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十年精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读者十年精华- 第75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决赛曲目,就是钢琴家和莫斯科交响乐团协奏《第一钢琴协奏曲》,八名选手,每人各一晚。刘诗昆安排在比赛最后一天。这天晚上,裴恩堡教授没有出席。他太激动了,他躲在家里听实况转播。

  刘诗昆演奏完,浑身大汗淋漓。他顾不得看那灿烂的鲜花,听那震耳欲聋的掌声。他回到莫斯科大饭店,躺下就睡着了,他不知道,此刻,来自世界各大通讯社的一百五十名新闻记者,在莫斯科的春寒中,正挤在克里姆林宫新闻发布中心的角楼侧门,焦急地探听比赛结果。

  次日早上,刘诗昆打开收音机听新闻,得知他荣获本次比赛第二名。他兴奋之余又有些沮丧,为什么不是第一?他对着收音机挥挥拳头,那意思是:下次再看吧!

  但是无论怎样,这是迄今为止,中国钢琴家赢得的最高的世界性荣誉。

  嫣红的早霞映透了窗幔,刘诗昆发现钢琴上摆着一束郁金香,鲜艳美丽。昨晚竟未发现。他走过去嗅了嗅,香味清芬。花束下扎着一条黄色缎带,金光耀眼。

Number:3320

Title:点“纱”成金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42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张秀季

  一百多年前,有位叫莱维·施特劳斯(1829…1902)的德国犹太人,对自己家族世代相袭的文职工作忽感厌倦。意欲就地经商,又因是犹太人的关系不为当局所许。于是未及弱冠之年便越过重洋,追随两位兄长的足迹跑到美国另谋生路。

  异国他乡初来乍到,头一件事是过语言关。莱维专拣做买卖的语汇优先摄入脑中,至于熟悉美国的币制似乎还在其次。一周之内,莱维就成了一位道地的“扬基小贩”,专售线团之类缝纫用品,货源由其兄供给。三个月以后,他就够格代表哥哥们去旧金山发展业务。那个地方,他早就听说遍地黄金,“掏金热”正方兴未艾。

  此次旅行,除原来经营的商品外,莱维又带了些帆布以供淘金者做帐篷之用。但他还没有来得及下得船来,除了帆布,货物都一售而空。一针一线都需从外面进口的旧金山人需求之旺给莱维留下深刻印象。

  下船后,莱维带着帆布开始了他的“淘金”历程。他几乎立刻就和一位挖金的矿工迎面而遇,此人抱怨道,他们需要的并不是帐篷而是挖金时经磨耐穿的裤子。莱维一点也不含糊,随即和那位矿工一起到裁缝店,用随身的帆布给他做了一条裤子,这就是世界上第一条工装裤亦即今日十分时髦的牛仔裤的鼻祖。那位矿工回去之后,消息不胫而走,大量订货迅即而来。

  莱维初获成功并不就此裹足,他终身不娶,以全副精力和热情投注于自己的事业。他一以贯之坚持以优质产品应市,由此使他终于找到最坚固的纤维制作工装裤。这就是他在法国涅曼发现的经纱为蓝纬纱为白的斜纹粗棉布。法语中斜纹布一词便源于这个地名,而“丹尼姆”则是美国人对这一法语单词的读法。

  莱维所奉行的顾客至上的观点,导致他的产品不断改进。1872年,他采纳了内华达州一位叫雅各布·戴维斯的裁缝的建议,用铜铆钉接缝口袋,使矿工们粗实的衣服更加结实耐穿。在此之前,戴维斯裁缝几年来一直用这个办法缝补矿工们穿破的工装裤。

  尽管工装裤渐以莱维的名声著称于世,但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莱维·施特劳斯公司只有四分之一左右的业务做在服装业上,而其余大部则以经营别的厂家的产品为主。

  1948年,莱维·施特劳斯的重外孙瓦尔特·小海斯决定放弃批发业务,集注全力经营工装裤。

  莱维·施特劳斯公司的事业由此大振,整个世界成为该公司的目标市场。1979年国内销售额达13亿3千9百万美元,国外销售盈利超过20亿美元。莱维·施特劳斯这个当年淘金热中不起眼的小角色,历经几代奋斗,终于“挖”到了金子,但这笔财富却不是来自地下。照一位传记作家的话来说,这是经营得法帮助施特劳斯家族把斜纹布变成了金子。

  笔者读后,便用“点纱成金”四字点题,引出牛仔裤这段趣史。

Number:3321

Title:恕儿上学

作者:赵淑侠

出处《读者》:总第42期

Provenance:北方文学

Date: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在学校,孩子们都称恕儿为汤士,小小的汤士,一学期下来,算是打出了天下…

