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孩子也有春天》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平凡的孩子也有春天- 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放暑假时,学校一般都会发通知,禁止学生到非正规场馆游泳。那就不游好了,但其他的运动又如何呢?一到放假前,学校门口会站满各种发传单的人,大多是招生的,除了各种文化辅导班,就是各种艺体班。看起来机会很多,乒乓球、羽毛球、篮球、足球、跆拳道……的确丰富多彩,但都要花钱,而且价格不菲,最低每小时也是20元。一个假期下来,如果你的孩子每天运动一小时,至少要花一千多元。
  不到这些地方去又可不可以运动呢?当然也是可以的,热爱运动的人总是能找到地方,只不过体育场馆大多是收费的,或者已经租出去,不花钱你就不可能有像样的场地。
记得我们小时候,每天放学了会在学校的操场上玩一会儿,有时还约隔壁班的比赛一场。现在,中小学的操场都只在上课时间开放,一放学学生必须离校,除了上体育课,你没法进入学校操场。
  一方面是娱乐方式的变化,室内的娱乐挤占了户外运动,一方面是体育的商业化,让运动背上了经济负担,还有整个社会(包括学校)对孩子体质的漠视,再加上学习负担重等原因,中国的孩子不运动就成了一种普遍现象,中国孩子的体质差也是一种必然了。
  体育不仅是培育健康身体的必由之路,也是培育健康人格的重要手段。中国的孩子缺乏体育,可以说是民族的悲哀。
  中国人曾经被讥为东亚病夫,后来我们的运动健儿们在国际体育比赛上拿了许多奖牌,我们似乎就以为我们的民族已经健壮了。其实还差得远!整个民族的健康水平,不是体育竞赛的水平所能够完全代表的,中国是个13亿人口的中国,除了那几个国际知名的运动员,更广大的人民群众、更多的孩子们,他们是个怎样的健康状况?真是一言难尽了。

没有课间活动的孩子

一大早,鲁鲁还在床上,一睁眼就对我说:“今天好高兴哦!今天星期四!”
  “星期四有什么好高兴的?”
  “星期四就轮上我们在过道玩了!”
  心里一阵悲哀。
  开家长会的时候,校长专门解释了课间不准学生下楼玩的事,因为有家长告到教委了。确实,从家长一方来看,学校的规定太残酷。小学的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可是这些孩子们一天要坐在教室里上六七节课(放学还有一节课的管理班),课间好不容易有十分钟休息,却不能下楼。而学校对楼道也作了规定,教室门前的楼道只能过人,供孩子们上厕所、去饮水间,不许任何人在楼道里嬉戏打闹,连跑动也不许。楼道尽头倒是有个稍大一点的空间,有半个教室大吧,可以供孩子们活动,但一层楼只有两个空地,各班只能轮流用,鲁鲁他们班轮的是星期四。
  所以他一睁眼就想起今天是星期四,终于可以在楼道上跑一跑了。
  孩子真是可怜。
  然而,学校也有学校的道理。
  校长解释说,全校有1000多名学生,只有一个操场,只能轮流做操。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全体学生要到操场集合,光是已经在楼道排好队的各班,一队一队走到操场,就要走十分钟。现在全国出了好几起学校踩踏事件,安全是第一位的,如果下课一窝蜂地全都到操场活动,或者一窝蜂地都在走廊打闹,且不说有没有那么大的活动空间,就是安全问题也令人担忧。曾经就有高年级学生打闹,把一个小同学撞骨折了的。
  确实,安全重于泰山,一出事谁也担待不起。
  所以孩子们只能在教室窝着,仿佛圈养。
  鲁鲁胃口一直很好,上学以后是越长越胖,减肥的问题一直很伤脑筋。小孩子让他控制食欲几乎是不可能,所有的专家都强调要多运动。可是,他有机会运动吗?
  那天鲁鲁回来说老师布置了作文,写课间十分钟,他写不出来。我就启发他,就写课间的丰富活动啊,什么跳绳的,踢踺的,扔沙包的,还有我们小时候男生常玩的斗鸡(一只脚着地,一只脚盘起,用手扳住,相互对撞)、攻城(画地为城,有人攻,有人守,相互推挤拉扯)、跳拱(一人躬背做木马,其他人从其背上跃过)……他通通摇头,“哪有人玩这些啊,根本不准你跑。”
  “哪玩什么呢?”我问他。
  “我哪儿知道!”他答。
  “那总要做一些事啊,总不可能全在座位上发呆吧?”在我的不断启发下,他终于写出了比较丰富的课间活动——有的在玩拍手游戏,不时发出有节奏的掌声;有的在聊天,聊得眉飞色舞;有的在擦黑板,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还有的在看教室后面的作文展览……
  由于用了一大串排比句,作文被评为优秀,还被拿去给那些实在写不出来的同学做示范。鲁鲁很高兴,我却感到悲哀。

