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的论语》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隐藏的论语- 第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孔子虽有平天下之志,可惜不为人识。生活中也往往如此,一个人活着的时候,你不觉得他的重要和伟大,等他死了之后世人才感到他的美德及对社会的重大贡献,象周星驰最流行的台词说的:“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我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此!”

  『15』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孔子说:“我从卫国返回鲁国后,音乐才得到整理和规范,《雅》、《颂》都谱配了相应的乐章。”

  孔子在鲁国出仕的时期,季恒子一开始是支持孔子的,而孔子卓有政绩,令鲁国面貌一新。但是,孔子意在加强王权的“堕三都”计划引起了季恒子的不快,加上孔子在国内威望日高,影响到他实际控制鲁国政权的地位,于是借齐国献美女的机会,放逐孔子。季恒子临死的时候,看到鲁国六年中毫无作为,渐渐败落,心中后悔当初听信谗言没有继续重用孔子,于是遗言让他的儿子季康子迎回孔子(时年六十岁)做相。季康子却听信公子鱼的话(畏惧孔子的政治影响力),只召回了冉求做家宰。冉有后来在对齐作战中立了军功,季康子问他怎么懂得打仗,冉有说是孔子教的,于是季康子才派人迎回孔子。自卫反鲁即指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冬,孔子从卫国返回鲁国,结束了长达14年的游历不定的生活。此后季康子曾多次向孔子问政,但都没有请他担任实质性的职务,孔子也算是“顾问”的鼻祖了吧。

  孔子回国后不久便与季氏、冉求的为政理念发生分歧,于是不再过问政治,专心授《诗》《书》、订《礼》《乐》、序《易经》、修《春秋》,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作出了杰出贡献。当然,现在不断有学者怀疑孔子修《春秋》一事,他们认为孔子并非史官,便无法修《春秋》。这种逻辑就如“莎士比亚是贫民出身,一定写不出宫廷剧”、“张艺谋是织袜子的,不可能拍出电影来”一样,何其可笑也。宋代司马光也非史官,怎么就写出一部《资治通鉴》呢?所以孔子修《春秋》,后学深信不疑,但有两处需要说明:

  其一,孔子修《春秋》是以修著参半的方式进行的。《春秋》史书一直有人在记,是编年体的史实记载,而孔子意在重新整理,融入自己的评判和治世理念,所以《孟子·滕文公下》说:“《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其二,孔子是当时“国际知名”的大学者,更是藏书丰富、懂得典籍之贵重的人。《淮南子·要略篇》说:“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杨伯峻则认为这不是说墨子出自儒家,而是说在当时,要学习文化和文献,离开孔门不行。鲁国是周公旦的封国,《左传》记载昭公二年晋韩宣子使鲁时,观书于大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今乃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说明《鲁春秋》早已有之,而且当时鲁国史料相当丰富。孔子自己的藏书颇丰,晚年又被鲁人尊以“国老”,他修《春秋》时,冉求一直是季氏家宰,完全有能力借用鲁国的藏书资源。

  在那个人人想着利欲的春秋乱世,若不是孔子集文化之大成,并广为传授,不令断绝,也许今天中国文化的历史就要改写。造化是件有意思的事情,我常说春秋的历史,真正的主角不是霸主、名臣,而是奔波列国,碌碌无所为的孔子。事实表明,正因为他不为时代所用,每次想出仕时总是跳出一个扫横的,反而让他能致力于教育和文化事业的传承,使其智慧影响了中国历史几千年的兴衰更迭,而且还将继续影响下去。这岂不比为君、上卿更强?所以一个人如何怀才不遇、如何不得志都不要紧,只要你具备德能,圣者的光芒是怎么也挡不住的,“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16』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在外事奉公卿,在家孝敬父兄,办丧事不敢不勤勉,不因酒误事,除了这些,我哪还有什么可取之处呢?”

  “不为酒困”是说孔子不会因酒误事,后文还会提到孔子“唯酒无量,不及乱”,便有些好酒之人说:“你看孔子都喝酒,可见喝酒能成圣人!”这就糟糕了,学戏要学全套,孔子酒量大,又不会沉迷其中,所以喝酒没事。而一般的酒鬼,就好借酒闹事、装疯卖傻,与孔子完全是两码事。人不但要不为酒困,还要不为色困,不为网络游戏所困……有些兴趣爱好适可而止可以,沉迷其中就会坏事。

  虽不为时代所用,但孔子还是竭尽己力,为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贡献力量,在生活、工作中也尽心尽责,践行仁德,这不也是圣人的事业吗? 
 
