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流而上》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顺流而上- 第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元姐了然了,当镖师没有功夫可不行。不过看样子,这陈猎户并不是迂腐之人,能把功夫教给女儿,让她有自保之力,便是一位开明的父亲,就是不知为何会失踪在山林里。

    元姐点点头,看贵芜的眼神就不一样了,有些好奇,有些佩服,心里想了想,安排她在院子中洒扫,万一有个事,也能应付几下。

    元姐上完课,回到了家中,午间就吃到了薛氏调的野菜,那味道,竟和从前在庙山村吃的王大娘调的差不多,元姐很高兴,想打赏她些东西,可转念一想,又怕福婶多心,以为来了个抢饭碗的。

    不患寡而患不均,元姐琢磨了一下,便把二人都打赏了。

    韩先生听说后,笑着点头。

    歇了半个时辰的午觉起来,元姐觉得神清气爽的,刚换上衣服,便听外边有说话声,走动声。不一会,秋云掀了帘子进来,见元姐已经收拾妥帖了,赶紧禀上:“姑娘,于家的秀姑娘和宝姑娘来了。”

    元姐听着,眼睛一亮,莫不是宝丫的事有章程了?她连忙出了房门,正见秀姐和宝丫转入内院,朝她走来。

    她赶紧喊了秀姐,迎了上去,又分神打量了宝丫一下。宝丫竟然皱着眉头,瞪着眼,眼睛不知往哪儿看。

    元姐见了,心生疑窦,难道于家不许宝丫练武不成?那日于行明明意动了,他可是于家撑起一片天的人物,这事怎么会又黄了呢?

    “她这是怎么了?”元姐拉了秀姐,连忙低声问到。

    秀姐苦笑:“我大哥本是应了她习武的,又去姬氏武馆问了,可人家说武馆里还没女弟子,夏天练武的都赤着身子,说要是秋天再过来,倒是可以。我大哥就准备答应了,今儿过来跟韩先生也说一下,看先生什么意见。宝丫就是觉得自己还得等上两三个月,心里不痛快呢!”

    秀姐边说,边摇头。

    这番话倒是让元姐放下心来。她觉得,郑牧都说宝丫是难得一见的习武的苗子了,若是浪费了,岂不是很可惜?她下意识,就对郑牧的看法毫不怀疑。

    外面还是热的很,元姐赶紧将二人引进屋里来,吃些井水镇着的瓜果,凉快凉快。

    宝丫闷闷不乐,大口地吃着一块夏瓜

    ,搭在椅子上的小胖腿一下一下地甩着。

    元姐看,心中一动,招手让春霞去叫了贵芜过来。

    贵芜动作伶俐地跟着春霞进了门,元姐也赏了她一块夏瓜,让她歇口气,朝着秀姐小声道:“这个小姑娘叫贵芜,是前几日投靠过来的,会些拳脚,不如让她先带一带宝丫,也免得宝丫闲来生事?”

    秀姐精神一振,盯着元姐道:“这样太好了。你且不知道,她这几日可闹腾得很,还说要去找郑大哥,我们哪里知道郑大哥住哪呀!若是能给她找点事做,我娘也好抽开身给哥哥准备亲事。”

    元姐呵呵地笑,又道:“回头让贵芜给她耍两下,让她瞧瞧。”

    贵芜正吃些夏瓜,不知所以。

    自家刚才正在院子里洒水,然后突然就被春霞姐姐叫去了姑娘屋里。姑娘也不说干甚,只塞了夏瓜给她吃。

    不过,她还没琢磨完,元姐就招了手让她到身前来。

    “贵芜,你当年刚开始跟你爹习武的时候,是几岁?都学了什么?”元姐小声问道。

    贵芜见她小声,也低了声,道:“回姑娘,我和弟弟都是五岁跟着爹爹习的武。刚开始就是扎马步,出直拳,练了半年。”

    那倒是,当初郑牧在村里教那群小子的时候,也是让他们练了扎马步的。不过,贵芜和贵柯五岁时开始练的功夫,倒是和宝丫如今年岁相当。

    元姐点了点头,又道:“你可能现下就打一套动作流利的拳法出来?”

    “没问题。”贵芜拍拍胸脯保证。

    元姐转过头,递给秀姐一个安抚的眼神,正了声音道:“秀姐可见过女儿家打拳?我可是见过的。”

    她这话一出,宝丫就不再乱晃乱动,静了下来,往元姐这边瞧。

    元姐见她一句话就引得宝丫上了勾,暗自好笑。宝丫就是这般性子,不让她做的她非得做,明说了让她干的,她又不想干了。如此这般,少不得引诱她自己提了兴致才好。

    秀姐闻琴知意,忙接了话:“哟,这我可没见过,元姐在哪瞧见的?”

    元姐呵呵地笑,道:“就是在家瞧见的。”说完指了贵芜,“可不就是这个小丫头练的?”

    秀姐装作惊奇,道:“噫,看她瘦溜溜的,竟还会功夫呢?”

