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龙闯北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雪龙闯北极- 第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董利,男,1954年11月19日生,汉族,吉林人,党员,大专。国家海洋局极地
办工作人员,任务是冰上保障:发电、搭帐篷和防北极熊。

    王新民, 男,1949年5月17日生,汉族,山东人,党员,中专。国家海洋局极
地办工作人员,负责冰上及后勤保障,是考察队员中个子最高的。船舱比普通房间
矮得多, 他脑袋老蹭着房顶。他自报一米八六,板寸还有3毫米,故称海拔一米八
六三。长得方脸大耳,喜欢摄影,雪龙号上挂满了他的作品,被秦为稼讽刺为“降
低了全船的档次”。

    夏立民, 男,1968年4月18日生,汉族,河北人,大学。国家海洋局极地办工
作人员,负责冰上保障。一般上冰,他冲锋枪不离身,偏碰见北极熊那次,找枪过
程中连滚带爬。出发前去海洋局极地办综合处看见夏立民时,他还是正常人模样,
一上船就蓄了满脸络腮胡子。船上正筹备迎冬晚会,要求女士必须化妆。有人补充
说:男士必须刮胡子,夏立民连连摆手,我不参加。他是考察队唯一把胡子留到最
后的人。

    张瑞刚, 男,1952年10月2日生,汉族,福建人,博士。台湾明新技术学院教
授,进行绝对重力的测对,是台湾第一个参加极地考察的科学家,与大陆学术往来
频繁。

    姜晟镐(Sung…Ho Kang),男,韩国海洋所研究人员。经常发回大量电子邮件,
还被发现大量打印雪龙之家的内容,怀疑是“刺探”我方情报,明年韩国想租俄罗
斯船来北极考察,但苦于没有经验。

    宋泰润(Tae…Yoon Song),男,韩国海洋所研究人员,姜的助手。

    东久美子,女,日本极地所副研究员,年纪不过40岁左右,到过北极7次之多。
不过以前都是坐飞机在极圈内的北冰洋沿岸,这是第一次坐船进入北冰洋。

    李乐诗,女,香港公开大学,多次去过南北极及其他地方,有点传奇色彩。

    何建宗,男,香港公开大学,在加拿大才上船,不过成为唯一落于冰水中的队
员。


    直升机组5人:

    徐勤和,男,1943年1月6日生,汉族,山东人,群众,大专。一级飞行员,中
国飞龙航空公司。 有包括法国颁发的国际执照在内的8个执照,4000多小时的飞行
经验。他曾在海军航空兵服役,飞过多种直升机型,为此次飞行小组的负责人,老
成稳重。

    齐焕清, 男,1967年9月17日生,汉族,吉林人,党员,大专。三级飞行员,
飞行技术熟练、遇事沉稳。他原是飞行学院的歼击机飞行员,1992年进入飞龙公司。

    王滨生, 男,1948年8月23日生,汉族,黑龙江人,群众,中专。飞龙公司机
务队长,有11个执照,可以维护6种机型。

    杨学军, 男,1962年11月4日生,汉族,河北人,群众,高中。飞龙公司机械
师。

    孙耀平, 男,1963年9月13日生,汉族,吉林人,党员,高中。飞龙公司特殊
设备技师。


    记者2O人:

    查志敏,中央电视台新闻部,4个人的“头儿”,在我的一张照片中,大金牙、
皮夹克再扛着枪,一副“匪”相。

    鲁冬军,男,中央电视台新闻部。

    张海鹏, 男,1959年11月5日生,汉族,内蒙古人,党员,大专。中央电视台
新闻邮摄像,侦察员出身,眼睛好使,拍北极熊附,别人都没找着,他已经拍得差
不多了。

    栗忠民, 男,1963年9月24日生,汉族,河北人,群众,大学,经济师,中央
电视台新闻部。

    张彬, 男,1972年9月30日生,汉族,江苏人,团员,大学。中央人民广播电
台记者。张彬曾经收听国内新闻,整理出来广播给大家听。不过他很快转移兴趣,
想当酒吧老板。

    刘弘, 男,1973年3月31日生,汉族,江西人,党员,双学士。中国国际广播
电台记者,嘴大。

    任建民,男,1970年9月1日生,汉族,安徽人,党员,双学士,英语良好。人
民日报教科文部记者,在船上以昼伏夜出出名。主要是平时晚睡成了习惯,加上船
与北京时间有5个小时差,北京时间2点睡觉,在船上就成了早上7点睡觉。

