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唐诗选- 第6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献焉,谓之 ‘月进’”。 

      '十六'“琼林库”,唐德宗曾于奉天(今陕西省乾县)置“琼林”、“大盈”两库(用旧名), 

别藏贡物 (见《旧唐书·陆贽传》)。 

                                       轻肥'一' 

                   '二'                '三'                                '四' 
     意气骄满路  ,鞍马光照尘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朱绂皆 
                      '五'                                                 '六' 
大夫,紫绶悉将军  。夸赴中军宴,走马去如云。樽罍溢九酝 ,水陆罗 
      '七'                '八'                '九'                '十'                '十 
八珍  。果擘洞庭橘 ,鲙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 ,酒酣气益振 
一'。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十二'! 

      '一'这是《秦中吟十首》的第七首。韦縠《才调集》题作《江南旱》。“轻肥”,《论语·雍 

也》:“乘肥马,衣轻裘。”这里用来指达官显宦,兼喻其生活阔绰、豪奢。正当他们“酒酣”、“食 

饱”之际,江南大旱饥荒,老百姓饿到人吃人的地步。这诗把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生活作了强烈的对比。 

      '二'这句形容大官僚的骄横神态,意气扬扬,不可一世。 

      '三'这句写漂亮的鞍马,光照纤尘。 

      '四'“内臣”,指皇帝左右的宦官。 

      '五'“朱绂”、“紫绶”,古代系印纽或佩玉的丝织绳带,官阶高的用红色或紫色。《文选》 

… 页面 79…

曹植《求自试表》“俯愧朱绂”,李善注:“《礼记》曰:诸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绶。《仓颉篇》曰: 

绂,绶也。”这两句是说佩带朱绂、紫绶,不是大夫就是将军。 

      '六'“樽罍(音尊累)”,盛酒的壶罐。“九酝”,美酒名。《西京杂记》卷一:“以正月旦 

作酒,八月成,名曰酎,一名九酝。” 

      '七'“八珍”,八样珍贵食品,说法不一,有一说法是:龙肝、凤髓、鲤尾、鸮炙、猩唇、豹 

胎、熊掌、酥酪蝉。“水陆”,统指水陆所产各种美食。 

      '八'“洞庭橘”,江苏省太湖洞庭山产橘,味美。 

      '九'“鲙”,把鱼肉细切作菜,名“鲙”。“天池鳞”,指天池所产鱼。“天池”,海的别称 

 (见《庄子·内篇·逍遥游》)。皇甫谧《释劝》:“浴天池以濯鳞。” 

      '十'“心自若”,心里泰然无事。 

      '十一'“振(读平声)”,盛貌。这句说酒喝够了神气十足。 

      '十二'“江南旱”,元和四年(八○九)“南方旱饥”(见《通鉴·唐纪五十三》)。“衢州”, 

今浙江省衢县。 

                                       歌舞'一' 

                             '二'                               '三'                '四' 
秦城岁云暮,大雪满皇州  。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 。贵有风雪兴 , 
                                                              '五' 
富无饥寒忧。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朱轮车马客  ,红烛歌舞楼。欢酣 
                                                        '六' 
促密坐,醉暖脱重裘。秋宫为主人,廷尉居上头  。日中为乐饮,夜半不能 
                   '七' 
休。岂知阌乡狱  ,中有冻死囚。 

      '一'这是《秦中吟十首》中的第九首。《才调集》选此诗,题作《伤阌乡县囚》。这首诗把当 

时的官僚和被剥削被压迫人民的生活,作了强烈的对比。透过这个对比,使人认识到当时社会中存在 

的阶级矛盾。 

      '二'“秦城”,指长安。“云”,语助词。“皇州”,京城。 

      '三'“退朝者”,指朝见皇帝之后退班下来的官僚们。“朱紫”,见《轻肥》注'五'。 

      '四'“雪”,一作“雲”,今从《才调集》。当时那些富贵的人无“饥寒”之忧而有赏雪的所 

谓“闲情逸致”。 

      '五'“朱轮”,车轮涂上红色,贵官乘朱轮车。“朱轮”,一作“朱门”。 

      '六'“秋宫”,《周礼·秋官司寇》:“乃立秋官司寇,使帅其属而掌邦禁,以佐王刑邦国。” 

