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的论语》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隐藏的论语- 第3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行而言,他对子路、冉有的做法都是善的,都能使他的学生得益。

  从子张问什么是善人之道,一路下来说到孔子怎样教育学生、爱护学生,都是有清晰的逻辑顺序的,让我们领略孔子的教育方法:既懂得直指人心,又能因而而异,有所变通,使之得益。孔子的教育法便是最好的“善”的例子。

  『23』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孔子在匡地受到围困,(大家失散了,)颜渊最后才与大家重聚。孔子说:“我还以为你已经死了呢。”颜渊说:“老师您还活着,我哪敢先去死呢?”

  颜渊在孔子周游列国的后期,身体已经相当虚弱了,《史记》记载:“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本章对孔子、颜渊离散后重逢的描述,真情流露,足见颜渊与孔子之间深厚的感情,孔子这一种的爱护,又是别样的表达了。

  『24』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zēng)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季子然问:“仲由和冉求算是大臣吗?”孔子说:“我以为你要问什么问题呢,原来是问由和求呀。所谓大臣,是以利国利民的原则来帮助君主的臣下,如果这个原则行不通,他宁肯辞职不干。现在由和求这两个人,只能算是负责具体事情的具臣罢了。”季子然说:“那么叫他们做的事一定会遵从吧?”孔子说:“杀父、杀君的事,他们也是不会遵从的。”

  季子然是鲁国季氏的同族人。曾是乃、竟然的意思。具臣指职位不高、做具体事情的普通臣子。之为代名词,这里指季氏。当时冉求和子路都是季氏的家臣。

  孔子言明其弟子不会做杀父弑君之事,以免小人的纠缠,也是对学生的爱护。

  『25』子路使子羔为费(mì)宰。子曰:“贼夫(fú)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子路让子羔去做费地的长官。孔子说:“简直是误人子弟!”子路说:“做费地的长官是管理百姓、治理国家,都能学到东西,何必一定要读书才算学习呢?”孔子说:“所以我才讨厌那些花言巧语、卖弄口舌的人。”

  子羔即前面提到的“柴也愚”的高柴。社指土地神,稷指谷神。“社稷”指祭祀土地神和谷神的地方,即社稷坛。古代国都及各地都设立社稷坛,分别由国君和地方长官主祭,故社稷成为国家政权的象征。

  子羔不适合从政,所以孔子批评子路是在误人子弟。好比贪钱而又胆大妄为的人,你偏安排他管钱,岂不是将他往监狱里推吗?父母帮助子女作职涯规划也一样,既要考虑职业本身的发展前景,又要考虑子女的性格和能力。比如,不能仅仅因为看到奥运冠军很风光,便不管子女的条件如何而硬送他们去做运动员一样。

  『26』子路、曾参;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人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不要顾及我年长,而不敢讲真话。你们平时总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如果有人了解你们并重用你们,你们会怎么做呢?”

  曾皙名点,字子皙,曾参的父亲,也是孔子的学生。

  这是一段长文,我们为讲解方便,分成几段来说明。

  (26)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bì)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shěn)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xiàng)焉。”

  师旅这里指军队。古代军队以2500人为师,500人为旅。比及是等到的意思。哂是讥讽地微笑。端章甫,端是古代用整幅布做的礼服的名称。章甫是古代士大夫戴的礼帽的名称。相指在祭祀或会盟时的相礼人,司仪。

  子路抢着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受制在在大国中间,外临强敌,内有饥荒,让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使人们勇敢善战,而且懂得道义。”孔子听了,不以为然地嗤笑了一声。

  孔子又问:“冉求,你说说看?”冉求答道:“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地方,让我去治理,三年以后,可使百姓富足。至于礼乐教化方面,就要另待贤明来推行了。”

  孔子又问:“公西赤,你呢?”公西赤答道:“我不敢说一定能做到,而是愿意去学习。在宗庙祭祀的活动中,或者在同别国的盟会中,我愿礼数周到,不失威仪,做一个合格的司仪。”

