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十年精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读者十年精华- 第108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白纸扇”(军师),她又创办《白话报》,提倡妇女解放,鼓吹反清革命。

  1905年夏,秋瑾回国筹措学费,经陶成章介绍,在上海爱国女校访问了光复会会长蔡元培,后又在绍兴会见了光复会首领之一的徐锡麟,并加入了该会,不久重渡日本,加入了孙中山先生刚筹建的同盟会,被推举为评议部评议员和同盟会浙江省主盟人。

  她日夜为革命操劳,发展会员,宣传革命政纲。她天赋演说才能,加之通今博古,学识超群,“其词悲感激切,荡人心魂”。演说中,时而使众耳倾动,掌声如雷;时而使“泣数行下,而襟袖为之渍也”!故留日学生每次集会,均以秋瑾莅临为慰。

  面对留日学生蓬勃高涨的革命活动,清政府恐惧不安,遂通过日本当局,于1905年11月颁布了《取缔清韩留学生规则》,对爱国学生横加限制与迫害。八千留学生奋起反抗,秋瑾在集会上慷慨陈词:“国有国体,人有人格,决不能任其摆布!”经她提议,进行同盟罢课,组织敢死队,由她充任队长,去公使馆交涉,继而又带领部分同学回国,以示抗议。临行前在浙江同乡会举行的集会上发表演说,当讲到有人散布妥协论调时,秋瑾猛地从靴筒里拔出倭刀,咔嚓一声插在台上,以手指刀:“如有人回祖国投降满虏,卖友求荣,欺压汉人,吃我一刀!”

  “责任在肩头,国民女杰期无负”

  秋瑾身为女性,对妇女受封建礼教残害的苦楚有着切肤之感,因而回国以后,秋瑾便在上海创办了《中国女报》,申明:“本报之设,以开通风气,提倡女学,联络感情,结我团体,并为他日创设中国妇人协会作基础。”

  为了争取妇女解放,秋瑾把矛头直指封建伦理道德,痛斥封建妇道规范是荒唐话,是臭秽不堪的陈规陋习,应一概摒弃。她亲自撰写文章,着力宣扬妇女解放,男女平权,反对缠足、买卖婚姻、男尊女卑。秋瑾曾谱写过一首《勉女权歌》,公开宣称“男女平等天赋就,岂甘居牛后”,号召女界同胞“愿奋然自拔,一洗从前羞耻垢”,成为勇担革命重责的“国民女杰”。秋瑾的妇女解放主张不胫而走,一破男尊女卑的沉闷局面。女界同胞在她的感召下,纷纷打破羁绊,投身革命。

  “壮哉奇女谈军事,鼎足当年花木兰”

  秋瑾回国以后的形势是,反清革命风起云涌,驱逐列强的呼声响彻神州大地,以同盟会为首的革命党,正在积极准备推翻清王朝的武装斗争。

  《中国女报》因经费匮乏停刊后,秋瑾把精力转向武装起义方面。1907年春,她前往绍兴,主持由徐锡麟创办的大通学堂,出任督办。为了培训骨干,聚蓄革命力量,秋瑾在校中增设了“体育专修科”,自任教练。她利用绍兴知府贵福与新学界友善的假面具,聘请其为大通校董,在校会上拍照留念,从而使购买枪支弹药进行训练成为合法。她常身穿男式体操服,骑着高头大马,腰插手枪,手握倭刀,带领学生整队前往城外校场军训;或练习射击,或练习劈刀,一派生龙活虎的气象。秋瑾又不辞劳顿,扬鞭驰马于杭州、金华、嵊县、义乌道上,联络分散各地的会党,运动军队官佐与武备学校的师生加入光复会。

  1907年5、6月间,同盟会先后组织发动了多次起义,秋瑾与徐锡麟议定,浙皖两地同时举义。她把浙江地区的会党以“光复汉族,大振国权”八字为序,统编成光复军,确定了起义的具体事宜;并亲自起草了《光复军起义檄》和《普告同胞檄》。

  事出意料,个别会党首领谋事不密,使目标暴露,起义部署被打乱。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刺杀安徽巡抚恩铭,仓促起义,结果被捕遇害。

  这时,浙江巡抚张曾扬得到了秋瑾与徐锡麟同谋的密告,调兵遣将,部署镇压,一时风声大紧。嵊县会党首领王金发劝秋瑾躲避一下再说,秋瑾坚持不肯,“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她在7月10日给友人徐双韵的信中,就附有绝命诗一首,表明了为革命献身的决心。因此,她毅然把生的希望让给战友,组织同学分批撤离,并销毁了机密文件。7月13日,清军荷枪实弹包围大通,秋瑾与少数战友开枪抵抗,毙伤敌人多名,激战一阵后,终因寡不敌众被俘。

  “死生一事付鸿毛,人生到此方英杰”

