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设计在童年 作者:高燕定》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人生设计在童年 作者:高燕定-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随后的圣诞长假,她又攻进美林证券投资银行,整个假期“无偿奉献”。当然,这是为了作铺垫,是为了更好地准备下一次出发。
  小女生的脑袋已经转开了。
  靠着“人生设计”的理念和自己的顽强努力,在这个有4万多学生、数百名国家荣誉学者的大熔炉里大练身手、游刃有余,小女生一直红到当上了亚裔学生会主席联合会的主席,每星期和副校长共进工作餐;在这个白人学生占83%的典型的白人学校里,她入选为全校仅有18人的“未来世界领导者”,照片和个人简介整整一年挂在大学官方的网站上……
  我揶揄她,还去不去斯坦福?
  她摇头笑答,不去了。
  有没有过受歧视的经历?不但从来没碰到过,反而处处被善待,什么好处都得到。
  刚到20岁的她,如今已不再是满脑子充满不切实际幻想的小女生。只不过短短3年的时间,获得十多项荣誉和奖励、6份荣誉奖学金。这个世界很“不公平”,金钱总往不缺钱的人手里塞。
  全校300多名学生申请花旗集团投资银行的工作,她与绝大多数商学、经济“专业”的学生竞争,成为仅有的两名“幸运儿”之一,以投资银行新聘人员的市场价,年薪6万美元计酬录用,还会有美元的年终奖。投资银行的竞争惨烈,即使在哈佛、斯坦福的申请者中,也只是屈指可数的“百里挑几”。她的成功,令我这个规划师也为之狂喜。她确实是过早地脱颖而出,加入了精英的行列。
  我把她的故事展现出来,是为了再次证明,人生是可以设计的,职业路线图是需要好好绘制的。在规范化的社会里,具有科学理性的人生设计,人们完全可以不靠机遇、不需伯乐,按部就班地、可预见性地获得自我认识上的成功。
  她的成功,有赖于从小培养起来的优秀素质,没有自幼养成的拼搏精神,就没有她的今天;没有在国内时练就的学习基础,也不会有今天。不过,最重要的是,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她优秀的学业和非学业上的个人素质,只能使她呆在实验室里,成为不是她的愿望和理想的化学博士;在实验室里消磨时光,无奈地长出一条又一条皱纹,无奈地看着别人成就事业。
  如今,她一帆风顺,在青春年少的20岁,昂然走进华尔街。
  没有能够快速接受新思维、新概念的她的了不起的父母,她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功。母亲在一个晚上放弃一辈子的博士情结,父亲既没有“名校死结”,也不担心“女生不适”的工程专业影响对她在商业上一展抱负的期许。他们一旦认清形势,就鼓励她在科学的人生职业规划的路上大步前行。
  她成功的经验是:保持清醒的头脑,千万不要“跟着感觉走”,不要听半懂不懂的老师和爸爸妈妈瞎掰,更不受世俗的“学位情结”束缚。根据自己的理想、特点,依照社会规范,寻找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科学地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路线图,并且不断地优化。这就是她成功的重要保证。
  订好计划,设计人生
  面对升学和就业的激烈竞争,人们只能坦然应对,迎接挑战,而不是等待命运的裁决!应当以世界先进的、高标准的教育目标为方向,与孩子一起制订最合理有效的计划和策略。
  订计划要从小开始,越小的孩子可塑性越强,越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新技术,也更敢于接受高水平的挑战。
  不要为了学校里的几道难题,为孩子的中、高考而绑住他们的手脚。要相信,当您的孩子达到那样高的设计目标时,世界上还有什么事情办不到,什么目标达不到呢?
  进入21世纪,世界面临着人口增加、就业机会萎缩的严重挑战。面对升学和就业的激烈竞争,人们只能坦然应对,迎接挑战,而不是任由命运摆布。这是新一代人在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下的无奈选择。
  在广为社会接受的道德基础上,以世界先进的、高标准的教育思想作指导,与孩子一起制订最合理有效的计划和策略,并且付诸实施,投入到这场竞争中去,才是任何一位父母都可以给您孩子的并且使孩子永远感激您的厚礼!
