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唐诗选- 第6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姓名,当是江南民歌。 《古今乐录》将“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揖”一首作为晋人工献之的作品,并 

说桃叶是献之的爱妾。不足信。 

                                    蜀先主庙'一' 

                              '二'                                '三'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 
              '四'                                '五' 
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 

      '一'这是作者经过蜀先主 (刘备)庙吊古的诗。庙在夔州,作者曾在夔州做刺史。 

      '二'“天下英雄”,曹操曾对刘备说,当时“天下英雄”只有两个人,一是刘备,另一是曹操 

自己(《蜀志·先主传》)。这里作者用曹操的话称颂刘备,并点明“先主庙”。“凛然”,肃然, 

形容引起别人敬畏的气概。 

      '三'这两句概括刘备一生的事业。刘备建立蜀汉,和吴、魏三分天下,成“鼎足”的形势。刘 

备自称汉中山靖王之后,要兴复汉室。“五铢钱”,是汉武帝以来的钱币,王莽篡汉后废止不用。这 

里用“复五铢钱”代指复汉。 

      '四'上句说刘备能用贤,得诸葛亮为丞相,帮助他开国。下句叹惜后主刘禅不能守父业。“象 

贤”,肖象或效法先人的好样子。 

      '五'“蜀故妓”,公元二六四年,刘禅降魏,东迁到洛阳,被命为安乐县公。魏太尉司马懿在 

宴会中使蜀国的女乐表演歌舞给刘禅看,旁人见了都为刘禅慨叹,但他自己却“喜笑自若”(《三国 

志·蜀书·后主传》裴注引《汉晋春秋》)。末两句感叹后主亡国。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有赠'一' 

                                         '二'                     '三'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 
   '四'                                           '五' 
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 
        '六' 
长精神  。 

      '一'唐敬宗宝历二年 (八二六)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被征还京,和白居易(乐天)在扬州 

… 页面 63…

 (今江苏省扬州市)相遇。白有《醉赠刘二十八(禹锡)使君》诗七律一首,本篇就是答白诗之作。 

      '二'“二十三年”,刘禹锡从唐宪宗永贞元年(八○五)贬连州刺史出京后,到宝历二年冬, 

共历二十二个年头。预计回到京城时,已跨进第二十三个年头。中间迁徙多次,曾在朗州 (今湖南省 

常德县)住了九年多,在夔州住了二年多。朗州在战国时属楚地,夔州在秦汉时属巴郡,“巴山”、 

 “楚水”概指这些贬谪的地方。 

      '三'“闻笛赋”,普人向秀经过亡友嵇康、吕安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感音悲叹,因而写了 

一篇《思旧赋》(见《思旧赋序》)。这句感叹朋友中有死去的。 

      '四'“烂柯人”,指王质。相传晋人王质进山打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他看棋看到终局,手 

里的斧头柄(柯)已朽烂了。下山回到村里,才知道过去了一百年,同时的人都己死尽(见《述异记》)。 

作者以王质自比,说明被贬离京之久。这句感叹回乡后可能和乡人都不相识了。 

      '五'白居易赠诗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之语。作者用这两句答他,虽自比为 

 “沉舟”、“病树”,但指出个人的沉滞算不了什么,世界还是要向前发展,新陈代谢总是要继续下 

去的。和白诗比较,显出胸襟的差异。 

      '六'这两句答白诗首联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长精神”,有抖擞自奋的意 

思。 

                                        石头城'一' 

                                           '二'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三' 
     。 

      '一'“石头城”,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即战国时楚国的金陵城,三国时代吴国孙权改为石头城。 