  贵福连夜提审,大堂上摆满了刑具,凶神恶煞般的衙役布列两旁,秋瑾毫不介怀,缓步而入。贵福先是装出一副和事佬的样子,喋喋不休开导一番,要她供出同志,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他见秋瑾不屑于理睬的神气,不禁来了火,惊堂木一拍,指着满地刑具:“你不要敬酒不吃吃罚酒,免得皮肉受苦!”秋瑾冷笑一声:“要我招什么呢?你是大通校董,谁是革命党,还不最清楚?你曾赠我‘竞雄世界,雄冠地球’的联语,要问革命党人是谁,你便是!”此言一出,贵福张口结舌,用袖擦着脸上的冷汗,慌忙宣布退堂。

  第二天,由索刑师爷代审,百般拷掠,要秋瑾招供词,秋瑾坚不屈服,怒斥敌人:“欲杀便杀,革命党人的事就不必多问!”整个审讯过程中,始终未有一句有损革命党声誉的话。

  敌人知秋瑾深孚众望,唯恐久押生变,于是编造供词,草草结案,决定将她秘密杀害。1907年7月15日凌晨4时许,狱卒来牢中提人,秋瑾从容穿好衣服,梳好发髻,在军警簇拥下,进入绍兴轩亭口刑场。临斩官李瑞年要她在供状上画押,秋瑾环顾四周一片漆黑,唯觉细雨霏霏,冷风阵阵,女侠思及起义失败,壮志未酬,遗恨终身,遂挥笔写下“秋风秋雨愁煞人”七个大字,表明了对革命前途的关注。书毕引颈受刑,慷慨就义!

  秋瑾遇难的消息传出,抗议清政府杀害女侠的电文、信件如雪片般飞向清宫,悼念诗文、回忆录、剧作不断涌现,各类纪念书刊相继问世。

  按秋瑾埋骨西子湖畔的遗愿,徐自华、吴芝瑛两女友于1908年春将女侠忠骨改葬于西湖边的西冷桥下,并为之勒石建碑。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下令在绍兴为秋瑾建“风雨亭”,以纪念她为民族生存、妇女解放不惜抛洒一腔热血的爱国主义精神。

Number:4619

Title:不知名的老师看出少年茅盾必成大器,叹曰:“小子可造!”

作者:杨德华

出处《读者》:总第31期

Provenance:父母必读

Date:1983。11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我在茅盾之子韦韬同志处,求借了茅盾小时的作文。翻阅这些封面注明为已酉年(一九0九年)的作文,不禁“拍案惊奇”起来。作文是用文言文写就的,字迹工整,还有当时国文老师所加的眉批和批语。

  作文题目有:《武侯治蜀王猛治秦论》、《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论》、《祖逖闻鸡起舞论》、《苏季子不礼于其嫂论》、《马援不列云台功臣论》等十几篇。

  单看这些题目,就知道茅盾在小学时代读了许多史书。奇在他不但知史,而且还能有独到的见解。十三岁的茅盾知识之丰富,见解之新颖,推论之严密,志向之远大,的确让人叹为观止。

  “大丈夫应以天下为己任”

  茅盾能写出卓有见识的文章,除了他天资颖悟、好学深思,还得力于家教。他的父亲是清末的一个秀才,赞同康梁变法的维新主张。他极想出国留学,平日用心于数学和声、光、化、电的书,关心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状况。他和茅盾的母亲感情甚笃。在去杭州应乡试期间,还给自己的妻子购回《西游记》、《封神榜》、《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等小说。

  茅盾有位令人尊敬的母亲。多年后,茅盾都一再提到“幼年秉承慈训,谨言慎行”。茅看的母亲自幼在姨母家中长大,读过不少古书,能写会算,知书识礼,善于治家。十四岁返回外祖父家中,把这位名中医的家,管理得井然有序。外祖父爱之如掌上明珠。她嫁到沈家后,茅盾的父亲曾问她读过什么书,才知道她读过四书五经,《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烈女传》、《幼学琼林》和《楚辞集注》。茅盾的父亲又让她补读《史鉴节要》,了解上起三皇五帝,下讫清朝末年的历史。以后又让她读《瀛环志略》,熟悉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

  茅盾五岁时,母亲意欲让他进家塾就读,父亲不同意。他让妻子在卧室里教儿子读书,用的是上海澄衷学堂的教材《识图课字》,还有《天文歌略》、《地理歌略》,后两者是父亲让母亲从《正蒙必读》里亲手抄下来的。至于历史,父亲则要母亲根据《史鉴节要》试编一本浅近文言文的历史课本教茅盾读,编一节,教一节。

  以后茅盾到乌镇办起的第一个小学立志小学读书。那时,他的父亲已因骨结核卧床不起,茅盾需时时回家照料父亲,拉下的功课《论语》,就由母亲来教,进度比学校还快。

  病中的父亲仍然孜孜不倦地学数学,研究微积分。茅盾放学回家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在病榻前执书让父亲读。

