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逐鹿人物正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楚汉逐鹿人物正解- 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项羽的败亡在于他分封方案的失策引起了秦后天下政局的激烈动荡,也在于他战略思想上的种种失误,他战略上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抵偿不了战场上的胜利。这些失策和失误,归根到底在于身边没有运筹帷幄的智谋之士和能征惯战的将帅之才。考察项羽集团的衰败过程,会清楚地看到,这个疆场无敌的集团虽强大无比,但人才却最为匮乏: 没有人为项羽乾坤定策,没有人为他在战场独当一面,也没有人为他纠失谏过,有的却是暗护刘邦的亲叔项伯,营帐中幽恨断肠的虞姬。一幢堂皇大厦而无栋梁之柱,怎能不很快崩塌!
  项梁留给项羽的故旧班属和关系网络中曾经不乏影响时势的人物,如韩信、张良、范增,以及后来的陈平等等,但项羽不能笼络人才、使用人才,反而常常疑忌和限制他们,最终除范增离职而去外,其余都先后投奔了刘邦。项羽相信的只是自己的盖世之勇,他的智识不能领悟人才的筹划,从而不能识辨人才的价值,最终被身旁的人才所抛弃。
  项羽是一位勇冠三军的将才,在以暴制暴的关头,他虎豹出山,勇担道义,威服天下,成为霸王。但项羽毕竟不是谋勇兼济的帅才,他思想单纯,智识不高,想以匹夫之勇经营天下,终于金瓯失手,迅速败亡。       楚汉逐鹿人物正解说 作者:李明华第四部分:得道 汉王得鹿 复仇不遂 苦修兵法
  张良: 汉军争胜的灵魂
  群雄逐鹿,楚汉争霸,不仅是一种个人气力、军事力量的拼争,更是一种智慧和谋略的较量。西楚霸王由强盛而至灭亡,缺少的正是智慧和谋略;对西楚缺少的东西,汉军却丰富汇集,他们是以智御敌,谋略制胜。
  张良是汉军政治战略和军事方针的主要策划人,刘邦称他: “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这种赞叹当有充分的根据。张良以他拥有的智慧开启刘邦心胸,引领汉军由弱小走向了胜利。
  一、 复仇不遂,苦修兵法
  张良,字子房,他的先祖为韩国公族,其祖父张开地和父亲张平连续辅佐过韩国五世君主。前250年其父死时,张良尚幼,未能承位做官。二十年后,韩国为秦所灭,张良家道中落,但尚有家童三百人,他对死去的弟弟还未安葬,花掉全部家财收买刺客谋刺秦王,为韩国报仇。后来他在东夷仓海君那里访得一位大力士,为其铸造了一个重一百二十斤的大铁锤。秦始皇东游时,张良与这位大力士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县东南)埋伏袭击,误中了一辆随车。秦始皇大为震怒,命令全国大举搜索,紧急捉拿刺客,张良乃改名换姓,逃亡于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躲藏起来。
  以张良的出身、财力和志趣而言,完全可以在韩国取得不错的前程,但秦国对于天下的兼并打断了他个人的正常发展,国家破灭,山河变色。先辈们为之献身的社稷无处可寻,自己满心期待的前程也毁于眼前。年轻的张良怀着一腔仇恨寻求报复。他把目标锁定为秦国最高执政者嬴政,选择了一种最简捷的方式,经过周密策划,试图将嬴政刺杀于博浪沙,但天不遂人愿,误中副车,百二铁锤非但未中目标,反而引来了秦国大张罗网的反报复,迫使他走上了亡匿求生之路。博浪沙一击实际上打碎了张良谋刺复仇的企图,它说明个人的匹夫之勇在强大的秦国政权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但天高地广,自己的复仇之路和出头之日究竟在何方,不能不是张良悉心寻解的问题。