  
  
 
 
时不我待,努力正当时
 
 
      
   
  『1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站在河边说:“岁月的流逝就象这河水一样啊!昼夜都不曾停留。”

  时间如一条永远流淌的河流,不会为任何人停留。小时候背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现在看来,明日何其少啊!一眨眼工夫,我已是而立之年,半生尽废,却一事无成。

  《金刚经》上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指时间本不存在,当一系列因缘相续呈现的时候,便成了我们理解的时间了。伍子胥一夜白头,我们回首童年却觉得十年一瞬。有次游览瀑布的时候,我写下这样的诗句:

  春宵不知此生短,贫贱难耐半更寒。

  世情世岁尽如幻,川上夫子慨万般。

  心有所系,不知老之将至,心有所忧,只似度日如年。想要一生无忧无虑,就需学会看破、放下。你看那滚滚浪潮,哪一刻停留无变?想念生生灭灭,如何能历久常恒?所以不为世岁世情所拘,看云卷云舒,观念起念灭,唯此能知能觉的灵冥一觉,常照不迷,可至于道,道无生灭,可破千军万马,历万载千年,仁德辉映,烁烁明明。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可我们今天却能和孔子心灵相会,时空乍灭,宛如当前,便是感应道交,心物皆唯此精真,读者可深思之。

  『18』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孔子说:“我没见过追求道德品质,能象追求女人那样锲而不舍的人。”

  时空物欲,无非幻化,若不及时修德悟道,前者转体成空,人生便似竹篮打水。道常恒,而此身短暂,必随日月老去,以刹那悟无生,不精诚而至,焉有所成?因色而误德,实谬之远矣。

  李敖经常标榜:“我既好德,又好色。”我却说:“你既好色,又好辩,惟独不好德。”好色即是败德,败德又要粉饰,十足“小人之过也必文”。所以他好德是假,好色是真。一个真正有志于道的人,就应该这样细心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如此严格要求自己才行,否则欲步步紧逼,德步步败退,一生虚度矣。

  好色一欲,古今无异。今天中国受西方性开放观念的影响,在性方面就更不懂得节制了。据私人诊所的大夫说,现在做人流的70…80%都是学生。性是一把双刃剑,年轻人身体、心智发育都不成熟,为一时好奇,纵一时之欲,只能给性本身及未来的婚姻蒙上阴影,也不利于自身成长。万恶淫为首,好淫尤其损阴德。“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年轻的时候将精力用于学习,成就学问,等工作以后,各方面都成熟了,痛痛快快享受爱情、享受性,不是更美妙吗?果未熟、泥未洗,急着尝有什么意思?

  有志于道的人,性欲是必须要节制的,否则不可能悟道。因为人的心性本来清净无染,只是各种欲望、烦恼、执着,将我们迷惑了,如同浮云遮碧天,翳疾迷慧眼,注意力迷在色上,怎能显出那个“一以贯之”的清净、非常之道?后世如有宣扬不必断淫而能成佛道者,必是魔说!

  我们静心审视性行为的过程就能发现,所谓的快感,其实并非来自活塞运动,而是人们自我陶醉的结果。性的花样很多,有人可以不经身体接触而达到“高潮”,再如梦中性事等,都说明自我陶醉、催眠才是性快感的真正来源。所以,性哪里是什么“征服”或“满足”?哪里能真正促进夫妻和谐?夫妻之间的情感更多是来自心灵的交融,是建立在爱与宽容之上的——“忠恕而已”。越是贫穷之家,越是不舍得丢开一把稻草,心灵丰富了,快乐充实了,才知道性并非什么不可或缺的。所以一个修道者,不是一般人所认为的“禁欲主义者”,而是他体内阴阳调和,每一刻都充盈着清净的快乐,无意于性罢了。

  时不我待,可我们还浪费在物欲、女色上,于宝贵的心性之道舍弃不行,实在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多么可惜!有感于此,以草就的一首《小重山·击剑酣》词与大家共勉:

