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十年精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读者十年精华- 第218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完美无缺”。

  她16岁那年参加了解放军,在西藏军区总医院里当一名白衣天使,桂桑投入了少女的全部热忱。不料,没过多久,命运之神就给她出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

  中国登山队正招募新队员。

  常来医院的登山队教练,一眼看中了桂桑,她健康快乐,走起路来仿佛都有弹性。桂桑动心了。

  姐妹们得知她要放弃医院的工作到登山队,议论起来都直摇头,那是会冻掉鼻子和手指的呀!

  然而好奇心和血液里流淌着的那份与生俱来的倔强,在桂桑心灵的天平上占了最终优势。用她今天的话说,就是“一念之差”。登山队里多了个穿军装的丫头,年龄只有17岁。

  第二年中国登山队将攀登珠峰。梦想占据了她的整个身心。

  但1975年5月27日,9名中国登山队员踏上地球之巅,其中并没有桂桑。可以说是一次意外。

  她是女子分队队长,她和潘多的实力不相上下,而且她太年轻,也太有活力了。她5次到达7000米的高度,出色地完成了繁重的运输任务。在途中,她还“火线入党”了。她立下誓言:一定要登上顶峰,完成党交给她的任务。对于质朴得不能再质朴的桂桑来说,这确是一股强大的原动力。

  果然,她作为第一突击队的成员,率先进驻海拔8600米的突击营地。神奇莫测的珠峰峰顶,几乎近在咫尺,举目可望。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连续两天两夜的大风卷裹着冰粒和雪片,将队员困在寒冷缺氧的突击营地。几个人挤在狭小冰冷的帐篷里,分享着有限的食物。没有任何怨言,只是盼望天气好转。距离顶峰那么近,桂桑心急如焚。天气没有好转,桂桑却因缺氧等原因,一头栽在帐篷外边。醒来后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摘下氧气面罩,用虚弱的声音说:“我不吸,氧气留着登顶时用吧。”

  返回7000米营地待机,桂桑积蓄了全部体力和毅力,想再做一搏。不想同组的一个女队员,不小心碰翻了高压锅,滚烫的水正浇在桂桑脚上。她痛哭起来,不光是因为疼痛。

  庆功会上,桂桑真诚地向潘多祝贺,也把几天来流过的泪水化作一个目标:一定要登上珠峰。

  三

  一等就是十几年。

  她登上过天山山脉的主峰——海拔7435米的托木尔峰。这座山高度虽不起眼,却因地势险雪崩多而著称,攀登难度相当大,对中国登山队员来说,这还是一座处女峰。那次,桂桑体验到了什么是登顶。后来她多次出征。

  她等待着重大的机会。

  但她等来的,却是一种急转直下的境况。她所在的八一登山队解散了,她调到了西藏登山队。面对这个兴冲冲赶来报到的健将级登山女队员,人们话到嘴边,却实在难以启齿。当时没有女队,安置桂桑,成了麻烦事。桂桑以为,进了几乎是中国登山界重镇的西藏登山队,还愁没山登?她想只要留在登山队,就能有机会。她被安排为登山队的保管员,她咬咬嘴唇,接受了。

  一晃就是几年。桂桑瘦了,体重由原来结结实实的140多斤,变成了不足120斤。这几年里,她做了妻子,做了母亲,仿佛离山越来越远。

  这几年,对于一个女运动员来说,无疑是黄金时期。可她只能当她的保管员,管理着登山器械;每当登山队出征,她就迎来送往。她有过苦恼,因为她有梦想。

  好在丈夫是登山队员,这是她仅存的安慰。

  1986年初,中日联合登山队将攀登章子峰的消息,勾起了她的冲动。她坐不住了,找到体委领导、登山队领导,主动请缨。

  丈夫不想让她去。几个月前她刚刚当了母亲。而且这前后他也正率队出征另一座山峰,但他没有说服她。

  领导也没有理由劝阻她,于是半开玩笑地说:“要去就得登顶。”

  不登顶去登山干吗?桂桑二话不说,立下了一张前所未有的军令状,唯一的军令状。

  出发那天,几个月的孩子在哭,桂桑也在哭,但她还是毅然跟随队伍进山了。

  1986年5月10日,她成为这支联合登山队登顶队员中唯一的女队员。

  四

  那次,不仅是桂桑登山上的转折,也许还是她生活的转折。

  不久,西藏登山队恢复成立了女队,桂桑终于重操旧业,当上了女队的副队长,挑起了大梁。这时,她正是而立之年。

  然而不久,她和她的丈夫分手了。她无怨无悔。

  桂桑盼望已久的机会终于来了。1990年,中美苏计划联合攀登珠峰。

  她再一次来到了熟悉的珠峰脚下。十几年过去了,她百感交集。

  对于一个登山运动员来说,没有登上过珠峰,就不能算一个真正的登山家。而对桂桑,还远远不止这些。

  和以前一样,她带着儿子的照片。一种眷恋,一种激励。

  原来活泼的桂桑,变得寡言多了。从她紧抿的嘴唇和倔强的目光中,有人又看见了十几年前那个不走运的小姑娘。

  行动并不顺利。气候在幻影般地变化,包藏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危险。但桂桑预感:这回行!

