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蜀》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霸蜀- 第39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场搔乱。

向朗跟着杨仪来到了中军大帐。他不受诸葛亮待见,又身为荡寇将军,负一方之重,大营离中军比较远。这一路走来,他又刻意缓缓而行,这一路竟然走了小半个时辰,比杨仪独自来请他的时间多出两倍。杨仪急得满头大汗,他却更加从容,到了诸葛亮大帐前的时候,他除了手心的汗之外,脸上已经看不出一点紧张,甚至还有一点笑意。

这点笑意在他迈步进帐的时候已经被掩藏起来,不露一丝痕迹。

诸葛亮静静的看着向朗,嘴角一挑,微微一笑:“向公果然稳重如山。向公一来,我便心安许多。”

向朗躬身施礼,在诸葛亮斜对面入座,将衣摆整理好,这才笑道:“胜败乃兵家常事,四千骑兵虽然重要,可是相比于歼灭两万魏军精锐,生擒陈王曹植,实在不算什么大的损失。”

诸葛亮目光一闪:“向公很有信心嘛。”

“当然。”向朗笑道:“千里奔袭,孤军深入,原本就是兵家大忌。现在离秋收还有数月,曹植想要以战以战,时机不对。从屯田民众那里抢来的粮食又能让他坚持多久?更何况抢劫民众,可是大伤民心,饿死的人命可是要算在他头上的。”

诸葛亮微微颌首,笑而不语。

“魏军悬师远来,自知无生还之理,故人人用命,个个争先,锐不可挡。可是老子有云,‘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曰。孰为此?天地而弗能久,又况于人乎?’掐指以数,魏军远来,携粮不会超过一个月,加上劫掠所得,也不会超过一个半月,从他们入关中算起,于今已有半月,正如人过壮年,虽欲老有所为,而体衰力弱,不足为患。丞相只要耐心守住大营,其败亡翘足可待。到时候,丞相虽失四千骑,复得四千骑,又有什么损失可言?”

诸葛亮哈哈大笑。“向公果然是老诚仁,一眼便看出要害。不过,要想以静制动,以重制轻,还需要向公这样的老将襄助才行啊。”

向朗抚须微笑。“但为国家计,丞相有令,向朗焉敢不从。若丞相觉得朗尚可用,朗愿率兵一万,为丞相前驱,与曹植小儿一战,挫其锐气。让他知道丞相之威不可犯,大汉之兵不可轻。”

诸葛亮笑着摇摇头:“向公,你的壮志,我深表佩服。不过,对付曹植这样的小儿,又何必向公亲自出马。还请向公坐镇中军,由我率后生们与之一战。幼常与文长已尾随曹植而至,我们前后夹击,想必能小有斩获。”

向朗目光一闪:“丞相出阵,以幼常与文长相助,自然是马到成功,生擒曹植,指曰可待。”







第613章明争暗斗

诸葛亮请向朗来,是要他领兵出战吗?

当然不是。诸葛亮是要求得向朗的支持,有向朗这样有资历、有实力的老将帮腔,荆襄系的后生们就不敢乱来。稳住了荆襄系,其他人就不足为患。更重要的是向朗支持他,马谡就不会在这个时候和他谈条件,他会看在向朗的面子上,从大局出发,全力支持他。有了马谡的支持,他领三万兵在西,马谡、魏延在东,击杀曹植不在话下。

向朗是想出战吗?是。当此危险之际,与诸葛亮全力合作是毋庸置疑的,关中失守,对谁都没有好处。要讨论的不是是否合作,而是合作的方式。他想领兵出战,也是因为与马谡、魏延夹击曹植获胜的机会很大,如果能借此机会力挽狂澜,甚至能生擒曹植,这个大功当然会落在他和马谡的头上。此战过后,诸葛亮即使不情愿,也不能不重赏他们,他们的实力就会更强。

可惜,这个道理诸葛亮也非常清楚,所以他要求得向朗的支持,却不会把这个立功的机会让给向朗。在马岱全军覆没的情况下,他需要一场更大的胜利来证明自己。现在的情况看起来危急,其实只要冷静下来,就能发现其中蕴藏着更大的机会。

曹植、夏侯霸的胜利都来自于出人意料。他们违反兵家常识,孤注一掷,出其不意的进入关中,一路急行,这才取得了意外的成功。现在意外已经不再意外,曹植面临着蜀汉军的前后夹击,他哪里还有什么机会。连生存都是问题,更别说创造什么奇迹了。

他就是一只主动跳上岸的大鱼,虽然掀起了一些浪花,把渔夫吓了一跳,却也不可避免的将自己陷于必死之地。没有后勤补给的孤军,面对两倍于己的敌人围追堵击,他又哪里有什么生路可言。只要堵住他的去路,不用打,等上一个月,等他粮食吃完,他就不战自溃了。

任何事都是有代价的。他注定要成为某人功劳簿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诸葛亮怎么可能把这个机会让给向朗。如果不是迫于形势危急,诸葛亮甚至不会让马谡从中分一杯羹。不过马谡大败在前,就算这一战立了功,将功赎罪,他的官爵也不会太大的提升。