    “胖瘦和练功夫可没关系,不信让她走一趟拳给你看看,漂亮的紧呢。”元姐朝着贵芜颔首,眼睛瞧了宝丫,见他果然正了身子盯着贵芜,忍俊不禁,和同样禁不住抿了嘴笑的秀姐对了一眼。

    贵芜得了令,整了整衣服,又站直了身子,闭起眼睛,做了几次吐纳。当她再睁开眼睛时元姐觉得她整个人都和刚才不一样了,好似精气神儿都焕然一新,眼睛也更亮了。

    这般改变,连宝丫都看了出来,她张大眼睛紧紧盯着贵芜,抿着嘴,又攥了拳头,难得的认真模样。

第七十三章 身份() 
“六角长拳。”贵芜朗声道。

    元姐三人皆不知六角长拳是为何物,只见贵芜已是打了起来。

    六角长拳乃是鱼门拳下的一个拳种,而鱼门拳则是由六位武林义士在溪边观鱼在水中穿逐转跃之妙,渔人撒网用力之巧受到启悟,共创此拳,故又名“鱼门六家艺”。

    此拳开创不久,只在湖广略有传播,似元姐这种深闺弱质,哪里知道这个。是以,贵芜打的如何她们也是看不懂的,只觉得流畅自然,气势逼人也就罢了。

    其实,贵芜练得还算不错。她拳势看似柔和平稳,无甚起伏;可又转折灵巧,柔中寓刚。如她这般练了不过五年功夫的姑娘家,能有如此水准,已是练得很不错了。

    贵芜一趟六角长拳走完,已是大汗淋漓,而她刚刚收了拳脚,欲吐纳几息,就见旁边坐着的宝丫一下子扑了上来,嘴里还嚷道:“教我打拳!”

    贵芜实在摸不着头脑,只得转头向元姐求助。

    元姐一看鱼儿上钩了,想赶紧点头示意贵芜答应她,又怕贵芜说不好,便自家开口道:“哎呀,宝丫,人家贵芜可是打小从扎马步学起来的,打拳之前,少不得要练上几个月的马步呢!”

    元姐说着,跟贵芜眨巴眨巴眼。贵芜收到元姐的暗示,也顺着她的话说:“对的,习武都是这样的,这是基本功。宝姑娘先练了这个,才能学别的。”

    “对,对,对,正好你趁着还没去拜师,先练起来,到时候师父可不得对你高看一眼么。”秀姐也跟着凑热闹。

    三人有唱有和,还真将宝丫唬住了。当下,她也不再闹,由着贵芜指点她就在屋里扎起马步来。

    元姐和秀姐见了,偷偷地笑个不停。

    “可算能消停俩月了。”秀姐长出了一口气。

    武昌四爷府上,四爷坐在书房里饮茶,这还是今年下面新供上来的明前龙井,用五泉水烹了,色翠香幽,味醇形美。

    他对面坐了一位身着玄青色道袍的老者。那老者刚放下手中的青花云龙纹瓷杯,右手执折扇,紧一下,慢一下地扇着,还将一缕胡须捋了又捋。

    二人刚说了一阵话,此时皆停下来饮茶小憩。

    四爷的眼光慢悠悠地落到了前几日从北边得来的书信上,忽然笑了。

    前几日,光化和襄阳竟在同一日传信过来,回禀了两件看似毫不相关的事情。

    光化那边飞鸽传书说,他们已经派了人去于家原来居住的庙山村查探了一遍,发现那郑牧竟是因为被老虎钳子夹了腿,去年九月被村民上山打猎所救。他自称是胶东人士,被土匪抓了,又逃命出来的,不过在山上养了两个多月便下山去了。两个月前,救他的那户人家还收到了他寄回来的银钱谢礼。

    而襄阳则传来消息,说李氏的老太爷派了人悄悄地往光化给那郑牧送了封信过去。

    消息还说,在此之前的三天,李家一共来了三拨人,前后分别是在四川任县令的二老爷派来送药材的管事,三老爷的岳家从江西送喜帖过来的管事娘子,以及京城的嫁了人的长房嫡长女派回来关心祖母病情的大丫鬟。

    先不论其他,只一步一步地说起襄阳的消息来。

    首先,襄阳李氏总算和那郑牧有明确的联系了,而且还是从当家人李老太爷手中发出的消息,这就说明这个郑牧对于李家来说,是很重要的人。

    其次,李老太爷发出的这封信是出自他突然起意呢,还是和那三拨人有关联呢?若是和三拨人有关系,那么是哪一拨人带了消息过来呢?

    最后,那传给郑牧的消息又是什么呢?

