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龙闯北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雪龙闯北极-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到公用计算机上,起名“首席指挥”。

    可以说,大声地唱歌成为大家渲泄感情的一种方法,就像足球场上的呐喊。每
个人都不加掩饰,但又没有失了分寸。我自己每天忙于采访、写稿,对自己也对别
人说,没有时间感受什么叫想家或寂寞。我给妻子的回信中说,我太忙、太累,实
际上没有多少时间想你。但此时时刻,不由得也眼窝发热,直着脖子吼了几嗓子,
直到袁力拉着我去发照片。

    传稿时袁力说,她昨晚做梦了,梦见好朋友李雯来接她,对她说,你的病好了,
该出院了。

    昨晚上是我睡得最长的一次,从凌晨4点睡到下午3点,是以往的两倍,连帮厨
都给误了。我做梦了,在梦中我回到了大学校园,学校已经放假了。我跟着回家的
同学也往火车站赶,可人家告诉我:“你不能走,因为火车票都卖光了。我们都是
提前1个月订的票……”


    0722(BJ0728)夏立民的信封和美国人的票子


    夏立民惨了,损失了7500个信封。中午吃饭时,有人说。

    国家海洋局的一个公司这次和邮政部门合作,制作了一批北极科考纪念封,一
套两个。白纸信封,印了个北极熊、雪龙船的图案,就敢要20元钱一套!平时俩信
封充其量也才卖2元钱。 吴金友撤消海洋局临来时出的一本小画册时就说,还不如
买我们的画册呢,才15元。

    可买信封的人比买画册的人多。 台湾来的张瑞刚声称他买了100个,自己加上
纪念戳,回去送人。有人愿头,有人愿卖,这就是市场规律。

    昨晚加餐时,夏立民闷头啃鸡爪子。我说:“大哥,别这样,不就是点信封吗?”

    夏立民叹口气说:“一箱信封7500,两箱就是15000,两辆桑塔那没了!”

    15000套, 每套20元,可不就是30万元吗?前天下水道堵塞,水漫进了仓库,
把他的信封给泡了。不过我知道他的损失没这么多,因为一个信封成本不过几毛钱。
可如果不损失,确实能卖30万。夏立民的遭遇让我想起美国人的票子,正式名字叫
美元,很多人都亲切地称之为“美子”,透着一股热爱。

    小时候常听奶奶说,村里的地主可知道节省了,比贫农还节省,连个白面馒头
也舍不得吃,省下来的钱都买地了。后来又常听说,谁家翻修房子时又挖到银无了。
房子是打土豪、分田地时从地主手中分得的,不消说,银元也是地主当年埋下来的。
看来地主的钱一部分买了地,一部分埋起来了。

    人类的财富从大地而来,大地也是人类最信任的藏宝之地。古今中外,围绕一
个隐秘的所在,展开了一个个寻宝夺宝的曲折故事。

    “你知道美国人为什么这么富吗?”记得一个科学家聊天时这么问过我。我一
时不知从何答起。 微软的WIN98一张几百上千块,够赚钱的吧?科学家摇摇头说:
“做软件可谓一本万利,印钞票近乎无本生意。美国人的钞票遍布全球,光丢失、
损坏的该有多少?”

    使馆被炸后,在网上看到一个贴子,说不要因义愤而烧美元。那样美国人会更
高兴。这些丢失和损坏的美元,的确就成了美国人的一大收入。就像我前面说过的
邮局出卖纪念邮品发财一样。而且很多人喜欢把手中的钱换成美元,这样心里踏实。
有路子的把换来的美元拿到外国去存起来,没路子的人偷偷掖起来。不管怎么说,
钱存起来也是给美国人积累财富,因为钱放着不动就是贬值。

    越穷赚钱越难,越富赚钱越容易,个人如此,国家亦然。


    0723-1(BJ0724)船长两天出大作,雪龙之家网站开通


    船长袁绍宏的业余爱是玩电脑,我是20日晚上刚知道的。

    船长室宽大的公办桌上摆着台式机、笔记本,还有台一激光打印机,一副蛮现
代的样子。我对领导办公室的这种“打扮”见得多了,心想不过是摆摆样子、装装
门面而已,与以往挂张水画、摆几本厚书异曲同工,只是更新潮些。

    昨晚我正在写稿,同屋的小聂说:“船长想要一些你拍的照片,放到网页上。”
上去一看,袁绍宏正在兴致勃勃地做一个雪龙号自己的HomePage。页面设计得还很
像回事,内容也相当丰富,有每日气象、航线发布、娱乐天地、每周菜谱、北极探
索报电子版、雪龙报电子版、雪龙船介绍、科学家专栏、科考项目等等。其中娱乐
天地还分为摄影大地、队员花絮、开心一刻等小栏目。

