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的论语》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隐藏的论语- 第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时,去掉哪一个?”孔子说:“去掉让百姓丰衣足食。人自古都有一死,不能让人民信服拥戴的政府就一定会垮台,毫无作为。”

  明礼义难,要行礼义就更难。这里用了极致的比方,类似的选择还有很多,比如:捡到一块钱交给警察叔叔,捡到十万块还交吗?有人能让你做市委书记,你愿意去行贿他吗?有个性感的美女等在床上,还不要你负责任,心中的礼还在吗?即便都可以处之以礼,最后面临生命与礼的抉择时或许还会动摇。

  行礼才是真正的克己,必须把自己的所有私欲全部抛开,才有可能真正落实礼的言行,行礼就有这样难。

  『8』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kuò)。”

  棘子成说:“君子就是质朴善良而已,干吗要学文绉绉的那一套呢?”子贡说:“真是遗憾啊!你刚刚关于君子的议论,驷马之车都追不回了。举止文雅与心地质朴善良本就是一回事情,二者同等重要、不可分割。君子有质而无文,就像去掉兽毛以后,虎豹的皮与狗羊的皮就没什么区别了。”

  棘子成是卫国大夫。古代大夫都可以被尊称为夫子,所以子贡这样称呼他。驷不及舌指话一说出口,就收不回来了。驷,拉一辆车的四匹马。鞟是去掉毛的皮,革。

  我们时常听到这样的话:“心地善良就行了,要学佛做什么?”或者说“道理懂得就行了,要守戒律做什么?”听起来还蛮有道理的,其实说话者潜意识里已经当自己是个善良的君子了。可实际上呢?言行上无礼,见财起心、见色忘义,丝毫做不到彬彬君子,能鼓吹自己心地善良吗?所以子贡说:“言行文雅就是心地善良,心地善良也就是言行文雅。”二者根本是一回事。在面对权与礼、利与礼、色与礼的考验时,你的言行还能坚守在礼上,这时“文”即是“质”,质便体现在言行之中了。口头讲讲,实际行动时酒色财气样样乱来的“君子”,其实也就是小人,如同拔掉毛的虎豹之皮与羊狗之皮没有区别了一样。 
 
  
  
 
 
何以则天下归仁?
 
 
      
   
  『9』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鲁哀公问有若说:“遭了饥荒,国家财政用度困难,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实行彻法、只抽十分之一的田税呢?”哀公说:“现在抽十分之二还不够,怎么能实行彻法呢?”有若说:“如果百姓的用度够,您怎么会不够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够,您怎么又会够呢?”

  盍是“何不”的意思。彻,西周奴隶主国家的一种田税制度。旧注曰“什一而税谓之彻。”二指抽取十分之二的税。“君孰与足”的与作“达到、做到”解。

  你看有若一点也不替“老板”着想,“老板”又怎么会重用儒家呢?人家收税20%还没钱,你还叫他收10%,就不能换个方法:鼓励经商、鼓励开矿、发展特色经济之类的?这些搞起来,帮他度过难关,再劝他用彻法不迟啊。但必须承认,有若的措施更加富于创造性,饥荒时期仍加重赋税,无异于竭泽而渔。今天的各国政府碰到饥荒之年,一般都会减免百姓的赋税了,可鲁哀公时哪里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呢?所以人心不仁,仁政实施不起来。儒家到孟子的时候,明确提出仁政的主张,但在战国时期到处吃瘪。天下归仁终究要靠政治家们克己复礼,具备仁德。

  需要指出的是:有若此处不作“有子”,是不是后来有若碰到弟子们“造反”,不再被尊为师了呢?这个问题我们留在最后一章作答。

  本章是讲只有克己复礼,才能在为政方面推行“天下归仁”的仁政。

  『10』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徒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祗(zhī)以异。’”

  子张问怎样提升道德修养、怎样辨别迷惑。孔子说:“力主忠信,使自己的言行合于义,这就是崇德。爱他时恨不得叫他永生,恨他时又恨不得叫他即死,既要他生、又要他死,这就是迷惑。如同《诗经》中说的:‘若不是嫌贫爱富,那便是喜新厌旧。’”

