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剑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盛唐剑圣- 第2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紧接着狂风大作,不一会儿“哗”的一下!

    倾盆大雨如冰雹般的打落下来,打得屋顶“噼里啪啦”作响。

    裴旻在节度使府中,都能听到大街上百姓的欢呼声。

    “终于下雨了!”裴旻都忍不住舞动了拳头,这一场雨整个陇右,整个旱灾影响的地区,期盼的太久太久了。

    “国公……”

    “裴兄……”

    张九龄、袁履谦、李林甫、裴晨霖、江岳相继找上了门来。

    裴旻知道他们想要问什么,高兴的双手一合道:“一切如我之前所说,这雨一下,那些干枯的河床,有足够的水源补给,水位将会上升。从而将那些地底下的蝗虫虫卵掩盖,化为鱼虾的食饵。至于其他地方的幼虫卵,面对潮湿的雨天,或死或成型缓慢,以不足为惧。蝗灾,自这一场大雨之后,算是解除了。”

    众人相继欢呼:“太好了!”

    裴旻瞧向了江岳道:“你也可以归队了!不过你们军方暂时还不能放松警惕,河床里的虫卵已无威胁,河岸上应该还有许多残留。虽不足为惧,却也万不可掉以轻心,在这最后时间出个差错。”

    因为人手奇缺,军政要务全压在裴旻身上。

    裴旻也只有压榨麾下幕府几人的潜力,让他们一人干好几个人干的事情。

    好在张九龄、袁履谦、李林甫这三人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扛得住压力。

    纵是如此,还是人手不足,裴旻也将文武兼备的江岳调了过来,当两个月的文官使用。

    江岳高声领命。

    这大雨一下就下了两天两夜,将干枯的河渠统统喂饱,让干裂的大地合上了嘴巴。

    失去了适应繁衍生存的土壤气候,大片虫卵直接死于地下。顽强活过来的,也没能逃过百姓的追捕。

    经过近乎一个半月的捕杀,百姓以意识到蝗虫对于家禽、鱼鸟的妙处,反过来期盼蝗虫再多一些了。

    又过了十天,整个陇右几乎不见蝗虫大规模的影子。

    轰轰烈烈的蝗灾就此消除,裴旻灭蝗成功事迹很快在天下传开。

    引起了天下人的震撼哗然。

    与天斗,竟然胜了!

    作为蝗灾最频繁的国家,华夏自古到今,经历过的大小蝗灾不下千百次。

    有史记载以来,从没有过一次能够得到妥善治理的,但是陇右节度使兼按察使裴旻,竟然率领百姓以人力压制住了蝗灾,战胜了天灾。

    此事引发的轰动,可想而知。

    满朝文武,乃至全天下的每一个人都感到震惊,不可思议。

    裴旻这个名字,再一次名震宇内。

第二十二章 多疑不好,不疑更头疼() 
♂!

    “哈哈哈!”

    “哈哈哈!”

    ……

    武德殿里,李隆基笑得跟傻子一样,眉飞色舞,手中时不时拨弄几下琵琶弦,实在难以抑制自己的心情。

    蝗灾扑灭了,最高兴的并非是陇右百姓,而是高高在上的李隆基。

    这古人迷信,往往将天灾视为上天的惩罚,而导致上天惩罚的原因又是不修德所造成的。

    矛头可谓直指他这个当今皇帝。

    李隆基要是一个昏庸之君,倒是不放在心上。

    可他自诩是汉武帝、唐太宗之流的英主,兢兢业业的处理着国事,不修德这三个字让他倍感委屈冤枉。

    裴旻这一仗将他失去的名望彻底挣了回来。

    尽管此次灭蝗是裴旻之功,可要不是他这个皇帝有识人之人,力排众议的安排裴旻为按察使,裴旻又如何有权力调动陇右数十万百姓灭蝗?

    这个功劳,至少一半都属于他的。

    李隆基瞧着高力士道:“也亏了你的建言,否则朕一下子还拿不定主意呢。”

    高力士赶忙谦虚回礼,道:“都是裴国公与姚公的本事,与陛下的明断,老奴不过是锦上添花而已。”

    李隆基也道:“姚公也是可惜了!还是静远能干,有本事,这蝗灾都给他平定了。朕记得贞观二年,我大唐也有一次蝗灾吧。”

    高力士谨慎细密,才学不凡,随口就道:“回陛下,确实如此。当初也是大旱,不过那时的大旱,比陛下现今经历的大旱差多了。当时只是京师这一地大旱而已,太宗在院子里发现了蝗虫,捉了几只说道‘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遂将蝗虫吃了。当时的蝗灾并未造成很大的影响,世人都将之视为太宗皇帝仁德之故。”