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也是好事

以前,上大学就被认为是跻身于精英阶层了,现在,殚精竭虑考上大学,倾家荡产读完大学,最后却很难找到好工作。2006年05月22日教育部一位官员在答《中国青年报》记者问时说:“大众化时代的大学生不能再自诩为社会的精英,要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去参与就业选择和就业竞争。”如果众多的大学生都将成为普通劳动者,那么读大学的意义对很多人来说就要打折扣了,这对于个人来说是个悲剧,但对社会,对后来的孩子们,也许是个福音。只有大学失去神圣的光环,中小学才能恢复一点人性,孩子们才能不围着高考指挥捧转,考试成绩才不会成为衡量一个孩子唯一的指标,孩子们才有可能全面发展,按自己的愿望发展。
  前段时间看过一个广西状元村的例子,很有意思。这个村早年考上大学的家庭确实改变了命运,但后继者却陷入困境。现在村里很多年轻人选择了外出打工,因为在他们看来,有好几个打工仔的境况似乎比考上大学的还好。这也未尝不是一种进步。社会本来就需要各种各样的人,而每个人的自身条件不同,本来就不需要所有人都去追求同一个目标。人人都有自己的梦,梦和梦各不相同。人人各尽其能,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畸形的结果后面,都有变态的原因。中国的高考制度本来就不正常,中国的人事制度、市场环境也不正常,所以中国的教育不可能正常。现在大学的神圣地位开始受到质疑了,脓疮终于快要烂透。未来的高等教育还说不清怎么发展,但人们会多想一下自己的出路,从更多的角度去考虑孩子们的前途,而不会吊死在一棵树上。
  从这种意义来说,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对后来的孩子也是一件好事。
  我国的畸形教育观,说到底是整个社会畸形的人才观的结果,中小学跟着高考指挥棒走,高考是为大学选拔人才,大学的办学方向则是为社会服务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重视什么样的人,社会的价值观会直接影响到从大学到中小学的整个教育。
  当然,不同的工作需要不同的能力,有些能力并不能在大学教育中获得,有一些工作需要更多的社会经验、动手能力、性格因素等个人综合素质,学历就更不重要了。

放弃学历崇拜

中国人有一种学历崇拜,哪怕你已经在社会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如果你没有过硬的学历,似乎也永远抬不起头,心中也有着永远的自卑。所以很多大老板自己已经成了经营管理的专家,还要去大学读MBA,并不是真的需要那些纸上谈兵的知识,而是花钱买个学历,不要让人瞧不起。
  在大多数人眼里,是不是人才,总得要经过什么权威验证才能成立,这个权威就是学历。尽管没有说出口,但在一般人眼里,高考才是正路,就像古时的科举一样,其他都是配盘,小菜一碟。成才的路径只有一条,就使得孩子们走进了死胡同,在这个唯一的成才模式下竞争。
  现在孩子的学习,一切都是为了考试,学琴是为了考级,考级是为了上重点学校,上重点学校则是为了考上一所好大学。即使学一门艺术,家长的着眼点也不在艺术本身,而是为了升学择校,能加分或者当上特长生。
  现有的教育模式对孩子的戕害太大了。但是我们无能为力。
  也有家长不信邪的,就要让孩子过快乐童年,就要让孩子学他喜欢学的东西。这些家长,一方面是有眼光,但是更多地是有自信。这些家长本人一般都有比较好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不愁孩子将来找不到饭碗,也不愁孩子没有地方读书,没有一个好的前途。只有人生的出路丰富了,才有教育模式的丰富。
  我认识的那些比较自信的家长,孩子相对来说也比较自由。朋友的女儿今年该上高三,正该备战高考的时候,她却退学了,到新东方学英语,她根本不参加高考,就等考了雅思直接出国。还有个朋友,自己是做媒体的,收入颇丰,他的孩子就不上重点校,送去读私塾,每天背四书五经,当然,还有英语。
  家长的层次提高了,精神和物质都丰富了,才能追求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不是简单把功利目的放在首位。
  有了价值观的多元化,人生路径的多元化,才能实现教育模式的多元化,最终实现人才的多元化。

