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剑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盛唐剑圣- 第2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裴旻没有打断吴华他们的商议,他知道吴华并没有决策错误。

    陇右军的全体加入,面对天灾,也不过是多保一些田地而已。

    杯水车薪!

    饶是如此,裴旻依旧调动整个陇右军,积极地参与开河渠,引水源,放大保小的救灾策略中去。

    只希望能够尽可能的保一些百姓含辛茹苦种下的庄稼。

    “噗嗤!”

    裴旻一锄头重重的挖了下去,翘出一大块泥土,抹去脸上的汗水,动了动酸累的胳膊。这辈子跟上辈子加起来,他还是第一次舞动锄头,用不来巧劲只凭蛮力挖掘,只是盏茶的功夫,这手臂就受不了了。

    “国公,何

第十五章 旱极而蝗() 
裴旻看着他刚刚挖下来的泥土,口中回答着吴华的话:“比起在上面看着,我很喜欢亲自动手能出一份力,出一份力吧!”

    他说着话的时候没有看着吴华,有些不礼貌。

    吴华眉头微微一皱,并未说什么。

    裴旻伸手将自己挖掘出来的土块拣起来,在手上用力搓揉着,土屑纷纷落下,留在他手上的是一些细小的幼虫卵。

    看了半天,裴旻伸手给吴华看,带着几分惊慌的道:“这是不是蝗虫卵!”

    吴华看了半响道:“是寻常的虫卵吧,蝗虫是鱼虾变得,跟虫卵有什么关系!”

    裴旻一口老血险些喷出来,傻逼一样的看着吴华,忍不住道:“吴刺史,你这刺史的官职怎么来的?”

    吴华瞬间怒道:“自然是一步步凭借政绩提拔上来的,节度使可有疑问?”

    其实这真不怪吴华无知,而是古人一直都不知道蝗灾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历史上蝗灾迭起,根据后世中国救荒史统计,秦汉蝗灾平均九年一次,两宋为三四年,元代为两年,明、清两代均为三年,受灾范围、受灾程度堪称世界之最。

    明明是蝗灾重地,对于蝗虫的认识,中国古人却知之甚少。

    最早有“蝗神”一说,说是蝗神在搞鬼。接着又有“蝗鱼互化”之说,宋代陆佃的埤雅记载:“或曰蝗即鱼卵所化”。潘自牧的记纂渊海也有写:“有蝗化为鱼虾”。李昉太平御览、虾门同样记载:“蝗虫飞入海,化为鱼虾。”之说。还有李苏见物的:“旱涸则鱼、虾子化蝗,故多鱼兆丰年。”

    类似书文,比比皆是。

    总之在这个时候,世人的常识蝗虫就是鱼虾变得。

    裴旻也不知怎么解释了,干脆说道:“我在一本古书上看到‘旱极而蝗’、‘久旱必有蝗’的说法。”

    吴华对于裴旻已经有着点点不满了,但是官大一级压死人,也不敢表现出来,缕着胡须道:“某也知道,是因天气干热,河水干枯。河中的鱼虾没有了栖息之地,遂然变成蝗虫,跟这虫卵何干”

    古代文盲,真可怕;理直气壮,说神话!

    裴旻无语,耐着心思问道:“那洪水后有蝗呢,又怎么解释?不只是旱极而蝗,洪水过后,引发蝗灾的几率也是极大的。”

    吴华耐心的解释道:“那是因为洪水将鱼虾冲上了河岸,鱼虾回不了江河,自然化成了蝗虫。”

    裴旻忍不住吐槽,这好像真有几分道理。

    清了清嗓子,裴旻有气无力的道:“某在一本古书上看过这样的记载,蝗虫趋水喜洼,大旱之年,河流干涩,留下了大片无杂草的洼地适合蝗虫繁衍,天气越干旱,蝗虫繁衍的速度越快,这才有了久旱必有蝗一说。至于洪水,是因为洪水带着泥沙卷上了陆地,也形成了大片无杂草的洼地,同样适合蝗虫繁衍。但是因为气候的原因,洪灾后的蝗灾远不如旱灾后的蝗灾可怕。”

    吴华皱着眉头道:“这是什么歪理邪说。”

    鄯州长史童皓走过来道:“蝗灾是因为蝗神动怒而起,只有天家不修德时,才会引起蝗灾。如今天家圣明,岂有蝗灾一说,国公莫要危言耸听。”

    得,又来一个版本!

    裴旻扶额,无言以对。

    “不管是不是!看到了就防着!”裴旻不理会吴华与童皓,走上了河渠堤岸,高声道:“所有兄弟们都注意一下,若你们挖掘的土块有虫卵的痕迹,不要犹豫,直接弄死。那玩意可能引发更大的灾难,留着遗祸无穷。”

    当即他安排人手,分别将情况传送给陇右十二州、十九军知晓。

    只是这种做法能不能避蝗,他真不清楚。

    蝗虫见地下崽,一次下两百多虫卵,而且能够反复多次交配。

    即便是二十世纪都没有可靠的科技预防蝗灾虫卵,何况是古代大唐?

