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说青蛇 与后现代叙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谈小说青蛇 与后现代叙事-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剧情;从而沦为现实主义迷梦(realistic illusion) 的
牺牲品;他不惜动用各种手段:从允许观众抽烟饮
酒;中途放歌打断演出;一直到突然更换场景和演



员;真可谓用心良苦;目的倒是只有一个———鼓励
观众同剧情保持距离、激发起他们理性的历史观; 
即历史是一个可变的人类创造过程;而非被动接
受的宿命'13' 。这个理念; 从指导思想到处理方
式;简直就是对李碧华的历史观的注解;所以假使
她坐上时间隧道的快车;驱驰到30 年代;亲身经
历布莱希特跟卢卡契( Georg Lukács ; 1885 …1971) 
那场著名的“表现主义与现实主义”大论战的话; 
我想她一定会为布莱希特造势助威的。


样写:编辑先生;稿费请支付港币或美元。

“ 
否则; 折成外汇券也罢。我的住址是: 中
国、浙江、杭州、西湖、断桥底。小青收便
可。”万一收不到稿费也就算了;银子于我
而言不是难题。我那么孜孜不倦地写自
传;主要并非在稿费;只因为寂寞。

这段告白
的定义充当示例了。这种对“真
中心”的逆反;正契合了后现代的
反逻格斯中心主义”
;简直都可以放在文艺理论教科书
里;为“元小说”

当然;剧本跟小说终归不属一个文类;在具体
操作上尚有不小悬殊;“间离化的效果在小说创
作中的实现是有难度的;可小说自有小说的优势。
它在语言上和时空上有着戏剧舞台所无法比拟的
自由度;而李碧华正是在这两面充分发掘文本
的潜能;与前头提到的插入式议论一起;进一步把
《青蛇》的元小说性提升到新的高度。
甫一开篇;小青就站在现代人的角度;倒叙那
一段前尘往事、那一阙人间有情众生的挽曲;特别
是她关于断桥的描写——“虽然这桥身已改建;铺
了钢筋水泥;可以通行汽车。。”措辞之调侃与戏
谑;让习惯了阅读古典爱情传说的人们立刻就有
了“陌生化的感觉。无怪乎李碧华写的故事总被
认为是:“独特诡异; 既非单写历史; 也非单写现
代;而是虚拟性地让历史人物回到现代;通过特定
历史人物的眼睛感受现代社会; 从而展开反
省。”'14 ' 
在接近小说末尾处;李碧华更是把这种古代
与今世交错、神话同现实共存的表现手法发挥到
了极至;从评价后世对这段传奇的记载;到描写文
革时红卫兵拆雷峰塔的场面;再到80 年代初期青
年男女西湖边的恋爱;中间夹杂着诸如“刘德华、
“黎明、“牛仔裤、“迪斯科等等流行词语;时时
提醒着我们小说的虚构性和荒诞性。最后;作为
作者代言人的小青似乎还不过瘾;索性用了元小
说中最直白、最赤裸的方式;来暴露《青蛇》的小说
身份、揭开其虚构的话语本质;给读者带来了甚为
强烈的震撼: 
我要集中精神;好好写那发生在我五
百多岁; 时值南宋孝宗淳熙年间的故事。
这已经足够我忙碌了。我还打算把我的稿
子;投寄到香港最出名的《东方日报》去。
听说那报章的读者最多;我希望有最多的
人了解我呢。稿子给登出来了;多好。还
可以得到稿费。不要白不要。我在信末这
实的消解和对“
解构精神;即“。
互文:宏大叙事与市井话语的对话
提起香港小说;有些人总是将之简单化地归

于言情和武侠。诚然;香港的文学创作受商业影

响很大;为了迎合市场需求;较多地把题材限定在

以上两个文类。然而在卿卿我我与打打杀杀的表

面下;着实有着对人生、对历史的深沉关注;以及

与之相对应的手法实验。

作为一部意欲对男性霸权话语进行对抗、或

者至少是戏讽的作品; 自然更要否定代表

《青蛇》

传统男权的宏大叙事结构;只不过李碧华无须辛
苦地用额外注释的形式来凸显小说的互文性( 尽
管她也用了不少插入式的注解以交代历史背景); 
因为大众对白娘子的传说极为熟谙;几乎可以看
作是一种民族的集体无意识。本属虚构的故事传
得久了;也就堂而皇之地成了正史。人们只要读
到跟原来传说(即心目中的参考文本) 稍微有所出
入的地方就会感到蹊跷、萌发警觉;更毋庸说是
《青蛇》这样大胆实验的重写作品了。也就是说; 
对白蛇传的故事进行改造;这一选择本身就已然
是非常“互文性”的了;而李碧华并不满足于此;又
大量使用了“谐拟”(parody) 和“恣仿”(pastiche) 手
法;而尤以后者居多;这就更加强了小说文本的后

现代性'15' 。

中国的老百姓领受的是传统民间故事;其间
无非是歌颂爱情和友谊;时间一长;已经形成了心
中的潜文本。这种潜文本对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
观之塑造具有很直接的影响。据此我们可以假设
一下;即使对白蛇传的故事全然不知;一旦获悉其
中的主人公身份;人们也会自然而然地对随后的
叙事方向有一个习惯性的期待视域