后世用“秋官”一词作专掌刑法官员的名称。“廷尉”,秦代管刑狱审判的官名,汉照旧。唐改称大 

理寺卿、少卿。《新唐书·百官志三》:“大理寺:卿一人,从三品;少卿二人,从五品下。掌折狱、 

详刑。”“居上头”,坐在首席上。 

      '七'“阌(音文)乡”,隋置县名,旧属陕州。今属洛阳专区,县已撤消。旧址在陕西省潼关 

与河南省灵宝之间。《白氏长庆集》卷五十八《奏阌乡县禁囚状》,详述当时“阌乡狱”中无辜妇孺 

受迫害的苦难情况,可以参看。 

                                       买花'一'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直看 
      '二'                                '三'                                '四' 
花数  。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 。水洒 
                         '五'                                                '六' 
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有一田舍翁 ,偶来 
                                         '七'                                '八' 
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谕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 

      '一'这是《秦中吟十首》的第十篇。《才调集》选此诗,题作《牡丹》。唐李肇《国史补》卷 

… 页面 80…

中:“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执金吾铺官围外寺观,种以 

求刊,一本有值数万者。”本篇正是这种情况的具体反映。写作时间和《歌舞》等篇同在元和五年(八 

一○)前后。 

      '二'“无常价”,没有一定的价钱。“酬直”,买花者给予价款。“看花数”,看花的品种易 

得与否而定。“数”,计算的意思。 

      '三'“灼灼”,《诗经·周南·桃天》:“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里用来形容壮丹的颜色 

之美。“戋戋(音渐)”,用《易经·贲卦》“束帛戋戋”语意,形容众多。这两句说百朵花值价五 

匹帛。 

      '四'这两句说上面张设帷幕遮蔽,周围编起篱笆保护。 

      '五'这句说因为周密细致的养护,移来后花色依然很好。 

      '六'“田舍翁”,指老农。 

      '七'“谕”,知道,理解。 

      '八'末两句说一丛颜色浓艳的花,代价足以抵得十户中等人家所出的赋税额。用对比法来讽刺 

当时统治阶级的奢侈豪华,同时也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中人赋”,唐代赋税制度按百姓家产多少 

分为上户、中户、下户。 

                                      上阳人'一' 

           愍怨旷也。 
                                                   '二' 
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绿衣监使守宫门  ,一闭上阳多少春。玄宗末岁 
                              '三' 
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  。同时采择百余人,零落年深残此身。忆昔吞悲 
                              '四' 
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  。皆云入内便承恩,脸似芙蓉胸似玉。未容君王 
                              '五'                      '六' 
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  。妒令潜配上阳宫 ,一生遂向空房宿。宿空 
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春日迟, 
                                                              '七' 
日迟独坐天难暮。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 。莺归燕去长悄然, 
                                                              '八' 
春往秋来不记年。唯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  。今日宫中年最老, 
                   '九'                                           '十' 
大家遥赐尚书号  。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 。外人不见见应 
笑,天宝末年时世妆。上阳人,苦最多。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两如何。 
君不见昔时吕向美人赋'十一',又不见今日上阳白发歌。 

      '一'《新乐府》自序云:“凡九千二百五十二言,断为五十篇。篇无定句,句无定字,系于意 

不系于文。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也。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 

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总而言之: 

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这一组诗作于元和四年(八○九),时作者任左拾遗。 

诗中揭露了一些社会黑暗面和政治上的缺失,目的是使执政者知听改革,减轻一些百姓的困苦,以尽 

做谏官 (拾遗)的责任和实现“兼济”的志愿。作者摹仿杜甫的“三吏三别”、《悲陈陶》、《留花 

门》等乐府诗,写新事,标新题,不同于杜甫以前的旧乐府。在内容和形式上作者都有特别用心的地 

方,在自序中作了说明。本篇是《新乐府》中的第七篇。题一作《上阳白发人》。自注,“天宝五载 

已后,杨贵妃专宠,后宫人无复进幸矣。六宫有美色者,辄置别所,上阳是其一也。贞元中尚存焉。” 

