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尸王小道长》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尸王小道长- 第1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每次搭建蒙古包,首先把火撑子对着天窗在包中心架起来,点燃新家第一妒火。青姻从天窗袅袅上升,柔风送来奶茶的飘香,传达着草原深处的生活气息,令人感到温暖和安详。

    架好的火撑子蒙古语叫“高乐市图”,这一词在蒙古人心目中具有家族的根基、核心和香火接续的象征意义。有关高乐市图的忌讳特别多,如人不能跨过其上,不可以放进认为不洁之物和有刃之器。

    内蒙人特别忌讳把自己的火撑子卖给或借给他人,这玩意儿可不是打火机,抽烟的男生能攒一盒子。

    蒙古人喜欢把家乡的山峦比喻成火撑子,并崇拜和祭祀这样的山,这象征着他们在祖先的故土上子孙万代永远繁荣发展的美好心愿。

    内蒙古巴林右旗益和诺尔苏市境内有三座奇特的山峰。从远处看,它像在草原上镶嵌的三块硕大的蓝宝石,巍巍壮观。在过去,当地蒙古人称之为“格斯尔可汗的土拉嘎”,并崇拜为圣山,禁忌随便从山上采石伐市等。在青海省海西洲也有几处类似的风景和风物传说。

    除了内蒙以外,在新疆和西藏的一些偏远地区,也有烧羊粪的,就比如哈萨克族,说道这个就要提起一个美食了,一种内地人听到都要胃难受的没事,也只有新疆这地方才有。

    叫做羊粪烤馕!

    顾名思义,就是用羊粪拷出来的馕,好不好吃先另说,味道绝对赞劲儿。

    在新疆,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见到馕,吃到馕。“馕”是维吾尔语,意思就是烤面饼。它是维吾尔族最主要的面食品,是新疆少数民族家庭常备的主要食物。“可以一日无菜,但决不可以一日无馕。”

    哈萨克族将馕这种食物升华了一下,发明了羊粪烤馕这种东西出来,当然了,为了不影响食欲,人家也不会直接就叫羊粪烤馕,而是起了个名字,叫做塔巴馕。

    做法也非常的简单粗暴,那就是先把羊粪弄出来挤压,制作成羊粪块,风干了之后先把羊粪块堆在一起烧,把羊粪烧成那种木炭的形状,也就通孔通孔了之后,就能拿出来备用了。

    接下来就要出场平底锅了,没错,就是吃鸡里面唯一无敌的一件四级装备,无解的存在,而在现实生活中,平底锅可不是用来挡子弹和拍人的。

    烧的通红的羊粪弄出来以后继续堆在一起,然后就把平底锅洗干净了放在上面烤,等平底锅烤热了之后,往上面弄点羊油块,融化了抹开,可以防止粘锅。

    接下来就是把早就准备好的面弄上去了,摊开之后就形成了一个饼子,面的发酵过程也是有讲究的,不过每一家哈萨克族都有自家的秘方,外人还真看不到,反正就是白白的面粉平摊上去了之后,就把锅盖盖上。

    所以整个平底锅现在就成了一个密封的状态,然后就是直接用烧的通红的羊粪,把平底锅给埋了,等过了大概十五分钟以后,一个热气腾腾骚气满满的烤馕就横空出世了。

    虽然感觉很别扭,但是这种用羊粪烤出来的馕,吃起来绝对是没的说,味道非常的好,哈萨克族人用羊粪烤出来的塔巴馕,一般就自己食用,不卖,或者送给亲朋好友,毕竟现在愿意收集羊粪做燃料的人可不多了……

    说到这里应该很多南方人就会一拍胸腹的说,我曹这特么不是叫花鸡么?

    其实做法还真差不多,反正道理是一样的,就是不知道有没有人愿意去尝试一下做个羊粪叫花鸡,反正哈萨克族人是不会这么干的,因为在新疆这片土地上,是没有荷叶的,不过精简版的应该能做得出来,那就是直接用泥巴弄一下烧就得了,至于好不好吃、什么味道,也只有亲自尝试过得人才能知道了,不少在新疆的汉族熊孩子,应该有尝试过的。

第两百五十五章 手把肉() 
娜娅他们自然是不会用羊粪烤馕这种食物来招待易尘他们的,毕竟人家这边也不流行吃囊,而是肉,基本上每年都要宰上一头牛和几头羊,这种环境下也用不着冰箱,初冬的时候宰了,可以一直保存到来年开春,肉质一直很鲜嫩。

    人家是真的把肉当饭吃的,就是相当于北方的面和南方的馒头,而不是用来做菜的。

    都说蒙古人身体好,而且力大无穷,身体免疫力也非常棒,几乎是不生病的。这都是有原因的,饮食习惯和运动是了蒙古人的身体素质非常好的原因。

    首先他们最常见的美食就是羊肉,在这里,因为每家每户养的都有羊,所以他们吃羊肉就跟不要钱一样,随便杀上一头烤着吃。

    草原上的气候比较恶劣,而且放牧劳动比较繁重,所以蒙古牧民们的运动量和热量需求都比较大,所以在吃饭的时候,炖上一锅香喷喷的牛羊肉,就是最幸福的时候了。

    都市里,一斤羊肉也将近40元了,而且买上一斤羊肉,根本就不够塞牙缝的,一碗羊肉汤也非常贵,可是他们每次吃都是炖上一大锅,简直羡煞旁人!除了羊肉之外,蒙古人民非常喜欢吃血肠,其实跟我们的灌肠差不多,主要是为了便于保存,因为内蒙的天气比较恶劣,有时候放牧路上比较匆忙,所以这就是在放牧路上补充能量的重要食品。

