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氏家族全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蒋氏家族全传- 第6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次修谱,大书特书的,就是在宁波找到了一个祖宗头。蒋氏之源,出于周代,
这样遥远的稽考,自然不必说了。溪口宗谱中,第一世的太公叫蒋光(延恭),是
迁到四明来的始祖。蒋光生二子,名宗祥、宗霸,那是五代后梁时了。宗霸(字必
大)信佛,就是溪口人尊奉的摩河太公,因他常念“摩河般诺波罗密多”经句得名。
这个摩河太公死后葬于天童寺旁的小盘山口。宗霸初在小盘山筑庵静修,后迁居奉
化三岭(山岭)。到他的孙子蒋浚明,北宋神宗时拜大理评事,迁尚书金部员外郎,
赠金紫光禄大夫,家业始显赫大凡修谱,列举世亲,总要找一个有来头的祖宗头,
以示荣耀。蒋家祖宗,以这个金紫光禄大夫最显赫了。蒋介石即……请沙文若(即
沙孟海)负责具体编纂工作,沙又请杨菊庭、朱赞卿等在宁波寻极查据,经杨菊庭
多方考证,作了一篇《联桂坊蒋氏遗迹考》,查出蒋浚明居采莲桥蒋家带(带河巷),
现在宁波的白水巷还有蒋家饲堂,供奉蒋浚明牌位。蒋家的数世坟莹,则都在奉化
三岭(山岭)。由此可知蒋氏一支,是从宁波分过去的。查清了祖根后,蒋介石大
为高兴,于一九四九年农历正月初一,曾派蒋经国到宁波蒋祠拜祭。是年四月中旬,
蒋介石又亲自带了张群、俞济时、蒋经国等,到宁波访谒宗庙,还到宁波柳亭庵旁
及天童小盘山祭扫祖宗头蒋摩河等坟墓。蒋介石对奉化以外的蒋氏族根也很关心。
据报载:一九四七年三月十日,蒋面谕文官长吴鼎昌,派郑弥再往临海调查,征得
蒋氏谱三册携京。又宜兴徐舍镇西北十公里都山函亭蒋饲(祀东汉函亭侯蒋澄),
一九四八年五月十六日落成,蒋特自京乘汽车抵徐舍,再乘汽船到函亭主持典礼。
数典不忘祖,在这一点上,蒋介石是有浓厚血统观念的。即使是死在台湾,也不愿
葬身异乡,棺木暂居,希望能搬回家乡安葬。
 
               2.人不亲土亲
  蒋介石的乡土观念和寻根意识决定了他是个民族主义者,他的脑子里充满了
“落叶归根”的思想,正是因为这一点,他才不愿葬身异乡,期望有朝一日魂归故
里,在生他养他的地方陪伴父母长眠地下。实际上,他的这一愿望不难实现,中国
共产党的博大胸怀是随时敞开着的,祖国的大地和溪口蒋氏家乡的热土也随时准备
接纳蒋介石这个特殊“游子”的灵枢,真正成为障碍使蒋介石难以魂归故里的是台
湾领导人现在坚持的反共政策。这一点,世人都看得很清楚。如果蒋介石泉下有知,
他多半也会主张将灵枢运回大陆,安葬在家乡的。事实上,早在大陆期间,蒋介石
就在家乡为自己选择了墓地。开始,他打算把墓地设在慈庵母亲墓边。后来,他又
看到奉化城北响铃岗地势高爽,景物幽美,风水颇佳,于是改变了主意,选定岗上
的仁湖作为自己的葬身之所,并且派人在周围修了一条公路。可惜,时至如今,蒋
介石辞世已20余年,其归葬家乡热土的愿望仍未实现。
  溪口蒋家曾是望族,后来一度中落,到了蒋介石这一代,由于蒋介石的发迹,
蒋氏家族乃成为旧中国的“天下第一家”。这样一个家庭,对修族谱之事当然是十