  正当张良苦苦思索,茫然无路的时候,前219年的一次偶然际遇,确定了他以后的人生之路。张良闲暇时在下邳的一座桥上从容散步,一个身穿粗布短衣的老人走到他面前,故意让鞋子掉到桥下,回头对张良说: “小伙子,下去把鞋子拾上来。”张良愕然一惊,想揍他一顿,见其年老,忍住气下桥把鞋子拾上来。老人说: “给我穿上。”张良既已捡上鞋子,便跪下给老者穿上,见老人伸出脚,穿上鞋子后笑着离去,张良特别惊讶,一直目视老人走远。老人走了约一里路后又返回;说道: “孺子可教矣! 五天后的拂晓,与我在此相会。”张良惊异地跪下答应,五天后的黎明,他赶到桥边,老人已先在那里了,生气地问道: “和老人约会,为什么后到?”离去时约定五天后再会。又过了五天,鸡鸣时节,张良赶往桥边,老人又已先期到达,怒斥了张良,再约五天后相会。到了约定的那天晚上,张良不到半夜就去了,一会儿,老人也来了,高兴地说: “应当像这个样子。”随即拿出一册书,告诉张良: “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之师,十年后会发迹。”并告诉了十三年后的相见地点,说罢离去。天明后张良看这本书,乃《太公兵法》,原来是西周姜太公吕尚所著的兵书,张良觉得它非同寻常,于是经常诵读温习,直至融会贯通。
  韩国公子张良初见老人,即受到了侮辱性的对待,他本欲上前殴打,以挽回自己失去的尊严,但为什么又忍气接受了这一对待呢?原因是他感到太突然,太惊异,太不能理解了。一个非常平凡的老人故意抖落自己的鞋子于桥下,大言不惭地让张良为他下桥拾起,后来还伸出脚要张良给他穿上,他一定有着未被发现的过人之处,至少他没有常人具有的自惭、自卑心理,张良的惊讶之处和迷惑之处正在于此。苦苦寻求复仇之术而未得其解的张良带着一种迷惑和好奇心理,要将老人探究明白,他强忍自己的怒气,顺着老人的旨意去行动,想看看这位奇特的老人身上究竟会发生什么奇迹来,于是有为其下桥拾鞋和跪而穿鞋的行为,老人穿鞋后远去一里路程时他尚在桥边注视老人,正是他的好奇、幻想奇迹发生的心理没有得到满足但仍有所期盼的表示。
  老人远去后又返回桥边,约他五日后相见,使张良没有得到满足的心理又产生了一线希望,他如约而来。前两次约会因为后到而受到斥责,增强了他的惊讶,也更增强了他获得事情之谜底的渴求,他怀着探求谜底的不懈心情去赴约,一次比一次更认真、更迫切,终于探求到了一个奇特事情的根底和结局。这位老人设计谜局,反复相约,大概是要考验张良的忍耐心、好奇心和探索心。当他穿鞋远去,又返回桥边见到张良时,就认为“孺子可教”;三次相约,张良终于早早相等,他觉得张良已通过了考验,高兴地称赞,并将《太公兵法》送给了这位早已心许的年轻人。老人的赠书为张良迷途指路,谋刺失败、人生受挫的张良由此获得了复仇灭秦的新途径。
  得到《太公兵法》的张良隐匿下邳,其间他怀着侠义衷肠帮助过杀人逃亡的项伯,在此地十年苦读。他怀着为国复仇的决心磨砺意志,探索事理,通过苦修研读,极大地提高了洞察世事、运筹策划的智识水平,为日后投身天下政治准备了雄厚的资本。
  张良像下邳桥上的那位老人向张良赠书后自称是谷城山(今山东东阿县东北)下的黄石,后人故称其为黄石公。他临别时告诉张良十三年后在济水之北相见。张良获书后再未见到这位老人,据说十三年后张良随刘邦路过济北,果然在谷城山下见到了一块黄石,张良把它取回作为圣物供奉起来祭祀,死后还把黄石和他一起安葬。张良对黄石老人的神秘化想像未必是合乎科学的,但却反映了张良对老人的思念之情,反映了老人赠书对他一生事业的极大影响。他是从黄石老人所赠《太公兵法》中获得启示,转变人生,并由此奠定了一生事业成功的基石。       楚汉逐鹿人物正解说 作者:李明华第四部分:得道 汉王得鹿 求仕择主 凤栖汉枝
  前209年,陈胜大泽乡起义时,张良苦修兵法十年,他在当地聚集了百余年轻人,以响应陈胜起义。后来听说陈胜兵败,景驹被立为楚假王(暂时代理为楚王),遂前去投奔,行至留地(今江苏沛县东南),与刘邦军队相遇。当时刘邦在沛县起事不久,正率兵数千人攻占下邳以西之地,张良遂以兵随从,他被刘邦拜为厩将(管理军马的官),于是打消了投奔景驹的念头。
  不久,项梁在薛地(今山东滕县南)召集各路楚军将领,商议陈胜被害后的反秦大略,刘邦、张良均赴会。会上大家接纳了范增的建议,拥立熊心为楚怀王,重新树立起了反秦的旗帜。张良对主事人项梁说: “您现已立楚国之后,而韩国诸公子中横阳君韩成贤能,可以立为王,增加盟友。”项梁同意了他的建议,遂派张良找到韩成,立其为韩王,以张良做韩国司徒,让他与韩成率一千多人向西攻取韩国原来的领地。这支部队攻下了几座城邑,但总是被秦军又夺了回去,他们便来回游动于颍川之地。
  后来,刘邦奉楚怀王熊心之命西攻入关,率兵自洛阳之南进入辕(今河南偃师县东南之山),韩司徒张良引兵相迎,联合攻下韩地十余城,击破一部秦军。刘邦乃令韩王成留守阳翟(今河南省禹县),带张良一同南下,攻下宛(今河南南阳市),西入武关(今陕西丹凤县东南),在峣关(今陕西商县西北)打破秦军,经蓝田到达咸阳,招降了秦王子婴,遂灭秦。