    除了炖羊肉之外,而且还有烤全羊,手抓羊排等,除此之外,还会把肉制作成像烧卖或锅贴这样的食品,但是都是有肉的,内蒙人非常喜欢这种豪放的吃饭方式,他们基本上顿顿都有肉。

    很多人都会觉得内蒙人为啥不吃猪肉?其实蒙古人并没有这个忌讳,有这个忌讳的在国内也只有两个地方比较严重,那就是新疆和宁夏。

    也就是信仰***教的民族才会不吃猪肉,就比如维吾尔族和回族还有哈萨克族,都是不吃猪肉的,人家也不会说猪这个字,会用大肉代替,在信仰***教的人面前说猪,那是大不敬的。

    而内蒙热不吃猪肉的原因嘛,其实也简单,那就是少呗。

    牛羊马这些牲口,都适合游牧民族,毕竟听话好管理,但是猪这种生物就比较难伺候了,必须圈养,而且不听指挥,非常叛逆,就属于你让它往哪走,这货非要对着干,根本就不可能群居放牧,想一想这种场景,猪圈一打开,一群猪一瞬间跑没影儿,很难抓回来,看下杀猪的场景就能明白了,这货别看好好吃懒做,但是力气是真不小。

    正因为猪的习性,所以早就了内蒙人吃不上猪肉,后来慢慢的也就吃不惯猪肉了,毕竟油腻腻的,如果是第一次吃很可能直接会吐了。

    内蒙人吃猪肉大部分都是好奇,在市区里面会尝尝肘子什么的味道,但是确实很少有内蒙人吃得惯猪肉,这也是体质的问题了。

    这里的蒙古包有大有小,易尘和闫雪进来的这个,并不是他们居住的蒙古包,这个就有点类似汉族中的客厅了,专门用来接待客人的,平日里吃饭和一些娱乐活动,都在这里进行。

    而周边的那些小的蒙古包,比帐篷要大了一些,就是用来住人的了,里面有小的火炉可以取暖。

    内蒙人冬天最让人难以接受的,应该就是上厕所了,想一想在零下十几度的草原上上厕所是什么场景,因为水源不充裕,所以这里基本上都是旱厕,更有不少使直接就地解决了,完了挖坑埋了了事。

    易尘他们暂时还没体会到这个,倒是蒙古包中间的火炉上,传来了一股股非常诱人的香味儿,里面炖着的正是羊肉。

    “羊肉能暖中补虚,补中益气,开胃健身,益肾气,养胆明目,治虚劳寒冷,五劳七伤”

    里面的羊肉并不是切成块的,而是连同骨头一起煮的,这种肉叫做手把肉。

    吃手把肉的方法还是非常讲究的,一般是左手持肉,右手拿刀,刀刃向内,从外向内轧肉。据民俗学者说,这样的方法体现了蒙古族人对别人的尊敬,刀刃向里,宁可伤到自己也不能伤到别人。

    一般情况下,羊的胸部和后腿部位的速记雅思这两块肉要敬献给尊贵的客人或长辈;羊的前肩胛骨部有一块类似扇形板子的骨头,蒙语叫做大冷雅思,这一块手把肉是要大家共同分吃的,应该是由主人用刀子给每个人分一块。

    吃肉的时候一般应该肥瘦搭配,特别像羊肋骨,它们外表一层都是肥肉,靠近骨骼的才是瘦的,所以一般吃这块肉的时候不能一层层吃,而应该把刀子由表皮向骨骼纵向垂直切,这样切出来的肉块白红相间,肥瘦搭配,吃着才鲜嫩可口,不肥不腻。

    如果自己单独吃一块肉,一定要把骨头上的肉吃干净,否则会被人讥笑为狗都不如。不过这对于不常吃手把肉、不会用刀子的认真还有点难,特别是脊椎骨头,结构复杂,古风和柔纵横交错的掺杂在一起,没有三两年吃手把肉、使刀子的经历是绝对收拾不干净的,所以奉劝这样的人最好别单独享用一块骨头或者尽量别选难啃的骨头。

    有些主人很讲究,会把煮好的肥羊尾一片一片的切下来分别敬献给客人,一般情况下客人都要入乡随俗,要十分友好地接受这份敬意,把这片肥羊尾全部吃掉,要是确实觉得有些肥腻,可以蘸点蒜蓉辣酱,主人会对此举示以宽容一笑,无伤大雅的。

