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捉鬼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末代捉鬼人- 第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到了吃午饭的时候,两个女儿把我高祖父要的东西全部备齐了。赵婆婆呢,也从两个儿子家回来了,不过,她一个儿子也没能叫来。

    赵婆婆哭说,老大还在他老丈人家没回来,老二说啥也不跟她过来,说以后没三儿这个弟弟,也没她这个娘了。

    我高祖父听了挺气愤,但是这种家务事儿外人没法儿管,只好建议赵婆婆,找一下郭二试试。赵婆婆去了,没多大会儿功夫,郭二跟着赵婆婆过来了。

    之后,我高祖父跟他们几个说了自己的想法儿,郭二一听,有点儿害怕,磕磕巴巴借口说他晚上要去把东西放回去。我高祖父赶忙对他说,东西晚一天再放也不迟,眼下找到三儿的魂魄才是最要紧的,要是三儿的魂魄找不回来,他一辈子就成个傻子了,你郭二也就再没朋友了。郭二听我高祖父这么说,犹豫了一会儿,最后下定决心似的狠狠点点头,答应了。

    一天无话,到了晚上,刚刚打过二更,赵老三家,堂屋。

    这时候,堂屋里放着一个盛满水的大木盆,我高祖父示意赵婆婆两个女儿回避,让郭二把鞋袜脱掉,光脚站进木盆里。

    这时候的季节已经是秋末冬初,天气转凉,水也挺凉,郭二站进水盆里以后打了个冷战,接着哆哆嗦嗦直叫冷。我高祖父告诉他,一会儿就不知道冷了。

    随后,我高祖父把准备好的朱砂香灰,均匀参合在一起,距离木盆一尺左右,簌簌簌撒了一圈儿。郭二虽然说话不利索,好奇心还挺大,就问我高祖父撒这些干啥。我高祖父告诉他,呆会儿要把将军鬼魂放进水盆里,撒朱砂香灰,能防止将军鬼魂逃跑。

    撒完朱砂香灰以后,我高祖父又把十几把剪刀,刀尖冲盆,剪尾朝外,在木盆周围摆了一圈儿。剪刀也是事先找来的,赵婆婆两个女儿跑了一上午,找遍多户人家儿借来的。

    撒朱砂香灰、放剪刀,算是一个困鬼的小阵法,但是这个小阵法有个挺霸气的名字,叫“刀山火海”,要是有朋友觉得家里不干净,总感觉有东西进进出出的,就可以用朱砂拌香灰撒在门口,灶膛里那种木草灰也可以,然后在朱砂香灰上面搁上一把剪刀,这样那些脏东西就进不来了。

    做好以上这些以后,我高祖父从身上把收着将军鬼魂的小瓶子拿了出来,走到木盆跟前,瓶子盖儿打开,口朝下,迅速把瓶子口插进水盆里,然后抬手在瓶子底“啪啪啪”拍了三下,嘴里喊了一声,“出来吧。”

    喊完以后,等了一会儿,估摸着将军鬼魂从瓶子里出来以后,把瓶子从水里拿出来,擦干净放回了身上。

    这时候,木盆里的水诡异地动了起来,就是那种微微的、不规律的波动,就好像水盆里有条鱼在快速游动一样。

    光脚站在木盆里的郭二这时候害怕了,“啊”地惊叫一声,就想从水盆里跳出来,可是还没等他跳出来,整个人猛地一抽,像触电了似的,紧接着,木棍似的直挺挺站在了水盆里,顷刻间,脸上起了一层阴沉沉的黑气,眼睛瞪得鼓圆的,恶狠狠看了看赵婆婆,又看看我高祖父,毫无征兆张嘴骂上了。

    郭二这个时候整个人显得气急败坏,在水盆里暴跳如雷。不过,无论如何他都不敢迈出水盆半步。

    前面早就说了,郭二是个结巴嘴,但是这时候一点都不磕巴了,嘴还挺利索,骂的也难听。

    我高祖父转身从自己带来的那些物件儿里,把寿方剑拿了出来,二话不说,用剑背在郭二脑袋上轻轻一磕,就这一下,郭二立刻老实了,也不骂了,僵硬地站在木盆里闭上眼,一动不再动弹。

    寿方剑之前介绍过,金丝楠木刻成棺材模样,深埋地下十年,上面的煞气极重,一般的脏东西见了老远就躲开了。我高祖父用寿方剑在“郭二”头上这么一磕,立刻把那将军鬼魂给镇住了。

    我高祖父收起寿方剑以后,问“郭二”,“你还骂不骂咧?”

    “郭二”闭着眼睛,呆呆地摇了摇头。

    我高祖父又问:“听我哩话不听?”

