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氏家族全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蒋氏家族全传- 第6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作他们日常开销,平时要米要日用物品,都到溪口街上凭把支取。”
  贤矩不常来溪口作客;贤裕则常由族人抬轿,手执尘拂,到丰镐房一住一两个
月。他有点神经失常,常自言自语背诵唐诗。有人问他老先生今年多少贵庚?他回
答说:“今年十五岁。”人问其故,他说:“去了六十甲子,不是十五岁吗?”其
实是年已七十有五了。
  蒋介石在抗战以前,每年年底,给贤矩、贤裕各送去大洋百元。贤矩则取以买
田,历年来购置田地五六十亩,1949年解放后,在土改中被划为地主;贤裕不知道
积蓄,雇人挑浅滩以通溪流,路上发现鸡粪狼藉,随时扫去,终日疯疯癫癫,不知
所为,吃喝用光,未置田地,以后被划成份为中农。两人于1950年先后病死。
  贤矩有二子,长子良昭,良昭之子忠泽,之江大学政治系毕业,被蒋介石升为
福建浦城县长,历时5年。抗战胜利后,陈仪任台湾省行政长官,调他去台湾,未赴
任。回到浙江,调任新昌县长。贤矩的次子良穆,随蒋介石去广东充侍从副官,北
伐军抵达南京,良穆贪污了一笔公款,逃回葛竹家中,蒋介石未加追究,1933年在
葛竹设立武岭分校,王良穆被任为分校主任。
  贤矩的独生子良辰,也有先天性的神经失常。良辰之子忠熊,神经病仍未断根,
1978年死在葛竹。
  在蒋介石母系中,直接得到蒋介石恩泽的,还有王采玉的两个堂兄王贤甲、王
贤东及其后代。
  王贤甲是王有金的长子,生得相貌堂堂,蓄长须,绰号小汤果。据说,蒋介石
在反对袁世凯窃国称帝的当年,因被北洋军阀政府缉捕甚急,曾到葛竹躲避,由精
明能干的嫡堂舅父王贤甲,领他翻山越岭,到幽僻的四明山的四亩岩隐匿,他在石
室枕岩而眠,自谓得一履险如夷、旋即飞黄腾达的佳梦,此后经历,果然应验云云。
王贤甲的冒险相救之恩,日后得到了蒋介石的重报。王贤甲曾于1914年捐资在葛竹
兴办凤窈学堂,得到浙江省民政长颁发的银质奖章。
  王贤甲有六子:良森、良朔、良季、良就良裕、良汉。其中,良汉最得蒋介石
宠。良汉又名震南,浙江法政专门学校毕业,是蒋介石一手提拔起来的亲信,曾任
国民党南京国民政府军政部军法司司长、三战区军法执行分监、上海特刑庭庭长等
职,在葛竹建造有一所规模颇大的住宅,缘山而筑,气派有过于溪口蒋宅的丰镐房。
1939年,王贤甲死,王震南夫妇在重庆,不能回来治丧。蒋介石胜利后,王震南回
葛竹给其父出丧,十分热闹。蒋介石自抗战后来葛竹扫墓,常住在王震南新建的住
宅里。
  王贤东是王采玉嫁到蒋家的介绍人,又长期为蒋家管帐,深得蒋氏好感。王世
和是王贤东的侄孙,又名忠森。王贤东年老回乡时,由王世和的继父王良鹤继任玉
泰盐铺管帐,王良鹤托蒋母向蒋介石请求带其子世和去广东从军。
  王世和原在溪口天生威货店当秤手。蒋介石为当面看他举止如何,叫王世和送
一篮咸货来。王世和送货到丰镐房,蒋命他吊在屋柱钉子上。王因人矮,取凳垫脚