  只常听说;某专家、学者、某留学生在国外如何的艰苦奋斗,终至有成。却很少听人提到孩子们打天下,孤军奋斗的辛酸。事实上,不论是哪个等级的大人,总多少有些理智,做事不会太离谱。而孩子们一派天真,思想迷迷糊糊,一切凭直觉,在不知不觉中,常会做些极不合理,又令人难以忍受的事。因此,中国孩子到学校,就会遭遇到一些事先不曾料到的困难。洋孩子们虽然弄不清中国人的优劣在那里,但只由外型上,他们就直觉地认为中国人很特别,与他们不一样,不如他们。在这种情况下,身为中国人的父母,在孩子入学前都担着很大的心思。

  在我的恕儿上学之前,我曾向一个住在别城的朋友,打听她的孩子上学的情形,她说:“刚去的时候很受欺,那些瑞士孩子说他是黑人,不跟他玩。不过,过了一段时间,他们看惯了他,他的功课又好,大家都跟他玩了,”听了这番话,我心里就有了准备。

  在我居住的这个工业城里,我们是唯一的纯粹中国家庭。其他的几家,都是“中西合璧”的。。恕儿上学的那天,我牵着他胖胖的小手,随着成群的母亲和孩子们走入他的学校。孩子们坐定之后,老师开始说:“母亲们,你们的孩子已经入学了,有些观念,是要母亲先给他的,譬如说怎么样适应群体生活,怎么样……”我一边听,一边打量着那些面带兴奋和紧张的孩子们。在所有的黄发碧眼娃娃群中,恕儿的黑发黑眼珠,看来格外显眼,格外孤单。有些孩子已经在用惊奇的眼光研究他了。他端端正正的坐着,浑然无所感觉,只不时的回过头来对着我傻笑。

  我再看看那些母亲,觉得其中有几个看着不象有什么文化,而在表情上却“自视颇高”的。“这样的母亲,会告诉她的孩子以同样的爱心爱所有的同学吗?会知道中国是个什么样的民族,及中国人的优秀吗?”我问自己。我的答复是否定的,而且已经预料到将会来临的困扰。在回程的路上,我故意把语气放得轻轻松松,对恕儿说:

  “你的同学全是瑞士孩子,只你一个是中国人,可能他们会觉得奇怪,会以为你不如他们。可是你自己要知道,你比他们任何人都不差,不要因为他们觉得中国人不够好,你就自己也以为做中国人不好,你要以做中国人为荣、为骄傲。”

  那时恕儿才六岁,对于什么“为荣”、“骄傲”之类的字眼,听得似懂非懂,下午仍然喜孜孜的上学去了。几天之后,果然不出我所料,他放学回来说:“同位子的丹尼故意把位子拉得离我远,也不肯跟我说话,他说:可不能搭理中国人,中国人吃死老鼠呢!”

  “丹尼是胡说,只因为他以前没见过中国人,所以不知道我们是什么样的人。你要叫他们知道中国人比他们能干,比他们强才行。”我说。

  “我要怎样才能让他们知道,中国人比他们又强又能干呢?”他怀疑地问。

  “你要好好念书,好好做功课,老师叫你做的事,你要做得十全十美,如果那些孩子见你功课比他们好,老师也说你好,他们就知道中国人真比他们好了。”我用最浅近的词句,耐心地为他解释。

  恕儿听得笑了起来,以为有了对付敌人的利器,果然很用心的念书,很勤快的做功课。但过了几天,他放学回来又哭丧着脸说:有个调皮的孩子,一见到他就把双手往胸前一抱,眼睛一眯,故意把声音装得尖尖怪怪的说:“铿锵七、七铿锵……”学中国人说话。最后恕儿问:“妈妈,中国人从来不那样说话,为什么他要那样学呢?中国话是难听的吗?”

  “不,中国话是顶好听的。下次那个孩子再学你,你就说:我会两种语言,会德文也会中文,德文说得跟你一样好,可是你说中文是乱说,听了让人好笑。”恕儿听了又如获至宝般,满具信心地上学去了。又过了几天,那个孩子已经不再学他,可是别的问题又来了:有另外一个孩子打他。

  “你怎么办了?”我问。

  “我没有办法,你不是叫我不许打人吗?”他懊丧的说。

  我一想,对呀!我不是平日总告诉他不许打人的吗?这时我发现这种中国式的文雅教育,在洋地方确有修改的必要。我说:“如果别人不打你,你不要打别人,可是如果有人先动手打你,你就一定要抵抗。”我的恕儿比一般中国孩子占了一点便宜,就是他个子长得高大,比起洋孩子来,也算是高的。在他的班上,他年纪第二小,个头却是第三高。他听了我的话,真就“抵抗”去了。有天他咧着掉了一颗门牙的嘴,笑嘻嘻的对我说:那个孩子又打他,但“我两拳头就把他打哭了。”从此以后,恕儿的“能打”变得很出名,洋孩子知道他并不好惹,也没有谁再打他了。