  哈佛、耶鲁、北大、清华也许不是每一个人切合实际的目标,不是每一个人都愿意的选择。但是,在孩子幼小的时候,父母可以帮孩子幻想一下,就如我们当年那样。可以为孩子设想从事艺术、体育等特殊的行业;也可以设想是医生、律师、商业管理这些热门的高薪行业;还可以是从事科学研究、政治活动……世界应该是多姿多彩的,人人都当医生律师,这个世界多无趣。有的女孩就是喜欢呆在家里,要的就是为人妻母的感觉,每天在家送迎事业有成的丈夫,里外协助先生的伟大事业,这样的理想也应该被理解。这样的孩子,你不妨把她设计成有良好修养的主妇,同样接受高等教育。为数不少的美国主流社会的家庭主妇中不乏出身名校、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她们可以在社会上扮演不容忽视的“另一半”。显然,她们同样也为社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自小设立一个较高的基础教育目标是有益的。美国的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都是世界超强,顶尖大学的录取机制是高标准的学业与综合素质相结合。虽然中美教育制度很不一样,但中国正朝着与世界接轨的进步的方向快速前进,中国将向美国现行的人才录用机制倾斜。
  美国顶尖大学的录取逐渐趋向越来越高的要求。以这些要求为基础,制订广阔坚实、高瞻远瞩的基础教育和社会实践的计划,从小设立职业奋斗目标,是对孩子进行人生设计的最为关键的一步,是使孩子不落后于时代,领先于他人的重要一招。
  以我总结的经验,考入美国顶尖大学本科的理想条件是要在高中期间修过如下课程:
  七八门以上大学程度的课程,其中包括英美文学、一门以上外语、微积分、物理、化学或者生物。其中数、理、化、生这几门课在AP中是较难的,比经济、心理学等“软”学科需要更强的基础知识。不过,它们也是中国学生比较擅长的,是完全可以通过自学完成的。
  中国学生参考以上条件,拟定自己的世界级高标准、高目标的计划,一定能跟上21世纪的时代车轮。
  订计划,必须是书面的计划。我在女儿上一二年级的时候,让她练数学习题,在习题集上的每个段落,都注上日期,规定每一天的进度,每天做完一定数量的习题后再玩、再看书( 看书对她来说也是玩 )。这样,从一年级就开始实行的限时完成的制度化习惯,对她今后的学习影响很大。以后,她学习法语、西班牙语,背英语单词等,都设定一个时间进度。她的数学、法语、西班牙语课本上、词典和数学习题集上都记录下具体日期,知道某年某月某日学了第几课,背了哪几十个单词,做了哪几道练习题。这些表明每天学习进度的资料,起着自我监督的作用,也为调整学习计划提供了根据。
  养成这个习惯以后,女儿办事很有计划性。从初中开始,她的书包里总是随时带着日历记事本,记满每天必须完成的事情。看到一天天完成的任务,有很大的自我满足感,这就是为什么电子游戏、电脑网络对她完全没有吸引力的原因之一。
  订计划要从小开始,越小的孩子可塑性越强,越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新技术,敢于接受高水平的挑战。在小学阶段,我建议家长与孩子一起,在学校功课以外,订出以下课外计划:
  每星期至少读一本好的文学书——注意选择优秀文学作品,家长要耐心倾听孩子讲读后感。
  每星期至少写一篇任意命题的作文——读一读孩子写的作文,多讨论,少批评,不要强加家长的思想。
  高强度密集型地自学一门以上的外语,越小开始越好——不要以为自己不行,孩子也不行,孩子接受外语的能力强得很。
  每年外出旅游一次——最好到与平时生活有较大反差的环境中去看看。
  创造机会接触各种文化、生活背景的成年人——成年人多和别人家的孩子说说话、谈谈事,这对孩子的思想成熟有很大帮助。
  认真学一种乐器或练习绘画。
  坚持参加一项体育运动,定期参加体质锻炼。
  有意识地培养交际能力。
  参加夏令营或校际活动。
  不要被这个计划吓倒,不要以为自己的孩子不适合这个较高的标准。
  订好计划,设计人生
  每一个人的方向和目标可能不一样,但是,首先要相信,他们刚生出来的时候都是差不多的。如果有什么不一样,那就是他们的父母不一样,父母的思维和观念不一样,父母所施予他们的教育不一样。孩子的成就常常与父母的影响、思想观念和社会环境分不开。
  不妨先建立一个高目标,再定一个适当的起点,边实施计划,边观察,进而根据情况调整计划。重要的是,不要低估孩子的潜力。
  不要担心孩子因此成了跟不上高考步调的“落伍者”。
  不要为了学校里的几道难题,为孩子中考、高考而绑住他们的手脚。也不要为了重点学校、非重点学校而耿耿于怀。要相信当您的孩子达到那样高的设计目标时,世界上还有什么事情办不到呢?