    蒙古族饮食文化是有肉必有酒,有酒必有歌舞相伴。吃了手把肉,平时有半斤的酒量,这时喝上八两草原老酒也不会醉,因为度数确实不怎么高。

    锅里面炖着的是手把肉,易尘刚下车的时候就看到外面两个小伙子在弄着烤全羊了,这个其实就和梁超本身的面子没啥问题了,虽然他的面子在这个内蒙的家族中还是挺高的,但是这种待遇,随便一个关系好点的朋友过来,待遇都不会比这个差的,毕竟这地方吃个烤全羊,就跟在锦都吃个火锅差不太多,一个档次。

第两百五十六章 烤全羊() 
热情的蒙古人准备的肉食不少,而梁超他们没过一会儿,也走了进来,毕竟外面的温度并不高,在车上的时候,空调开得很大,所以大家都没有穿的太多,这一下来在寒风中经不住两分钟,一个个都冻得够呛。

    梁超就带着铁板和酒瓶子他们几个,走进了大的蒙古包里面,蒙古包之内,人数顿时就多了起来。

    十多个人全部都在里面,还是有点挤的。

    人数一多,顿时就热闹了起来,一转眼也到了饭点,于是娜娅他们就弄来了几张矮桌子围在了一起,紧跟着就把各种各样的肉食和一些水果放在了案子上面。

    最后就是一道大菜了,也就是不少南方人心心念念的烤全羊,相信到现在为止,依然有很多人没有品尝过这道菜。

    烤全羊,是一道地方特色菜肴。是新疆或者内蒙古地区少数民族膳食的一种传统风味肉制品。色、香、味、形俱全,别有风味。

    据考古资料证实,在发现河套人,也就是鄂尔多斯人,牙齿化石的附近地区,发现了古代人类使用火的灰烬;而且还有记载,12世纪时期的蒙古人“掘地为坎以燎肉”,到了13世纪,就是元朝的时候,肉食方法和饮膳都已有了极大的改进。

    对烤羊肉做了较详细的记载:“元代有柳羔羊”,于地做炉三尺,周围以火烧,令全通赤,用铁箅盛羊,上用柳子盖覆上封,以熟为度。”

    不但制作过程复杂讲究,而且还用了专门的烤炉。至清代,各地蒙古族王府几乎都以烤全羊宴招待上宾。

    烤全羊是目前肉制品饮食中最健康最环保最绿色的美食了,烤全羊外表金黄油亮,外部肉焦黄发脆,内部肉绵软鲜嫩,羊肉味清香扑鼻,颇为适口,别具一格。

    烤全羊是需要有专门的烤羊师的,这个现在也已经演变成了一种职业。

    关于烤全羊,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传说,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天,一户人家院子里突然起了火,火势凶猛,很快就烈焰冲天,把院子里的东西都烧光了。这时宅院的主人匆匆赶回家,只见一片废墟,惊得目瞪口呆。

    忽然一阵香味扑鼻而来。主人循着香味找去,发现原来是从一只烧焦的羊羔身上发出来的。主人看那小羊烤得皮开肉绽红朴朴的。他尝了又尝,味道很好。院子烧掉了,他很伤心,但却为发现了吃烤羊肉的新方法而欣慰。

    也有传说上古时有个猎猪能手,平时以猎取野羊为生。他的妻子为他生了个儿子,儿子稍长大后,父母每日上山打猎,儿子在家饲养羊羔。有一天偶然拾得几块火石,便在羊圈的茅棚附近敲打玩耍,忽然火花四溅,茅棚着火,引起一场大火。

    孩子到底是个不知事的孩子,平时也没有见过什么好玩的,见茅棚起火,不但一点儿也不担心害怕,反而感到很开心。他惊奇地听柴草的劈啪声和羊羔被烧死前的嚎叫声音。待叫声停止了,这场由火灾也自行熄灭了。在被烧过的废墟中一股闻所未闻的香味飘散而至,是什么东西这么香?

    捡开杂物,循味探寻。他找来找去,惊奇地发现,这诱人的香味发自皮烧焦肉烤熟的羊羔。那诱人的色泽,馋人的香气,早已垂涎三尺。他情不自禁地用手去提那羊腿,却被吱吱作响的油猛烫一下,他忙用嘴唇去舔那烫疼的指头,却意外地尝到了香美的滋味。

    父母亲狩猎回来,见草棚化为灰烬,羊羔全被烧死,正要喊来问个究竟时,只见儿子向父亲呈献上一道美味菜——一只烧烤得焦红油亮、异香扑鼻的烤羊羔。

    父亲不但没有责备儿子,反而高兴得跳了起来,儿子发明吃烤羊肉的新方法了!

    据说,人类最早得知动物烧熟更加美味可口,便是从这种因意外起火而烧死动物后,烤熟的肉体散发浓郁香味诱人品尝食用后开始的。

    因地域与饮食习惯上的差异,中原大地上盛行烤全羊要比蒙古及新疆来的晚些,应该说以前是皇家达官贵人才能享受的佳品,而现今普及广大百姓餐桌亮点特色美食罢了,所以说食风之迅猛是其他所不能及的。

    因此在中原大地上,每到华灯初上时,部分城市饮食区以烤羊为主,勤劳的中原人各显神通,有的烤整只的全羊、有的烤大块的羊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