分重视的了。著名学者,书法家沙孟海先生曾负责重修《蒋氏宗谱》。他的回忆是
极具史料性的,从今特摘录于下:
  我曾在国民政府各部门工作二十年,起初和蒋介石没有直接关系,一九四六年
以后,为纂修《武岭蒋氏宗谱》(武岭是奉化溪口的一座山),蒋介石不时召见、
询问、指示,始有接触。正谱修成后,他还要我另编一本小型简谱。前后历时近三
年。这一段历史,社会上传说纷坛,报章杂志,亦有虚构事实,渲染演化,编成传
奇小说者。因此忆述始末,写此资料,以正视听,我认为是有必要的。
  旧社会重视宗谱,各姓各族大抵隔三十年纂修一次。《武岭蒋氏宗谱》自一九
一八年即民国七年纂修后,将届三十年续修之时。正值抗日战争期间。蒋经国派人
从奉化故乡密携旧谱间道入赣州,再送达重庆,蒋介石就考虑重修问题。一九四五
年日本投降,蒋氏族众始具体等议,采取行动。蒋介石重视此事,亲自掌握。一九
四六年在南京,他对旧谱所载先世事迹曾提出两点疑问,写条子交国民政府政务局
长陈方查考史籍。当时我是教育部秘书,调到文官处每天半天工作(后来补上国民
政府秘书),陈方将此事转嘱我代为查政。我到多图书馆翻检资料,写出答案。陈
方上报时写明是沙某人查答的。蒋介石正好在物色修谱人选,见此报告,次日即派
蒋经国到国民政府来看我,奉父命并代蒋氏宗族请我负责重修宗谱工作。我家四个
弟弟和弟妇等长期从事中共地下党工作或在解放区工作,二弟文求且已在广州牺牲,
这一点蒋介石父子是不知道的。至于我自己在国民政府主要凭一套旧笔墨吃饭,不
管“文案”。平日对史志谱碟之学粗有研究。既然有修谱机会,所以欣然同意了。
  接着便由蒋经国向溪口蒋氏家族联系,在溪口开个会议,他和我都去参加。会
后随即提取旧谱数种带回南京。我顾虑修谱应从几方面进行工作:第一,新谱凡例,
由我着手起草,此是主要的。第二,安排纂修工作人员。第三,追查先系。从旧谱
找出先世有联系的各地同宗,向他们借取家谱备参考。同时查阅当地的府县志。第
四,蒋氏族人新生一代旧谱未经载入者,不论殁存长幼,依照凡例制订的项目,由
各房推定人员分头进行采访。
  关于纂修人员,我推举奉化籍的周军以自助。原蒋经国秘书上虞人黄寄慈熟悉
溪口情况,也请其参加编纂,住溪口,负责联系当地采访工作。另外经各方推荐精
熟小楷的张景钟,徐百炼、徐正旅三人,担任日常具体编录校对等工作。周、张、
二徐皆在南京随我工作。就国民政府内部腾出一间空房,给他们四人工作之用。
  武岭蒋氏从宜兴迁来,旧谱及《宜兴县志》皆有记载。近来有人写史料,说我
曾两次到宜兴访问调查。我实未去过。当年南京,上海各报刊登蒋介石父子往宜兴
展谒汉函亭乡侯蒋澄基,敬献花圈,报上并附刊墓地照片。我于次日读报始知之。
  蒋介石平日住中央军校,随时要索阅谱稿,白天晚上不一定。侍从武官往往突
然来个电话,并派车来接。我去时总携带手头稿件,一面向蒋介石说明情况,一面
即向他请示。他特别重视先系问题。我订出几例之后。首先起草《先系谱》一篇。
《左传》载:“凡,蒋、邢、茅、昨、祭,周公之见也。”蒋氏是周公之后,没有
问题。旧谱只追溯到五代时始迁明州(宁波地区古称明州)的蒋光、蒋宗霸父子。
由此逆推上去,中世纪一大段世系,问题就多。我根据借集的各地蒋氏家谱,并参
证地方志乘,逐步追查。最后由宁海龙山一支找到线索,更从临海、黄岩、仙居诸
谱及郊且横山谱、奉化峨阳谱参互核核,居然得到衔接。虽然如此,毕竟年代太远,