  纵然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而使您的孩子不能留在重点学校,即使有一天,您的孩子对北大、清华或其他名校的分数线无可奈何,还可以出国留学。美国有众多不以分数取人的著名大学,他们要的是“综合素质”高的学生。
  如果北大、清华的门槛太高,还可以找门槛“低”很多的哈佛、耶鲁、斯坦福,还可以拍着桌子喊一声:“北大不要我,我就上哈佛!”“哈佛不要我,还要谁?!”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高中生小潘,有心无意地考个托福,没想到,成绩还不错,又心血来潮地申请美国大学。这时已过了新年,可选择的顶尖大学不多,只向A&M大学递送了申请,二十多天就接到录取通知。这个公立大学规定第一年不给外国学生奖学金,我拿着他的材料去见本科生导师,很快特批一份奖学金,还减免大部分学费,算下来,一整学年只需5 000多美元。
  凭什么?凭他满满两页的简历。简历中,突出的不是他的托福成绩,也不是他的高中成绩。
  让人一看就忘不了的,是他不同于绝大多数中国学生的特点:曾参加中科院华大基因组的1%人类基因图测序;和其他两位同学发明了一种大规模制备DNA测序模板的新方法;以他为第一作者的研究论文获研究中心最佳论文奖,也获得第十届全国青少年科学创新大赛优秀论文一等奖和北京青少年科技论文一等奖;获得过北京高中应用数学论文奖等。他参加北京青少年论坛、北京青年科学家交流项目,在50届和51届国际科学技术大会上提交论文并发言。他的两篇关于癌症与基因的论文发表在《健康时报》上;还有五花八门,内容广泛,涉及股票分析、政治、癌症研究的待发表论文6篇。在他课外自学的大学课程中,有《分子生物学》、《分子克隆》、《现代分子生物学》等5部国内外科学专著。难怪本科生导师只扫一眼简历,就对我笑说:“麻省理工一定也会要他。”
  事实上,他是位哪个顶尖大学都抢着要的优秀学生。可惜因为签证没办成,没去成美国。同年,即2002年夏,他考入北京大学。遗憾,他不是“追分族”,分数没够上北大生化专业的线,调配到国际关系专业。他早就立志从事生化科学事业,当个科学家,踏足政坛不是他的理想。一不痛快,动个念头,再送出一份申请,他又轻轻松松地被英国的帝国理工大学录取,办了北大退学,现在正轻松地享受着伦敦的文化氛围。
  小潘的父亲是我的朋友,我们时时讨论孩子的培养问题。那时小潘才12岁,正处在可塑时期。他很赞同我的观点,没有把眼光仅仅放在学校的考试分数上。3分5分甚至10分20分是分不出高低的,要把眼光放得更高,看到外面世界的高标准,敢于定出高、大的目标和计划,并付诸实行。可不是,今天的小潘,不怕没有世界顶尖大学向他招手。他的事例说明,以世界高标准的教育观念设计的人才,才是全世界著名大学青睐的对象,这种真正的国际型人才,当然是“走遍天下都不怕”
  除了哈佛、耶鲁、普林斯顿、麻省理工名校以外,还有其他美国大学拿着奖学金,满世界地追着优秀学生微笑呢!也许你怀疑机会没有那么多。须知,弹丸之地的香港,1年就有5人进哈佛!十几亿人口的中国内地,理当成打成打地上哈佛、耶鲁、普林斯顿、麻省理工、斯坦福。
  要与世界先进的教育思维接轨,就要订一个高标准的计划,并且付诸实施!
  正如惠普前首席执行官卡莉所说:“现在的变化比世界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快,有些人为什么能够脱颖而出,有些人不能,就是因为有些人拥抱变革,有些人脱离、逃避变革;有些人是引领变革的,有些人是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不思进取的。”
  我曾有幸在前总统老布什夫人的办公室里,亲耳聆听老布什总统的高见。当问到“青年人应该如何提高才能适应国际化的进程”时,老总统毫不犹豫地说:“教育是唯一的途径。国际化要求极其丰富的大量的知识。整个世界千变万化,只有广博的知识才能给人们带来幸福和快乐。”
  世界进入了又一个崭新的时代,世界的大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大大地向中国和中国的孩子们敞开。
  可是,我们的孩子们准备好了吗?他们有没有资本,能否自信地唱起:“准备好了吗,时刻准备着……”
  我们难道还要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只有引领变革,拥抱变革,放眼世界,才能把孩子培养成真正的国际化的人才,才能在新时代里愉快地生存!
  探索人生目标的“捷径”
  ——想成为→如何成为→准备好,成为……
  只要认真思考和研究,一定不难发现,各种职业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