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的论语》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隐藏的论语- 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本章孔子借抽苗、开花、结果来表示修道的过程,见自己有所进步,不要停留在那些境界里,更要努力向前,否则会功亏一篑,得不偿失。

  『23』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孔子说:“年轻人同样能令人敬畏,怎知下一代的人不如我们呢?四十、五十岁仍无所成就,这个人也就不足称道了。”

  毛泽东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后生可畏是因为后生充满希望,但若是只懂得躲在猪栏里享受物欲,到四五十岁还无所建树,那就不足一观了。我常见一些穿着怪异的中学生,男男女女都翘脚坐在路边抽烟,神情呆滞,言语下流,这样的人我实在看不出他可畏在哪里,要有也是令人厌“畏”而已。一代后浪推前浪,只要能将远大理想与每天的工作、学习结合起来,我们既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迈进,就必定能超越前人。愿寄志于诗,与大家共勉:

  白头蹉跎眼底事,弱冠好作风云辞。

  圣贤由来出我辈,英雄不负少年时。

  『24』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xùn)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孔子说:“有人合情合理地正言规劝你,能不听从吗?听了能改正自己的错误才是最可贵的。有人恭顺委婉地赞扬你,能不高兴吗?懂得听取他的话外之音才是最可贵的。高兴而不分析话中微意,听从而不改正错误行为,这样的人我也是无可奈何的啊。”

  法是符合法则、正确的。法语之言指正言规劝。巽是恭顺,谦逊。与是称许,赞许。巽与之言指称赞的话,以表扬为主的委婉劝谏。绎原义为“抽丝”,这里指推究、分析鉴别,仔细分析别人话里的寓意。

  这是孔子对年轻人劝谏的话,人在十六七岁的时候,性格普遍比较叛逆,很难接受父母和老师的正言规劝。对待表扬的话,他们又因为社会经验不够,不懂得分析话中的委婉劝谏之辞,所以常常会失去改正错误的机会。

  『25』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这章内容在《学而第一》篇中解释过了。不如己者是“不象自己这样(忠信)的人”。放在这里也是侧重于对年轻人的规劝,希望他们培养忠信的品德,注意结交朋友。交到损友,很容易随之堕落,沾染一身毛病。人孰无过?能改为贵!毛病再多都经不住改,基础再差都顶不住学,而知错就改是以忠信品德为前提的。

  『26』子曰:“三军可夺师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说:“万军之阵或可被夺主帅,而男人所立的志向却不能有丝毫动摇。”

  三军,周朝12500人为一军,三军包括大国所有的军队,此处言其多。匹夫是普通百姓,这里指男人。

  志,意志,是人的追求目标、主心骨。人无大志,做事就小里小气的,容易纠缠在蝇头小利上,难有作为。可立志并不是一句空话,要能贯彻到学习、生活之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人的志向就好比脊梁骨,比三军的统帅还要重要。古代曾有禅师赋偈说:

  丈夫各负冲天气,莫认虚名污自身。

  撒手直须千圣外,纤尘不尽眼中翳。

  意思是勉励年轻人立下大志,同时落到实处,坚持不逾,时刻反省、督促自己,以达至善至美之境。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27』子曰:“衣敝缊(yùn)袍,与衣狐貉(hé)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zhì)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孔子说:“身穿破衣褴衫,与华衣锦服者共处,却不感到自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诗经》说‘不嫉恨也不贪求,做什么不能出头?’”子路终身都记得这句话。孔子知道了说:“做到这一步是了不起的,可也不值得自我满足啊。”

  敝指坏的、破旧的,敝缊袍指破旧的丝棉袍。“不忮不求,何用不臧”见《诗经·邶(bèi )风·雄雉》篇。忮是害的意思,臧(zāng)是善、好的意思。

  我小的时候家庭并不宽裕,衣服都是自家做的,有时一块布料会做两件衬衣,夏天常被同学笑话我没洗澡、没换衣服。我穿的鞋子一年到头都是绿色的“解放鞋”,看见其他同学穿白色的运动鞋,心常羡慕。第一次买运动鞋是读初三时,县里一家倒闭的鞋厂到学校大甩卖,六元一双,我才买了一双,穿的时候觉得格外自信。所以我深知子路的自尊、自信并不是那么简单能做到的。后来我在书上看到,说小孩子有点自卑感反而有利于其进步,或许是凑巧起到“学如不及”的效果吧。当然,孩子太自卑也不行,做什么事都没信心,就谈不上进步了。