    裴旻也不能将整个陇右的土地都翻一遍,找地里的虫卵,也只能是尽人事,听天命了,心底希望不要灾上加灾,加重百姓的负担。

    经过二十多天的努力,在陇右军以及百姓的齐心协力下,与陇右十二州最富庶的万亩田地四周挖掘了灌溉的河渠,以确保为数不多的田地能够勉强渡过此次旱灾,不至于让整个陇右颗粒无收,以减少朝廷的物资赈灾压力。

    大暑也在不知不觉中到来!

    天地就像大火炉,灼烧着一切。

    除了精心维护的小块田地,其他所有小麦皆干渴枯死,大地干裂开一道道口子,一盆水洒在泥地土块上都能升起一阵青烟瘴气。

    屋里过于闷热,裴旻直接坐在门口走廊上处理节度使的事物,心中大是怀念在二十一世纪空调房里的日子。

    这天热的,实在让人受不了。

    若非这屋外人来人去的,他甚至都想打赤膊**办公了。

    便在他忍着炎热,耐着兴致批阅公文的时候,袁履谦再次带来了不好的消息。

    “不好了!”

    “裴兄,如你预料的一样,蝗灾来了!金城首当其冲,陇右受旱的十二州,皆出现蝗虫聚集的架势,情况万分危急!”袁履谦一脸的失态,这回他茶水都顾不得喝了。

    刷的一下,裴旻冲出了节度使府,来到刺史府衙。

    吴华、童皓等人依旧在商议蝗灾的情况。

    裴旻这一回不管不顾了,直接道:“吴刺史,这还等什么。蝗虫一但正式聚集,将会如洪水沙暴,席卷一切,令世界无绿色。当下只有集合全州百姓的力量,全力扑杀蝗虫才是上策。”

    裴旻这话音一落,童皓立刻跳了起来道:“不可,万万不可,扑杀蝗虫会引发蝗神震怒,祸患无穷。”

    吴华大皱着眉头道:“节度使,某能体会你的心情,可你这是越权了!赈灾救灾是我们州府的事,与节度使无关。”

    裴旻气笑了道:“好好好,老子没权调动州府百姓,调麾下兵卒总可以吧。”

    童皓大惊失色的冲了上来,阻拦道:“节度使万不可激怒蝗神”他话未说完,直接倒飞了出去。

    裴旻一脚将他踢飞了。

    旱灾来了,他斗不过老天爷认了,憋了一肚子火。现在蝗灾来了,给他说蝗神不能杀!

    去他娘的!天王老子都杀!

第十六章 落魄的凤凰() 
裴旻气冲冲的回到了节度使府。

    袁履谦刚刚喘了口气,没休息多久,就见裴旻气势汹汹的回来。

    “怎么了?”袁履谦关怀的问道。

    “气死我了!”裴旻一抹脸上的汗迹,随手一甩,在地上射出了一条直线。

    “都什么时候了,两个老顽固。一个说越权,一个更是好笑,说什么蝗虫不能杀要激怒蝗神。”他越说越气,一掌拍在了一旁的木柱上,忿忿不平的道:“要是我掌握实权,非将他们两个撤官罢职不可。”

    袁履谦急忙道:“裴兄慎言!”

    顿了顿,他又道:“目前旱灾、蝗灾齐来,陇右一片厄运。面对如此情况,即便今年陇右颗粒无存,他们也不会有多大的罪责。可若贸然行事,引起更大灾祸,反而讨不得好。”

    裴旻怒道:“他们不受罚了,百姓如何,陇右的未来如何?蝗虫横行而过,天地在无绿色,需要多少年才能恢复?算了,现在说那么多也是无意义,立刻将我的命令传达下去。十九军军使自接令起,立刻点起所有兵马,追寻各州境内蝗虫的聚居地,以火把灭蝗,刻不容缓,不得抗命。”

    袁履谦略一迟疑道:“这世人有传言杀蝗不祥,只怕命令传达,会有抗拒之声。”

    裴旻毫不留情的道:“不论是谁,胆敢抗拒,直接逐出陇右军!多加上这句,这连蝗虫的没胆杀,还指望他们为大唐,为我上阵杀敌?如此娇贵的人物,不要也罢。”

    袁履谦不在迟疑,下达任命去了。

    裴旻此刻心中也有一些无奈,面对蝗灾,最有效的办法是灭蝗,尽可能的消灭所有的蝗虫,才能防止遮天盖地的可怖情况出现。

    想要有效的灭蝗,动员州府所有百姓的力量是必须的。

    唯有百姓,上下一心,同心协力,方才能够战胜蝗灾。

    陇右军数量确实不少,但是分散于十二个州,每个州均分下来五千左右兵士。而蝗灾一但来临,那蝗虫就是以亿来计数的。

    裴旻在二十一世纪没有见过蝗灾,后世的华夏绝大多数地方已没有蝗虫滋生的土壤了。但他看过一个真实的蝗灾视频短片,漫天蝗虫铺天盖地的飞过,黑压压的一大片,连太阳都给遮没了。它们就好像是军舰一样,所到之处,寸草不留。

