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唐诗选- 第6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六' 
儿舞  。 

      '一'蔡州(今河南省汝南)是淮西(包括蔡、光、申三州)节度使的驻地。元和九年(八一四) 

彰义军 (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子吴元济自立。唐宪宗发兵讨伐。元和十二年(八一七)宰相裴度 

到郾城(今河南省郾城县)督师,将军李愬得裴度支持,攻入蔡州城,擒获吴元济。平定淮西是唐宪 

宗能暂时制服藩镇叛乱的一个转折点。刘禹锡是一向关心国家统一的,这时远谪在外,听到这个消息, 

兴奋地写诗三首,叙写了李愬攻下蔡州,吴元济被擒,人民欢庆和献囚等事。 

      '二'“众心死”,言吴元济统治下的民众痛苦绝望。“妖星”,犹灾星。诗以“妖星落”表示 

吴元济灾难临头。 

      '三'这四句写李愬破城,叛军崩溃。“汉家飞将”,西汉名将李广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 

这里借指李愬。两《唐书》李愬本传写他破蔡州城是在大风雪的夜里,兵到吴元济外宅,元济还在梦 

… 页面 59…

中。“马箠”,即马策,鞭马的杖。“崩腾”,纷乱。 

      '四'“狂童”,疯狂昏顽的人,指吴元济。“面缚”,将双手反缚在背后。“槛车”,笼车, 

囚车(上有顶,四周有栅栏)。“太白”,旗名。《史记·周本纪》:“以黄钱斩纣头悬太白之旗,” 

 “夭矫”,形容旗帜飘动之词。“垂捷书”,悬挂宣布胜利的文告。 

      '五'“相公”,称宰相之词,指裴度。“常侍”,指李愬。当时李愬的官职是检校左散骑常侍。 

 “文弩”,刻有花纹的弩。“负弩”,是尊敬的表示。 

      '六'“四人”,即“四民”,指士、农、工、商。“跳踉(音良)”,跳跃。 

                                             '一' 
                                          二 

汝南晨鸡喔喔鸣,城头鼓角音和平。路旁老人忆旧事,相与感激皆涕零。老 
                                                                                   '二' 
人收位前置辞,官军入城人不知。忽惊元和十二载,重见天宝承平时  。 

      '一'这首写战后城中的和平景象,通过老人的回忆,写出百姓的欢欣。 

      '二'“元和十二载”,即公元八一七年。“天宝”,唐玄宗年号。在天宝十四年安禄山作乱以 

前的玄宗朝还算是承平时代。 

                                            三 

      九衢车马浑浑流,使臣来献淮西囚。四夷闻风失匕箸。天子受贺登高楼 
'一'                                             '二' 
    。妖童擢发不足数,血污城西一抔土  。南烽无火楚泽闲,夜行不锁穆 
                                                  '三' 
陵关。策勋礼毕天下泰,猛士按剑看恒山  。 

      '一'这四句写将帅遣使到京城献俘,皇帝受俘。“九衢”,大街。“浑浑”,水流貌,这里形 

容车马众多,进行时连续不断。“匕”,饭匙。“失匕等”,形容震惊。借用刘备闻雷失箸的典故。 

      '二'这两句写吴元济被定罪处死。“妖童”,犹言凶徒,指吴元济。“摆(音浊)”,拔。“擢 

发不足数”,《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范睢曰:‘汝(指须贾)罪有几?’(须贾)曰:‘擢贾 

之发以续(数)贾之罪,尚未足。’”这里用以说明吴元济罪恶太多,擢发难数。“一抔(音胚)土”, 

一堆土。 

      '三'这四句说南方已经平定,北方还有叛乱。 “南烽无火”,即南无烽火。“楚泽”,泛指因 

淮西镇叛乱受害的附近地区。“穆陵关”,即木陵关,在今湖北省麻城县北。“策勋”,纪功。“恒 

山”,指恒山郡;唐时已改为恒州,治所在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唐宪宗时是承德军驻地,宪宗 

讨伐叛乱藩镇,成德军节度使王承忠是其中之一。淮西平定后,成德渐孤立,但直到刘禹锡写这首诗 

的时候,王承忠还在抗拒中央。本篇最后原有注云:“时唯恒山不庭。” 