    “郭二”又呆呆地点了点头。

    “会写字儿不?”我高祖父又问。

    “郭二”又点了点头。

    “那中,我现在问你一句,你写一句……”

    说完,我高祖父把“郭二”的右胳膊抬到胸口位置,把一支蘸了墨水的毛笔塞进了“郭二”的手里,随后我高祖父又示意旁边的赵婆婆把白纸拿过来,两个人拉住白纸的四个角,托在了毛笔下面。

    写到这儿,可能有朋友会问,为啥我高祖父不直接和“郭二”对话,为啥要他写字呢?这个,怎么说呢,写字也算是一种法术,也就是那种古老的巫术“扶乩术”。

    扶乩术,朋友们可能听着陌生,说一个大家不陌生的,请笔仙,这个都听说过吧。扶乩术就是请笔仙的前身,不过“请笔仙”这方法是被那些不懂“扶乩术”的人,照猫画虎临摹出来的,和真正的扶乩术相比,没有稳定性、准确性,相反的危害性极大,一般请笔仙的人基本上没啥好果子吃。

    我高祖父这时候用的基本上算是“扶乩术”,这种法术鬼魂不会撒谎,问什么写什么,而且写出来的全是实话。

    让“郭二”握了笔,和赵婆婆把白纸扯在笔下面以后,我高祖父直接开门见山问“郭二”,“你知不知道赵老三哩魂魄现在在哪儿?”

    郭二本人大字不识一个,更不会写字,但是这个时候,他竟意外地在纸上写了两个漂亮的古篆字“知道”。

    我高祖父一看那俩字儿,没看懂,本来他认识的字儿就不多,更别说这种不知道啥年代的古篆,跟看天书差不多。幸亏赵婆婆认识,赶紧给我高祖父念了一下。

    我高祖父点点头,又问,“赵老三哩魂魄现在在哪儿,能说不?”

    “郭二”写道:“不能。”

    我高祖父皱了下眉头,问,“为啥不能说?”

    “郭二”写道:“怒难平”

    我高祖父又问,“那咋样儿你才能消气儿?”

    “魂葬”

    我高祖父眉头皱的更紧了,“魂葬?也就是说,你想让赵老三哩魂儿在墓里陪着你?”

    “对”

    我高祖父想了想说:“这可不中,要不这样儿吧,你告诉俺赵老三哩魂魄在哪儿,俺把你放走,以后咱进水不犯河水,你看中不中?”

    “不行”

    “那你想咋样儿?”

    “一魂换一魂”

    “啥叫一魂换一魂?”我高祖父问完这句话以后,“郭二”一口气写了八个字,我高祖父看了看那八个字还是不认识,问赵婆婆写了啥。赵婆婆看着那八个字,犹豫了大半天,最后吞吞吐吐跟我高祖父说,她也不认识。

    赵婆婆说她不认识这几个字儿,完全出乎了我高祖父的预料。

    随后赵婆婆兀自叹了口气,一脸平静对我高祖父说:“刘先生呐,天儿不早咧,这几天您也累坏咧,俺看呐,咱叫小二回家吧,别问咧,咱也早点休息,天儿这么冷,小二站凉水里别再出个好歹儿……等明儿个,找村里教书先生问问这几个是啥字儿……”说着,赵婆婆把白纸扯过去,吹干墨迹,叠几下揣自己怀里了。

    赵婆婆这时的言辞和举动,让我高祖父就是一愣,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他感觉不对劲儿,却又说不上来哪儿不对,反正就是不对。

第五十一章 以命换魂() 
我高祖父忖摸着,是不是纸上写的那几个字儿让赵婆婆成这样儿了,有心开口再问赵婆婆点儿啥,谁知道赵婆婆把头一低,转身走进了自己的卧室。趣*我高祖父见状,也不好追进去再问了。

    随后,我高祖父蹙着眉头从怀里把小瓶子拿了出来,摁在郭二的眉心,嘴里一念口诀,收了将军的鬼魂。与此同时,我高祖父感觉赵婆婆正趴在卧室门里偷看他,朝卧室那里一扭头,没人。

    这时候水盆里的郭二“根儿”地倒了一口气儿,身子一抖,醒了过来。

    我高祖父赶紧把瓶子收起来,给他切切脉搏、看看眼瞳检查了一下。确定一切正常以后,我高祖父松了口气,随后叮嘱郭二几句,让他穿上鞋袜回家了。

    在这里,必须再解释一下,切脉和掐中指有一定区别,掐中指只能判断是不是被鬼附身了。切脉就要复杂很多,能查出很多因为“这方面”造成的不良因素。

    言归正传。赵婆婆走进她自己的卧室以后就一直没出来,赵婆婆的两个女儿呢,郭二走了以后,她们到赵老大家里休息了,我高祖父呢,则躺在她们母女给他搭建的临时床铺上睡下了。

    这一夜,算是相安无事。

    可能最近这几天精神绷的太紧了,我高祖父这一觉睡的挺沉,等他迷迷糊糊醒来的时候,耳朵眼儿里满是“呜呜”哭声,听上去有男有女,哭的还挺伤心,睁开眼一看,堂屋里没人,哭声是从赵婆婆房间里传出来的。

    我高祖父心里一沉,感觉有点不对劲儿,慌忙从床上起身。

    就这个时候,从他怀里滚出一个小物件儿,倏地掉在地上,发出“叭”地一个清脆跌响。

    我高祖父赶忙低头一看,竟是那支收着将军鬼魂的小瓶子,还好没摔碎,不过高祖父这时候狠狠打了激灵,瓶子上的盖子不见了!

