起《三字经》逊色多了。

    裴旻接着道:“回头我写一本孩子的启蒙教育书,六甲太老套了。”

    厅下诸人出了李林甫,其他人都为之一振,皆期待裴旻的新作。

    李林甫也装出一副很感兴趣的模样。

    最初他是装着士人,一副很有学识的假象,混入裴旻的幕僚团。只是他文学水平实在不堪,词不达意,字都认不全,坐实了他历史上弄獐宰相的名头,闹出了不少笑话。

    不过他发现裴旻并不在乎他的文化水平,对他的器重一如以往,也不再自己的鼻子里插大蒜了,干事更加的卖力。

    他哪里知道,裴旻对他的能力一清二楚,早就看破他的一切。

    同时他更加清楚,文采与干略并不是等号。

    李林甫的文采在他麾下是倒数,甚至连封常清这武将都比不上,但是他的干略毫不逊色张九龄,在特别的地方更在张九龄之上。

    “你们还有什么补充的?”裴旻望向了众人。

    李林甫立刻接话道:“这些天,属下四处查访了各地情况,发现这里民俗轻薄。他们害怕鬼怪而厌恶病人,对于病人,他们不是立刻请大夫,而是求巫师拜佛。认为生病是鬼怪作祟,不敢接近。对病情危重的父母,大多不亲自伺候,而是用棍棒挑着食物,远远地递给他们。属下觉得,这种风俗,是一种病态,需要更改。唯有改变百姓这种愚昧的常识,才能开通他们的灵智,学习接受正统的文化。”

    这也是裴旻留下李林甫的原因,他很会拍马屁讨欢心,他知道裴旻想什么,为了得到更多的器重,他会不辞辛苦的为他分忧。

    在干略上,李林甫的能力,毋庸置疑。

    “林甫说道点子上了,孩子好办,难办的是迂腐愚昧的大人,不将他们的恶俗改了,将会影响一代又一代。”裴旻顿了一顿道:“林甫,这件事就交给你去办,因势诱导,想法子将这种愚昧的风俗修正过来。”

    “是!”李林甫带着几分兴奋的说着。

    张九龄、王昌龄、王之涣几人并不太喜欢李林甫,却不得不承认李林甫的能力。

    “属下觉得还可以多用空闲时间组织诗文辞赋之会,还让儒生研讨儒家经典,勉励青年学生,将风气提上来。世人多喜欢顺大流,风气所向,亦是人心所向。”王维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不错!”裴旻见众人你一言我一语的,提出了各种建言,再一次体会到了团队的强大。

    也顺势安排下去,让麾下诸人负责河西文教。

第十六章 一代文宗() 
回到了后院,裴旻想着三字经的事情,一头扎进了书房。

    思索着记忆中的三字经,在他的记忆里三字经分老版与新版。

    这老版、新版,各有优劣。

    但现在身在古代,裴旻还是决定以老版为上。

    即便是老版,也有需要修改的地方的。

    开头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自然不用改。

    一直到中间部分,王朝的兴衰,就必需修改了。

    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

    古版三字经在这段话以下是“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裴旻知道自己要是原本照抄,那就是嫌自己命长了,直接在书中透露大唐灭亡的时间。

    但是创国基之后,接下删掉的字句,直接来一个“十五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又有点不通。

    思前想后,裴旻加了这么一句,“传至今,克大定,四方靖,乃大同”然后在后面加一个“十五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

    无形中也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