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2004年精粹 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南方周末2004年精粹 下- 第5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的奇怪名字

  记者:到现在你还和妈妈住在一起,她对你的人生有怎样的影响?

  周星驰:我的名字就是妈妈取的,我早就问过她为什么给我取这么奇怪的名字,她说是根据王勃的《滕王阁序》“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这句来的。

  当初我跟她说要进入演艺界时,妈妈上下打量了我半天,没说什么就走开了。我当时想,好啊,妈妈没有反对就是默许了,于是很高兴地就去报演艺培训班了。如果说妈妈当初反对,我就干不了这个工作。当我遇到挫折、没有做出好的成绩时,她没有一句不好的话,而是用行动鼓励我,不断地照顾我。

  记者:生活中的周星驰是怎样的?

  周星驰:很普通的、没什么特别的人。我认为自己幽默感还是有的,一点点。

  记者:你为什么偏爱“小人物力争上游”这个主题呢?

  周星驰:因为我从小到大就成长在小人物的世界里,这是我最熟悉的。我不能去拍一个跟我完全没有任何关系的剧本。因为没有天分,所以我只能多留意身边的人和事,把觉得有意思的东西记下来,总有一天会有用的。在表演的时候把合适的对象放到合适的位置上,这是我自己的方法。这些年我一直在努力地拍摄反映小人物奋斗故事的影片,也是希望通过这些,回忆自己以前的经历,拍好的把握也更大一些。

  记者:但是你的电影中的小人物总是在刹那间成为英雄,拯救世界的能力往往由外界赐予,然后他们又回到原来的处境中,你怎么看这个模式?

  周星驰:生活里我还是相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其实电影里也有这样的反映啊,至少在关键时刻的那个决定,都是小人物自己选择的。

  记者:在你的电影里,总会出现一个单纯的女主人公来帮助男主角度过难关,你解构过政治、权力,却唯独没有解构过情感。

  周星驰:在我每一部电影里都有情感,而且这些情感比较纯粹和单纯,是因为我觉得情感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是人生里最重要的。任何的电脑特技、武侠、无厘头都只是电影的包装,到最后只有一个情字,我没有看到过一部电影没有深沉的感情可以成功的。包装是要不同地方的人接受这种包装,吸引他们去看,但是最后的决定在于情感的表现得是否到位。虽然关于感情的描写在电影里不是主题,但是从每部电影来看,都非常重要,效果也很好。

  其实我一直都希望能够有机会拍爱情片,而且是有悲有喜的爱情。 




创建时间:2005…3…17 

Power by Softscape HTML Builder 3 
 

这是你的光荣之路 
 



  2004…12…30 15:53:58  来源:南方周末  

  新年特刊

  本报编辑部

  我们又一次向你祝贺新年。在这个时刻,我们祝贺你新年快乐,祝福你有好的运气,也祝福你得到鼓舞,相信自己的似锦前程。

  我们还有两天时间,作别2004年。我们也有时间,纪念那些在中国的建设之路上辛劳走过的人们。

  站在民意的泥土上,我们向那些身居庙堂深处却不忘民瘼的人鼓掌。当他们掀起审计风暴,促进吏治清明时,人们还只是谨慎地表达自己的敬意;可是当他们不为成规所囿,在改革的进程中破冰前进时,我们却要朗声说出心中激赏。我们要为我们的国家在过去的一年所取得的成就大声喝彩。同时,我们也纪念一些小人物,宝马彩票案中的不服输的刘亮,以及嘉禾拆迁事件中那些愤怒的市民。纪念这些不愿放弃自己的利益的普通人,尽管他们取得的只是或然性的成功,却促进了这个时代的文明进程。

  我们期待着有更多的普通人,把其个人的生涯与历史的嬗变、时代的进步融汇到一起。这是个人的幸运,更是公众的福祉。

  纪念每一个援助了贫苦阶层的富人,也纪念每一个敢于维护法律尊严的平民。纪念那些在价值观多元的年代里保持了学术品格的知识分子,他们的光彩不在于提出洞见,而在于留恋真理。纪念那些为公共利益而奔忙的组织和个人,每当在夜色中默默奔走,他们的光荣之路就是中国的大街小巷。

  只要你致力于参与推动中国的文明进程,这一年就是你的光荣之路。

  辉煌的殿宇与低矮的茅屋,都迈着同样的匆匆脚步,在这个变化迅速的年代,我们大家都珍视最朴素的良心。

  我们纪念这一年的荣耀,也纪念这一年的甘苦。纪念中国在雅典奥运会上取得的巨大成功,也纪念人们为了这成功而付出的巨大代价。我们难忘经济发展给人们带来的欢乐,体会广袤大地上农民增收后的喜悦,也难忘这一年里发生的各种悲剧。我们纪念密云惨剧、大平矿难、铜川矿难、包头空难等等事故,尤其是那些本可避免发生的灾难。