  直到父亲自知不久于人世,便丢开书本,和家人议论国家大事。他常常讲日本怎样因明治维新而成强国,又勉励茅盾:“大丈夫要以天下为己任。”他在遗嘱中也未忘记世界大势,提到中国除非有第二次变法维新,否则便要被列强瓜分,而两者都必然要振兴实业,需要理工人材,如果不愿在国内当亡国奴,有了理工这个本领,则到处都可谋生。遗嘱还要年仅十岁的茅盾和他的弟弟,不要误解自由、平等的意义。他还郑重地把谭嗣同的《仁学》指给茅盾看,让他长大了读,称之为“一大奇书”。

  茅盾后来进植材高等小学读书时,曾在《试论富国强兵之道》的作文里,把过去听到的父母的议论,凑成四百多字的作文,以“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作结。老师阅后大加叹赏,评为“十二岁小儿,能作此语,莫谓祖国无人也。”

  茅盾十岁那年,父亲辞世。他母亲在父亲遗像前书写的挽联是:“幼诵孔孟之言,长学声光化电,忧国忧家,斯人斯疾,奈何此才未展,死不瞑目;良人亦即良师,十年互勉互励,雹碎春红,百身莫赎,从今誓守遗言,管教双雏。”

  这双雏指的就是茅盾和他六岁的胞弟沈泽民。单从这副对子,也可想见茅盾父母的志向抱负,想见茅盾是在怎样一个家庭气氛里受到了熏陶。还可以推知茅盾母亲的学识和远见。

  循循善诱

  茅盾还在少年时代,就显露出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志向之远大。而他的老师又多方加以引导,期望之殷,溢于言表。

  茅盾最初入立志小学时,受业于沈听蕉一个具有变法维新观点的老师。他教国文,也教修身和历史。国文课本用的是《速通识字法》和《论说入门》(是短则五六百字,长则一千字的论文或史论)。修身课本是《论语》,历史教材由沈听蕉自己编就。

  茅盾在回忆录中提到,“《速通识字法》帮助我造句,《论说入门》则引导我写文章。”这个立志小学月月有考试,单考国文一课,写一篇文章(常常是史论),还郑重其事地发榜,对成绩优秀者奖赏。所以会写史论就很重要。茅盾自己说“我这十岁才出头的儿童实在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和见解,结果,‘硬地上掘蟮’,发明了一套三段论的公式。每星期写一篇史论,把我练得有点‘老气横秋’了,可是也使我的作文在学校中出了名,月考和期末考试,我都能带点奖品回家。”

  也许因为茅盾在立志小学学会了史论写法,所以他在植材高等小学的作文,就使得老师刮目相看了。他对茅盾的作文大加赞赏,经常在文章中密密加圈加点,做眉批,并且在文末批语中预言茅盾将来必有一番作为。

  推敲这位国文老师在茅盾作文上所加的眉批和批语,是很耐人寻味的。他称赞茅盾具有史识。在《武侯治蜀王猛治秦论》一文上,眉批为“思想深沉”;批语为:“堂堂之阵,正正之旗,确是史论正格。”在《燕太子丹使荆轲刺秦正论》的作文后,批为:“有精练语,有深沉语,必如此,乃可讲谈史事。”在《吴蜀论》文后批语为:“是篇于三国时局了然明白,故洋洋数百言,自得乃文之乐。”

  他称赞茅盾作文的气势:“词严义正,笔意超然,”“精细熨贴,毫无滞机”。在一篇文章后,称赞茅盾:“慷慨而谈,旁若无人,气势雄伟,笔锋锐利,正有王郎拔剑斫地之慨!”可以推想,这位老师读茅盾作文时当是眉飞色舞击节赞叹的。在《秦始皇汉高祖隋文帝论》里,眉批是:“出题砰砰有声”,“将三朝人主说成一片,如白玉无瑕,不落痕迹。”结语为:“目光如炬,笔锐似剑,洋洋千言,宛若水银泻地,无孔不入,国文至此,亦可告无罪矣!”

  奇还奇在该老师预言茅盾将来必有一番作为,伯乐已经发现眼前出现了一匹行将扬蹄奋发的千里驹。在《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论》一文后,这位老师赞叹道:“好笔力,好见地。读史有眼,立论有识。小子可造,其竭力用功勉成大器。”

  日后,茅盾在中学作文,老师已预见到他,“是将来能为文者”。二十岁出头,茅盾即在商务印书馆中崭露头角,都说明了此位小学老师的眼力。可惜,当时为茅盾作文加批语的老师姓名已无从查考。

  茅盾后来能成为文坛巨子,固然与他处在一个掀天动地的大时代有关,但是他少年时代的刻苦攻读,家庭环境的熏陶,师长的教诲勉励,不是也为他日后的造就打下了良好的根基么?

Number:4620

Title:刘帅的眼睛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31期

Provenance:古今中外

Date:

Nation:

Translator: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称帝,随之爆发了护国讨袁战争。1916年三月中旬,为支持云南护国军在川南战斗,二十四岁的刘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