挂上,随即用抹布揩去凳上留下的脚印,把凳放回原处。蒋认为他做事小心,就面
允带他去广东,初随蒋充勤务兵,黄埔军校招生时,批准他为第一期军校学生。毕
业之时,家乡曾敲着12面铜锣向王良鹤报喜。1939年,王世和充任蒋介石侍卫大队
长。1944年俞济时接掌七十四军,调任王世和为副军长。再进陆军大学将官班深造。
王世和因嗜赌如命,常常误卯不到,曾两次被蒋革职闲置;但一遇时机,蒋又将其
起用。如西安事变后,蒋孝先被东北军枪击殒命,蒋又任用他为侍卫长,抗战胜利
后,王世和在溪口开设王泰钱庄,初聘唐瑞福为经理,后由王世和自兼。
  蒋介石对其青少年时代的受业老师也很尊重,有好几个人以后被罗致做他的幕
僚,礼遇有加。如毛思诚,奉化岩头人,是蒋介石就读岩头时的老师。毛思诚在执
教中、对蒋介石的作文多有赞誉,对蒋的影响很大。蒋介石也感念老师的教导之恩,
以后对毛思诚一直十分敬重。
  1924年,蒋介石任黄埔军校校长时,毛思诚在浙江省立第四学堂任学监,蒋介
石写信叫毛思诚来粤,委以秘书之职。1925年3月,东征军克复潮汕,当时蒋介石兼
任粤军参谋长,委任毛思诚为潮阳县长。然而毛感到自己是个文人,不宜当官,故
上任3个月,就上书蒋日:“吾性好酒,而才非庞土元,百里侯非吾愿也”。蒋读后
大笑,应允了毛的辞职。北代以后,国民党政府定都南京,毛思诚被委以总司令部
文书科长,并被选为监察委员,居住在南京。西安事变后,毛辞职回乡,于1939年
病逝。毛生前著有《蒋介石大事年鉴》,编有蒋介石的《自反录》、《民国十五年
以前之蒋介石先生》。
  周枕琴,是蒋介石曾就读的奉化风麓学校校长周枕棋的弟弟,他本人虽不是蒋
介石的直接先生,但因周枕棋的关系,蒋也认他为老师,关系非常密切,两人曾一
同在上海交易所买卖股票。后来,周先后担任过江浙盐运使冲央第一编遣区经理处
处长,陆海空军总司令部经理处处长、军需署署长等,是蒋介石掌管财政的亲信。
蒋周两家,在下一代的关系依然十分密切。在台湾蒋经国政权中凋枕琴的侄孙周宏
涛,曾任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副秘书长、台湾省政府财政厅厅长、台湾银行董事长等
职,一直是幕中要角。
  顾清廉,是蒋介石在宁波箭金学堂就读时的老师,对蒋的思想影响较大。蒋介
石自认从顾清廉学习,受益非浅,因此对顾十分敬重,发迹后长期延揽顾于幕中掌
管文犊,待为上宾。
  蒋介石发达后,没有忘了宁波,奉化的一帮同乡故友,其中不少人得到了蒋的
提携。和萧王庙人孙星环、孙洞环兄弟,是蒋介石的幼年之交。孙星环一度与蒋在
浙江武备同学,二次革命时,蒋在陈其美手下沪军团长,孙星环为该团一营营长,
是蒋早期的得力助手。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孙一度出任南京宪兵团团长,后改任
镇海要塞司令及浙江省政府委员。其弟孙洞环,为留日学医官费生,是蒋的结拜兄
弟,北伐时蒋曾任他为总司令部军医处长,未到职,后一度任陆军医院院长,因吸
鸦片,蒋与他逐渐疏远,后来只任少将高参闲职。
  再有萧王庙人孙鹤皋,与蒋介石相交颇早,曾留学日本学经济。蒋在上海交易
所的买卖生意,多数委孙鹤皋为代理人,两人关系颇契。北伐军攻克武汉后,蒋委