这首诗是《金陵五题》的第一首。《金陵五题》咏金陵的古迹,前有序。序中提到白居易最称赏此首, 

认为“后之诗人不复措辞矣”。序中又云:“馀四咏虽不及此,亦不孤乐天之言耳。”足见作者自己 

很欣赏这几首诗,尤其重视本篇。 

      '二'这两句写石头城的荒废和城边的山水如旧。“故国”,即旧城。石头城在六朝时代一直是 

国都,唐高祖武德九年(六二六)开始废弃,到刘禹锡写此诗时已有二百年,久已成为“空城”了。 

      '三'“淮水”,指秦淮河。“女墙”,指石头城上矮墙。这两句写月照空城,更见“寂寞”。 

                                        乌衣巷'一' 

                    '二'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三' 
     。 

      '一'“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从东普以来,王、谢两大世族都住在这里。这首诗是《金 

陵五题》的第二首,写乌衣巷的今昔变化。 

      '二'“朱雀桥”,在乌衣巷附近,是六朝时代都城正南门(名朱雀门)外的大桥,在当时是车 

马填咽的交通要道。“野草花”,言野草开花。 

      '三'这两句说在王,谢等贵族第宅的废墟上早已建起了平常百姓的住宅,燕子仍能来原处做巢, 

不过屋舍和主人的身分都不同了。这里写出沧桑变化的事实,自然成为对豪门大族辛辣的讽刺。 

                                                 '一' 
                                  再游玄都观  并引 

           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团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是岁出牧连州,寻改朗州司马,居 

      十年,召至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旋 

… 页面 64…

      又出牧。今十有四年,复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观。荡然无复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 

      风耳。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时大和二年三月'二'。 
                                          '三'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四' 
    。 

      '一'作者在元和十年写了玄都观看花诗,被贬出京,经过十四年重被召还,又写了本篇,在诗 

前的“引”中叙明了原委。十四年中皇帝换过三个,人事有许多变迁,但政治上斗争并未停息。作者 

写这首诗有意重提旧事,是不怕高压,继续斗争的表示。 

      '二'以上是“引”,即序。“贞元”,唐顺宗年号。贞元二十一年即顺宗永贞元年(八○五)。 

 “出牧连州”,指出京为连州刺史。“朗州”,今湖南省常德县。“大和”,或作“太和”,唐文宗 

年号。“大和二年”,即公元八二八年。 

      '三'这两句喻人事变迁。 

      '四'“种桃道士”,借指当初打击王叔文集团,贬黜刘禹锡等八人的当权者。到作者写本篇时, 

应该对这些事负责的执政者有些已死了,所以说“归何处”。 

                                       始闻秋风 

                                         '一'                      '二'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 ,一年颜状镜中 
   '三'                                            '四' 
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 
         '五' 
上高台  。 

      '一'前两句代秋风设辞。“君”,是秋风称作者:“我”,是秋风自称。依《礼记·月令》, 

季秋 (九月)“鞠(菊)有黄华(花)”,孟秋(七月)“寒蝉鸣”。“看黄菊”是在九月秋序已尽, 

所以说“别”;“听玄蝉”是在七月,秋之始,所以说“回”。 

      '二'“五夜”,一夜分为五刻,即甲、乙、丙、丁、戊五夜,也就是五更。“飕飗(音搜留)”, 

风声。 

      '三'这句说秋去秋来又经一年,一年中人的容颜也有了变化,在镜中呈现出来。 

      '四'这两句写秋风使马和雕兴奋起来,借以象征人的精神奋发,想有所作为,和下两句紧密联 

系。晋王讚《杂诗》云:“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马思”句似受王诗启发。《春秋元命苞》: 

 “立秋之日鹰鹯击。”“雕眄”句写到雕或与此有联想。(作者在《学阮公体》诗中有句云:“朔风 

悲老骥,秋霜动鸷禽。”和这一联相似。又《秋声赋》云:“骥伏枥而已老,鹰在韝而有情。聆朔风 

而心动,盼天籁而神惊。”也是将马和鹰并提。)“拳毛”,卷曲的毛(马病则毛拳)。“眄”,斜 

视。“睡眼”,《唐诗贯珠》云:“凡笼鹰过夏,金眸困顿。” 

