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渔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黄金渔村- 第5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们俩是搞教育和科研的,靠的是嘴巴。”

    “对,我们就看着聊聊好了,你自己去吧。”

    敖沐阳耸耸肩,他看到敖小俊拖着个滑泥板过来了,就去抢到手,换了雨靴后在湖边滑了起来。

    滑泥板比踏槽更轻便,适合湖泊泥沼地而不是沙滩滩涂,这是因为泥沼地里的泥很黏糊,跟东西接触后容易粘上去,所以越轻越好。

    泥沼里东西不少,特别是泥鳅黄鳝。

    敖沐阳贴着湖边转悠,看到有洞穴的踪影就伸手进去,往往能掏出一条泥鳅来。

    冬季捞泥鳅简单,温度太低,泥鳅不怎么动弹,一抓一个准。。。

    除此之外湖里的贝类也多,有些人就拿着笊篱在掀泥找珍珠贝,现在村里赌珍珠的生意很红火,他们想找一些珍珠贝等到过年时候卖给来村里吃年夜饭的游客。

    敖沐阳在湖边窜,敖小俊双臂环抱在胸前默默的看着他。

    两人目光时有对视,敖沐阳暗笑,你小子不是能的很吗?有本事你来把这滑泥板给抢回去。

    看到他笑,敖小俊也默默的笑了。

    他沿着湖泊转悠了好一会,期间还去看了看依然留在湖边的中华秋沙鸭,这些鸭子很敏感,有人靠近后立马就飞上树去躲避,它们在树上筑巢了。

    观鸟组织一行还在,不过人少了一些。

    敖沐阳拎着滑泥板过去问了一下,现在带队的是马毅,朱经典回家了,他们轮番在这里监视中华秋沙鸭。

    当然,他们也是在监视人类,防止有人去偷鸟。

    敖沐阳把捞到的泥鳅递给他们,让他们晚上去村里弄两块豆腐做泥鳅炖豆腐,然后他又问道:“马老师,我这人说话有些直,希望你谅解,我要说的是,要是真有偷鸟贼到来,你们几个有什么用?”

    马毅说道:“你看,我们这里准备着《刑法》和《国家珍稀物种保护法》,讲事实摆道理嘛,我们就告诉作案者,谁敢动秋沙鸭,那同伙全部得去吃牢饭,其实中华秋沙鸭还有绰号,就叫牢底坐穿鸭!”

    敖沐阳觉得这一手确实可以,不会有多少人愿意为了抓一只鸭子去吃牢饭。

    他又在湖边转了一圈,捞了一些泥鳅苗和黄鳝苗,准备带回养殖池去养着。

    结果他到了岸上后发现自己的鞋子不见了,同时敖小俊也不见了,这样,他就想起了之前敖小俊露出的那个默默的微笑……

    等到他去敖沐康家里还滑泥板的时候,他看见敖沐康大脚上赫然穿着自己的新耐克,就问道:“康哥,这鞋哪来的?”

    他话音落下,屋子里窜出来个少年,噌一下子翻墙跑了。

    敖沐康笑道:“不知道谁把这双鞋扔在我家门口,我看着还挺好,就自己穿了,反正咱渔家的汉子没啥讲究,也不嫌弃。”

    敖沐阳心疼,问道:“你不怕有脚气吗?”

    敖沐康跺跺脚说道:“不怕,我还没见过比我脚气更厉害的,以毒攻毒,里面就是有寄生虫都不怕,它们熬不过我的脚气!”

    敖沐阳决定把这双鞋送给他了。

1153。捣年糕(4)() 
出去捞了几条泥鳅苗和黄鳝苗,结果损失了一双新鞋,老敖很沮丧。

    为了避免被媳妇责骂,他还得去网上下了个订单。

    他下单的时候,店家就说:“亲,你运气真好,今天是我们接单的最后一天,马上快递就要停了哟,记得给个好评哟,么么哒。”

    “老子运气好,就不用再买这双鞋了。”老敖看着页面上的四个数字心里有些疼,那敖沐康倒是识货。

    到了晚上,村里的夜空有烟花绽放,都是些小烟花,一些孩子凑在村委办公室前的小广场玩的热闹。

    鞭炮加烟花,村里弥漫上了烟火味,这股味道和蒸馒头的香味合起来,甚至压住了渔村自古就有的海腥味,可以说这就是年味了。

    除此之外,氛围也起来了,家家户户挂上了大红灯笼,有些人家早早就贴上了大红福字。

    清洁工卖力干活,把街道收拾的干干净净,村委花钱开始给全村做过年装饰。

    村里竖起了一些路灯柱,有些路灯就近取材被挂在树枝上,多数还是靠路灯柱支撑,村委会就在路灯下挂上了带有红缨穗的大福字,即使到了晚上,有灯光照耀,福字挂饰依然清晰可见。