  突击顶峰的那个晚上,桂桑一夜无眠,太多的往事历历在目。

  当她站在珠峰之巅,俯瞰四周的群峰和脚下翻滚的云海时,泪水模糊了她的双眼。

  当队友把报话机递给她,让她与大本营通话时,她已是泣不成声。大本营听见了她的呜咽,老领导、老教练们也流泪了。

  是啊,这个梦编织得太久了,织进了多少坎坷无奈,又织进了多少悲欢离合!

  我问过她,当时你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她说:想抱抱儿子。

  她是个34岁的登山家,一个34岁的母亲。她的话几乎就是全部,我理解。

  后来我问过她,以后还有什么目标。她笑而不答。梦想在她内心深处,我知道她不能没有梦想。

  一位老登山教练对我说过,桂桑属于内向的队员,她从不刻意地表达自己的追求,但她却在默默地接近自己的目标。

  这让我想起格桑。格桑在世界上最偏僻最严酷的地域开放着,无论世人是否能看到它。

 

Number : 9269 

Title :维尼文选

作者 :阿尔弗协·德·维尼

出处《读者》 : 总第 178期

Provenance :散文

Date :1996。2

Nation :法国

Translator :张秋红译

  

  一八二四年

     我这辈子简直有二百岁

  空想使我们衰老,我们似乎往往在梦幻中比在生活里经历更多的时光。

  被摧毁的帝国,所想往的、所爱恋的女子,衰退的激情,获得的与失去的才能,被遗忘的家庭,啊!我经历过何等丰富的生活!生活经历竟这样丰富,难道还没有二百岁?——这就是对我整个生活的回顾。

               成 长

  好像“小拇指”出门时手里抓满黍种一路撒过去那样,我们踏上人生之途,上帝往我们手里装满天数毕竟有限的岁月,我们把这岁月一路撒过去,居然无忧无虑,不因目睹天数逐步减少感到恐惧。

        富有诗意的比较

  冰岛——在六个月的黑夜中,在极地漫长的黑夜中,一位旅行家登上一座高山,从山上远远望见太阳与白昼,而这时黑夜正在他的脚下;同样,诗人发现一轮红日,一个雄伟壮丽的世界,并向这个获得解放的世界发出狂喜的呼声,而这时人类正陷入黑暗。

  公众的良心就是审判一切的法官。聚集在一起的民众中,有一种力量。一群愚昧无知的人等于一个富有才华的人。为什么?因为这富有才华的人猜得出公众良心的秘密。良心,和知识一起,看来是集体的,是属于大家的。

                悲  剧

  我愿始终表现如同我所设想的命运与人物。命运像大海一样把人物夺走,但人物却因胜过命运而显得伟大或因反抗命运而显得崇高。

             论折衷主义

  折衷主义无疑是一种光辉,不过是一种像月光那样的光辉,只给你以光却不给你以热。人们可以凭借它的光来识别客体,但它的全部力量却不会产生最微小的火花。

               荣  誉

  我曾经长久地相信它;但是,考虑到《洛孔》的作者并没有名望,我终于看出它的空虚。

  况且,我心中自有某种更重要的情绪促使我写作,那就是产生灵感的幸福,也就是大大超过使我们陶醉在女子怀抱里的合而为一的肉体的快乐的那种极度兴奋。灵魂深处的满足更长久……精神上的入迷胜过肉体上的狂欢。

           论古罗马人

  这是一个聪明的民族,这是一个真正的心灵手巧、智力健全而又十分顽强的民族。没有哲学,没有唯心主义,几乎不曾陷入空想,他们重视的只是在世界上的权威,只是在世界上的尊严,只是在世界上的不朽,名声的不朽。——从这一点上说,波拿巴的头脑就像古罗马人的头脑一样经过锻炼,因为他也几乎不关心别的事儿。

  每一个古罗马人都把自己看作演员:他扮演着一个角色,并把这个角色一直演到他得心应手的地步。

    小加图说:“我扮演着共和主义者的角色。”演完这个角色,共和国灭亡之际,他终于以身殉国。奥古斯都说,“我扮演着皇帝的角色,请鼓掌吧,降下帷幕吧,我就要离开这个世界了。”