  没有哪一年的安全事故,像今年这样引人注目。而临近岁末发生在印度洋的地震海啸,更让人对自然灾害保持警惕。在这新年时候,我们祈祷逝者的灵魂永得安宁,祈祷他们的家庭走出阴影。

  只有建设一个更安全的环境,才能抚慰这些家庭的伤痕。人们早已清楚独自一人不能温暖,独自一人不能欢乐,更早已明了没有人是汪洋中的孤岛。纪念那些罹难的矿工,他们的悲剧也是我们的悲剧;他们的离去,也正是我们的社会的损失。

  不要让任何人无辜而死,无论是为了国家能源还是个人金钱。

  我们的国家与人类的其他地方没有什么不同,它也在走向文明;这里人们的生命与全世界人的生命也没有什么不同,它们同样珍贵。凡在阳光照耀下的,都是蒙恩的国度,都是蒙恩的生命。我们纪念这一年的灾难,只是为了人们不再承受本可避免的戕害。

  我们要再一次感谢生息在这国家里的建设者,他们在祖先居留过的土地上创造奇迹,又勇敢地品尝着祖先从未品尝过的欢喜哀愁。

  这是2004年的年终时节,这是美好的一天,我们纪念每一个在这一年里承担了自己的责任的普通公民。

  纪念那些不知其名的普通百姓。当他们年老力衰,只能依靠低保金生活,依然能够相互扶持;当他们遭逢灾祸,贫病交加,依旧笑对人生;他们依然辛勤抚育了自己的儿女,默默地寄寓着微小的希望。

  我们纪念所有这些人。祝福这些人,也祝福我们自己。祝福每一个为自己奋斗的人,祝福每一个为他人的利益而努力的人,你们会让后人说:为了文明,为了公义,为了幸福,在那一年里他们曾经竭尽所能。

  我们祝福你的未来,因为你也是他人的前途所系,我们祝福你平安喜悦。我们还要祝福我们的国家,因为她是你我全体中国人的命运所系,我们祝福她高歌猛进,顺利前行。 




创建时间:2005…3…17 

Power by Softscape HTML Builder 3 
 

李金华——二00四南方周末年度人物 
 



  2004…12…30 15:53:58  来源:南方周末  

  尽管不是第一次,但今年的“审计风暴”无疑是最猛烈的一次。

  今年6月,李金华代表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的2003年度审计报告,又一次聚焦国人的目光。风力一直持续到年底依旧强劲,而“风暴”背后显示的是李金华力排众议的勇气和精神,更显示了中国推进政治文明建设的信心和决心。

  同时,在“风暴”之后,人民还看到了一位尽职尽责的人民共和国的审计长。是的,他做到了尽职尽责,但谁都知道,这种尽职尽责难能可贵。正是他和他的审计团队的努力,使审计促进了国家民主法制的发展。

  这个人怀有巨大的历史使命感,其巨大的精神和人格力量使人肃然起敬。但事实上,他并不“孤立”,他得到了来自高层和公众的广泛支持。获选2004南方周末年度人物,李金华实属众望所归。

  公众对他的“铁面审计长”形象不吝赞美之词,也对建立在其个人勇气上的“审计风暴”存有疑虑。制度化的解决,让“英雄行为”转变为日常工作,让审计不再成为风暴,是公众亦是这位官员的梦想。 




创建时间:2005…3…17 

Power by Softscape HTML Builder 3 
 

李金华:全中国人民的审计长 
 



  2004…12…30 15:53:59  来源:南方周末  

  □本报驻京记者 寿蓓蓓 □林楚方

  直到现在,中国公众对61岁的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的了解,主要是通过审计报告和为数不多的几次接受媒体采访的谈话,但他们已经对这个自称“国家财产的看门狗”的官员感到亲切,并且习惯了“李铁面”的称呼。

  2004年又是一场“审计风暴”,他还是接受了记者们的采访。在采访中,他说出了谁都没有想到的话,“得罪了所有人,就谁也不得罪了”、“不断后路难当审计长”、“死猪不怕开水烫”,用中国式的勇气描述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其中的压力。

  “如果不是媒体追得紧,他是不愿意接受记者采访的,他本来就是一个很低调的人。”他身边工作的人员说。在岁末20多家媒体的采访申请中,除了中央电视台外,审计署办公厅只安排了《南方周末》的专访。