    我高祖父弯腰捡起小瓶子,同时意识到了什么,快步朝赵婆婆的卧室走去。

    卜一进门,我高祖父第一眼便看到卧室偏梁上拴着一根布绫子,布绫子下面躺着一个翻倒的长腿方凳,我高祖父心里顿时一揪!

    再朝赵婆婆的床铺那里一看,两个女儿和她小儿子赵老三,正跪在床前哭嚎。床铺之上,破旧的花被子遮头遮脚盖着一个瘦小的身影。

    此情此景,此时此刻,不用问,我高祖父也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或许因为三个儿女没给赵婆婆遮盖严实,赵婆婆一只手还露在被子外面,那手紧紧地攥成拳头模样垂在床边。

    当我高祖父把眼神转到赵婆婆那支攥着的拳头上以后,拳头“突”地张开了,苍老的手心儿里,一个瓶子盖儿缓缓滑落下去,跌在了地上……

    后来,我高祖父回到尉氏县,把郭二写的那八个字拿给我高祖母看,我高祖母念道:以命换魂,解吾之怒……

    后记:赵婆婆上吊死去的当夜,赵老三的魂魄便回来了,赵老三恢复了以往的样子。我高祖父呢,觉得挺惭愧,大老远被赵婆婆请来,没能帮到她,反而让她因此丧了命。我高祖父在赵婆婆家多留了几天,帮忙操办了赵婆婆的丧事,他自己呢,也给赵婆婆穿了身孝衣。

    赵家老大,一听娘死了,带着老婆孩子从老丈人家回来了,披麻戴孝;赵家老二呢,为了不让村里人背地里戳他脊梁骨,捏着鼻子给赵婆婆送了丧;赵家老三呢,哭的死去活来,毕竟她母亲是因为他而死的,最伤心、最难过、最后悔的就是他了。

    后来赵老三问我高祖父,他以前从墓里挖出来的那些东西咋办?我高祖父叹了口气对他说,用它们干点儿正事儿吧……

    至此,我高祖父在通许县的经历就算讲完了。我听奶奶讲完以上这些以后,分析了一下,赵老三丢的那魂儿,可能就在古墓里,而且很有可能在老道士那俩徒弟身上,试想,赵老三既然能从将军遗体嘴里掏出一块“暖魂玉”,那老道士那俩徒弟,也应该拿到墓里什么东西装在了身上。

    赵老三被将军鬼魂上身以后,魂魄跑了出来,可能慌不择路,直接躲进了老道士那俩徒弟身上的物品里,结果呢,他躲错了地方,他没想到老道士那俩徒弟能被赵老三砍死,弄的满是血腥,这肯定把赵老三的魂魄吓坏了,相当于被困在了那些物品里,再也不敢出来了。

    我高祖父当时认为血腥的地方魂魄不会去,但是他忽略了一个“前”与“后”的问题。

    还有朋友问,老道士不是跑了吗,怎么也被砍死在了古墓里。我的解释是,老道士应该是被赵老大砍死的,老道士可能后来回过一次古墓,被附身的赵老大堵在古墓里砍死了。

    至于我高祖父在盗洞口儿第二次点“问神香”为什么点不着,这个,我就不知道了,举头三尺有神明,可能冥冥之中,有神灵在看着……

    两年后,也就是1879年,清光绪五年,己卯年。我高祖父五十二岁,我高祖母三十四岁,我太爷十二岁。这一年,我太爷参加了“院试”。

    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分为四个级别,最低一级的就叫“院试”,由府、州、县官员监考,考试通过后成为“秀才”,然后是“乡试”,这属于省一级的考试,通过后成为“举人”。再高一级的是“会试”,由礼部主持,通过后成为“贡士”,如果能考过“会试”这一关,就有资格参加最高级别的“殿试”。“殿试”又叫“廷试”,由当朝皇帝亲自主持,凡是能通过殿试的都叫“进士”,殿试前三名则是:状元、榜眼、探花。

    明清时期,只有取得秀才的头衔,才有资格参加真正的科举考试,“院试”算是一个初试。感觉上,可能就跟现在的小学毕业差不多吧。

    我太爷考“秀才”这一关,很顺利,一举通过。十二岁取得“秀才”头衔,全家人都非常高兴,特别是我太爷的姥爷蔡文烨,当下就大摆筵席,宴请街坊四邻、亲朋好友。(我们这里管外公叫姥爷,外婆叫姥姥。)

    不过,我太爷其实打心眼儿里不怎么喜欢读那些四书五经,他更热衷于舞枪弄棒。

    我高祖父教他的那些捉鬼手艺呢,他也不怎么喜欢,高兴了就学点儿,不高兴了,就丢一边儿,我高祖父拿他还真没办法,特别是他考中“秀才”以后,更管不住了,期间又有蔡文烨夫妇护着,说什么读书才是大事,将来考中头名状元,能光宗耀祖。

    不是说蔡文烨反对我太爷学这个,而是怕我太爷学这个的同时耽误了读书,蔡文烨可是把“状元”的希望全都寄托在了他这外孙身上。

    写到这儿,可能有人会问,蔡文烨怎么不反对你太爷练武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