    李隆基笑道:“如今看来,未必如此。只怕是当初的蝗灾不大,雨又下的及时,方是真正原因。想想朕心里痛快,太宗皇帝麾下能人异士何其之多。李靖、李绩、侯君集,房玄龄、杜如晦、魏征、长孙无忌、高士廉、岑文本,那么多厉害人物,面对这蝗灾,依旧比不上朕手中的一个裴静远。”

    顿了一顿,李隆基又道:“朕要让静远将此次灭蝗的经过一切详细记载下来,收入库中,要让天下人知道灭蝗的方法,也好免去百姓遭受无谓之灾。”

    高力士忙拍着马屁。

    李隆基大喜过后,看着一桌子的奏章,头疼的挠了挠脑袋,带着几分无奈的闷头处理了。

    天降甘霖,旱灾蝗灾消除,可善后事宜却是繁重。

    陇右损失惨重,需要朝廷拨款赈灾,重新对田地规划建设,让百姓能够安然的渡过困苦的一年,直至明年丰收,很多事情都需要他这个皇帝拍板钉钉。

    李隆基一份一份奏章的批阅着,突然他看着手中一份来至于谏官的建言,眉头一皱,随手将奏章丢了,冰冷的说了一句:“烧了!”

    高力士捡在手中也不去看,只等着过会儿将之烧了。

    又批阅了几分奏章,李隆基又看到一份与之前相差无几的建言,怒道:“这一个个的将朕视为忘恩负义之辈不成?”他将手中的奏章丢给高力士道:“你看看,写的是什么?让朕免去静远按察使的职位?静远立了如此大功,挽救了陇右数十万灾民。这蝗灾一退,便要朕收回成命,要朕卸磨杀驴不成?还说将文武政权交于一人,对大唐大为不利,简直一派胡言……”

    李隆基气得火冒三丈,半响都没消去,怒道:“朕向来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用了静远,自是信任他不会背叛朕。这一个个说的好像静远要反了一样。比及忠心,他们真以为自己能比得上静远?岂有此理!”

    高力士忙劝李隆基息怒。

    李隆基耐着性子又批阅了下去。

    突然看到熟悉的字体,皱了皱眉,疑问道:“这好像是静远的字?”往后一拉,果然标注这裴旻的名字,笑道:“朕早给了他直达天听的权力,有事直接交给朕不好。何必传到尚书省,再走流程送到朕的手上?”他摇了摇头,又道:“多此一举嘛!”

    看了裴旻奏章里的内容,李隆基猛地一拍案几道:“静远这是想什么,将朕视为鸟尽弓藏的勾践,还是能共患难,不能共富贵的刘邦?他竟也特地写奏章说自己才德不足,要辞去按察使一职位,糊弄朕呢!”站起来左右渡了渡步道:“力士,你立刻拟诏,念裴旻领陇右百姓力克天灾,特加封为鄯州大都督,领鄯州一切事物。明着告诉他,若敢拒绝,朕再加封他为陇右支度使,让他负责陇右的安抚赈济工作。”

    高力士苦笑道:“老奴,领旨。”

    当李隆基的任命传到陇右鄯州的时候,裴旻有些傻眼了。

    这辞官不成,怎么反而追封官职了。

    尤其是听到拒绝就加封陇右支度使,直接吓的裴旻打了一个激灵。

    陇右支度使的权力远比不上节度使、按察使,但它主要权力是支付财用﹐调拨物资。

    也就是说一但裴旻在任陇右支度使,那他就是真正的陇右土皇帝了,不但掌握着军政的生杀大权,还握着陇右的财权,集军政财三大权力于一身,跟土皇帝有什么区别。

    “臣,谢陛下圣恩!”

    面对这种情况,裴旻也不好拒绝,只能领受下来。

    那超长的官职上又多加了一条鄯州大都督……

    麾下文武自然是跟着庆贺。

    尤其是李林甫,眼中一片灼热,道:“国公当真是深受帝宠,陛下对您可谓信任备至,古往今来,鲜有可比者!”

    裴旻苦笑,自语了一句道:“我担心的恰恰就是这个。”

    都说皇帝多疑不好,容易错杀人,制造弥天冤案。但是一个皇帝一点也不多疑,却也是一件让人极为头疼的事情。

    这李隆基给他权力,裴旻自然是高兴,但是万一对象换成李林甫、安禄山之流呢,也如此信任,那可就完蛋大吉了。

    瞧了一眼李林甫,这心里的话,自然是不能跟李林甫说的。

    裴旻加了官不假,可对李隆基这种性格,委实头疼。

第二十三章 人才来投() 
裴旻面对手中掌握的权力,头疼归头疼,但是还得干下去。

    尤其是现在的陇右刚刚经历旱灾、蝗灾,两大天灾。

    诸多百姓今年没了收成,家中剩余的钱粮,支撑不到下一次收成,熬不了多久就会断粮,从而民心不定,甚至可能引发社会动荡。

    这一点是任何人都不愿意看到的,所以裴旻必需要在短时间内拿出可靠的政策,以安定百姓之心。

    针对如何安排陇右接下来的政策,他特地跟麾下顾新、张九龄、袁履谦、李林甫几人做了商议。

    顾新一直在洮州等候新任的洮州刺史的到来,这期间不可避免遇上了旱灾、蝗灾,便凭借自己在洮州的威信,率领洮州百姓抗灾。

    洮州百姓对于裴旻、顾新这对刺史、长史的组合极为信任,也配合灭蝗行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如今新任的洮州刺史已经接替了顾新,顾新亦如约来鄯州投效了。