  李金华做了他该做的事情。但是,他身上凝聚了巨大的民望,公众也回馈了“令他感动”的支持。李金华最喜欢的网民留言是,“哥们你做得对,大胆往前走”。

  中国也确实需要这样一个审计长。在法律上,所有国家财产都属于人民,人民需要有人看护属于自己的财产,遏制自己财产的流失。无论李金华愿意与否,他事实上已经成为了全中国人民的审计长。

  艰难成长

  对于嫉恶如仇的人来说,苦难童年经常是规律性的成长起点。李金华自幼丧母,在他还一岁多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他的父亲是一名糕点师傅,每天起早贪黑地打工,顾不上家里两个孩子。李金华和姐姐是被姨妈、姑妈带大的。1943年出生的李金华在兵荒马乱中度过了童年。

  李金华的家乡江苏如东读书风气甚浓,教育质量也很高。李金华的母校如今是江苏省重点中学。他学习自觉,成绩一向很好,1962年考取了中央财政金融学院金融系。

  在做了审计长之后的2000年,他看到一篇报道,讲一个山西女生因贫穷无法到南京审计学院报到,学校把她从家里找来,让她免费上学。李金华落泪了,给院长写了封感谢信。

  大学时代对他影响最大的两门课是哲学和汉语。李金华认为,哲学教他如何认识和分析问题,汉语使他学会用文字表达思想。他的大学同班同学、中国审计报社社长谭绳喜记得,上大学时李金华思想比较独立,喜欢辩论,经常和同学争论问题。

  当年中央财政金融学院62级以及上下级的同学中,除了李金华外,还有两人活跃在当今中国政坛:一个是现任财政部部长、曾任国税总局局长的金人庆(财政系);另一个是现任天津市市长、曾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戴相龙(63级会计系)。

  几十年后,李金华面对身为财政部长的大学同学金人庆说,“尽管我们是同学,我的眼睛以后要老盯着你了,希望你理解。”金人庆回答,“大的问题我决不去找你麻烦,只要你查出大的问题,我不会说你什么的。”

  最年轻的副部级干部

  1968年大学毕业时,李金华被分配到西北财经学院教书,后调到572厂工作。572厂是位于偏远山区的地师级军工企业,所在地迄今交通不便。当年李金华从厂里出来一趟,要站在大卡车上颠簸一天。在这个厂,李金华从会计一直干到厂长。

  “己之不正,焉能正人”———李金华的这句口头禅在那时就已在他身上得到体现。负责分房时,他首先声明自己和爱人不参加分房,常年住在30平米的房子里。作为厂长,他始终和职工一起排队打饭。若干年后,审计署的食堂之所以成为中央部委中伙食最好、每年民意测评几乎百分百满意的食堂,其秘诀就是,审计长和普通工作人员一起排队打饭,不给领导开小灶。李金华说,领导必须和职工在一条线上,这是领导工作的重要基础。

  1980年代初,正值“文革”后人才断层、全社会求贤若渴的历史时期。1983年,也就是审计署成立的同一年,陕西省希望把李金华调到省里工作,而李金华担任厂长的572厂隶属于航空工业部,不愿意放走人才。在这个关口,李金华考取了中央党校,上了两年学获得硕士学位,在此期间当选为中共陕西省委委员。

  1985年5月,李金华从党校回到陕西省,出任经济贸易厅厅长仅三个月,经组织部门考核,调任审计署副审计长,时年42岁,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副部级干部。

  1985年10月,李金华从西安乘火车来到北京,按一般人的思维,理应打电话要求审计署派车来接站,而他一个人出了北京站直奔中组部。中组部的干部问他是谁,李金华递上介绍信说,我是审计署副审计长。对方又问,审计署为何没有人接你?他说,我都不知道审计署的门朝哪儿开。人家看他背着个包,开玩笑说,还以为是来上访的呢,哪会想到是副部级干部啊。

  李金华自称,他的工作勇气来自他的经历,他所在的工厂几千人艰苦奋斗一年,利润也就是几百万,“可是有的国家机关资金一出手,一流失,就是几千万,几个亿,我心里很痛。”

  “浮出海面”的审计署

  在1999年之前,李金华和他所在的审计署依然是寂寂无闻。

  1999年6月26日,审计署一鸣惊人“浮出海面”,当李金华作完《关于1998年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审计情况》的报告后,“掌声四起”。报告中称,审计署通过对国务院53个部门和直属单位的审计,发现43个部门挤占挪用财政资金31。24亿元,平均每个部门720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