  惑就是糊涂、迷乱行为。“诚不以富,亦祗以异”是《诗经·小雅·我行其野》篇的最后两句。此诗以一个被遗弃的女子口吻,指责前夫喜新厌旧。祗,正是。

  崇德、辩惑本是两个词,但二者有着密切关系:辩惑是克己的前提;崇德是复礼的前提,这样讲大家就容易明白了。惑就是随顺我们的私欲、妄想。如果不清楚自己颠倒妄想的行为,如何能崇德复礼呢?有注解认为“诚不以富,亦祗以异”两句放在这里说不通,其实不然,“诚不以富,亦祗以异”就是形容“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的颠倒心态,爱她时山盟海誓地娶她,现在却又狠心将她抛弃。

  本章是讲只有克己复礼,才能在为人处事方面推行“天下归仁”的仁德。

  『11』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君主的要有君主的样子,臣子的要有臣子的样子,父亲的要有父亲的样子,儿子的要有儿子的样子。”齐景公说:“讲得好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即使粮食再多,我能吃得着吗?”

  齐景公名杵臼(chǔjiù),齐国国君,公元前547年—公元前490年在位。公元前517年,鲁国发生动乱,鲁昭公受到三家贵族围攻,逃往齐国。次年孔子也到了齐国,这时齐国的大夫田恒(即田常,又称陈成子、陈恒,“成”是他的谥号)的势力十分强大,威胁到齐景公的统治。田成子采用其父田乞(田僖子)所制定的政策,用大斗出、小斗进的办法大力争取民众。当时流传的民谣唱道:“妪(yù)乎采芑(qǐ一种良种谷子,也叫白粱粟),归乎田成子。”公元前481年,田成子发动武装政变,杀了齐简公和许多强宗贵族,另立齐平公,进一步把持了政权。田成子又通过“修公行赏”等等亲民政策拉拢民心,使齐国国君实际上变成了傀儡。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孔子针对当时齐国田常可能乱政的局面有感而发的。后世对孔子的批评,多以此发挥,认为孔子主张尊君思想,儒家思想是统治者用以桎梏百姓的工具。那么,“君君、臣臣”的真实义究竟如何呢?

  《大学》中说:“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礼记·礼运篇》也对“五伦”有清晰的阐述:“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所以,孔子阐述“五伦”的具体内容是“十义”,对关系双方均提出礼的要求。孔子眼中理想的君主是“有天下而不与”的尧舜之君,理想的臣子是“邦有道则见,邦无道则隐”的道德君子,强调的是他们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而已,哪里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奴才哲学呢?

  天地道一,人道五伦。“君臣”关系(领导与下属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永恒存在的关系之一。我们在理性对待“夫妇、父子、兄弟、长幼”关系的同时,何必要刻意妖魔化“君臣”关系呢?相反,责权合理的“君臣”关系,是事关国家、团体的生死存亡和每个人福祉的大事!

  “五伦十义”就如天之四季,日月之行轨,是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不悖的正道。人心失去伦常之礼,“十义”的任何一环出了问题,都会导致恶果。比如夫妇不和,必定是由“夫不义”、或“妇不听”、或二者兼具而引起。后世将“五伦十义”扭曲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又将五常的“仁、义、礼、智、信”变成“天、地、君、亲、师”,只准皇帝作威作福,不准百姓奋起疾呼,只准父母为所欲为,不准子女直言相劝,实在害人不浅!它使“儒家”光明烁耀的大智慧,掉进了“奴家”昏暗蒙昧的深渊。今天我们再学习儒家思想,就需以《论语》、《礼记》等根本经典为依据,“求真务实”才能得其真髓。

  实在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描述的就是以礼治国、天下兴仁的美好局面,是“政治文明”的实现纲领。孔子认为天下归仁取决于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都能克己复礼,否则整个国家真正的礼教就推行不起来。 
 
  
  礼用为仁
 
 
      
   
  『12』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孔子说:“只凭单方面的供词就可以断案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承诺过的事,一定会做到。