    趁着天气好,有些人家就把准备好的年货拿出来晒一晒,黄鱼、大虾、馒头蟹,这些都是硬货。

    更多的是鱼鲞,几乎每家门口或者院子里都挂着一串串的风干鱼,这样村里街巷相连,户户挂鲞,就成了一道独特的过年风景线。

    前往红洋和县城的班车和轮渡都塞满了人,毕竟村里条件不行,要买衣服、买蔬菜和饮料之类,还是得去城里。

    今年去城里采买年货的格外多,这两年村里人赚了钱,去年还有些心疼不舍得花,今年开始消费观念就有些变了。

    待在村里的人家不会闲着,多数都提前准红薯糕或者冻米糖,这些东西做的很多,因为平时就是渔家乐招待游客的小甜点。

    今年有游客来到村里吃年夜饭,而且人还不少,家家户户都接满了饭桌,所以除了红薯糕和冻米糖还有其他的甜点,比如年糕。

    捣年糕得用石捣臼或者碓臼,这两样东西如今在渔家都很少见,以前村里是以家族的方式过节,人多孩子多,年糕之类的食物消耗多,所以才家家户户自己做。

    后来宗族观念淡薄了,大家伙都是自己过年,这样消耗的年糕少,集市上也有人自己卖,多数人家便不再自己做,太麻烦。

    就是这样,时间长了后,村里没有做年糕的人家,也就没了相关工具。

    现在村里还有两套石捣臼留着,再就是敖志满等老人家里还有碓臼,于是一些人家就围着这石捣臼和碓臼忙活起来。

    石捣臼是村里无主的东西,就剩下石臼子了,捣子早没了,便有人去自己坐了一个。

    这种捣子就是木榔头,硬木材质,前面柱头上镶嵌着一个光滑的花岗石,拎起来十分沉重,也只有这样才能把年糕给捣烂糊。

    敖沐阳家里相对人少,也不招待游客,不需要这东西,但宋秋敏家想捣年糕,她一个妇道人家抡不动石捣臼,敖小牛又在长身体,干这样的活容易伤着,所以老敖就自己上阵。

    现在使用石捣臼得排队,宋秋敏家排到了晚上八点钟,敖沐阳吃过晚饭就去村后的晒场捣年糕。

    做年糕挺复杂的,先给稻米泡水,晒干后混上糯米放进蒸笼里蒸,等到把米饭蒸熟,这样倒在石臼里用木榔头捣烂糊才行。

    这真是力气活,敖沐阳拎着捣子在那里哼哧哼哧的干了起来,钟苍从渔场回来准备过节,就问道:“龙头,我上?”

    敖沐阳脱掉外套道:“不用,我这力气有的是,你跟黑龙给我喊号子助威就行。”。。

    看着他的嘴型,黑龙头一次忍不住开口发声了:“啊巴啊巴?”

    敖沐阳看看他说道:“忘了这回事,那你过来给我做推手。”

    年糕的原材料就是蒸熟的米饭,捣起来容易往外掉落,所以需要有人做推手,不断把露出来的米饭或者逐渐成型的年糕给推回去。

    黑龙反应速度快,干这活最是合适,一般人还干不了这活,因为一个不小心容易被砸到手,那就很严重了。

    为了防止意外,就有人会在旁边喊号子,两人跟着号子来保持节奏。

    普通人家捣起来速度慢,敖沐阳跟黑龙合作的天衣无缝,他大力的捶捣子,每次捣子提起来,黑龙双手飞快摆动,将捣出来的米给塞回去,两人不用有人喊口号,节奏很快。

    鹿无遗看了一会点头道:“黑龙哥厉害,这手速,哼哼,不是单身三十年那练不出来。”

    敖沐东咂咂嘴道:“小鹿让你这么一说,我就不想吃秋敏嫂子家的年糕了。”

    即使到了晚上,晒场也有不少人待在这里。

    有些人是后面等着捣年糕,也有的则在这里凑热闹,大家伙坐在一起抿着棉衣吹牛打屁,氛围倒是不错。

    敖沐阳跟黑龙的配合赢得喝彩连连,一行人跟看街头卖艺的似的,掌声一阵连一阵:“好,龙头这把式,像模像样!”

    “黑龙速度更快点,来个龙头村无影手!”

    “我尼玛,待会我跟我老婆怎么干啊?这叫什么?珠玉在前,狗尾续貂?”

    “今天这话题也太带劲了,海叔你够豪放啊,跟婶子怎么干都要聊聊?不过珠玉在前和狗尾续貂是什么姿势?”

    敖沐阳下手狠、力气足,黑龙推送快且及时,这样两人不多会就把热米捣烂糊成了米糕。

    趁着米糕还热着,宋秋敏捏成一个个的饭团,她往里面塞了夹心,有的是花生酥,有的是芝麻酱,有的是刚熬出来的巧克力酱。

    敖小牛拿了两个分给敖沐阳和黑龙,笑道:“小阳叔,我给你俩拿的是最大个的,里面塞的糖最多。”

    敖沐阳拍拍他的肩膀道:“好小子,可齁死我喽。”