 “上阳”,宫名,在洛阳。这首诗控诉了封建统治者大量强选民间女子以供役使,不让她们婚配,老 

死在宫禁之中。诗中充分描写宫廷的黑暗和宫女们的痛苦。但全诗只是用哀愍的口吻,表示同情而已。 

这一类“宫怨诗”唐诗中很多,都须要用分析批判的态度去对待。元和四年三月,白居易有《请拣放 

后宫内人》奏章,与本篇都是同时的作品。 

      '二'“绿衣监使”,指管理宫闱事务的太监。唐代掌管宫闱出入的宫闱令,或者是掌管宫人簿 

… 页面 81…

籍的掖庭令,都是由太监担任的从七品下的内官。唐代六七品官规定穿绿衣。 

      '三'“今”,指“贞元中”。 

      '四'“教(音交)”,让。 

      '五'“侧目”,怒视。这里形容妒忌的样子。 

      '六'“潜”,秘密地。“配”,分配到。 

      '七'“休”,停止。这句说看到梁燕双栖的美好生活,也不妒羡,因为自己老了。 

      '八'这两句说看月亮东升西没、圆而复缺,已经有四五百次。 

      '九'“大家”,宫中口语称皇帝为“大家”(见蔡邕《独断》及《北齐书·神武纪》)。“尚 

书”,这里是宫中女官的名称:赐号“尚书”,用空名欺骗以示安慰。 

      '十'“青黛”,青黑色的石粉。天宝年间妇女还用青黛画细长的眉毛,但这种妆扮和“小头鞋 

履窄衣裳”一样已经过时了。作者写诗时 (元和四年),妇女已改穿宽大衣裳,把眉毛画得阔而短, 

在上阳宫中的妇女因和外面隔绝,所以还是老式打扮。 

      '十一'此句自注:“天宝末,有密采艳色者,当时号花鸟使,吕向献《美人赋》以讽之。”吕 

向在开元十年召入翰林,兼集贤院校理。献《美人赋》亦在开元年间。今人岑仲勉根据《宝刻类编》 

卷三吕向所书诸文,考证吕向卒于天宝初年,疑白居易误忆。吕向传见 《新唐书》卷二○二,《美人 

赋》见《全唐文》卷三○一。 

                                       红线毯'一' 

           憂蚕桑之費也。 
                                                     '二'                      '三' 
红线毯,择茧缲丝清水煮,拣丝练线红蓝染  。染为红线红于蓝 ,织作 
              '四'                                             '五' 
披香殿上毯  。披香殿广十丈余,红线织成可殿铺 。彩丝茸茸香拂拂, 
                    '六'                                            '七' 
线软花虚不胜物  ;美人蹋上歌舞来,罗袜绣鞋随步没  。太原毯涩毳缕 
                         '八' 
硬,蜀都褥薄锦花冷  ;不如此毯温且柔,年年十月来宣州。宣州太守加样 
   '九'                                                                   '十' 
织  ,自谓为巨能竭力;百夫同担进宫中,线厚丝多卷不得  。宣州太守 
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十一'! 

      '一'这是《新乐府》的第二十九首。诗题宋本原作《红绣毯》,但正文作“红线毯”。“红线 

毯”,是一种丝织地毯。此类红线毯是宣州 (今安徽省宣城县)所管织造户织贡的。据《新唐书·地 

理志》宣州土贡中有“丝头红毯”之目,即此篇所谓“年年十月来宣州”的“红线毯”。这首诗通过 

宣州进贡红线毯的事,对宣州太守一类官员讨好皇帝的行为加以讽刺,又着重地暴露最高统治者为了 

自己荒淫享乐,毫不顾惜织工的辛勤劳动而任意浪费人力物力的罪恶。从结尾两句,可以清楚看出浪 

费那么多的丝和劳力去织地毯,势必影响许多人穿不上衣服。作者这样的直接谴责,感情是强烈的。 

      '二'“缲丝”,将蚕茧抽为丝缕。“拣”,挑选。“练”,煮缣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