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小地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唐朝小地主- 第17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大臣之,崇信佛教的更是不在少数,有着这样的背景基础,佛教哪里能说灭就灭的。

尽管很少踏足佛寺,但是在京城之,耳濡目染的,韩瑞也知道,弘福寺是长安名寺,话说当年开国之初,李渊曾亲临其祈福,立塔造像,行斋弘佛,不过,大家都知道,到了李渊、李世民这样的高度,看待问题的角度,与普通人的差别很大。

无论是崇佛、反佛,信道、贬道,都有自己的用意,只不过和尚道士们修行久了,脑子容易犯浑,看不清楚天子的用心,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理解皇帝这样做的目的,往往是吃力不讨好。

说白了,帝王打击佛教,就是觉得佛教展过盛,对王朝统治构成了威胁,若是那些和尚知情识趣,什么事情也不要做,逆来顺受,风水轮流转,等到道士们坐大了,出于平衡的考虑,还怕皇帝不大力扶持。

可惜,这些话,韩瑞不好直言,况且,在他的眼,和尚道士,双方争吵得多么激烈,多少的大义凛然,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利益作祟,无论是哪方,对于朝廷百姓,都没有益处,要不是两个教派,已经深入人心,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韩瑞觉得,不仅佛教,道教其实也没有存在的必要。

行走在弘福寺,这里也是香烟弥漫,钟磬齐鸣,信徒如潮的情形,一路向禅房走去,韩瑞心里,居然多了分紧张,所谓的故人,到底是不是……

女性比较敏感,现韩瑞似乎有点儿异常,郑淖约紧握他的手掌,身子倚近几分。

在前面引路,穿越了殿堂,来到了间僻静的禅房之,法琳和尚停步,回身笑道:“就在此处,贫僧告辞,不多加打扰施主与故人叙旧了。”

很是干脆,法琳和尚走了,没有丝毫的停滞,却有几分出尘洒脱的气质。

也不等韩瑞敲门,住在禅房之人,似乎听到了外面的动静,起身走来,房门突开,两人直接打了个照面,那人微怔,瞬间露出温和的笑容,韩瑞愣住了,眼睛睁大了几分,真是出乎意料,怎么是他,心里泛起了莫名的失落。

“阿弥陀佛,自从上次一别,至今已过半载,韩施主风采依旧,更胜从前,却不知是否还记得昔日的故人。”那人是个和尚,相貌堂堂,与以前差不多,没有什么变化。

立即收敛了心情,韩瑞左顾右盼,啧啧两声,轻笑道:“我道是谁在装神弄鬼,原来是你呀,怎么,智云大师终于现了你不堪造就,而且屡教不改,干脆咬牙狠心将你驱除出寺,在扬州混不下去了,所以跑来京城坑蒙拐骗。”

“阿弥陀佛。”那个和尚哭笑不得,苦笑说道:“许久不见,韩施主本性不迷,心如赤子,可喜可贺。”

“少来,我还不知道你啊。”尽管有些出乎意料,但是见到故人,韩瑞的心情非常舒畅,笑容可掬,乐呵呵道:“在扬州的时候,没少去我家骗吃骗喝,肯定是见我大半年没有回乡,又找不到像我这样的心地善良的大施主,干脆找上京来……”

那人含笑不语,清楚,无论是承认,还是反驳,韩瑞肯定有另外的说辞,不如保持沉默,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不愧是至理名言。

见到韩瑞兴高采烈,不忌笑语的模样,郑淖约几人,自然明白这个和尚,真的是故人,而且是韩瑞的知交好友之类。

“夫君,这位大师是?”郑淖约轻声问道。

“差点忘了。”韩瑞连忙郑重介绍道:“这位是扬州栖灵寺高僧,怀海大师,以前,多得他的照顾,指点。”

“韩施主此言差矣,应该是贫僧多得施主的指点,才有所明悟。”怀海和尚笑道,双手合十,自然施礼,举止之间,不带往日的烟火气息,可见得到韩瑞的“点化”之后,佛学修为日渐增进了。

韩瑞微笑避开,继续介绍道:“她是我夫人,以郑为姓。”

韩瑞睁大眼睛,准备看到怀海和尚震惊的模样,可是他却忘记了,自己在京城那么出名,只要稍微留意,就能听到他的事迹,怀海和尚岂能不知,他已经成亲之事,所以表现如常,轻躬为礼,客气唤道:“郑夫人。”

“见过怀海大师。”郑淖约回礼,美丽的眸子顾盼生辉,微笑说道:“夫君,与怀海大师阔别日久,不如邀其到家畅叙,以尽地主之谊。”

“没错,对了,还要叫上三哥。”韩瑞立即表示赞同,热情说道:“和尚,不准拒绝,不然就翻脸了。”

怀海和尚迟疑了下,点头答应下来,随之说道:“稍等片刻,待贫僧知会寺方丈……”

“干脆直接辞别,不必在这里挂什么单,住我家算了。”韩瑞提议道。

怀海和尚轻笑摇头,这个肯定不能答应的,韩瑞也不强求,与郑淖约她们先行出寺,再在街上多雇了辆马车,一会儿之后,怀海和尚出来了,手里却多了只三尺长,五寸宽的锦盒,韩瑞笑道:“和尚,太客气了,居然还有礼物。”

第三百零五章受人之托

第三百零五章受人之托

“这可不是礼物。”怀海和尚笑道,也不解释,韩瑞自然不好多问,况且刚才之言,不过是玩笑而已,没有在意,当下请人上车,轻快而去。

韩瑞与怀海和尚同车而坐,大半年不见,自然有许多话要说,但是一时之间,却不知从何说起,微笑了下,韩瑞问道:“智云方丈身体如何?”