  (26)“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zhuàn)。”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风乎舞雩(yú),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希同“稀”,指弹瑟的速度放慢,节奏逐渐稀疏。作指坐直身子。莫同“暮”,暮春。冠者指成年人。古代子弟到20岁时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需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了。沂是水名,发源于山东南部,流经江苏北部入海。浴乎沂,指在水边洗浴。“潺潺溪水濯我足,渺渺江水涤我身”,我小时候在农村,遇到潺潺的溪水,也必定会踊跃其中,快活到连神仙都不换的。舞雩是地名,原是祭天求雨的地方。

  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呢?”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逐渐放慢,接着“铿”的一声,离开瑟坐起身,回答说:“我想的和他们三位都不一样。”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也就是各人讲自己的志向而已。”曾皙说:“暮春三月,穿上春天的衣服,约上五六个人,六七个孩童,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家去。”孔子发自肺腑地感叹道:“我真赞同曾点的话啊!”

  (26)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的都出去了,曾皙后走。他问孔子说:“他们三人说得怎么样?”孔子说:“也就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夫子为什么要嗤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懂礼,可是他说话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曾皙又问:“那冉求讲的是治理国家的事吗?”孔子说:“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曾皙又问:“公西赤讲的是治理国家的事吗?”孔子说:“宗庙祭祀和诸侯会盟,这不是诸侯国的事又是什么?像赤这样的人如果只能做一个小相,那谁又能做大相呢?”

  子路、冉求、公西华这三个人的志向,各有千秋。

  子路要在三年之内,让一个内忧外患的诸侯国个个好勇、人人懂道义,这未必就是吹牛。我们看历史的规律就能发现:越是贫穷、内忧外患的国家,越是容易团结起来,不惧内忧外患并焕发出建设国家的激情。如中国解放初期体现出来的“多干快上”的精神,十个月就能盖好人民大会堂。再看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越南,以及今天的北朝鲜、伊朗等国家,若用“有勇知方”来评价,并无不可。

  冉求似乎对自己经济建设方面的才能更肯定一些,他谦虚地说自己可以让一个小地方在三年内富足,至于文化建设就不敢奢谈了。的确,经济的发展无法掩盖文化的侏儒症,文化的建设是项长远的工程,它是通过长时熏修而渗透到人们言行举止之中的气质和风范,无法标榜和“包装”出来。美国虽然富足有余,可同样发达的法国、意大利却不太看得起美国。因为法国和意大利有艺术、有历史,相形之下的美国就象是开口就露金牙的爆发户。日本也是如此,在外交上一向是金钱崇拜主义,觉得有钱就是老大。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人孝敬、谦虚、好学的美德,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如今正是复兴的好时候,如冉求所讲,先有富足,后俟君子以治礼乐。

  公西华讲的“外交部长”的心愿,能脱开国家治理而单独存在吗?所谓的外交,不过是国家实力的外在表现。在诸侯之间,外交话语权始终究是各诸侯经济、军事实力的外延,所以说“弱国无外交”。

  而曾点只描绘出礼乐治理下的盛世景象,人民恬适自乐,安享生活,看似简单平常,实则尧舜尤病也。真正的政治家,不是追求个人的丰功伟绩,而是能让他的百姓安居乐业,做到这一点,就是莫大的功绩了。孔子于几个人的志向中,独赞同曾点的发言,表现了孔子性情中率真、诚恳的一面。曾点对太平景象的描述,也正是“朴野”礼乐的景象,是本篇“先进于礼乐,野人也”的呼应和结论。 
 
  
  
 
 《先进第十一》全篇回顾:
 
 
      
   
  第1章是点题,表明孔子对礼乐演进的原则取向:朴野。

  第2…6章,讲孔子之“喜”。孔子慨叹陪他在陈、蔡间受苦的弟子,如今都不在身边了,表达了他对弟子们的思念、喜爱之情。接着历数各个优秀的弟子。而对颜回“于吾言无所不说”、“孝哉闵子骞”、南容三复“白圭”的评价,都是表达孔子对学生的喜爱。