              羞耻心

  有一天,她换一件长睡衣。她忽然发现她的狗正注视着她,并且舔着她的双脚;她脱去的那件长睡衣往下掉得太快,另一件又还没有穿上去。她顿时一丝不挂,手里拿起的长睡衣不由得落了下来,她惊恐地扑到床上。

           情妇的悲剧

  她不知收敛犯下的这种罪过,但她却还没有探测过这种罪过的深度,没有探测过情夫的痛苦,没有探测过她在被背叛的丈夫面前感到的羞愧。

  一八三○年

  一旦人类不再有热忱,不再有爱慕,不再有崇敬,不再有忠诚,那就让我们在地上挖个深坑,一直掘到地球的中心,再往坑里投入5千亿桶火药,让地球像个炸弹一样在天空中炸得粉碎。

  一八三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子夜

  一年过去了。——我感谢上苍让我这一年过得像往年一样,什么也没有损害我这不受束缚的性格和我这离群索居的生活的幸福。

  我没有伤害过任何人。我没有写过一句话违背自己的良心,攻击任何活着的人;像我的往年一样,这依然是与人为善的一年。

  一八三二年

  伏案时,我回想起有个黄昏贝蒂娜公主告诉我的一句很有意思的俏皮话。

  德·X先生十分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妻子有个情人。可是,由于事情做得颇有分寸而不失体面,他一直保持沉默。有个晚上,他走进她的卧室;这里他可有五年没进来过了。

  她吃了一惊。他对她说:

  “你就留在床上吧。我就坐在这把扶手椅上读书过一夜吧。我听说你怀孕了,我是为你们娘儿俩才到这里来的。”

  她默不作声,哭了。这可是千真万确的呢。

    一年终于结束了;这痛苦的一年向我们吹来霍乱与形形色色的战争。我所珍视的一切都保存了下来。由于对一切仇恨都感到陌生,我在无论爱情还是友情方面都十分幸运。我没有伤害过任何人,我对好些人做了好事。但愿我的整个一生都能这样度过!

  一八三三年

  我越来越意识到,人类唯一的主要问题就是虚度光阴。在这任我们以各种声调咏唱其短促的人生中,我们最大的敌人就是我们所享有的总显得太多的时间。

    当你感到自己爱上一位女子的时候,在开始行动之前,你也许得想一想:“她所接近的是些什么人?她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未来的全部幸福都建筑在这个基础上呢。

  一八三四年

  有一天,我登上蒙马特尔高地。

  当我从高处俯瞰巴黎的时候,最使我伤心的是巴黎的沉寂。这座伟大的城市,这座无边无际的都会,居然连一点儿声音也听不见,而那里正谈论多少事呀!正发出多少呼声呀!正向苍天发出多少怨言呀!可这堆石头却好像是哑巴似的。

 

Number : 9270 

Title :镜头中的故事

作者 :沙琳

出处《读者》 : 总第 178期

Provenance :中国青年报

Date :1996。2。27

Nation :中国

Translator :

  

  我在北京崇文区一座白色大楼前等解海龙。

  那时我还不认识他,于是想象一个人如果用照相机推动了一场撼天动地的运动,如果他经年累月地在山里拍摄可怜的孩子、普通的乡村教师和破败的学校,他应该是什么样子?

  夜色里有人背着黑包匆匆走来。我一眼就认出了他——那双眼睛敏感而富有说不清的知性。

  他40出头,原在崇文区文化馆工作,现供职《中国青年报》。1990年至今在边远贫穷的土地上行程4万多公里,途经16个省份,深入一百多所乡村学校,拍摄了一大批反映贫困地区儿童教育状况的照片。1992年4月18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召开新闻发布会,把解海龙的40幅照片共50套分发给新闻界。海内外报刊争相发表,引起全世界华人的关注。半年后,“希望工程”收到捐款达一亿元,为前两年半的8倍多。

  解海龙的照片令无数人观后热泪滚滚,使他们把目光投向乡村,并思考自己的生活。

  那条标语让他觉得不能再等了

  1990年他到一个村庄采风,

  突然被土墙上的一条大标语吸引:“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

  能苦孩子!”伙伴们都往前走了,他却站在那儿凝思不动。

  他说:“农村各种标语我见多了,就这条震撼力特别强。许多宣传都讲农民富了,有多少多少万元户。不下来看看,根本不知道农村和城市反差有多大。我经常看见农村孩子抱着弟弟妹妹,赶着羊,扛着柴禾,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