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贾新语注释》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陆贾新语注释-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缮雕琢刻画之好,博玄黄琦玮之色,以乱制度。”义与此同。文选张平子思玄赋:“由厥好以玄黄。”旧注:“玄黄,玉石之色也。”说苑权谋篇:“厘王变文、武之制,而作玄黄宫室,舆马奢侈,不可振也。”家语六本篇载其事作“作玄黄华丽之饰,宫室崇峻,舆马奢侈。”此言玄黄之色者,盖谓以玉石为饰,其色玄黄也。
  〔七〕案:琦玮之色,他无所闻。疑当作“奇伟”,盖“奇”、“琦”古通,“玮”则涉上偏旁而误也。荀子非十二子篇:“治怪说,玩琦辞。”注:“‘琦’读为‘奇异’之‘奇’。”寻荀子解蔽篇作“治怪说,玩奇辞”,即其证也。
  〔八〕荀子儒效篇:“积斲削而为工匠。”文选何平叔景福殿赋:“惟工匠之多端,固万变之不穷。”唐晏曰:“此节由刑法叙及诗、书,由诗、书叙及礼、乐,由礼、乐之盛,叙及礼、乐之衰,所谓周末文弊也。”
  夫驴骡〔一〕骆驼,犀象玳瑁,琥珀珊瑚,翠羽珠玉,山生水藏,择地而居,洁清明朗,润泽而濡〔二〕,磨而不磷,涅而不淄〔三〕,天气所生,神灵〔四〕所治,幽闲清净,与神浮沈〔五〕,莫不〔六〕效〔七〕力为用,尽情为器。故曰,圣人成之〔八〕。所以能统物〔九〕通变〔一0〕,治情性,显仁义也。〔一一〕。
  〔一〕“骡”,唐本作“■”。“骡”,俗字。
  〔二〕诗郑风羔裘:“羔裘如濡。”毛传:“如濡,润泽也。”
  〔三〕论语阳货:“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集解:“孔曰:‘磷,薄也。涅可以染皂。言至坚者磨之而不薄,至白者染之于涅而不黑。”案:沈约高士赞:“犹玉在泥,涅而不缁。”梁简文帝君子行:“君子怀琬琰,不使涅尘缁。”刘孝威堂上行辛苦篇:“黄金坐销铄,白玉遂缁磷。”缁、淄古通。
  〔四〕列子汤问篇:“神灵所生,其物异形。”鬼谷子本经阴符:“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宏无形,化气先天地而成,莫见其形,莫知其名,谓之神灵。”
  〔五〕史记游侠列传:“与世浮沈。”文选司马子长报任少卿书:“故且从俗浮沈,与时俯仰。”又阮嗣宗咏怀诗:“俯仰乍浮沈。”李善注:“轻薄之辈,随俗浮沈。”
  〔六〕“莫不”,原作“莫之”,俞樾曰:“谨按:‘莫之’当作‘莫不’,盖言驴骡骆驼,犀象玳瑁、琥珀珊瑚、翠羽珠玉之类,莫不为我用也。下文‘故曰,圣人成之。所以能统物通变,治情性,显仁义也。’即承此而言。今作‘莫之’,则与下意不贯矣。”案:俞说是,今从之。
  〔七〕“效”,天一阁本作“效”,“效”俗别字。后不复出。
  〔八〕案:此就篇首所引传曰之文,而为之衍绎其义,故以“故曰”结之。
  〔九〕文选嵇叔夜琴赋:“摠中和以统物。”又陆士衡答贾长渊诗注引礼记明堂阴阳录:“王者承天统物也。”承天统物,犹上文之言承天统地也。
  〔一0〕易系辞上:“通变之谓事。”韩康伯注:“物穷则变,变而通之,事之所由生也。”又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又系辞下:“通其变,使民不倦。”韩注:“通物之变,故乐其器用,不能倦也。”陆氏所言通变,即本易义。
  〔一一〕唐晏曰:“由此以上,皆释‘圣人成之’之义也。”
  夫人者,宽博浩大,恢廓〔一〕密微,附远宁近,怀来〔二〕万邦〔三〕。故圣人怀仁仗义,分明纤微,忖度〔四〕天地,危而不倾,佚而不乱者,仁义之所治也〔五〕。行之于亲近而疏远悦,修〔六〕之于闺门〔七〕之内而名誉〔八〕驰于外。故仁无隐而不着,无幽而不彰者。虞舜蒸蒸于父母〔九〕,光耀于天地〔一0〕;伯夷、叔齐饿于首阳,功美垂于万代〔一一〕;太公自布衣〔一二〕升三公之位〔一三〕,累世享千乘之爵〔一四〕;知伯〔一五〕仗威任力,兼三晋〔一六〕而亡〔一七〕。
  〔一〕文选邹阳狱中上书自明:“天下恢廓之士。”恢郭,谓恢弘廓大也。
  〔二〕文选司马长卿难蜀父老:“于是诸大夫茫然丧其所怀来,失厥所以道。”案:礼记中庸:“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来百工,。。怀诸侯也。”正义:“来百工者,谓招来百工也。。。怀,安抚也,君若安抚怀之,则诸侯服从。”
  〔三〕文廷式曰:“按:汉高帝讳邦,陆生奏书,必不公犯其讳,‘邦’字当为‘国’也。”
  〔四〕诗小雅节南山巧言:“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五〕唐晏曰:“陆生之学出孔门,故语必首仁义。”