  “是道也,何足以臧!”人有所执着,便受其害,一是障其进步,二是滋长我慢,所以孔子鼓励子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要觉得自己有什么了不起。

  『28』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孔子说:“到严寒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雕通“凋”。学无止境,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所以要有松柏一样坚忍不拔的精神和毅力,尤其是到攻坚阶段,没有毅力的人便无法更进一步。不经过重重考验,我们就不知道自己的学问、品德究竟到了哪一步,而每经历一次“岁寒”,都是人生的一次飞跃,那种自我超越的感觉该多么美妙啊!

  另外,松柏象玉一样,古人常以之象征高洁的品行。“善是青松恶是花,看看眼前不如它,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见青松不见花。”善良的品德才是人的立身之本。

  『2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说:“智慧让人心无迷惑,仁德让人心无忧愁,勇敢让人心无畏惧。”

  智、仁、勇都是难能的品行,它不是截然分开的三项品德,更不是指三种人,而是道的一体三面,是通道而俱达的,只不过各自描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中庸》说:“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智、仁、勇是孔子给大家指出的一个学习目标,我们可以从好学、力行、知耻开始契入。“智、仁、勇”落实到言行以修身,被称为“三达德”。实际上它们是一而三、三而一的关系。比方说你看见一位老婆婆过马路不安全,需要帮助,这是智——准确的分析和判断;于是你心中想要去帮助她,这是仁——慈善心生起;为此你付诸行动,成功地帮助了她,这是勇——身体力行。所以,守死善道就是智、仁、勇,没什么玄妙难解的。

  『30』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适道指有志于道,走上学道的道路。道也可理解为上章的智、仁、勇。“与”有的注解说是“和、一起”的意思,整章解释为:“可以与他一起学习,未必能一起学道;能一起学道,未必能一起立业;能一起立业,未必能分享权力。”这样一来,前后的文意有些杂乱无序,看不出思想主题。孔子是教我们如何选同学、选道友和生意伙伴吗?“权”在古代是指秤砣,这里解释为“权力”显然是不恰当的。所以我觉得“与”是“达到”,是“被授予、学到”的意思,如“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本章可解释为:

  孔子说:“能做到一起学习,未必都能有志于道;能有志于道,未必能贯彻实行;能贯彻实行,未必能懂得斟酌权变。”

  这一段可与《孟子·尽心下》的“可欲之谓善,有诸已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合参。看起来大家能一起学习,可各自的理想不同:有的为当官、有的赚钱,真正有志于学道(可欲之谓善)的就不多了。有志于学道的,在生活中又不能实行,口口说空,步步行有,不能“立”于道(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能言行都立于道,又不懂得权变(大而化之之谓圣),死守在那里不得妙用。所以本章提出的修道“共学、适道、立、权”的四个阶段,就相当于孟子提出的“善、信、美、大、圣、神”六个道次。

  权是权衡、权变,是处事的智慧。我们读书要越读越通达,不能越读越迂腐,对“权”的理解就是一例。孟子说:“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又说:“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兵家也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意思是现实处事,把握道的原则,却不必拘泥于道的形式,需因时、因事而变——“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不可因小失大。

  能立于道而不能权者,象是佛教说的小乘根性,只管自己道德圆满,不想利益众生;能立于道而又懂得权变的,象佛教说的大乘根性,必要的时候,虽酒肉而不拘,以便广利群生。当然,他是能做到心洁如镜,并不染着的。可见“权”所代表的智慧,便是儒家思想的最高境界。但权应该是在适道、立道之后才有实际意义的,只有具备悟道者的仁德,权才称为智慧。如果小我不破,却以“权”为借口,那是小人所为。

  学习如闯关,有很多的层次。本章是对“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的具体发挥,明确学习上的阶段性,教我们矢志不渝,直至学有所成。

  『31』“唐棣(dì)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唐棣树上的花儿啊,在风中摇曳翩翩,难道是我不思念吗?只因你我相隔太远。”孔子说:“还是你没有真的思念啊,要思念又有什么远的呢?”