孙鹤皋为武昌海关监督。宁汉分裂后,孙随蒋回南京任总司令部经理处副处长,旋
又调任为津浦铁路局长,又升交通部铁道司长。因染上吸鸦片嗜好,为蒋所弃,不
予起用。后投身金融界,抗战时为重庆四明银行总经理。
  蒋介石在奉化城内凤麓、龙津两校读书时,结识的同学和朋友,后来跟蒋做事
的有江怀清、张硕卿、陈泉卿、俞镇臣、俞飞鹏。朱孔阳等人。江怀清,奉化棠泰
人,本人早死,其子江庆格曾做了蒋介石的侍从秘书。张硕卿,奉化剧界岭人,担
任过北伐军总司令部港议,其子张纪云担任过总司令部秘书等职。陈泉卿,奉化封
责人,早年加人同盟会,此人绰号“刘山王”,其子陈式正,做过国民党军队师长,
解放后去台湾。朱孔阳,号守梅,商人出身,北伐时任军需处副处长,后任军需署
长及浙江省政府委员,朱在任职期间囊括极多,在奉化城内兴建宅第,称为“梅园”,
蒋介石以后有所闻,乃不再信任。俞镇臣,又名作屏,曾到广东,东征时曾任蒋的
秘书,又为蒋委为海山场场主任,不久提升为揭阳县长,在任身死,其次子俞国华,
后去台湾,官至蒋经国政府的“行政院”院长。俞飞鹏,则被外人视为奉化人中最
得蒋介石宠信者。俞年轻时做过体育教师,由周枕琴、张硕卿等人介绍,被蒋接纳,
以后官运享通,做到兵站总监,交通部长等要职。其族侄俞济时,黄埔一期生,原
任八十八师师长,后来做蒋的侍从室侍卫长,又做军务局长。在蒋的身边,陈布雷
和俞济时两人,是一文一武亲信人员。
  奉化畸山下人夏兰卿也是蒋的老朋友,此人热衷乡村教育工作,没有跟蒋去做
官人。奉化选“国大代表”时,蒋曾推荐夏兰卿列为候补“国大代表”。
  跟蒋发迹的人,奉化城里人比溪口人多,故溪口人自嘲说:“雷响溪口,雨落
城里”。
  蒋介石在宁波的早期朋友,后来同时留学日本的,有陈方之和林绍楷、林绍桶
曾兄弟。陈方之跟随蒋介石当过多年的军医处长及侍从医官。林绍楷于1927年任宁
波工务局长,林绍桶曾任台湾官员。
  另有陈云汀,是蒋介石在宁波箭金学堂的同学。知心朋友。俩人曾在文昌帝君
前叩头发誓,互换兰谱。以后陈云汀跟随蒋介石,曾任宁波洋广税务局长,旋调任
为镇海船货局局长,最后于海口第七区营业税局局长任上卸职后,与蒋疏远了。但
蒋每年还饬令军需署送他一笔年节,直到1948年陈在宁波病死为止。
  溪口人毛颖甫,毛大昌酒店的老板,与王泰盐店是溪口镇上的同业。毛颖甫比
蒋介石大一辈。蒋在留日期间,曾得到过毛颖甫的多次资助,以后蒋介石就提拔毛
颖南的长子毛庆祥为北伐军总司令部机要秘书,后又升为军委会机要科长,成为蒋
的亲信。毛颖甫本人是宁波政学学堂出身,也当上了国民政府监察院监察委员,在
家坐享“清福”。大陆解放前夕,毛庆祥携带家属十余人先在香港做寓公,继而到
阿根廷开办大农场,其子毛盛节,是台湾航空人员。毛庆祥胞弟庆善之子节夏,是
美国医学博士,在美国一家制药厂当工程师。
  前文提到曾为蒋介石修《蒋氏宗谱》的沙孟海先生,蒋介石也多次予以照拂,
欲委以实际职务。只因为沙孟海先生是一位学者,对为官之事不感兴趣,多次逊谢,
蒋介石的“报恩”之情才收了回去。
  蒋介石的家乡观念极重,早年蒋介石的母亲王采玉在世的时候,蒋介石东渡时
学习军事,便每每怀有“不孝之孤远离膝下”的歉疚,当时这种情感还只是限于母
子之情。