  〔六〕“修”,天一阁本、唐本作“修”,古通用。后不复出。
  〔七〕礼记乐记:“乐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又仲尼燕居:“以之闺门之内有礼,则三族和也。”闺门之内,犹今言家中也。
  〔八〕文选上林赋:“扬名发誉。”法言学行篇:“名誉以崇之。”
  〔九〕尚书尧典:“曰:‘明明扬侧陋。’师锡帝曰:‘有鳏在下曰虞舜。’帝曰:‘俞,予闻,如何?’岳曰:‘瞽子,父顽,母嚚,象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帝曰:‘我其试哉!’”孔氏传:“烝,进也。”史记五帝本纪作“能和以孝,烝烝治,不至奸”。烝、蒸,古通。
  〔一0〕唐晏曰:“按:此檃括尧典‘以孝蒸蒸乂不格奸’之文。‘光耀天地’者,当是古训也。”器案:“光耀于天地”,即尧典“光被四表”之义。
  〔一一〕唐晏曰:“此檃括论语文。”案:论语季氏:“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集解:“马曰:‘首阳山在河东蒲阪县,华山之北,河曲之中。”邢昺疏:“夷、齐,孤竹君之二子,让位适周,遇武王伐纣,谏之不入,及武王既诛纣,义不食周粟,故于河东郡蒲阪县首阳山下,采薇而食,终饿死。”此本史记伯夷列传为说。皇侃疏则云:“夷、齐,是孤竹君之二子也,兄弟让国,遂入隐于首阳之山。武王伐纣,夷、齐扣武王马谏曰:‘为臣伐君,岂得忠乎?横尸不葬,岂得孝乎?’武王左右欲杀之。太公曰:‘此孤竹君之子,兄弟让国,大王不能制也。隐于首阳山,合方立义,不可杀,是贤人。’即止也。夷、齐反首阳山,责身不食周粟,唯食草木而已。后辽西令支县佑家白张石虎,往蒲阪采材,谓夷、齐曰:‘汝不食周粟,何食周草木?’夷、齐闻言,即遂不食,七日饿死。”此则六朝人别说也。
  〔一二〕盐铁论散不足篇:“古者,庶人耋老而后衣丝,其余则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
  〔一三〕汉书董仲舒传:“太公起海滨而即三公。”
  〔一四〕千乘之爵,谓爵为诸侯也。文选李少卿答苏武书:“受千乘之赏。”李善注:“兵车千乘,诸侯之大者。”又陆士衡五等论注引楚汉春秋:“下蔡亭长詈淮南王曰:‘封汝爵为千乘,东南尽日所出,尚未足黔徒群盗所邪?而反,何也?’”案:汉书刑法志:“一封三百一十六里,提封十万井,定出赋六万四千井,戎马四千匹,兵车千乘,此诸侯之大者也,是谓千乘之国。”卫宏汉旧仪下:“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乘,乘则具车一乘四马,步卒三十六人。千乘之国,马四千匹,步卒三万六千人为三军,大国也。次国二军,小国一军。”
  〔一五〕“知伯”,天一阁本作“智伯”,“知”、“智”古通。后不复出。
  〔一六〕春秋时,晋之六卿智氏、范氏、中行氏、韩氏、魏氏、赵氏分晋,时称为六晋,战国策秦策下:“昔者,六晋之时,智氏最强,破灭范、中行,又帅韩、魏以图赵襄子于晋阳。”是役也,韩、魏、赵合谋,灭智氏,遂称韩、魏、赵为三晋,战国策赵策上所谓“三晋分智氏”是也。
  〔一七〕唐晏曰:“按:战国之世,言盛则齐桓,言灭则智伯,若太公则尤盛矣。”
  是以君子〔一〕握道而治,据〔二〕德而行,席仁而坐,杖义而强,虚无寂寞,通动〔三〕无量。故制事因短,而动益长,以圆制规,以矩立方〔四〕。圣人王世,贤者建功〔五〕,汤举伊尹〔六〕,周任吕望〔七〕,行合天地,德配阴阳〔八〕,承天诛恶,克〔九〕暴除殃,将气养物〔一0〕,明
  □〔一一〕设光,耳听八极〔一二〕,目睹四方,忠进谗退,直立邪亡,道行奸止〔一三〕,不得两张,□□〔一四〕本理,杜渐消萌。〔一〕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王安石君子斋记:“天子诸侯谓之君,卿大夫谓之子,古之为此名也,所以命天下之有德,故天下有德通谓之君子。”
  〔二〕“据”字原缺,今据子汇本、傅校本、唐本订补。论语述而:“据于德。”
  〔三〕淮南子俶真篇:“若夫神无所掩,心无所载,通洞条达,恬漠无事,无所凝滞,虚寂以待,势利不能诱也。”又见文子十守篇。吕氏春秋精通篇高诱注:“其精诚能通洞于民。”通洞,即通动也。
  〔四〕墨子法仪篇:“百工之为方以矩,为圆以规,直以绳,正以悬。”唐晏曰:“案:于文当作‘以规制圆’,然考规矩之初,方生于圆,由圆既立而始有规之名,故曰‘以圆制规’也。”
  〔五〕文廷式曰:“此以功字与行、强、量、长、方、望、阳、殃、光为韵,已读功如釭矣。”