    其实,若是单论,从这两件事都不好判断什么,可若是连起来想一想,答案简直呼之欲出。

    二老爷的任上和三老爷的岳家都是在南方,不过一个西面,一个东面;而那郑牧则是从晋西一带的山林里过来的,且他又带着北方人的口音,若说有关系,那也只有和京城的那位长房嫡长女有关了。

    京城可是个是非之地。

    当时,四爷便叫了符岭进来,问他,那位嫡长女嫁到了哪家。

    符岭回道:“是忠勤伯府,这位长房嫡长女即忠勤伯世子夫人。”

    四爷闻言,哈哈大笑,笑了好一阵,才跟符岭道:“让你手下的人小心些,莫要打草惊蛇了。”

    今日,他看到了书案上的那两封信函,想起了那郑牧的事,又笑着摇了摇头,跟眼前的老者说道:“先生可知,吾在光化遇到了何人?”

    那道袍老者不意他突然说起这个,又见他弯了嘴角,猜道:“王爷遇上熟人了?”

    王爷?

    是的,四爷就是王爷,还是那皇家排行第四,封地武昌的,让韩先生几天几夜辗转难眠的楚王爷。

    楚王闻言微微地笑,道:“与此人倒是不认识,不过和其父兄倒算相互熟识。”

    “难道是京城人士?”那个被楚王称为“先生”的老者突然问道。

    “真真瞒不过先生,被先生一语道破了。”楚王笑着摇头,接着把有关郑牧的一应事宜皆与那先生说道了一边。说完,还笑叹了一句:“老二这次莫不是弄巧成拙了?”

    不过那先生听了,却沉默了几息,之后才道:“若是这样,那吴王可真是本末倒置了,没拉拢到忠勤伯不说,反而得罪了人家,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他说完这话,顿了一顿,突然睁大了眼睛,又道:“就怕此人是吴王派来的,想安插在您身边的眼线,那样的话,吴王这一步棋可就太妙了。”

    “不会吧?”楚王敛了神色,沉声问道。

    “老朽觉得吴王能走这步妙棋的成算确实不大,多半还是弄巧成拙了。不过这位徐四爷身份不一般,王爷最好派人好好盯住他,若能为我所用,倒成了吴王送给我们的一个大礼了。”

    那先生说完这些话,重重地咳嗽了起来。

    楚王赶紧亲手倒了杯茶递过去,又叹气道:“先生这些日子奔波,可是咳喘又犯了?”

第七十四章 回信() 
那先生见楚王递了杯茶过来,心中甚慰,微微欠身接了过来:“多谢王爷。老朽这也是多年的沉疾了,与奔波无关。就怕能在王爷跟前献计献策的时日不多了。”

    “先生哪里的话,吾的大业还要先生辅佐才是,哪能说这种丧气话。”楚王抬手止住了那先生的话头,又道:“吾定为先生延请名医,先生也当好生休养才是。”

    那先生叹着气,应下了。

    又过了几天,天气越发热了,连韩先生等闲都不出门,只呆在书房里读书制艺。冬砚进去禀告:“老爷,李二叔回来了。”

    “让他收拾一下,赶紧过来吧。”韩先生回道,声音中夹杂这说不出的急迫。

    不过一刻钟的功夫,李二叔已经出现在了韩先生的外书房里。

    “快坐,说说有何发现?”韩先生正了神色道。

    “回老爷,小人是六天前到的武昌,刚巧遇上楚王爷从荆县回来。”

    “楚王去荆县做什么?”

    “楚王好似每年春秋两季都巡访附近州县的农田水利。当时街上聚了不少人,看见王爷的仪仗都纷纷下跪,很是恭敬。我拉了几个人问,他们都说,楚王就番以来,年年风调雨顺,偶有难过的时候,王爷也都开仓放粮。而且王爷不是那等求全名声之人,放的粮食都是真材实料,也不派人宣传功绩,武昌一带的百姓,都是真心爱戴拥护楚王。”

    “噫,楚王能做到这一点,可不一般。”韩先生点头沉吟道。

    这位楚王爷大有做好事不留名的做派。一般来说,似淮王这种,就是做了好事,都会派人散播他的功绩,甚至有一说十,这使得朝野上下都知道淮王是个贤王。淮王和贤妃母子都是这般做派,这也是他为数不多能胜过吴王的地方了。

    可楚王这样低调也是有原因的,韩先生略一思索就知道了。

    吴王和淮王斗得正酣,若是横空出世一位四野臣服的楚王,少不得引得那二人歇了战局,放下恩怨,联手对付他。而楚王不动声色,作壁上观,却又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意思了。

    可这位楚王爷既然不想声名鹊起,又为何如此周济百姓呢?难道,他真的是一个勤政爱民的好王爷?

    韩先生示意李二叔继续说。

    “楚王在武昌城里名声很好,手下也没有人做出仗势欺人的事来。楚王和王妃育有一子一女,分别是长子和幺女。嫡长子今年十岁,早早地就请封了世子。除此之外,楚王还有两位在册的侧妃,袁氏和胡氏,袁氏有一子,胡氏有一女。王府诸人都是深居简出的做派,除了例行交结历任武昌官员之外,等闲都不出门。”

    韩先生又是点头,楚王小有名气,而且家事简单,后院清净,嫡长子年长,也是楚王在外谋事的保障。

    李二叔又道:“楚王爷手下也有不少幕僚,其中有一人颇为有名。此人复姓司徒,名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