                                  松滋渡望峡中'一' 

                                          '二' 
渡头轻雨洒寒梅,云际溶溶雪水来  。梦渚草长迷楚望,夷陵土黑有秦灰 
'三'                                             '四' 
    。巴人泪应猿声落,蜀客船从鸟道回 。十二碧峰何处所?永安宫外有 
      '五' 
荒台  。 

      '一'“松滋”,唐时属江陵府,在今湖北省松滋县西。“峡中”,在秭归县东。这是一首写景 

与怀古的诗。 

      '二'“溶溶”,水大貌。 

      '三'这两句因望楚国旧地忆楚国旧事。“梦诸”,云梦泽之诸。“楚望”,犹言楚国的山川。 

 《左传·哀公六年》:“三代命祀,祭不越望。江、汉、睢、章,楚之望也。”江、汉、睢、章都是 

… 页面 60…

楚国境内的河流。祭祀国内的山川叫做“望”。“夷陵”,本楚国先王墓名,后为县名,在今湖北省 

宜昌境。《史记·白起传》:“白起攻楚,拔郢,烧夷陵。”白起是秦国的名将。 

      '四'这两句写巴蜀道路幽险,旅客哀愁。古 《巴东三峡歌》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 

泪沾裳。”“鸟道”,参看李白《蜀道难》注'四'。“船从鸟道回”,三峡山水曲折,所以船行迂回。 

      '五'未两句联想宋玉《高唐赋》所写楚王梦巫山神女的事,因而想望有关的地方。“十二碧峰”, 

巫山在今四川省巫山县东南,相传有十二峰。“永安宫”,在今四川省奉节县。宋玉《高唐赋序》写 

楚王所梦神女云:“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岨,且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作者 

因永安宫外的荒台联想到神女故事中的阳台(山名),因而产生“何处所”的疑问。 

                                    西塞山怀古'一' 

                    '二'                      '三' 
王濬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 
   '四'                                            '五' 
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 
         '六' 
芦荻秋  。 

      '一'“西塞山”,在今湖北省大冶县东。一名道士洑矶。 

      '二'“王濬”,晋益州刺史。“益州”,晋时郡治在今四川省成都市。这句写普伐吴事。晋武 

帝谍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三'这句说吴国国运告终。“金陵王气”,金陵是吴国的都城。古人迷信望气之术,认为帝王 

所在之地有“王气”,国亡则气歇。 

      '四'这两句说吴君战败出降。“铁锁沉江底”,当时吴人用铁索横绝江面,阻拦晋船,晋人用 

火烧熔它。“降幡出石头”,王濬从武昌顺流直向金陵,攻进石头城。吴主孙皓亲到营门投降。 

      '五'这两句说人世屡经兴亡盛衰,而此山依然如旧。 

      '六'“四海为家”,言四海归于一家,即天下统一。结句说这些江上的营垒都已荒废无用,只 

有芦荻萧萧,发出悲凉的秋声。到这里似乎还有意思不曾说出,让读者自己去体味:三国六朝的分裂 

局面早已过去了,唐代确实已完成统一大业了,但此时藩镇割据不又成为严重问题了吗?“故垒萧萧” 

放在面前,该引起怎样的警惕呢? 

                                         竹枝词 

   '一'                    '二' 
一 城西门前滟滪堆  ,年年波浪不能摧。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 
      '三' 
西来  。 

      '一'“竹枝”,是巴渝一带的民歌。作者仿作的《竹枝词》现存十一首,分为两组,一组九首, 

另一组二首。本篇是《竹枝词九首》之第六首。作者在引言中说明这些歌词是在建平(泛指夔州)听 

到儿童歌唱后仿制的。引言中并说明《竹枝》唱时“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同时扬袖而舞。 

      '二'“城西门”,当指奉节西门。唐时奉节故址在今奉节县东北。“滟滪堆”,原在今四川省 

奉节县西南瞿塘峡口江中,是一块大石(今已炸去),亦作“淫预堆”、“犹豫堆”,又有“英武石”、 

 “燕窝石”等名。 

      '三'这两句讽刺随风赶浪,行无定向。浪不能摧的巨石则是志节坚定不可动摇的象征。 (对于 

比喻往往会有不同解释,这里如作为写一般商妇愁怨之词也可以通,因为有东去西来就会有离情别恨。 

不过这样解释,诗的意义就缩小了。) 