  第7…11章,讲孔子之“悲”。写孔子痛惜好学的颜回早死,而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却遭到孔子反对。这是否说明孔子喜爱颜回是假呢?不是的,孔子十分悲痛颜回的逝世。孔子将颜回当成儿子一样,却反对弟子们厚葬颜回。从中我们来体会孔子事死如事生,对葬礼发乎情、止乎礼的行止。这里描述孔子悲的“朴野”之情。

  第12…19章,讲孔子的“弹”和“赞”。季路问事鬼神、问死碰了软钉子是弹。孔子赞扬闵子骞“言必有中”是赞。先取笑子路弹瑟水平非常一般,又能够维护子路的面子是先弹后赞。评价师与商过犹不及是温和地评论,怒骂冉求敛财,可鸣鼓而攻之是激烈的抨击。评价柴愚、参鲁、师辟、由喭是整体的评论。评价回屡空、赐屡中,是细节的评论。如此一系列各具风格、内容迥异的表达,或弹或赞,一点都不虚情假意,表现出孔子的“朴野”之直,弹与赞都是发乎情,止乎礼的。

  第20…26章,讲孔子的“爱人”。以子张问善,提出“不践迹,亦不入于室”的重要观点。真正的善良不是口里讲讲、表面装装。动真感情、说真话直话也是善良。各章都表现了孔子在设教时直接朴野的一面。但孔子也照顾到不同弟子的性格特点,灵活变通。例如劝子路不要闻斯行诸、鼓励冉有要闻斯行诸,这是灵活的教育法。而颜回“子在,回何敢死”就是情的表露,慈爱的教育法。对“仲由、冉求可谓大臣”的回答、子路使子羔为费宰的批评,及子路、曾点、冉有、公西华四人畅谈理想抱负的评价,都是“情”和“直”相辅相成的教育法。以此表明孔子的爱护学生的感情的“朴野”,有其发乎情,止乎礼的一面。

  本篇的中心思想,是主张先进礼乐的朴野精神,可看成是《八佾第三》篇“绘事后素”的发挥,说明真正的礼乐是发乎情、止乎礼的。学习本篇的重点便是看孔子如何喜怒哀乐、嬉笑怒骂,看他是怎样不违礼而近“朴野”的。这时我们再回顾篇首,则可知一般注解将“先进于礼乐,野人也”解释为“先学习礼乐后做官的是平民”,实属无稽之谈,完全不能契合全篇中心思想。反之,将“先进”理解先辈们演进礼乐的精神,则与《论语》其他各篇的编排一样,篇首章就能揭示全篇的中心思想。 
 
  
  
 
 颜渊第十二达仁三步曲
 
 
      
   
  『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的欲望,回归到礼敬的言行,就能达到仁。一天能够克己复礼,那天下都会归于仁了。达成仁是从自身下手的,难道是由别处得来的吗?”颜渊说:“请问克己复礼的重点在哪里呢?”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看,不合于礼的不听,不合于礼的不说,不合于礼的不做。”颜渊说:“我虽然迟钝,愿照老师所说的话去做。”

  “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由己”两处之“为”,音卫,指“有助于”达成仁。“克己复礼”正如曾子所说的“忠恕”之道,只是通达仁的渐修方法,庶几近矣,而不等于就是“仁”。其实际的修行可分为三步来说明:

  首先,克己。克己之欲,可见清净本来。要知道身体并不是我,死人也有身体,却无机用。平日的思想也不是我,思绪如瀑布,分秒不同。所以要将身体、思想的干扰彻底放下,那个放不下的,能觉、能知、能起妙用的功能,便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放下便是克己,外放诸物,内舍诸欲。眼、耳、鼻、舌、身均使清净无为,再令脑中念头集于一念,不再放任自流,于前念已灭,后念未起时,回光返照:我是谁?可体会那发起妙用的功能究竟是何面目。

  道清净无相,“常用恰恰无,常无恰恰用”,难以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