      '五'末两句是作者对秋风之辞,有感谢秋风使我能克服疾病,精神振作的意思。“天地肃清”, 

秋气严肃而清爽。“君”,指秋风。 

… 页面 65…

                                         贾岛 

     贾岛 (七七九——八四三),字阆仙,范阳(今北京附近)人。曾作过 
和尚,法名无本。后以诗投韩愈,和孟郊、张籍、姚合往还酬唱,诗名大著, 
因还俗应进士考。由于出身卑微,不被录取,失意之余曾吟诗讥诮,被称为 
                                                                      '一' 
举场“十恶”。五十九岁时坐罪贬长江(今四川省蓬溪)主簿 。后迁普州 
 (今四川省安岳县)司仓参军,死时六十五岁。有《长江集》。 
     贾岛这位穷愁苦吟的诗人,作品中大多写些闲居情景,或描摹自然风物, 
生活狭窄,而感情又较平淡,有时令人不免有枯寂之感。贾岛和孟郊从来是 
相提并论的,可是他却没有孟郊对生活观察的广度,也没有孟郊诗里感情的 
深度。他的诗几乎很少涉及国家政事或关怀民生疾苦的。 
                                          '二' 
     韩愈说贾岛的诗“往往造平淡” 。“平淡”大约就是贾岛所追求的一 
种艺术境界。他的诗用典较少,也不喜欢华丽的词藻,主要是以平常用语, 
抒写眼前的实际情景,和当时李贸的浓艳幽奇的诗风比较起来,更显得清淡 
朴素。创造这种境界似易而实难,正如梅尧臣所说:“作诗无古今,欲造平 
           '三'                                       '四' 
淡难。” 不但晚唐诗人李洞等对他顶礼膜拜  。他的诗对南宋的江湖派 
                '五' 
也有较大影响  。 

      '一'《新唐书·贾岛传》:“文宗时,坐飞谤,贬长江主簿。” 

      '二'韩愈《送无本师归范阳》。 

      '三'梅尧臣 《和晏相诗》。 

      '四'李洞《题晰上人贾岛诗卷》:“贾生诗卷惠休装,百叶莲花万里香。供得年年吟不足,长 

须字字顶司仓。”南唐孙晟尝画贾岛像置于屋壁,晨夕事之 (见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十八)。 

      '五'南宋永嘉四灵中的赵师秀选贸岛、姚合的诗为《二炒集》。 

                                      剑客'一' 

                             '二'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谁为不平事? 

      '一'题一作 《述剑》。 

      '二'“霜刃”,剑锋白光凛凛,似有寒意,故称“霜刃”。 

                                   戏赠友人'一' 

                             '二'                                '三' 
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  。笔砚为辘轳,吟咏作縻绠 。朝来重汲引, 
             '四' 
依旧得清冷  。书赠同怀人,词中多苦辛。 

      '一'这首诗是贾岛苦吟生活的自我写照。 

      '二'首二句言一天不作诗,就觉得心灵如泉源枯竭了的样子。“源”与“井”呼应。 

      '三'这两句以汲水比写诗。“辘轳”,井上所架绞绳汲水的器具。“縻绠”,绳素。 

      '四'“清冷”,指井水,比喻诗中的情意。 

                                    题李凝幽居 

                             '一'                                '二' 
闲屠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 
             '三'                                '四' 
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 

… 页面 66…

      '一'这两句写题中“幽”字。 

      '二'这两句有个传说,据《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下九引《刘公嘉话》:“岛初赴举京师, 

一日,于驴上得句云: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练之未定, 

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尹前,岛具 

对所得诗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后世遂称斟酌字句、反复考虑为“推 

敲”。 

      '三'“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出”,故称石为云根。《诗经·召南·殷其雷》毛传,“山 

出云雨,以润天下。”孔疏:“山出云雨者,《公羊传》曰:‘触石而出,肤寸而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