  唐棣是一种植物,属蔷薇科,落叶灌木,开白色的小花。“偏其反而”,形容花摇动的样子。“室是远而”意思是“住的地方太远了”。所引之诗,未见于《诗经》,可能是春秋时期流传口耳的逸诗。

  《述而第七》篇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本章则更偏向于行的一面。前面讲到学习如闯关,也许有人会说“学道太难、道离我太远,我恐怕学不成功”。孔子就说:其实是你心里不想学而已,只要你立志向道,切志笃行,虽远而必达,又怎么会远呢?《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说:“故不积跬(kuǐ)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nú)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lòu)。”只要切实努力,“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又怎么会无法达成目标呢。 
 
  
  
 
 《子罕第九》全篇回顾:
 
 
      
   
  第1章,开篇即亮明观点:孔子极少谈利益,只向学生教授天命和仁的学问。这就是孔子的人生价值观:不追求私利,而追求通达天命。

  第2…5章,讲孔子的取舍进退之据。在学问上,孔子似乎不懂得取舍,在礼上却能择之有据,其标准就是杜绝“意、必、固、我”,以天下公利为重。

  第6…8章,解释为什么孔子在一般人看来,是天生的圣人和多才多艺的人。孔子因幼时生活困苦而显得多能,因不追求名利,广泛涉猎而显得多艺,因为通达中庸之道而显得博学,这都是因为他“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而带来的好处。

  第9…11章,讲孔子的圣人心志。孔子志向高远,心怀天下,而又行之切切,落到实处,所以孔子被颜渊和其他人所敬仰。

  第12…16章,讲孔子虽不被世人理解,但依然坚持自己的理想和志向。孔子这样的圣贤之人,曲高和寡,连他的弟子都无法真正了解他的高洁品行和宽广胸怀。孔子如美玉而无人识,不为时代所接受,他甚至还有过隐居九夷的念头呢。尽管不被当世所用,但孔子仍尽己力,整理礼乐,为人处世谨守于道。

  第17…21章,劝人惜取光阴,努力向道。时不我待,现在人却往往好色而不好德,学道也常常是半途而废,能真正落实去做的,恐怕只有颜回了,只见他进步,不见他止步不前。

  第22…26章,劝人不可得少为足。发芽未必开花,开花未必结果。后生可畏,但要能听取规劝、注意交结朋友,知错能改才行,而且要保持志向永不动摇,才能达到仁、道的顶峰。

  第27…31章,劝人真正发心,努力实行。对自己的进步或已有的美德,不要感到满足。志求于道的毅力,只有在“岁寒”的艰苦磨练中能显示出来。年轻人应以通达天命之道,具备智、仁、勇的品德为远大目标。一个人学习未必能修道,修道未必能行道,行道未必能懂得权变,所以道德学问的提高是没有止境的。有人或许会说我离道太远,学不会,那还是你不想学而已,真想学的话又怎么会远呢?

  本篇讲述孔子轻私利,以通达仁、道,继承和发扬传统礼乐文化为己任的人生价值观,并劝年轻人抛弃物欲、私利,努力修道,达成心性仁、智、勇的最高学问,这才是人生最大的利益,足见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对人一生成长的重大作用。 
 
  
  
 
 乡党第十言行举止
 
 
      
   
  『1』孔子于乡党,恂恂(xù)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pián)然,唯谨尔。

  孔子在家乡,温和恭顺,象不会说话的样子。他在宗庙朝廷,却善于辞令,只是很谨慎。

  孔子在平常生活中似乎不太会讲话的样子,其实是孔子恭顺、不逞口舌之利而已。记得我刚参加工作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