至于魏延,诸葛亮有绝对的信心,从魏延对他送的那副甲胄的爱惜程度就可以清楚魏延的想法。只要不触及魏家的利益,魏延不会偏袒马谡,和他作对。

魏延不是魏霸,他的心思要简单得多。

得到了向朗的支持,诸葛亮成功的稳住了阵脚,把一场灾难转化为继续战斗的动力。私下里的牢搔是避免不了的,只要没有人敢跳出来,那些牢搔就无法对诸葛亮造成大的影响。

哪个权臣没有敌人?好好先生做不了权臣,也做不成任何事。

……

一路急行的曹植过了郿坞,在五丈原停了下来,安营扎寨,不走了。

五丈原在渭水南,高约五十丈,北阔南窄,最宽处约五里,南北长约十里,东侧便是武功水,也就是斜水,北临渭水,西侧是一条深达十丈的水沟,南侧便是秦岭群山,著名的斜谷便由这里入山,是一个易守难攻之地,当初田复等人就是在这里堵住了由斜谷而来的赵云。

曹植选在这里扎营,用意非常明显,这是想坚守了。

尾随而来的马谡和魏延相视苦笑,觉得非常棘手。这一路跟来,他们算是见识到了曹植的老到。如果说马谡在鸿门败在曹植的手上既有意外的成份,也有实力不足的客观因素,那么现在曹植选择在五丈原扎营,其中的微妙就非普通人能够领会了。

而马谡和魏延却属于能领会的那一类人。

诸葛亮在汧县,离此三百余里,离北面的高平一带大概也是五六百里,到西面的陇山和临渭同样是三四百里。他屯在汧县,那当然是为了同时兼顾三面,不管哪一个方向有危险,他都能在一天内收到消息,三天内赶到支援。

可是他在汧县却无法攻击曹植,如果他赶到五丈原来,那他就无法顾及其他三地。如果他不来,那曹植就可以在这儿安安稳稳的呆着,以马谡和魏延的五千人根本拿他没办法。即使是诸葛亮来了也拿他没办法,就以五丈原这种地形,三万多人围攻也攻不下来,必然是一场消耗战。

曹植可以在这里休整,时间限制只在于他还有多少粮,否则他想呆多久就呆多久。

曹植固守五丈原,并不是消极的守,夏侯霸的三千骑兵就是他伸出来的拳头,以骑兵的速度优势在汧县和武功之间来回突击,谁能抓得住他?

当然了,马谡相信,曹植也不会在这里一直守下去,因为他的粮食有限,还没有到秋收季节,他也无法抄掠。过不了多久,他就必须再次出动,是西向攻击陈仓,还是北上攻击汧县,接应张郃入关,都有可能成为曹植的选择,唯独不可能长期在五丈原坚守。他在五丈原休整,不过是牢牢的把节奏控制在自己手里罢了。他休息的时候,蜀汉军却不敢大意,等他休息好了,再次行动的时候,双方的体力士气都会对蜀汉军更不利。

这些都是细微的变化,却足以可见初次领兵作战的曹植并不是个纸上谈兵的书生,事实上,他对双方态势的把握非常精准。

这就是有个高手老爹的好处。谁让他老子曹艹是这个时代最杰出的军事家呢,天天跟在这样的人后面学习,再加上有个聪明的大脑,想不厉害都难。马谡也聪明,说起兵法来头头是道,可是他第一次领兵作战的时候败得鼻青眼肿,远远没有曹植这么老到,就是因为他缺乏曹植这样的机遇,没有实践的机会。只有打过几仗之后,那些倒背如流的兵法才能真正的转化为带兵的心得,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纸上。

曹植在五丈原上休息,马谡攻又不能攻,退又不能退,只好离曹植远一点,在渭水以北的北原扎营。北原离五丈原二十里,在这里扎营,可以就近监视曹植,又不会有被曹植偷袭的危险。郿坞就在北原东五十里,镇守郿坞的正是魏霸当时的亲卫将朱壹,得知魏延率兵追击曹植,他立刻亲自安排运粮,赶到了北原。

早在关中之战时,朱壹就奉魏霸之命镇守郿坞。当时和他一起的唐千羽原本比他更顺利,在赵云为魏霸训练骑兵的时候,唐千羽就是校尉,是魏霸内定的骑将。

上邽之战,唐千羽生擒了郭淮,立了功,后来顺利的成了魏霸麾下的骑将。魏霸随后去了襄阳,唐千羽就归到了魏延麾下,同样任骑将,算是跟着魏霸的部曲中官职升得最快的。

可惜,这次诸葛亮收骑兵,魏延麾下的千余骑也被收走了,唐千羽不爽,宁愿留在魏延身边,统领数十亲卫骑,也不肯到诸葛亮的麾下,一直留在郿坞的朱壹反而成了在关中的魏家部曲中实权最大的一个。他虽然只是个都尉,可是郿坞位置重要,他的地位也就与普通的都尉大不相同。

有了朱壹送来的粮食,马谡和魏延轻松多了。

“郿坞里还有多少粮?”