    热乎乎、刚做成的米糕最好吃,何况还加了夹心,糯糯软软又嚼劲十足,米香味和自带的甜味恰到好处,这冬日夜里吃两块,肚子立马暖和起来。

1154。开祠堂(5)() 
人民币就是创造力。

    随着吃年夜饭的游客到来,为了满足游客需求,村里的渔家乐想方设法做好吃的好喝的,还有人酿起了米酒,随后敖沐阳早上就喝上了醪糟粥。

    米酒不是红洋特色,或者说他们渔家并没有酿造米酒的传统,一般都是高粱酒和苞谷酒。

    能种稻子的水田太少,渔家种点稻子都是做食物的,偶尔攒一些到了过年才会做米糕。

    不过这没什么,游客哪知道渔村都有什么传统?反正渔家说什么他们就信什么,只要有特色就行。

    正是如此,各个渔家乐就纷纷自制一些特色饮食,酿米酒还没什么,有人家里自己炸臭豆腐,还有人家做杀猪菜……

    除了独门独户的渔家乐做各种食物,村委也组织有活动,半山腰的小学旁边有一座祠堂,今年又给启用了。

    红洋多数渔村都有祠堂,不过跟年糕习俗一样,随着人们宗族观念的减弱,祠堂早就被弃用了,族谱也做了细分,该是谁家给了谁家。

    这习俗的改变是从六七十年代那个特殊年代开始的,那会人们热切的要求破四旧,族谱要是不进行细分交给所属人家去保存,早就被一起烧掉了。

    祠堂那会也被砸过,其实以前龙头村和周围一些村子可重视祠堂了,就像一个地方最雄伟辉煌的建筑是政府大楼一样,村里最好的建筑就是祠堂。

    龙头村小学就是用祠堂做主体建起来的,不过经过几代拆建,如今已经彻底没有了祠堂的痕迹。

    很多城市里来的游客不明所以,他们认为渔村该有祠堂,到了过年村里人会聚在一起供奉先祖,于是敖沐阳就顺应游客的心思,把祠堂重新给启用了。

    还好当初建小学占用的是祠堂主体,还有个偏殿保留着。

    相比几十年前,此时的偏殿不像样子了,风吹日晒、猫狗撒尿,小学之所以一直没用这屋子,就是因为它太烂了。

    修码头那会,敖沐阳就让柳三阳安排人去重新收拾了一下,简单的修修补补就行,然后他找人打扫干净,这就是祠堂了。

    腊月二十七,渔家还有个谢年大典,这个也是祭祖大典。

    这谢年是渔家民间最隆重的庆典之一,年后还有个开海庆典,谢年是渔民们谢天地神明、谢龙王海神保佑一年来的收获,开海庆典则是祈求未来一年风调雨顺。

    随着祠堂文化的没落,谢年大典也没了,因为这得要全村来组织来开展。开海庆典之所以能保持,是因为过完年各渔家开船出海的时间能凑起来,正好一起放个鞭炮举行个典礼,算是一项连带活动。

    敖沐阳今年就把这庆典给组织起来了,倒是不需要像以前那样全村百姓按照辈分来排队磕头,他只是重新把祠堂给收拾出来,把贡品摆上。

    二十七早上,他跟敖大国、敖志明、敖志盛还有敖志义等人就聚集在祠堂偏殿,指挥村里的妇女和汉子摆放贡品。

    敖志义叼着一根烟在旁边嘀咕:“在偏殿谢神敬祖宗?还不如不搞呢,这不是侮辱祖宗吗?”

    敖沐阳道:“二爷爷,你看这哪里还像是偏殿吗?”

    房子毕竟荒废已久,不是那么回事了,屋顶可以用红瓦蓝瓦给补上,可摇摇欲坠的墙壁却是没法修补。

    敖沐阳想了个法子,他没管外面,只是给墙壁里面贴上了纸画,画上绘制的都是神灵鬼怪、灵兽仙禽之类,把墙壁贴满后,倒也有几分神神秘秘的味道。

    敖志义扫了两眼,不满的说道:“这是瞎折腾,哪有偏殿的样子?”

    敖沐阳一摊手道:“这不就得了?这不是偏殿,这就是祠堂,所以咱们在这里上供谢神、谢祖宗就没问题。”

    “瞎说。”敖志义气的胡子哆嗦。

    但没人管他,也就敖沐阳还把他当回事,其他人早就不把这位前任村长、村支书放在眼里了。

    敖志盛打量着房子,道:“村长,这都成危房了,在这里搞庆典真没事?”

    敖沐阳摆手道:“搞什么庆典?今年就是做做样子,明年把这房子扒拉了,正儿八经盖个祠堂,到时候敖老师你再把村里散掉的族谱收集起来做个归整,明年过年再搞庆典,今年弄出点氛围就行。”

    说白了,这是打发游客的,是给游客拍照发朋友圈用的。

    虽然今年不会组织村里人搞庆典,可该用来上供的东西却一样不能少。

    一大早开门迎神,然后屋子里挂上菩萨像,下面摆放有两张八仙桌,两边放有蜡烛台,烛台上的蜡烛有一米长、儿童手臂粗细,那叫个带劲!

    菩萨像旁边是一张寿星图,本来要挂全族谱图,但现在没有这东西,就请寿星做了祖先的代表,这也是常见的事。

    桌上供的东西就多了,敖沐阳几个人在这里指挥的就是上贡品。

    他提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