    聂晓阳把他的十几个花絮都贡献了出来,配上我拍的一些照片。我也专门做了
4张照片放到开心一刻里: 第一张是老太太白山杉眼睛向上瞅人的梯子,取名“媚
眼如丝”;第二张是中央电视合董志敏身穿皮夹克、扛一把全自动冲锋枪、仰大大
笑。露出一排大金牙的“匪相”,取名“黑帮老大”;第三张是曲绍厚绒线帽套住
了脸和头、仅能看见一双眼睛,尖顶帽子上绣着“中国”两个字,取名“中国海盗”;
第四张是夏立民拎着个啤酒瓶子从圆圆的舷窗里探出脑袋来,满脸胡子、笑嘻嘻的
样子,头部和一只胳膊形成了一个逗号的形状,就取名“逗号”。

    袁绍宏一边手脚麻利地把照片扔到网页上,一边说:“这虽然没法和你们人民
日报的网站相比,但也有的意思,是不是?”

    当然,如果也用之最、第一的思路去想的话,这也是极地考察史上第一个网站
了。

    我向他打听什么时候开始玩电脑。他说,很早,从1994年开始就喜欢上了。当
时, 船上买了一台486,他就鼓捣了一个“雪龙号航行稳定系统”。“当时大家都
笑我赶时髦,即其实不是这样,我就是喜欢,也没打算派什么用场,我就是喜欢学
点新东西。”袁绍宏文字处理、图像处理、网页制作、操作系统样样拿得起、放得
下,把电脑累的咯咯吱吱半天动一下。

    网页做好一个, 他就用旁边的也联上网的笔记本电脑刷新一次, 试试效果。
“我干什么事都是要么不干,要干就干好!”

    船上的小网络联上了气象室的几台机器、首席科学家的两台电脑,还有公用机
房的几个台式机。不一会儿,计数器上已显示为18,看来已经有人在访问了。“跑
马行船三分险”,因此,袁绍宏只能抽点时间学习电脑。这个网站就是他两天业余
时间做出来的。他的书架上摆着一些电脑方面的书、几大盒磁盘,还有的就是一大
包光盘,船上谁缺软件,都跑到他这儿来借。

    “我本来可以留校,一念之差上了船。我的同学留校的,现在博士学位都拿到
了。”话语里,流露出些许遗憾。


0723…2(BJ0724)到站就干,干完就睡,饭也省了,梦也碎了
    考察队完成白令海第一断面作业


    考察队移师白令海已是第五天, 到北京时间7月24日凌晨,已经顺利实施了第
一断面13个站位的作业。 据首席科学家助理赵进平博士介绍,这一断面从最浅120
米的陆架区、几百米深的陆坡区到深达4000米的大海沟,包括了白令海的基本特征。
做最坏的打算,即使下面所有的站位都做不成,我们的基本目的也达到了。

    由于大的低压气旋减弱东移,目前白令海的海况不错,除大雾弥漫之外,风浪
一直很小,为科考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便利。但气象预报显示,最近两天内有发生大
风浪的可能。

    从19日晚10点进入第一个站位以来,考察队加班加点作业,不分白天黑夜,也
不管吃饭睡觉,船到地点就停,队员们就得进入紧张的工作程序,一干就是四五个
小时。其中从第二个站位到第八个站位分布最密,总航程约200公里,差不多2个小
时做一次站,7月20日一天就做了7个站。队员们到站就干,干完就睡,饭也省了,
梦也碎了,每天工作时间都是十几个小时,没听到一个人抱怨。相反,队员们说得
最多的是:“出海就这样,一咬牙坚持这一段时间就过去了。”

    白令海共安排了42个站位。第一断面从北纬61度到56度从北向南展开,总长度
约560公里。下一个断面共5个站位,沿北纬56度从东半球向西半球展开,中间跨过
180度东西经线。


    0724(BJ0725)茫茫大海中,海水贵如油


    ㈠ 得到殊为不易

    7月24日22点35分, 船经过48小时的航行到站停住,这是白令海第一断面13个
站点的最后一个,位于北纬56度,东经173度,水深达3850米。

    我来到船的左舷,大洋组海洋物理班的队员们开始紧张工作。一个漂亮的圆形
钢架上,花瓣状固定了11个细长的柱状容器,因此叫梅花采水器。一根钢缆把容器
吊起来,用绞车控制,放到海水中去。绞车轰轰隆隆转起来,“采水器下去的速度
是每秒一米半。”大洋组组长矫玉田介绍说,操作逐渐熟悉起来,施放速度也提高
了。