或有未可尽信。故于各人名下注出据某书或某谱,以明责任。至于宜兴,天台及临
海诸谱详载西周以来一连串的世系名爵完整无缺,我以其“于史无证”,概不采用。
  社会上对蒋母王氏里籍问题谣传甚多。有说她出生在河南,成年嫁到南方来,
我不大相信。因为生活服装容易改变,语言不可能完全改变。我认识几个溪口人,
从来未听说镇上有讲北方话的妇女。直到近年,有张明镐、何国涛等人详细写述文
史资料,张文刊在全国政协《文史资料选辑》第七十三辑,何文刊在《浙江省文史
资料选辑》第二十三辑。两书大量馨销,谣传遂熄。至于对蒋介石元配毛氏与宋美
龄等在宗谱中如何叙法问题,社会上揣测更多,谣传也不少。如传说修谱时陈布雷、
沙孟海二人对此无法动笔,只有请吴稚晖出主意云云,完全出于猜想。事实是这样
的:新谱中关于蒋介石这一条,蒋介石亲自写成稿子交给我们,我们只照样编录,
并不发生任何为难。世碟的原文是:
  “周秦,原名瑞元,一名中正,字介石,肇聪次子。保定全国陆军速成学堂第
一期肄业,考送日本振武学校毕业,高田野炮兵第十三团士官候补生。大元帅府参
谋长、大本营参谋长、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校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行政院院长,
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中国国民党总裁、国民政府主席,第一任大总统。清光绪十三
年丁亥九月十五日午时生。光绪三十三年加入同盟会。民国十九年十月受基督教洗
礼。配毛氏,民国十年出为慈庵王太夫人义女。民国十六年继配宋氏美龄,美国韦
尔斯莱大学博士,立法院立法委员,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光绪二十五年己亥
二月十二日生。子经国、纬国。”
  有关蒋介石妻室与子媳等,他自己叙录如此。大家知道,毛氏是离婚的,谱中
不明说。两子是谁氏所出,亦未叙及。蒋经国生母毛氏没有问题,蒋纬国生母是谁,
社会上有不同传说,我实在也不了解。修谱期问,蒋纬国向我探问,谱中有未写上
他的母亲。我告知他,我们是根据他父亲手稿编列的。蒋纬国默然,后来说:“过
三十年再说罢。”
  一九四七年早春,蒋介石在庐山,也曾电话叫我搭便机去,我与国民政府另一
秘书周宏涛同行。我住励志社,周宏涛住“行邸”,由他汇报。过几天,蒋介石约
时间接见我,询问谱事进行情况。再过几天的晚上,在“行邸”设宴,宋美龄同做
主人,宾客中主要是郑洞国。我往年曾游过庐山,此次天气又冷,很少出去游玩。
留山上十多天,只有到庐山图书馆看书,也找到些与蒋氏先世有关的若干资料。
  蒋介石最尊崇吴稚晖,宗谱卷首请吴稚晖撰写长篇序文,内外题签也是吴一人
手笔。宗谱付印将竣时,照例卷首应列“纂修姓氏”,蒋介石指示,可题鉴定吴敬
恒,总编纂陈布雷。我转告陈布雷后,即加拟一个编纂协纂名单:编纂四人,夏禹
钧、沙文岩、周罩、黄寄慈。协纂三人,张景钟、徐百炼。徐正旅。陈布雷阅后对
我说:“我是总编纂,你应该是副总编纂。”我说:“蒋族未与我联系之前,已邀
请邻村畸山夏老,虽未着笔,但乡党尚齿,如列我为副总编纂,便难以位置更老。”