    开会的第一句,裴旻便对顾新道:“原本是打算给你一个节度使主簿的职位,现在正好鄯州刺史有个空缺,就由你当了。”

    顾新有些激动,红光满面的道:“谢裴帅赏识,只是属下恐怕才疏学浅,难以担当大任。”

    他甚有自知之明,知道论及治世才略,他远比不上在坐的张九龄、袁履谦。

    “不用妄自菲薄!”裴旻摇头道:“你有你的长处,尤其是在这困苦时刻,你远比九龄、履谦兄更有本事治理好百姓。”

    张九龄、袁履谦也一致认同,他们一起共事也大半年,也知顾新的能耐。

    顾新最大的长处就是有着一刻吃苦耐劳的心,他就如一头牛,不知疲倦尽心竭力的用他自身所有的力量,深入基层,为百姓谋福。

    在洮州,顾新于百姓心中的地位,并不逊色裴旻。

    何况顾新原本就是州府第一副手,凭借洮州治蝗的功绩,前进一位是理所当然的。

    张九龄、袁履谦要是提升到这个位子,那就是官升四五级,会惹人非议。

    至于李林甫,那更不要说,裴旻想都没想过。

    顾新肃然道:“那卑职领受了。”

    裴旻笑着点了点头道:“接下来我们商议一下如何安排陇右百姓的生计问题,应该如何赈灾,你们有什么看法?”

    张九龄笑道:“如何赈灾,国公应当最有经验才是!当初国公赈济洮州的方式极为高明,我们可以沿用过来。”

    裴旻道:“以工代赈?”

    “不错!”张九龄神采飞扬的说道:“属下最近特别调查过,因为陇右一地不太适合耕种,并非所有百姓都倚仗农耕而活。我们处理得当,陇右一地还保存了部分的田地,并未凄惨到全境受灾。兼之陇右位于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途,有部分人是倚仗丝路生活。真正受灾的百姓,应该不足一半。只要我们能够维持粮价不跌,维持陇右十二州,有充足的米粮供应。只要保证那不足一半的百姓有活干,能赚取足够维持生活的银钱,一切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袁履谦道:“这些天属下也四处走访了一番,发现陇右许多道路桥梁年久失修,可以乘此机会发动百姓造桥修路。尤其是丝绸之路,更需要好好的整修。如此,地方商贾豪绅也会出资赞助,减轻我们财政负担。”

    李林甫道:“朝廷不是想要开采莫离驿的盐田?那可好办,盐田需要工人吧,陇右百姓皆是现成的劳工,运输、伙食、开采都需要人。这一些朝廷本来就要出资安排的,由陇右灾民代劳。减轻了他们的压力不说,还减少了朝廷的开支,一举两得!此外,我们与吐蕃修好不假,但吐蕃狼子野心,世人皆知。只要一有机会,背弃盟约,意料中的事情。莫离驿的防卫需要好好修葺,石堡城也需要改良一番。据属下所知,石堡城目前的情况是北面难攻,南边相对容易。明显是经过吐蕃特别修葺的,我们应该反过来修改,让难攻的一面对望青海湖,让青海湖那边的吐蕃人对石堡城,望而生畏。”

    裴旻看着张九龄、袁履谦、李林甫,笑道:“有你们在,这一切都不需要我费神了,就按照你们的主意来。相信你们的提议落实下去,陇右也不存在什么灾民不灾民,只要愿意付以劳力,人人皆有饭吃。至于米粮方面,这点无需担心。这些天我与户部以及地方上的米商通过气,朝廷的赈济粮食早已有所准备,地方上的米商也配合官府一起统一粮价,一切无忧。”

    这麾下有能人出谋,再大的事情,似乎也能迎刃而解。

    很快各项政令由裴旻手,发放各州刺史,再由刺史进行安排整顿募集灾民劳力。

    愿意修桥铺路的,修桥铺路,愿意修葺城防的修葺城防,心大意图大赚一笔的远去莫离驿。

    如此以工代赈,不但解决了陇右的灾民问题,又为唐朝解除了多项隐患烦恼,一举数得。

    原本反对裴旻兼任按察使的官员也乖乖闭上了嘴巴。

    毫无疑问,裴旻所展现出来的干略能力,让满朝文武皆无话可说。

    这日裴旻正在看着陇右十九军传来的消息,陇右军因全力灭蝗的英姿,如今深得百姓敬重。

    过往巡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