    刚一入海时,赵进平研究员在计算机键盘上按了一下。“第一个容器采集了海
表面的水样,”他介绍说,容器的塞子是由计算机通过钢缆内包中的电线发送信号
控制的。在采水器还上放着一个探头,它把海水的温度、盐度和深度随时通过电缆
传送到计算机上。随着采水器下沉,温、盐、深三个指标在屏幕上构成了两条连续
曲线。赵进平在25米、50米、100米、150米、300米、500米、1000米、1500米和20
00米处以及海底分别合上一个容积的塞子,就采到了相应深度海水的样品。

    ㈡)取之滴滴珍惜

    夜里1点15分, 采水器被提到了甲板上。厦门大学的蔡平河博士端着一盆小塑
料瓶子走过来,他用一根像胶管子套在容器下端,像挤牛奶一样从里面放出了满满
一瓶海水。每个瓶子都编号,分别对应采有不同深度海水的容器,每个瓶子的容量
都是50毫升。

    厦门大学的施纯坦高工拿来的是20毫升的小瓶。

    中科院海洋所的李超伦拿来的是500毫升瓶。

    国家海洋局第二研究所的金明明下手最狠, 先用120毫升的瓶子挨个放一次,
回去一趟又拿来一堆500毫升的大瓶子。

    国家海洋局三所的王伟强也不甘示弱, 一下子拿来2套不同的瓶子,他除了给
自己取样外,还要替同所做生物项目的人取一套样品。

    这么多人取样,容器中的海水会不会不够用?蔡博士笑着反问我:“你去食堂
吃饭,会不会赶上没菜的时候?”金明明说他已被警告过多次,每次下手轻些,千
万不要放多了。

    考察队出发之前,在上海举行过协调会。关于采水器中的海水如何分配,各个
单位进行了2个小时热烈讨论,才达成了今天的分配方案。


    ㈢ 包含千万信息

    蔡平河和陈敏博士做的项目是海洋同位素化学考察。他们把盛满水样的小瓶盖
子拧紧,并在电炉子上化了些蜡,密封好,回去做分析。

    王伟强为自己取的样,马上开始测出了海水的酸碱度;而另一个测生物细菌指
标的也得带回去。

    李超伦把海水带回实验台,用一个漏斗和一片滤纸进行了过滤,得到的叶绿素
先存放在一个小塑料口袋中。他说,等到了冰区,可以抽出时间用丙酮处理后等24
小时以上,就可以通过荧光光度计读到叶绿素的浓度数据。

    金明明要把海水用试剂氧化再还原,用于测定氧气浓度和氮磷浓度,这些指标
是海中浮游植物生长环境的基本参数。

    施纯坦要测水中的氧18浓度,他把样品瓶拧紧,再存放在木箱中。从楚科奇海
到现在,他的样品总量已达到159个。

    赵进平博士介绍说,温度、盐度和深度是海水的三个最基本指标,测得这三个
指数,就可以从中发现洋流和水团运动的规律,也就捕捉到了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
最主要因素。

    茫茫大海,海水有的是,可没有想到,3000米以下的海水却成了宝贝。这套采
水系统是1992年从美国进口的,每个容器是22升。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采水系统也
就是这个样子,只是采水的容器大一些,最大的可以达到16升。今年底去南极考察,
队里就准备换成10升的容器。


    0725(BJ0726)从“雪龙之家”看互联网站


    “雪龙之家”是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自己的网站,只在雪龙号上“内部流
通”。这个船长袁绍宏“头脑发热”的产物,正在雪龙号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网站开通仅几天,访问量已达到600多人次。记者们每隔几个小时就要来看看,
船上是不是又有什么新动态。队员有得意的照片、急于发布的消息,第一个念头也
是拿到网站上去。“雪龙之家”已经成为雪龙号上的信息交流中心。

    此前,承担这一重任的,是“二报一刊”。两报指的是《北极探索》报和《雪
龙报》,一刊是指贴在餐厅墙壁上的各种公示内容。

    《雪龙报》由政委牵头,船员们主办,办人手紧张,至今只出版了一期。记者
人多势众,车轮战术,《北极探索》报得以按每周一期的频率正常出版。毕竟版面
有限,信息量明显不够,而且考虑到记录历史的作用,很多内容是大家都已知道的。
墙壁刊物比较灵活,但看起来不便,更多的情形是记者拉着匆忙的某教授,“您贴
出来的那篇论文能不能给我Copy一份?”

    “电脑迷”袁绍宏桌上摆着两台电脑,一个台式机,一个笔记本,内部网络把
它们和公用机房、 气象室以及首席科学家的电脑连在一起。 禁不住手痒,袁绍宏
“斗胆”用两天时间搭起了一个网站。“孕育”中的网站,有部分内容是我提供了
“原料”后,袁绍宏边和我聊天边做上去的:“要不是老陈开明,我哪敢捣鼓这些
玩意?老陈知道我不会因此耽误了正事。”袁绍宏是船长,但首席科学家陈立奇才
是船上的最高领导。

    船上的电脑和网络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