名单报上后,蒋介石亦别无意见。只是蒋介石亲笔写成的《先系考序》,内云:
“今岁戊子吾旅重修宗谱,特聘武进吴先生为总裁,主其事,慈溪陈君布雷、郸县
沙君文若为编纂,襄其成。”列名稍有异同。
  《蒋氏宗谱》纂修告成,交上海中华书局用聚珍仿宋版排印,大型线装,每部
六大册。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在溪口举行“进谱典礼”。宗饲各房都摆祭演戏,大
张酒席,挂灯结彩,相当热闹。典礼循旧归由宗长主祭,各房房长陪祭。纂修人员
例不参与,但被邀与宴。前方军事正急,蒋介石自己未到。
  重视家族、看重亲情,有“报恩”思想,但也不乏炫耀的动机,所谓“一人得
道,鸡犬升天”是也。
  蒋介石的外公王有则于1982年、蒋介石出世前数年就故去了。但自蒋介石幼时,
蒋母王采玉常常“举公之言及其行事以诏中正”;并将外公遗物传给蒋介石,让其
珍藏。蒋母的叙述中,免不了有对其父王有则的溢美之处,蒋介石目儒既久,自然
对外公故事多有了解,并产生肃然起敬之情。1932年,蒋介石在庐山姑牛岭亲撰
《外公品斋王公传》,称“如我外公王父者,岂非古之贤者哉!”
  蒋介石的外婆姚氏活到69岁,于1905年去世。蒋介石童年常到葛竹村去看外婆。
外婆也常到溪口与女儿、外孙团聚,并住上一段时日。因此,蒋介石对外婆了解较
深、感情更笃。1932年,蒋介石为外婆写家传。
  蒋介石还为其外公、外婆分别修了两座故墓。现在位于离葛竹村1.5公里的东
家坑山上的王有则墓,仍完好如故。墓碑正中刻着“外王父有则公之墓”,上首标
注时间为“中华民国十九年三月”,下首署名“外孙蒋中正敬题”。两边有一幅柱
对,右边是“精神不灭,外王父王千古”,左边是“数泽常存,外孙蒋中正敬书”。
碑的上方扇形应栏上刻有“仁慈”两字,落款为“美龄敬题”。
  此外,蒋介石在他的外公家、王氏宗词,都送有匾额。王家堂前挂匾,上书
“乡国望重”,落款为“外孙蒋中正”。词堂里那块挂匾,中问题“音容宛在”,
落款为“蒋中正”。王家祖宅,今虽破旧不堪,但屋形尚存。
  王采玉的三个异母兄长均早年故去,两个胞弟贤矩、贤裕均属平庸之辈,故没
有得到蒋介石的任用提携,但在家乡却备受蒋家的关照。
  王贤臣生于1868年;王贤裕生于1872年。兄弟两个性不同,贤矩生性好赌,不
务正业,似乎没有干过正当职业;贤裕读了几年私塾,能背诵唐诗几十首,年轻时,
在明坑、北溪等处当过小学教师,但脑袋不灵。他们的生活,平时常靠大姐王采玉
照顾。及至蒋介石宫居要职,则按时按节提供这两位舅爷以衣暖食饱的中等生活,
但从未介绍他们担任公职。
  陈志坚,曾在蒋家担任家庭教师多年。据其透露:“我在蒋家任职期间,常见
葛竹两位娘舅到丰镐房小住。大娘舅叫贤矩,塘痢头,期貌不扬;小娘舅叫贤裕,
有点神经病。但蒋门上下对他们都很尊敬。”
  唐瑞福,曾于30年代至40年代后期两次出任蒋家帐房。他曾谈到,在蒋宅已无
本房主人守持时,蒋经国对他反复交待:“我不在家,别人来作客可以毋须招待,
只有葛竹的二位舅公来溪口时,请他们住下,多办些小菜招待他们,按时按节送钱
作他们日常开销,平时要米要日用物品,都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