人生充满变数

我的外甥读的是个不出名的理工大学,专业是计算机,可以说专业和学校都一般。但是毕业后到深圳一家公司工作,因为他的踏实努力,深得老板信任,现在负责一个部门。当初他是作为技术人员去的,现在贸易和管理成了主要的工作,来往都是欧元,同事还有老外,很多知识全靠自学。
  想想我们自己,看看周围的人,所学的专业和后来实际的工作往往并不一致,学历和收入也不一定成正比。并不是名校毕业的就一定领导着非名校毕业的,反而学生时代并不突出的人,后来居上者比比皆是。
  名校的学生整体来说更优秀,这是必然的,但优秀并非一定能够成功,这也是一个规律。更何况还有特例,还有非名校的学生比名校生更优秀的情况。
  外甥曾经比较自卑,现在也没有什么傲气,他现在所从事的这一切,是当初他读大学的时候想都没想过的。同样,十年、二十年以后的事,他现在也难以预料。人能做到的只是尽力往前走,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把事情做好,也就够了。
  不要太难为孩子,人生充满变数,我们不可能把孩子的未来都安排好。想想自己,想想周围的人,想想社会的变迁,甚至于想想人类历史,世界太浩瀚了,人生还很漫长,我们有什么不能心平气和的呢?

后记:孩子永远是最重要的
所有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是绝大多数父母都没有我这样的幸运——能够有这么多时间和儿子在一起,并且将所感所想写出来。
  读着这些文字,我心中充满了幸福和感激,哪怕我的人生除了这件事,其他的都一无是处,就仅仅凭着这一件事,仅仅因为儿子,就足以证明我生命的价值。我已经非常非常满足了。
  父母们在一起,说起孩子总有说不完的话。因为大家都有相似的问题,父母之间的交流,没有功利的成分,是最真诚、最真实,也是最有效的。
  这本书其实就是与父母们的一次交流。教育观也是人生观的一部分,一个人对待人生、对待社会的态度,必然会体现在对待孩子的态度上,认识孩子,其实就是认识自己。写书的时候,有一个强烈的感受,这世界变得快,孩子变得更快。每天都有新的内容要写,仿佛永远截不了稿。世界上真是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事。也许书刚印出来,观点就已经旧了,又已经有了新的想法。孩子在成长之中,我们对孩子的认识也在成熟之中,和孩子一起成长,这本身就是个多么美妙的状态。孩子也是我们生命的源泉之一。现在书虽然已经出版,但孩子还在继续成长,我们的思考也就不会中断,交流还会继续下去。
  这本书里写了很多鲁鲁的事,许多想法都因他而生,如果我不是母亲,我不会写这本书,没有儿子就没有这本书。这本书可以说是一个母亲最真实的教育体验,也是一个母亲最宝贵的人生经验。对于母亲来说,人生最重要的作品就是孩子,很多时候,孩子就是我们生活的意义,就是我们的希望所在。
  看了这本书,你也许会觉得鲁鲁很可爱,羡慕我的好运气。确实,好孩子就是天赐。但就鲁鲁而言,除了他本身的可爱,还因为我爱他,我始终用赞美的眼光去看他,用赞美的笔触去写他,在我心目中,他就是最好最好的。
  每个孩子都是好的,只要你爱他,用赞美的心去对他,你也会发现他有很多很多的优点,很多很多的可爱之处,你的孩子就是最好的孩子,我相信就是用世界上最优秀的孩子来换,你也不会同意。
  孩子大了,我们也老了,世间万物都是这样新陈代谢的。不管从个人、社会还是人类的角度看,我们的事再重要也没有孩子重要,因为我们终归是要老的,世界终归是孩子们的,孩子是未来之所在、希望之所在,孩子永远是最最重要的。
  鲁稚
  2006…11…21
                                           

(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