—必然是白
素贞与许仙忠贞不渝的爱情;以及青、白二蛇之间
的姐妹情谊;而从早期的话本小说直至80 年代的
剧作也的的确确是沿袭着这个期待方向进行着改

·27 
· 



灵;于是我们可以设想西西弗斯是幸福的。”'19' 至
于另外一位“荒诞英雄”(absurd heroine) 、本书的作
者李碧华女士;她幸福吗? 当然不好妄言;但至少
我认为她应该是幸福的;因为从她的笔触下;我真
切地听到了“她们的声音”、看到了“她们的文学”; 
感受到了一段崭新的历史(“Herstory”) 。

注释: 


一位知心人;天天吃我烧的好菜———”何等缠绵悱
恻;让人好生艳羡。这一幕小青全都看在眼里;于
是读者便自行勾勒出了一个期待的反应: 她必会
触景感怀、真心祝福姐姐与情郎终成眷属。孰料
李碧华居然让这小青向空中暴喝一声“无耻”;登
时让读者大跌眼镜;而后来许仙面对小青的挑逗、
勾引;居然也是骚动不安、跃跃欲试;传统的伦理
道德皆荡然无存。最后终至两姐妹为了这个男人
剑拔弩张、险些大打出手。在这里;小说文本已不
单单是克莉思蒂娃眼中“无数其他文本交汇的场
所”'
17 ' ;更成了不同文本、不同声音交锋的战场。
你一言、我一语; 互不相让; 营造出一派巴赫金
(Mikhail Bakhtin ; 1895 …1975) 笔下众声喧哗的混
乱景象'18 ' 。
不过在这喧闹吵嚷中;读者除了感觉到许仙
的懦弱、可鄙外;白蛇和小青的形象并未受到丝毫
毁损。她们那颠覆传统礼教的“市井话语”;反倒
使其显得愈加真实可爱。实际上这也正是作者的
用意所在;她要告诉人们:女人不要再在男性构建
的“宏大叙事结构里扮演贤妻良母的辅助和被动
角色;而要成为叙事主体;勇于为自己追求性与爱
的权利。我们不能据此就说李碧华是一名女权主
义作家;相信李本人也一定会像大多数作家一样; 
痛恨被贴上“某某主义的标签;但她至少是反对
男权的;她要为女性的正当欲望和权益大声地鼓
与呼。
在当下依然以男性话语为绝对主导的权力结
构中;这种“鼓与呼到底能起多大作用暂且不论; 
但就重新书写历史的努力而言;这过程本身就是
一种胜利; 不是阿Q 式的; 而是西西弗斯( Sisy2 
phus) 式的。正像加缪(Albert Camus ; 1913 …1960) 
在《西西弗斯的神话》(Le Mythe de Sisyphe ; 1942) 
中所说的那样:“向着顶峰的努力( 指主人公一次
次地往山顶推石头) 本身就足以填充一个人的心
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 Shanghai :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 2000 ; p。 173 ; p。 133 ; p。 4 …5 ; p。 112。 
'3 '金健人:《小说结构美学》;杭州: 浙江文艺出版
·82·
编。可文本终究只是文本;依照后结构主义的观
点来看;文本无法指涉外部事实;而只能指涉其它
的文本(或者是作为文本的自身) '16' ;于是李碧华
基于初始传说的文本进行的所谓“恣仿”也就来得
更激进、更革命。

在这里;你见到的不再是纯美的浓情蜜意;而
是情欲的恣意挥发;不再是坚定的姐妹情谊;而是
女人的尔虞我诈。比如开篇不久;白素贞娇羞万
状地对许仙表露心迹道:相公;我飘泊孤零;只求

“ 


'1 '汪靖洋:《当代小说理论与技巧》;南京:江苏教育
出版社;1989 年;第459 页。
'2 ' 、'9 ' 、'13 ' 、'16 'Baldick ; Chris。 Oxford Concise Dic2 
社;1987 年;第189 页。

'4'程爱民: 的叙事艺术简论;虞建
《大人物盖茨比》
华主编;英美文学研究论丛(第一辑);上海:上海外语教
育出版社;2000 年;第179 页。

'5'李玲:;北京:人民文
《中国现代文学的性别意识》
学出版社;2002 年;第13 页。

'6 ' Seldon ; Raman。 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 Pearson Education Ltd。 ; 2004 ; p。 135。 
'7'原著引文节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年版本; 
以下不再额外注释。
'8'吕冰心:;开封大学学报;2004
《饶有新意的重写》
年第二期。

'10'引自李秀琴《元小说》;转载自http :/ /  cul2 
studies。 / rendanews/ displaynews。 asp ? id = 2873。 
'11'戴维·洛奇:;王峻岩译;北京:作
《小说的艺术》
家出版社。1998 年; 第230 页。' 12 ' Waugh ; Patricia。 
Metafiction :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elf …Conscious Fic2 
tion。 London and New York : Methuen ; 1984 ; p3 

'14'赵稀方:《小说香港》;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
联书店。2003 年;第229 、262 、13 页。
'15' 引自《互文性》http :/ /  culstudies。 / ren2 
danews/ displaynews。 asp ? id = 2494。 
'17 'Abrams ; M。 H。 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 Bei2 
jing: 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4;p。 

317。 
'18'其实互文性这一术语;正是克里斯蒂娃受到了
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polyphony) 的启发才提出来的。
'19'Brée ; Germaine。 Camus and Sartre : Crisis and 2 
mitment。 NewYork:DellPublishingCo。 ;Inc。 ;1972;p。88。 

作者李锋;男;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
研究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