  子路做事风风火火,干脆利落。“无宿诺”是说子路承诺过的事,没有不尽心去办的。重信是礼,能将别人的事如此上心,此“礼”也便是“仁”的心行了。所以本章的着重点不在鼓励“片言折狱”,而在肯定“无宿诺”,讲由礼而能使自己近“仁”的作用。

  『13』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孔子说:“审理案件,我和别人是一样的。要说有所不同,就是我希望使社会和平稳定,没有案件发生吧。”

  “使无讼”便是天下归仁的表现。我们自己做到克己复礼,再努力教化其他人,让社会无讼。这是一个理想,克己复礼、严以律己可以,想整个社会的人都有崇高的道德品德就相当难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无讼的理想社会也许要经过若干世的诗、礼、乐的教化才可能做到吧。本章讲由礼而能使“天下归仁”,使无讼的作用。

  『14』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子张问怎样治理政务。孔子说:“对所担当职位不生懈怠,办事认真尽责。”

  里仁的人,对他所担当的职位不会心生懈怠。因为他不将此看作负担,而视为利益别人的手段,所以办事能尽心尽力。

  本章讲为政无倦、忠于人事,就是言行以礼来成就仁德的具体行止。

  『15』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仁的启蒙需从学文、习礼开始,先不要离经叛道,再慢慢使之走入克己复礼的仁道。《雍也第六》中也有本章内容,用以强调中庸之道,与这里的“以礼成仁”、强调礼在个人道德修养中的重要作用的观点不同。《论语》中不少文句的重复,其实是各有不同作用的。

  『1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美德,不成全别人的恶习。小人则刚好相反。”

  君子总是希望帮助别人成就美德、好事,避免他人犯错误。小人则刚好相反,因为小人行为卑劣,为寻求内心的平衡和安全感,最好的方法便是拖人落水,使“你也好不到哪里去”,所以“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太重要了。

  然而,成人之恶并非小人的专利。父母对孩子说:“你如果考试拿第一,我就给你二百元零花钱。”这就是在成子女贪钱之“恶”,如此不消十年,孩子必定是“爹亲娘亲,不如钱亲”。“慈悲生祸害,方便出下流”,宠爱孩子、宠爱老公、纵容父母的恶行,都是在成人之恶。有些小毛病本可扼杀于萌芽状态的,可能因为你一时的感情用事,兴妇人之仁,反而变得不可收拾。 
 
  
  
 
 克己为仁
 
 
      
   
  『1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政就是正的意思。您自己带头走正路,那么还有谁敢不走正道呢?”

  《老子》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领导者有私心私欲,则公平必失,小人得志。小人一旦当权,就象劣币驱逐良币一样,迅速排挤君子,近亲繁殖,祸患越来越大。特别是国家逐渐富裕时,更容易滋生腐败等不正行为。如李隆基后期沉溺于女色,而李林辅、杨国忠等小人便得志乱国。乾隆晚年沉溺于自己营造的太平盛世,致使和绅等墨吏当道,清政府由世界第一迅速沦为列强鱼肉的对象。国家也如同人体的健康,正气强,邪气就难以入侵。而即便正者当政,也还要小心防范,因为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其中利害大相径庭。

  国家的大治其实是一个动态的平衡,随时可能失衡,并没有一劳永逸的事。所以从政者需要端正心态,对已取得的成绩有清醒的认识才行。

  仁之用,在为政来看,便是以身作则,克己之邪,率民以正。

  『18』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季康子觉得盗贼太多,问孔子有什么解决办法。孔子回答说:“假如那是你不想要的,就算赏给别人,他们也不会要。”

  孔子罕言利,因为风气总是上行下效的。《老子》曰:“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如果以德来判定人的成功与否,就能形成全社会的进德之风。而现在的电视节目,多是为富不仁者的表演,怎么能让普通百姓甘于平凡、不走邪道呢?所以经济发展固然重要,但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必须是尚德的。

  克己之“贪”,扩充到为政方面,可使天下无盗,达到天下归仁的目的。

  『19』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