  王采玉辞世后,随着蒋介石逐渐发迹,他的桑榟之情更浓。在大陆期间,除特
殊情况外,蒋介石每年清明或自己的生日,总要回乡一两次。清明回乡是扫墓祭祖,
生日回乡是为了避寿。但不是清明、不是生日的时候,他也曾多次回溪口。这种情
况,更多地包含着一种寻根情结,当然有时也时以溪口为其政治斗争的避风港。
  1927年蒋介石第一次下野,于当年8月离开南京,回到溪口。这次回乡他从苏州
带了次子纬国回来,当日在丰镐房住了一晚,与毛氏会了面,并吃了毛氏为他做的
家乡菜。次日,辞驻文昌阁,祭扫蒋母墓后,又再移驻到雪窦寺。
  雪窦寺是四明山区有名的古刹,群山万壑,自北向南倾泻,在雪窦山的前坡,
形成一个大壑。有溪水两道,从山顶曲折而下,流到前面汇合成一荷花池。池边一
峰横陈,恰好像锁住这个大壑口一样。这座古寺,建筑在两溪之间,面对横峰妙高
台。寺始建于东晋。至今寺内有大小两株白果树。有四个人合抱那样粗。传说是汉
朝遗留下来的,迄今约有两千多年了。寺的规模不大,有20多间房,十来个和尚。
蒋介石及其大哥蒋介卿对这个寺是熟悉的,小的时候也都来过。庙里的和尚,对溪
口蒋家当然也是熟悉的。
  蒋介石这次回来,好象真的要解甲归田的模样,每天宽袍便服,携纬国至千丈
岩观瀑,临碧潭观鱼,畅游名胜古迹,晚上,听雪窦寺太虚法师讲解《心经》。并
且与蒋介卿计议在妙高台建一别墅,要把千丈岩瀑布、妙高台奇峰、三隐潭石笋这
些风景点联成一气,将崎岖山路扩建成石阶,以便游人上下。后来,蒋介石又移驻
蒋母故庄“慈庵”。
  蒋这次下野实际是以退为进,虽隐居溪口,但却频繁接待来访的客人。此间,
来溪口坊谒他的国民党军政要员,先后不断,如张群、王柏龄、刘峙、吴忠信、张
静江、蒋鼎文、卫立煌、杨虎这些拥蒋的人物都来过,上海的闻人帮会首领杜月笙、
王晓籁也来过,这自然都不是一般性的拜会。
  蒋在溪口住了一个多月,即赴上海去日本一个半月后回国,在上海与宋美龄结
婚。遂即踌躇满志地去南京重新上台。从蒋介石与他的妻子之间的关系上看,也可
略知蒋的性格的一面。宋美龄之前的妻妾姑且勿论,蒋与宋美龄,确是真心的,这
一点,孙宗宪曾有记述:
  蒋介石与宋美龄结婚后,起初,两人的生活习惯,志趣爱好,各有不同。比如:
蒋惯于吃中菜,宋却喜西餐,吃饭时各吃各的;有时意见不合,引起争吵。因蒋杀
害邓演达事,两人闹得最烈。宋美龄每每一气之下,就驱车走上海。每次都由宋母
或姊蔼龄(孔祥熙夫人)对双方进行劝解,促宋回去或电蒋来接。以后二人的关系
逐渐和睦,同吃中菜,宋母死后,相处更为亲呢,互称“大令”(洋人夫妇间的爱
称),宋对蒋的生活起居,关怀照顾,无微不至,犹如护士,蒋有胃病,不宜饱食,
宋加以限量,每餐二小碗,有时蒋还是想添,宋每劝止;蒋办公之后,宋常为之整
理案头文件。公余时联袂散步于官邸(军校内)小花园。一次假日,宋高兴地提出
去野餐,蒋欣然赞同,就命准备简便炊具、餐具和必要的食物、调味品,驱车到中
山陵园,搬石架锅,宋亲自煮菜。因火太猛,鸡蛋炒得焦黑不堪,宋向蒋表示歉意
说:“我不会烧菜,鸡蛋炒得不能吃了”,不愿拿过来。蒋说“好吃的”,一定要
她拿来吃。于是席地而坐。津津有味地吃起来,还连称“好吃,真好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