智云方丈,栖灵寺的主持,韩瑞见了几次,老和尚为人不错,从来不与扬州城中的达官贵人往来,平日只在寺中精研佛法,性格很是随和,在韩瑞看来,这才是真正的高僧大德。

“师父身体健硕,前些日子,还与他通信,应该没事的。”怀海和尚说道,由衷的祝愿。

咦,韩瑞心中奇怪,忽然想起怀海和尚的抱负,猜测道:“和尚,通信,什么意思?这大半年,真云游四方去了?”

“施主好悟性。”怀海笑赞,点头说道:“施主走后,贫僧也动了游走四方的念头,行走江南诸州寺院,开拓眼界,才发现自己的不足。”

“然后就跑来京城了?”韩瑞笑道,也不觉得奇怪,毕竟是帝都,不仅是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更是高僧名家汇集之地,每年前来游学的,不只是书生士子而已,和尚、道士更是不少。

“本来,按照贫僧的打算,要过几年再前来见识的,却是没想,计划没有变化快。”怀海和尚轻叹了下,摇头说道:“此次来京,不过是受人之托,捎两封书信而已。”

“送信之后就走,还是留下来修行?”韩瑞问道。

“看情况,要是顺利,小住几日便走。”

“那就祝你不顺利了。”

“韩施主,真是……”

一路笑语,不久之后,回到安邑坊,租下的宅院中,郑淖约她们先到,已经在宅院之中作好了准备,洒水净院,搁席摆水以待,尽管笑言无忌,但是韩瑞不可能,真的拿些犯戒的事情来为难怀海和尚,酒宴之类的,肯定不用筹备了。

幸好,韩瑞家中的厨师,是由郑府陪嫁过来的,最拿手的就是素斋膳食,清淡可口,滋味地道,也不至于失了礼数。

来了重要客人,吩咐厨师拿出看家本领,郑淖约与携同流萤、画屏回房了。

更衣卸妆,纤细的小手,小心翼翼摘了郑淖约两枚耳坠,流萤嘟呶说道:“那些和尚真是讨厌,郎君好不容易有空了,陪娘子郊野踏青,他们偏来大煞风景。”

“莫要胡言,怀海大师是夫君的朋友。”郑淖约轻声告诫道。

“是前面那个,不是现在这个。”流萤俏声道:“什么有缘,慧根,分明是想撺掇郎君出家当和尚,不顾人家已经成亲,夫妻恩爱,真不是好人”

“放心,夫君对那些和尚没有多少好感。”郑淖约说道,自然,那个怀海和尚是个例外,不过夫君的态度,分明是把他当成朋友,而非僧人。

“那是。”流萤娇笑道:“郎君哪里舍得如花似玉的娘子。”

“油嘴滑舌。”俏脸红了下,郑淖约若有所思道:“流萤、画屏,夫君在扬州的情况,我们不怎么了解,这样好像不妥,以后再来什么亲戚朋友的,我们却不知道,岂不是很失礼。”

“郎君说,以前久病卧榻,身体虚弱,近两年才调养恢复,没交上几个朋友。”画屏纤指微数道:“韩家村的父老乡亲,还有钱郎君一家三口,颜学政,大儒孟先生……”

“屏儿真厉害,郎君说过什么话,都记得一清二楚。”流萤笑嘻嘻道,画屏小脸羞红,剜了眼流萤,不说话了,小手轻巧的折叠郑淖约换下的衣裳。

“夫君平日只是随口聊起而已,并没有细谈。”郑淖约轻声道:“比如怀海大师,以前却是没有听说,若非今日遇见,岂知他们交情不浅。”

“也是这个道理。”流萤赞同道:“不过也不必着急,听郎君的意思,在今年或者明年,告个长假,还乡探亲,到那个时候,娘子自然同行,什么都能清楚了。”

就在几个女眷在房中闲聊的时候,韩瑞与怀海和尚也下了马车,进了宅院,走到厅中,对席而坐,怀海和尚终于感叹起来,微笑道:“人生际遇,果真奇妙,如同世事,不可琢磨,一年之前,施主不过是乡村之中,默默无闻的田舍郎,一年之后,却已经成为名动京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校书郎了。”

“不能夸了,再夸下去,我就要沾沾自喜,骄傲自满了。”韩瑞笑道。

怀海和尚轻笑,心中的感叹,也不是区区几句话,就能够表达得尽的,途中听闻韩瑞的名字之时,心中还有几分疑虑,觉得可能是同名同姓,一直到到了长安,这才知道,韩瑞在扬州之时,表露出来的才华,只不过是其中的冰山一角,一番惊叹,要不是功夫到家,怀海和尚,怀疑自己苦修多年的不动禅心,恐怕就要失守了。

“韩施主成就非凡,着实令贫僧又喜又愁啊。”怀海和尚说道。

韩瑞奇怪道:“为何而愁?”