  恕儿旁边那个叫丹尼的孩子,似乎不是个灵敏的,老师叫他起来回答问题的时候,他常常答错,而引起全班孩子的讪笑。

  “你也笑了吗?”我问恕儿。

  “我也笑了。他对我一点都不好,为什么我不笑他?”恕儿理直气壮的反问我。

  “以后不要笑他,他答错,自己一定很难过的。我们中国人自己行,对不行的人只会同情,不会笑。丹尼坐在你旁边,如果他有什么功课不会来问你,你要告诉他。”恕儿用他童稚的眼光,怀疑的盯着我看了一阵之后,果然去帮助他的“敌人”去了。过了一段时间,他又告诉我说:“丹尼说他妈妈说的,幸亏我和他坐一个位子,现在他的功课总在进步。”后来,丹尼也就成了恕儿的好朋友。

  恕儿自小喜欢涂涂抹抹,最爱画马和西部牛仔,画得又快又好。当别的孩子追来打去吵吵叫叫的时候,他常常拿出纸笔,随兴画上几笔,这使那些孩子们觉得很有趣,都跑过来伏在桌子上观看。而恕儿是班上最好的学生,常常被老师夸奖。一学期下来,他们一年级四门算分数的功课中,他三门得六分,一门五分半(在瑞士,六分是满分,等于我们的一百分,四分为及格)。那些孩子把事情告诉他们的父母(大概有关中国人的一切,他们都会回去报告),第二学期排位置时,很多孩子就叫:“老师让我跟汤士坐在一起好不好?我妈妈说最好跟他坐一个位子……”

  在学校,孩子们都称恕儿为汤士,小小的汤士,一学期下来,算是打出了天下,自这以后,他就过得一帆风顺,而那些以为中国人样样不行的洋孩子,观念也彻底的改了。第一学年结束时的恳亲会上,很多母亲自动的来跟我握手,交谈,从她们的表情和言谈间,我看出了她们对中国人的尊敬。现在恕儿已入中学好几年了,交了很多好朋友。他一直怀着骄傲与光荣的心理,心甘情愿的做“中国孩子”。

Number:3322

Title:邱吉尔和床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42期

Provenance:领袖们

Date:

Nation:

Translator:

  从前邱吉尔访问白宫时,罗斯福总统邀请他在白宫下榻于皇后卧室。那个房间装饰华丽,而且有一张非常舒适的床。在邱吉尔的另一次访问中,罗斯福坚持客人应睡在著名的林肯卧室,这样他的客人可以说他在林肯床上睡过觉。但是林肯卧室装饰单调,房内安放的无疑是白宫里最不舒适的床。晚上,邱吉尔就寝半小时后,一位管家看到他身穿睡衣、手拎提箱,踮着脚尖从林肯卧室穿过大厅走进了皇后卧室。无论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邱吉尔也不能在一张不舒服的床上度过一夜。

  邱吉尔年轻时,曾作为一名战地记者被俘,他逃走了。布尔人出价25磅悬赏他。几年后,他在自己的书房里将悬赏他的告示配上镜框挂了起来,并对来访者讲述:“这是我的全部价格?25磅吗?”

  1954年6月邱吉尔访问美国,尼克松到机场欢迎他,这是他们第一次见面。尼克松为此在头天晚上花了一个多小时,准备了90秒钟的欢迎词。邱吉尔从飞机上走下来后,不等尼克松致词,径直走到麦克风前发表讲话。讲完立即转身大步走向汽车。尼克松辛辛苦苦准备好的讲话没能用上。

Number:3323

Title:半张纸

作者:斯特林堡

出处《读者》:总第42期

Provenance:外国短篇小说

Date:

Nation:瑞典

Translator:周纪怡

  最后一辆搬运车离去了;那位帽子上戴着黑纱的年轻房客还在空房子里徘徊,看看是否有什么东西遗漏了。没有,没有什么东西遗漏,没有什么了。他走到走廊上,决定再也不去回想他在这寓所中所遭遇的一切。但是在墙上,在电话机旁,有一张涂满字迹的小纸头。上面所记的字是好多种笔迹写的;有些很容易辨认,是用黑黑的墨水写的,有些是用黑、红和蓝铅笔草草写成的。这里记录了短短两年间全部美丽的罗曼史。他决心要忘却的一切都记录在这张纸上半张小纸上的一段人生事迹。

  他取下这张小纸。这是一张淡黄色有光泽的便条纸。他将它铺平在起居室的壁炉架上,俯下身去,开始读起来。

  首先是她的名字:艾丽丝他所知道的名字中最美丽的一个,因为这是他爱人的名字。旁边是一个电话号码,15,11看起来像是教堂唱诗牌上圣诗的号码。

  下面潦草地写着:银行,这里是他工作的所在,对他说来这神圣的工作意味着面包、住所和家庭也就是生活的基础。有条粗粗的黑线划去了那电话号码,因为银行倒闭了,他在短时期的焦虑之后又找到了另一个工作。

  接着是出租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