    李斌,男,1972年4月8日生,汉族,湖南人,党员,大学。新华社国内部记者,
被称为“全船最精的记者”。

    聂晓阳,男,1972生,新华社对外部记者,北大才子,喜欢写几句“歪诗”,
自我欣赏一番。每天写5千字日记,然后从中挑一些当稿子发。

    高学余,新华社摄影部记者,共带了6个机身、十几个镜头、50O个胶卷。其中
数码相机是临来刚启封的, 价格17万多。他还带了一个卫星电话的B站,也要二三
十万。最后上冰站时,老高把好东西部装在一个包里,背在后背上,对我说:“你
一辈子挣的钱也买不了我这个包。”老高最奇特的经历是,不是党员却被选为临时
党委委员。

    张岳庚,男,1959年9月4日生,汉族,北京人,群众,大学,中国青年报社记
者。相貌“出众”,多才多艺,歌舞俱佳,感情丰富。多次去过南极。

    孙覆海,男,1956年11月15日生,汉族,山东人,党员,大专。工人日报记者,
南北极都去过。同去过南极的中青报张岳庚打电脑太慢,一篇稿子下来,腰也酸、
肩也疼,老孙只好充当专职按摩师,因此被称为自学成才,最擅长按摩揉肩。

    李文祺,男,曾随首次队第一次赴南极考察,解放日报北京办事处主任。

    袁力,女,北京青年报记者,是队里两名女记者之一,考察期间每天一篇日记,
令编辑部大力吃惊,因为她以前电脑打字速度奇慢,到了船上突飞猛进。据说科考
日记使她的知名度也大力提高。

    白山杉, 女,1946年9月21日生,汉族,北京人,群众,大学,在四川广播电
视厅工作。在船上忙来忙去,人称热心肠白大姐。这位原来的四川电视台主任记者,
整天手捧相机在船头转悠,对办《北极探索》报热情也高,就没看见过她摸摄像机。
不过,看过她出的一本上南极的画册,十分精美。

    张穗子, 男,1946年6月18日生,汉族,山西人,党员、大学,四川电视台主
任编辑。名字给人以暇想,不少人上船前以为这是电视台的女主持,见面后大失所
望,年过40之“老汉”。

    李晓川, 男,1960年2月14日生,汉族,山东人,党员,大专,四川电视台摄
像。晓川本是山东人,为人厚道,在四川修练多年,干起活来毫不逊色。

    王海青,男,1965年8月1日生,,汉族,山东人,党员,大学,厦门电视台记
者。海青年纪轻轻,今年刚从南极“刷”油漆回来,又来了北极。他自己说自己连
摄像技术还没掌握,就做成了60集专题片。怪不得在南极干苦力刷房子也无怨无悔。

    于春光,男,1964年10月30日生,汉族,山东人,党员,研究生。解放军报时
事部记者。曾在海军服役9年,军阶中校,走下军舰登上考察船。

    薛冠超,男,1964年2月3日生,汉族,黑龙江人,群众,大学,地理知识杂志
社摄影记者。当过火车司机,据说快要要拿到正式“执照”时,接到大学录取通知
书。30来岁,留个小平头,后面还带一个胡子一样的尾巴。别人都穿上了毛衣、防
寒服,他只套件背心。在南极,他曾和别人一起拍过冰上裸奔。


    雪龙船船员共38人:

    船长袁绍宏,男,业余爱好玩电脑,创建“雪龙之家”网站,全队内部交流加
快。

    政委李远忠,男,讲话口音奇重,长相更与刘少奇神似,被认为是扮演刘少奇
的最佳人选。

    大副汪海浪浪,男,常面带笑容,话少。

    二副王建忠,男,性格温和,感情丰富,是《雪龙报》的主力撰稿人。

    服务员邵云子,男,每次考察理发的事责无旁贷,谁的头都摸。邵云子剪刀、
推子连轴转,5年来理发人数过两千。

    (其他人略)

 
代后记 在“雪龙”号上的同屋



    我在“雪龙”号考察船上的同屋是人民日报记者任建民。8月3日,中国首次北
极科学考察队再次进入北冰洋,考察船上的新闻战也进入了关键时期。这天,任建
民早上起床之后,两分钟洗完脸,一头扎到电脑前开始忙活。我一碗方便面还没吃
完,他抬起头来,说:我写了一篇人物,1700字。