“说句不好听的,韩施主莫怪。”怀海和尚合十行礼,微叹说道:“仕途苦海,名利红尘,韩施主陷得深了,恐怕难以脱身而出。”

怔了下,韩瑞哂然道:“和尚,看来你还没有放弃,非要我出家当和尚才肯罢休啊。”

“阿弥陀佛,施主慧质天成,若能放下世俗名利,潜心修行,肯定可以征道。”怀海和尚誓言旦旦劝说,又开始萌发故态了。

在扬州的时候,怀海和尚就三天两头,劝说韩瑞出家为僧,已经习惯了,韩瑞再次干脆拒绝,聪明的转移话题,微笑问道:“和尚云游四走,有什么见闻。”

怀海和尚自然惋惜,不过也是给拒绝习惯了,立即平复心情,据实回答:“贫僧云游,又非寻访名山胜景,哪有什么见闻,不过是在各地寺院挂单,聆听高僧教诲罢了。”

“那样,也太遗憾了吧。”韩瑞说道,摇头叹息,要知道和尚凭着僧谍,可以通关过境,不用交税,寺院庙宇,更是全天开放,包吃包住,不需要付钱,称得上是免费旅行,大好的机会,可以专心致志的观赏各地美景,却是白白浪费了。

怀海和尚哭笑不得,步行云游,只有过渡的时候,才乘船而过,其中的辛酸苦楚,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够解释得清楚,风吹雨打,烈日冷月,餐风宿露,毒蛇猛兽,草鞋都不知磨破了多少双,脚底长满了血泡,走路的时候,破了,烂了,不成模样,钻心刺骨……

一切,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怀海和尚淡然微笑,没有辩解诉苦。

“哇哈哈,真的是大和尚来了。”

适时,厅外传来惊喜的声音,珠帘卷动,钱丰大步走来,见到怀海和尚,觉得很是亲切,长跽行礼道:“怀海大师,日久不见,向来安好?”

“有劳钱施主关心了,贫僧心有明珠,不蒙暗尘,自然安好。”怀海和尚笑道,双手合十回礼,毕竟常到韩瑞家里,两人会面多次,自然认识对方。

什么明珠,蒙尘之类,钱丰知道,多半是机锋之类,半知半解,含糊说道:“安好就行,安好就行。”

世人蒙昧,不易点化,不过来日方长,总有成功渡化的时候,怀海和尚心中轻叹,微笑说道:“恭喜钱施主,高中进士,如愿以偿。”

心情舒畅,钱丰连忙拜谢,真道托福。

一番寒暄,多了钱丰,厅中气氛更加热闹,听闻两人讲述自己在长安的经历,怀海认真聆听,时而叹息,时而欣喜,倒是个合格的听众。三人聊得热切,一个仆役走来,轻声道:“郎君,午时了,偏厅备了素斋,请移步进食。”

韩瑞站了起来,发出邀请,却见怀海和尚起身,手里依然拿着长形锦盒,不由笑道:“和尚,手里的究竟是什么宝贝,居然这般着紧,形影不离的。”

“阿弥陀佛,贫僧乃是出家之人,能有什么宝贝。”怀海和尚轻声道:“刚才不是说了,贫僧此来京城,却是受人之托,给秘书监虞施主,带个唁信……”

“唁信?什么唁信?”韩瑞惊讶问道。

“三个月前,贫僧行至越州永欣寺,前去拜访师伯智永大师,贫僧有幸得到指点,便留了下来修行,不想月余之后,智永师伯功德圆满,圆寂化凡,诸位师兄忙着给师伯操办水陆法会,抽不开身来通知虞施主,所以贫僧就自告奋勇而来了。”怀海和尚解释道,眉宇之间,却有两分伤感,就是当了和尚,对于生离死别,也不是那么容易看破的。

霎时,厅中气氛有些沉重,韩瑞知道,智永大师,是虞世南的授业恩师,如今圆寂了,于情于理,都要知会一声,有了这层关系,韩瑞也不由得嘘唏感叹起来。

说起来智永也不是普通的和尚,书法大家王羲之的七世孙,退笔成冢的典故,在当时可谓是举世皆知,世人无不敬佩有加,而今也有百岁,以这个时代的条件,也算是寿终正寝,想必虞世南应该会看开的。

韩瑞寻思之时,门外又有仆役疾步而来,未曾站稳,就急声道:“郎君,虞秘监到访……”

第三百零六章远方的消息

第三百零六章远方的消息

说曹操,曹操就到,顾不上考虑虞世南怎么突然来访,韩瑞几人,连忙外出相迎,到了前院,虞世南已经在仆役的引请下,快步走来,途中相遇,见到怀海和尚,虞世南断定他就是自己要找的人,也不废话,直接问道:“你是怀海,智永师父,真的圆寂了?”

“阿弥陀佛。”怀海和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