    一个州五千左右兵士抵不到什么作用,但是将百姓发动起来,情况会完全不一样的。

    蝗虫的杀伤力只要是针对植物,极少伤人,对人的伤害极其有限。就算是一个小孩,左右舞动着火把,也能轻易的消灭百十来只。

    整个陇右的数十万百姓若能齐心,何愁蝗灾不能制止。

    奈何吴华、童皓一个谨慎顽固,一个迷信,实在是可恨。

    想了一想,此事不能如此算了。

    就算有一线生机,裴旻也要试着尝试,当即他再度给李隆基写了一封八百里加急,将自己的想法呈报,希望他能下旨调集陇右百姓和参与灭蝗杀蝗的行动中去,将蝗灾的危险降至最低。

    裴旻的加急还在路上的时候,朝堂上的满朝文武已经针对蝗灾一事争吵的你死我活。

    姚崇这位已经去了相位的名相,此刻正在朝堂之上发表着自己的看法。

    平心而论,若非姚崇性子过于极端,李隆基压根就不会撤他。不过姚崇尽管给李隆基去了相位,可对于他还是特别器重的。

    特许姚崇在无官职的情况下每五日上朝一次,重大事情也会征询他的意见。

    如今旱灾、蝗灾齐发,相较沉稳擅于治吏的宋璟!姚崇在处理这种重大事件的才略能力,才真正让李隆基器重。

    “陛下,蝗虫不过是一害虫,百姓愚昧才将之视为上天对他们的惩罚。加上居心叵测之徒的煽动曲解,方才引起了四方百姓烧香求神,利用了他们消灾求福的盲从心里,形成了这种局面。面对蝗虫,绝对不能妥协,更不能坐以待毙凭由它们吃食我大唐百姓辛苦种植的庄稼。”姚崇斩钉截铁的说着。

    然而此刻的姚崇以非昔年的姚崇了。

    昔年的姚崇在朝堂上是一言堂,放个屁都是香的,他的话是一不二,几乎跟圣旨一样管用。

    但如今姚崇不过一白身,得李隆基破例才有资格在这朝堂上发表看法。

    对于满朝文武,姚崇这块金字招牌已经没有了威慑力。

    他的话音一落,立刻有人站出来辩驳。

    一直是姚崇小弟的卢怀慎居然是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高声道:“蝗虫乃是天灾,岂是人力所能除?况且杀虫太多,有伤天和,恐受报应!”

    随即又有礼部尚书道:“陛下,只有修德才能消除天灾,并非妄造杀戮。且不闻有前赵刘聪的前车之鉴,难道姚公,想要我大唐重蹈前赵覆辙不成?”

    前赵刘聪是十六国时期汉赵君主,刘聪在位时,境内也发生了大规模的蝗灾。刘聪下令除蝗,但是蝗虫却越除越多,蝗灾除不尽,蔓延整个汉赵,令汉赵国力大损。

    登时朝议鼎沸,满朝文武大半大臣竟皆认为蝗虫不宜捕杀。

    姚崇有些悲凉的看着眼前的情形,要是昔年的他,这满朝文武可有一个敢说话的?

    这落魄的凤凰不如鸡,果真如此。

    姚崇有些心灰意冷的叹了口气。

    李隆基见满朝文武都反对杀蝗,一时难以定夺,再三犹豫之下,只能选择再议。

    回到后殿,李隆基让高力士将姚崇请来。

    “陛下!”一见到李隆基,姚崇立刻高声道:“《诗经》道:‘秉彼蟊贼,付畀炎火’。汉光武帝也曾下诏道:‘勉顺时政,劝督农桑。去彼螟蜮,以及蟊贼’。有史可见,这些都足以证明灭除蝗虫是顺应天道,绝非什么不详之举。古时曾多次出现蝗灾,只因同样情形不肯捕杀,以致发生田地颗粒无收,百姓相食,实乃人间惨事。试问陛下,这天下还有什么比百姓相食更加凄惨的事情?灭蝗即使不能尽灭,也比留下来形成灾患更好!”

    李隆基也是深以为然,不再犹豫,派出了朝中御史,命他们为捕蝗使,前往陇右督促各地灭蝗。

第十七章 让敢动手的来() 
然而事情并不是李隆基、姚崇想得那般顺利。

    捕蝗使在得到任命之后,第一时间赶到各地州县,通知各地州县的刺史进行捕蝗灭蝗行动。

    只是人对于未知的东西,充满着惊疑恐惧,尤其是迷信的古人,在这方面更是意外执着。

    不只是百姓,连官员也避免不了。

    认为旱灾、蝗灾是天灾,天灾的发生是上天对他们的惩罚。

    天大地大,老天爷最大。

    即便是皇帝,也不过是天子,上天的儿子。

    这与天为敌,与天对抗。

    诚乃大不敬大愚蠢之举。

    地方官员有的甚至亲自带领百姓敬天祭天,以希望得到老天的怜悯,消去灾祸。

    类似事情在陇右这重灾区,可谓比比皆是。

    捕蝗使将圣谕传达,地方官员绝大部分都是抗御不遵。个别就算遵从,亦不过是阳奉阴违,草草了事。

    这种公然抗命的行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