    我接着吃我的方便面,一点也没有吃惊。如果不是他的电脑被他折磨得经常罢
工,恐怕我的方便面还没有泡好,他的文章早就已经写成了。

    自从住进“雪龙”号这间蜗居以后,我的这位同屋就开始疯狂地折磨他携带的
电脑和数码相机。在过去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从来没有刮过胡子。刮胡子的时间
被他用来用手指磨损电脑的键盘了。

    这两天他得了感冒,在不断的咳嗽声中,任建民天天在一篇篇文章后得意地写
上这样一行字:本报记者任建民发自雪龙号。数以万计的《人民日报》及其网站的
读者,尽管听不到这“啊奇”和“咳咳”的声音,但他们一定能够读到任建民的认
真。

    据我反复观察,写这行字的时候,是他最幸福的时刻。任建民感到幸福的时候,
先是眼睛放光,嘴角微翘,然后深深地吸一口气,眼睛微闭,偷偷地笑。

    为了这种幸福的感觉,任建民在登上“雪龙”号的一个月里,不知不觉地掉了
十斤肉。

    那天我陪他去船上的医疗室打针,他悄悄在体重计上站了一小会儿,忽然脸色
一变,嘟囔道:为什么,我每天夜宵都吃两碗面条!

    安徽的才子,比如陈独秀等等,一般都以文、秀见长。任建民充分继承了这一
传统,往人面前一站,虽不玉树临风,也堪称白面小生、书气十足。

    这些日子,他脸上胡子丛生,几次说要斩除,却迟迟没有下手。有人一脸胡子,
顿时成了海盗,女孩子见了要做噩梦。可是任建民胡子拉碴地东游西走,看见他的
女孩子们却从不躲避。胡子再长,任建民还是一副书生样。

    船上的人喜欢找任建民,并不完全是为了欣赏他的胡子,更多的人是喜欢看他
的照片,从他的照片库中拷点“真东西”。

    有消息说,“雪龙”号上有两个间谍,一个是任建民,另一个还是任建民。第
一个任建民经常拿着个笔记本,把别人清嗓子的声音也记录下来,从不放过每一个
重大军情的嫌疑。第二个任建民整天抱着个黑忽忽的数码相机,到处搜索。

    据可靠情报,他的照相机镜头可以在船头看到船尾的每一个细小的枝节,所以
据说考察队领导已经提醒大家要加倍“警惕”。

    从登船的第二天开始,书生气十足的任建民却养成一个很不雅的习惯:学会了
张着血盆大口打哈欠。这还不算,后来,他还毫不掩饰地作出各种辅助动作,一边
四肢舒展、做仰天长啸状,一边接连打好几个哈欠。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同理,任建民的大哈欠,也有着极其深厚的
历史原因。在很久很久以前,任建民在凌晨四点之前就没有睡过觉。有几次,我问
他几点钟睡的,他说,九点。当然这是指早上九点。

    昨天,任建民给船上的大厨提了点意见。其实大厨做得菜挺好的,任建民曾经
多次夸奖过。他之所以提这个意见,据我判断,一定是想念他新婚才两年的太太了。
尽管我们的大厨是一级厨师,可是人在思念的作用下,太太的饭自然比一级厨师的
好。

    他把夫人的大头像设置成电脑的桌面背景,每天一打开电脑,先看到老婆的微
笑。和任建民住一个屋,我每天见到他夫人的次数比见他还多,因为他每次不在屋
的时候,老婆却还忠实地在他打开的电脑屏幕上,带着蒙娜丽莎一样永恒的微笑。

    有一次,任建民的电脑实在不堪他每天几十副照片、数千字文章的折磨,在数
次罢工抗议无效的情况下,“芯”一横,也不知道是装死还是真的自杀,总之是怎
么也没有反应了。这一下,他急了,二十多个小时不睡觉,拼命地给电脑赔不是,
好话说得我都感动了,电脑终于恢复正常。

    后来,任建民说了一句引起考察船上首席科学家巨大后怕的话:当时我跳海的
心都有了。

    我问他,为什么没有跳呢?他不回答,我顺着他的目光看去,才明白了:这么
迷人的夫人,他怎么舍得去跳海呢!

    在电脑恢复正常之后,任建民终于开口说了一句话:能够工作是幸福的。

    这是他在和电脑连续抗争了几十个小时、没有发稿之后,所说的第一句话。

    这句话,后来被登在船上二十名记者办的《北极探索报》上。据可靠消息,这
份小报将被作为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有关文献的一部分而永久珍藏,人民日报记
者任建民的这句肺腑之言,也将留在这次中国本世纪最后科学远征的史册上。

                             新华社记者聂晓阳8月5日于雪龙号

 
                                 ——全书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