                                             '一' 
                                          二 

… 页面 61…

                   '二'                      '三' 
瞿塘嘈嘈十二滩  ,人言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 
   '四' 
澜  。 

      '一'这是《竹枝词九首》的第七首。 

      '二'“嘈嘈”,流水下滩声。 

      '三'“人言”,一本作“此中”。 

      '四'“人心”,不是泛指一切人,而是专指那些惯会兴凤作浪的小人。“等闲”,犹无端。俗 

语“无事生非”就是这句诗的意思。作者自己被人排挤诬陷,长期贬谪,所以用这样的话来讽世。 

                                         三'一' 

                                         '二'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三' 
    。 

      '一'这是《竹枝词二首》的第一首。由于运用双关隐语的巧妙,它常常被人称引。 

      '二'“唱”,一作“踏”。“踏歌”言唱时以脚踏地为节拍。参看李白《赠汪伦》注'二'。 

      '三'这两句是双关隐语。“东边日出”是“有晴”,“西边雨”是“无晴”。“晴”与“情” 

同音,“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东边日出西边雨”表面是“有晴”“无晴” 

的说明,实际却是“有情”“无情”的比喻。歌词要表达的意思是听歌者从那江上歌声听出唱者是“有 

情”的。末句“有”“无”两字中着重的是“有”。“晴”,一作“情”。作“晴”是仅仅写出谜面, 

谜底让读者自己去猜:作“情”是索性把谜底揭出来。在南朝《清商曲辞》中这两种方法是并用的。 

                                    杨柳枝词'一' 

                   '二'                      '三' 
城外春风吹酒旗  ,行人挥袂日西时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 
   '四' 
离  。 

      (一)“杨柳枝”,唐教坊曲名。歌词形式就是七言绝句,作者多用此题咏柳。本篇为《杨柳 

枝词九首》的第八首。 

      '二'“酒旗”,酒家所用的市招。 

      '三'“挥袂”,挥袖,告别时的动作。 

      '四'“垂杨管别离”,汉代人就有“折柳赠别”的习俗。大约因为“柳”谐“留”音,折柳表 

示留客的意思。《诗经·小雅·采薇》有“杨柳依依”之句,因此折柳也可以表示惜别的意思。请诸 

人穫《坚瓠广集》卷四:“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 

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也是合理的解释。 

                                        浪淘沙 

                                         一'一' 

                                         '二'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江中浪底来 
'三' 
    。 

      '一'“浪淘沙”,唐教坊曲名,亦作词牌名。刘禹锡有《浪淘沙九首》,这是原第六首。 

      '二'“江隈”,江曲处。 

      '三'末两句说富贵人家男女用的黄金都是劳动人民冒险从江中取沙,辛苦淘洗出来的。 

… 页面 62…

                                            '一' 
                                         二 

                                         '二'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三' 
    。 

      '一'这是《浪淘沙九首》的第八首。本篇以淘沙见金比喻被谗言所害遭到放逐的人终于洗清罪 

名,得到赦免。作者屡次被谪贬,却保持着乐观精神,从本篇可见。 

      '二'“迁客”,指谪降外调的官。 

      '三'末两句比喻清白正直的人虽然一时被小人诬陷,历尽辛苦之后,他的价值还是会被人发现。 

                                      堤上行'一' 

                                         '二' 
江南江北望烟波,人夜行人相应歌  。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 
'三' 
    。 

      '一'作者有《堤上行三首》,是仿民歌的绝句,这是原第二首。 

      '二'“相应歌”,有倡有和地歌唱。 

      '三'上句说行人唱答的歌词或表爱情或诉怨苦。下句写景,同时也是比喻,流水和月光的无限 

正可以比喻歌中的感情无限。“桃叶”,是南朝《吴声歌曲》,《乐府诗集》载歌辞四首,不题作者 

姓名,当是江南民歌。 《古今乐录》将“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揖”一首作为晋人工献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