  击剑正酣唱慨歌。位卑人未敢、忘忧国。但由身后世评说。悲喜罢,气短又离合。 锦绣里穿梭。乐清风两袖、卷书帛。那仙子笑我如何。神闲定,未教解轻罗。

  『19』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孔子说:“比如堆土成山,还差最后一篑土就大功告成的时候,你停下来了,是你自己要停下来的。比如一块平地,虽然只倒了一篑土,这个进步,是你自己要求的进步。”

  《老子》说:“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故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矣。”意思是成功在望时,人们常常因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而功亏一篑。“行百里而半九十”,只有坚持对自己的高要求,才能有高成就。

  进步是你自己要求的进步,中途而废也是你自己丧失了道心,皆怨不得旁人。世上也有自己学无所成,还怪社会环境不好,或者说老师没有水平的人,可这有什么用呢?既不想自强不息,又不敢承担失败的痛苦,此懦而无勇者也。

  『20』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孔子说:“告诉他就能努力去做的人,恐怕只有颜回吧?”

  《老子》说:“上士闻道,堇(通“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颜回便是勤而行之的上士。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寸”。能象颜会那样,闻道则行,说到做到,则成道有余,就怕你贪恋物欲,自甘堕落。古语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道、仁、德都是我们本具的,孔子能悟道,我们也一样能悟道。说实话,孔子五十岁知天命,是因为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进步还算慢的,曾子二十六岁就悟道了。佛教传到中国以后,明心见性的人很多,六祖慧能悟道时只有二十四岁。所以我们不必高推圣境,只要有心去做,自家本有的物事,得来何难?

  说食不饱,画饼不能充饥。只要大家切实努力,仁德的大道上自有好风景!

  『21』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吾未见其止也!”

  孔子谈到颜渊的时候,说:“可惜他英年早逝!我只看见他不停地进步,却从未见他止步不前。”

  能象颜回那样只进步、不退步的人总是少数。现实社会退缘很多,有太多的诱惑和障碍,令我们难以勇猛向前,其中最大的障碍莫过于自己心魔的阻力。“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此为轮回之本,受苦之源。古大德言:欲望的剔除需先以定动,后以智拔。在正道上立得定,令身心先止于一处,逐渐看破世间虚妄的假象,才能真正舍却诸欲,直至克服饮食、男女大关。

  只进不退固然很好,但有些人修道的时候太走极端,不吃不喝,大有不成圣贤便不起此身的味道,也是不对的。学道一如弹琴,琴弦要调和适中,不断在生活中历缘炼心,需尽一生去行,任重而道远,不是一两个礼拜努力就能做到的,所以保重身体很重要。在平常工作、待人接物中保持仁的心性,便是精进。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22』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孔子说:“发了芽却没有开花,这样的事是有的。开了花却没有结果,这样的事也是有的。”

  苗作动词,抽苗。秀是庄稼开花。实指结果。

  修道是心性上的事情,如果得少为足,便容易自满,自障进步,反受其害。比如佛家说放下、说空,你能做到看一切外境如空花水月,得无所喜,失无所悲时,你还执着一个“空”、一个“不可得”,易堕入空亡魔境。好比看见儿子掉到水里,你便想反正生命无常,迟早会死,所以也不去救一样。有些修道人以为放下便是什么都不做,工作是多余的,助人也是多余的,渐渐心如死灰,毫无生气——“死水不藏龙”。这都是执空的弊端。我曾用一首“空有偈”与朋友们交流:

  谈空为破有,说有治执空。

  空有两边事,中观难立锥。

  佛性本具足,实修显清明。

  若能常如如,实修亦去休。

  世出世间法,法法皆心生。

  六根六尘相,相相性月圆。

  实际上,孔子的仁、德之学,就是辅正我们立世观念的标尺。仁者,智慧妙用,德者,清净无为。修道既要发挥道的妙用,利益国家社会他人,内心却不执着,清净无染,如此空有两边不着,就是天命之道。平常生活中清明自显,不怕念起,就怕觉迟,能不被妄想牵着鼻子跑,这是真修行。其他的打坐、入定、念佛、持咒都是“先以定动”的加行、辅行。

  本章孔子借抽苗、开花、结果来表示修道的过程,见自己有所进步,不要停留在那些境界里,更要努力向前,否则会功亏一篑,得不偿失。

  『23』子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