“三万大军吃半年不成问题。”朱壹的脸色不太好,怨气很明显:“这是这几年来辛苦攒下的,为了能攒下这些粮,那些屯田的百姓功劳可不小。原本少主和他们说好的,他们屯田供粮,我们保护他们的安全。现在可好,马将军带着四千骑兵,却看着三千魏军骑兵烧杀抢掠,全无作为。百姓都对我们失望了,今天怕是收不到几粒粮。”

马谡瞟了他一眼,没有吭声,却也没有阻止。他知道朱壹这是替人传话。当初魏霸能守住郿坞,甚至能守住关中,就是得到了天师道众的帮助。魏霸答应赵素的条件是关中三郡至少有两个太守归汉中人,实际上这些条件被诸葛亮打了折扣,到现在为止,只有赵素担任了京兆太守,还被魏延——现在是他牢牢的控制住了。要说汉中人没有怨言,那是不现实的。他们不好当诸葛亮的面说,借着朱壹的嘴来传到他的耳朵里是个不错的选择。

谁让他是诸葛丞相的心腹呢,诸葛丞相派他到关中来,不就是分魏延的权,压制汉中人的嘛,不说给他听说给谁听。现在马谡吃着他提供的米,又当着魏延的面,还能不给他面子?

魏延当没听见,狼吞虎咽的吃着饭。对收骑兵这件事,魏延也不爽。那些骑兵可是赵云训练出来的,白白的送给马岱算怎么回事?要不是看在马谡出面,又是诸葛丞相的主意,他才不会给马岱一根马毛呢。

正在这时,唐千羽冲了进来,怒气勃发:“将军,长史,出大事了了。”

一直没吭声的魏延重重的放下手里的碗,哼了一声:“什么事,这么慌张?”

唐千羽一侧身,把后面的钱飞让了进来。钱飞一脸暗褐色的血污,身上也是破破烂烂的,一看到魏延,他就跪了下去,心有余悸的说道:“将军,我们全军覆没了。”

“你是谁?”魏延莫名其妙。

“我是赵将军麾下的都尉钱飞,随骑兵一起被调到马岱部下。两天前,我们在杜阳一带被夏侯霸击败,全军覆没。我受了重伤,昏了过去,被战马驮到了山里,才逃过一劫。醒来后,正好遇到将军的斥候,所以才赶了过来。”

马谡和魏延互相看了一眼,顿时觉得脑后阴风阵阵,凉意袭人。







第614章引而不发

五千步卒被三千骑兵突击会是什么后果?灾难。

五千没有防备的步卒被三千没有明天的骑兵突击是什么后果?灭顶之灾。

魏延和马谡都是有作战经验的将领,魏延和魏军作战多年,深知骑兵的厉害,而马谡更是亲身体验过骑兵突击威力的人,那是他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惨重教训。只是因为一点细微的疏忽,就酿成了无法挽回的后果,对于一向骄傲的马谡来说,这个记忆之深,教训之重,足以让他铭记终身。

“怎么……怎么会这样,就算不敌,也不应该全军覆没吧?”就连久经沙场,经历过无数恶战的魏延也有些不敢相信这个事实。“马岱为人谨慎,这四千骑兵虽然集结的时间不长,配合不佳,可是基础都不错,僵持一段时间应该没问题吧?”

“原本应该是的。”钱飞惭愧的低下了头:“可是魏军都疯了,牛金一口气从我身边杀了过去,就扑向了马将军。不知怎么的,中军一下子就乱了,迟迟没有反应,等他们反应过来,夏侯霸已经到了。”

钱飞结结巴巴的把情况说了一遍。他是个溃兵,对自己前锋的情况略微知道一点,中军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他并不清楚,只能根据当时的情况来分析、猜测。

然而他猜测的和当时的实际情况相差并不大,魏马二人从他的猜测中也大致明白了原因所在。他们在开始的惊讶之余,倒不觉得这个有什么奇怪。魏军杀入关中本来就是孤注一掷,置之于死地而后生,这种事亡命徒式的战斗方式,他们完全有可能做得出来。

事实上,夏侯霸这么做才是正常的,不这么做才是不正常的。只要是正常人,都能看得出马岱这四千骑兵对蜀汉军的意义。马岱身为马岱的从弟,在骑战水平上虽然不如马超那么杰出,可是也不亚于目前魏军中的任何一名将领,只要给他时间,他完全有可能打造出一支能在同等兵力下和魏军骑兵相媲美的骑兵,这对以骑兵称雄三国的魏国来说,威胁自然不可小视。

当初马谡愿意支持诸葛亮的这个计划,也有这个考虑在其中。这次北伐的目的就是夺取陇右,建立蜀汉军自己的骑兵,在此之前,先培养一些有骑战经验的军官就显得非常重要。如果能让马岱建成这支骑兵,一旦夺取陇西养马之地,有了更多的战马,蜀汉军就能迅速建立一支强大的骑兵队伍,以最快的速度投入战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