  〔六〕论语颜渊:“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七〕史记齐太公世家:“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祖尝为四狱,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申,姓姜氏,夏、商之时,申、吕或封枝庶,子孙或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周西伯。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于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与语大说,曰:‘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
  〔八〕白虎通圣人篇:“圣人者何?。。与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四时合序,鬼神合吉凶。”
  〔九〕“克”,子汇本、程本、两京本、天一阁本作“克”,俗别字。后不复出。
  〔一0〕俞樾曰:“谨案:将亦养也。诗桑柔篇:‘天不我将。’笺云:‘将,犹养也。’气言将,物言养,文异而义同。”
  〔一一〕各本俱缺一字。
  〔一二〕淮南子原道篇:“廓四方,柝八极。”高诱注:“八极,八方之极也。”
  〔一三〕“止”,原作“正”,李本作“止”,今据改正。俞樾曰:“谨按:‘正’乃‘止’字之误,道行,奸止,相对成文。”案:俞说是,李本正作“正”。
  〔一四〕李本、程本、两京本缺一字。
  夫谋事不并仁义者后必败〔一〕,殖不固本而立高基者后必崩。故圣人防乱以经艺〔二〕,工正曲以准绳〔三〕。德盛者威广,力盛者骄众。齐桓公尚德以霸,秦二世尚刑而亡〔四〕。
  〔一〕俞樾曰:“谨按:‘并’当读为‘傍’,列子黄帝篇:‘并流而承之。’释文曰:‘史记、汉书傍河傍海皆作并。’是古‘并’、‘傍’字通用。不并仁义者,不傍仁义也。谋事不依傍仁义,故后必败。”器案;俞说是。史记秦始皇本纪:“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正义:“从河傍阴山,东至辽东,筑长城为北界。”又:“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集解:“服虔曰:‘并,音傍,傍,依也。’”又大宛传:“并南山。”正义:“并,白浪反。”皆读“并”为“傍”之证。
  〔二〕经艺,即上文所谓五经、六艺也。史记儒林传:“故汉兴然后诸儒始得修其经艺。”汉书郊祀志下:“于是(匡)衡(张)谭奏议曰:‘八人不案经艺,考古制。’”
  〔三〕孟子离娄上:“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员平直,不可胜用也。”朱熹集注:“准所以为平,绳所以为直。”
  〔四〕唐晏曰:“按史记陆生本传云:‘其对高帝也,曰:昔者,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此篇所言智伯、二世语相合。”器案:秦、汉间人言刑德者各执一端,儒家言尚德,法家言尚刑,陆氏固儒家言也。
  故虐行则怨积,德布则功兴,百姓以德附〔一〕,骨肉〔二〕以仁亲,夫妇以义合,朋友以义信,君臣以义序,百官以义承,曾、闵〔三〕以仁成大孝,伯姬以义建至贞〔四〕,守国者以仁坚固,佐君者以义不倾,君以仁治,臣以义平,乡党〔五〕以仁恂恂,朝廷以义便便〔六〕,美女以贞显其行,烈士以义彰〔七〕其名,阳气以仁生,阴节以义降〔八〕,鹿鸣以仁求其群〔九〕,关雎以义鸣其雄〔一0〕,春秋以仁义贬绝〔一一〕,诗以仁义存亡,干、坤以仁和合,八卦以义相承〔一二〕,书以仁叙九族〔一三〕,君臣以义制忠〔一四〕,礼以仁尽节,乐以礼升降〔一五〕。
  〔一〕“附”,唐本作“■”,古通。后不复出。
  〔二〕吕氏春秋精通篇:“故父母之于子也,子之于父母也,一体而两分,同气而异息,若草莽之有华实也,若树木之有根心也,虽异处而相通,隐志相及,痛疾相救,忧思相感,生则相欢,死则相哀,此之谓骨肉之亲。”
  〔三〕荀子性恶篇:“然而曾、骞、孝己,独厚于孝之实,而全于孝之名者,何也?以其綦于礼义故也。”后汉书明帝纪:“永平十二年五月诏曰:‘昔曾、闵奉亲,竭欢致养。’”注:“曾参,字子舆,闵损,字子骞,并孔子弟子,皆有孝行也。”
  〔四〕唐晏曰:“按谷梁传曰:‘妇人以贞为行者也,伯姬之妇道尽矣。’”陆生书引春秋,多本谷梁。”案:春秋襄公三十年:“五月,甲午,宋灾,伯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