  项羽在巨鹿之战后率楚军主力入关中,与刘邦军队的冲突一触即发,张良通过项伯的故旧交情缓和了双方的矛盾,并在鸿门宴上尽力避免了一场血杀。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去封地汉中时张良一直送至褒中(今陕西勉县东北),乃与刘邦分手归韩。
  韩成仍被项羽封为韩王,但因韩司徒张良曾跟随汉王刘邦之故,项羽挟韩成东至彭城,不让韩成返回韩国,不久又改封韩成为侯,最后将其杀于彭城。返回韩国的张良听到韩成被杀的消息,深感独力难支,乃抄小道投奔刘邦,当时刘邦已出汉中,还定三秦,张良这次在关中正式依附刘邦,他被封为成信侯,作为汉军的军事战略的制定者,开始谋划对楚战争。
  张良在下邳起兵时,反秦复仇仍是他军事活动的根本目的,因势力弱小,他决定投靠和依附强者,反秦时期他先后选定了景驹、刘邦、项梁、韩成等人为效命之主。除景驹未曾谋面外,他与刘邦的关系最为相投。项梁对他的复韩活动给予了真正的支持,韩成是他这一时期效命的君主,因为这和他反秦复国的根本目的最为契合。他后来在辕与刘邦二次相遇,随其入关,这是反秦斗争中的一种联合,按他曾给项伯的说法,是“臣为韩王送沛公”,始终是客事刘邦的身份。直到韩成被项羽所杀,韩国无主可事,他才摆脱了故国观念的束缚,选定汉王刘邦为自己终生的效命之主。
  经过十年苦读,自谓满腹韬略的张良其实是非常自负的,不愿轻易向别人托付人生。他择主而仕,其实心底里对所仕之主存有两个要求:一是反秦复国,这是他自少年时代就曾树立的政治目标;二是意气相投,这是一般读书人对所仕之主的正常希望。这两个要求在现实中是不易统一的,人们只能偏重于一条而作出抉择。就张良而言,灭秦之前他特别看重第一条,因而合乎常理地扶立韩成而辅佐。灭秦之后,韩成被项羽所杀,新的国仇只能依靠汉王刘邦来报,而刘邦正是与他一直意气相投、亲密无间的人物,张良择主的两条要求这时候就统一起来了,良禽择木而栖,张良毫不犹豫地投奔刘邦,实现了他无怨无悔的人生选择。
  张良在留地首次遇到刘邦,被任为厩将期间,他多次向刘邦献策,刘邦非常赏识,常常采纳他的计策。张良向其他人讲《太公兵法》,大多不能领悟,他感叹说: “沛公大概是天赋才质。”所以他乐于为刘邦出谋划策。楚汉战争结束后,张良在受封时对刘邦说: “当初我在下邳起兵,与您相会于留,此乃天以臣授陛下。”张良对他与刘邦的合作共事深感满意,甚至认为这是出于上天的安排。张良择主而仕,是他智慧人生的成功之笔,终成为西汉开国之一大功臣。
  其实,张良自第一次在留地见到刘邦,就一直心有所许。至关中择主前,虽不为汉之臣,但在许多重大事情上已积极地协助刘邦。辕迎兵后从军入关,在峣山献计破敌;霸上危急时放弃自我逃生,力邀项伯与刘邦相见,最终化干戈为酒宴,避免了刘邦军队被击毁的命运;鸿门宴上他唆使刘邦脱身离去,并为刘邦转达送给项羽与范增的白璧玉斗,代为致谢,使刘邦的不辞而别显得较有礼貌;在刘邦封王巴蜀后他把自己获赠的百镒黄金和二斗珍珠一并送与项伯,为刘邦争取封得汉中之地;在褒中分手返韩时,他又写信给项羽,说明刘邦得到关中即止,不敢向东,并附上田荣、彭越的反叛文告,误导项羽向北用兵,为刘邦的军事行动作粉饰和掩护。在刘、项双方的对立初期,他拥刘反项的政治态度是十分明显的,只不过他以韩国司徒的身份表现,使这种态度更具迷惑性而已。关中择主完成了自我身份的转化,他从此成为刘邦最重要的帝师,为汉朝的统一事业竭尽心力。       楚汉逐鹿人物正解说 作者:李明华第四部分:得道 汉王得鹿 知己知彼 智胜强敌
  张良于前207年在辕与刘邦二次相遇,随之入关,一路上他为刘邦出谋划策,克敌制胜,表现了极其精湛的战术韬略。
  刘邦军队攻略南阳,南阳守聚兵守宛(今河南省南阳市),刘邦为了快速入关,率兵弃宛西进。张良建议说: “你虽然急于入关,但目前秦兵势众力强,又据险抵抗。如不拿下宛城,宛城守敌从背后进攻,强大的秦军在面前阻挡,那是很危险的。”在他的建议下,刘邦连夜率军抄小道返回,更换旗帜,天亮时将宛城重重包围,南阳守看见城围数匝,军旗不同,他不明虚实,万分惊慌,以至想要自刎而死,最后被迫派人出城约降。刘邦封其为殷侯,收服宛城,然后引军西进,所至皆降。
  在这里,刘邦绕过宛城西进,张良看到了军队可能前后受敌的危险处境。在前敌尚未相遇、后敌又麻痹无备的情况下,他让军队返兵围宛,使敌人措手不及处于被动挨打的地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