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医内科学- 第5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定的内在联系。

眩晕是临床常见病证,可见于梅尼埃病、良性位置性眩晕、低血糖症、高血压病、低血压症、脑动脉硬化症、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贫血等。

【病因病机】

眩晕的病因主要有外邪、情志、饮食、体质、年龄、作息、外伤等方面。正如《类证治裁·眩晕》所言:“良由肝胆乃风木之脏,相火内寄,其性主动主升。或由身心过动,或由情志郁勃,或由地气上腾,或由冬藏不密,或由高年肾液已衰,水不涵木,以致目昏耳鸣,震眩不定。”其病性有虚实两端,属虚者居多,如阴虚易肝风内动,血虚则脑失所养,精亏则髓海不足,均可导致眩晕。属实者多由于痰浊壅遏,化火上蒙,或瘀血凝滞,经脉痹阻而形成眩晕。

一、病因

1。情志不遂

忧郁恼怒太过,肝失条达,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肝阴耗伤,风阳易动,上扰头目,发为眩晕。

2。年高体弱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脑为髓之海。若年高肾精亏虚,髓海不足,无以充盈于脑,或体虚多病,损伤肾精肾气,或房劳过度,阴精亏虚,均可导致髓海空虚,发为眩晕。如肾阴素亏,水不涵木,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亦可发为眩晕。

3。久病劳倦

若久病体虚,脾胃虚弱,或失血之后,耗伤气血,或忧思劳倦,均可导致气血两虚,气虚则清阳不升,血虚则清窍失养,故而发为眩晕。

4。饮食不节

嗜酒无度,过食肥甘,损伤脾胃,以致健运失司,水湿内停,积聚生痰,痰阻中焦,清阳不升,头窍失养,故发为眩晕;或饮食衰少,气血不足,致脑失所养,发为眩晕。

5。外感六淫

寒则收引,热则弛张,颠顶之上惟风可到,湿性黏滞,燥性干涩,均致经脉运行失度,挛急异常,而致脑失所养,发为眩晕。

此外,跌仆坠损,头脑外伤,瘀血停留,阻滞经脉,而致气血不能上荣于头目,故眩晕时作。

二、病机

眩晕之基本病理变化,不外虚实两端。虚者为气、血、精不足,髓海失养;实者为风、火、痰、瘀扰乱,清窍失宁。本病的病位在于脑窍,其病变脏腑与肝、脾、肾三脏相关。肝乃风木之脏,其性主动主升,若肝肾阴亏,水不涵木,阴不维阳,阳亢于上,或气火暴升,上扰头目,则发为眩晕。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虚弱,气血亏虚,清窍失养,或脾失健运,痰浊中阻,或风阳夹痰,上扰清空,均可发为眩晕。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肾精亏虚,髓海失充,亦可发为眩晕。

在眩晕的病变过程中,各种病因彼此影响,病机相互兼夹或转化。如脾胃虚弱,气血亏虚而生眩晕,而脾虚又可聚湿生痰,二者相互影响,临床上可以表现为气血亏虚兼有痰湿中阻的证候。如痰湿中阻,郁久化热,形成痰火为患,甚至火盛伤阴,形成阴亏于下、痰火上蒙的复杂局面。再如肾精不足,本属阴虚,若阴损及阳,或精不化气,可以转为肾阳不足或阴阳两虚之证。此外,风阳每夹有痰火,肾虚可以导致肝旺,久病人络形成瘀血,故临床常形成虚实夹杂之证候。若中年以上,阴虚阳亢,风阳上扰,眩晕常作者往往有中风暴厥的可能。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

2。可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心悸心慌、面色苍白等。

二、病证鉴别

1。眩晕与中风

中风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喁僻不遂为特征。眩晕之甚者晕倒与中风昏仆相似,但晕倒者记忆空白,瞬间即清,且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诸症。也有部分中风病人,以眩晕、头痛为其先兆表现,故临证当注意中风与眩晕的区别与联系。

2。眩晕与厥证

厥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为特征,发作后可在短时间内苏醒,严重者可一厥不复而死亡。眩晕严重者也有欲仆或晕旋仆倒的表现,但眩晕病人记忆空白,意识并不丧失。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相关脏腑

眩晕病在脑窍,但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肝阳上亢之眩晕兼见头胀痛、面色潮红、急躁易怒、口苦脉弦等症状。A选AA书A网xuanshu^。c^o^m脾胃虚弱,气血不足之眩晕,兼有纳呆、乏力、面色咣白等症状。脾失健运,痰湿中阻之眩晕,兼见纳呆呕恶、头痛、苔腻诸症。肾精不足之眩晕,多兼有腰酸腿软、耳鸣如蝉等症。

2。辨标本虚实

凡眩晕轻,反复发作,遇劳即发,伴两目干涩,腰膝酸软,或面色咣白,神疲乏力,脉细或弱者,多属虚证,由精血不足或气血亏虚所致。凡眩晕重,或突然发作,视物旋转,伴呕恶痰涎,头痛,面赤,形体壮实者,多属痰湿所致;瘀血所致者,眩晕日久,伴头痛,痛点固定,唇舌紫暗,舌有瘀斑;肝阳风火所致者,眩晕,面赤,烦躁,口苦,肢麻震颤,甚则昏仆,脉弦有力。

二、治疗原则

眩晕的治疗原则是补虚泻实,调整阴阳。虚者当补益气血,滋养肝肾,填精生髓;实者当潜阳息风,清肝泻火,化痰行瘀。

三、证治分类

1。肝阳上亢证

症状: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口苦,失眠多梦,遇烦劳郁怒而加重,甚则仆倒,颜面潮红,急躁易怒,肢麻震颤,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证机概要:肝阳风火,上扰清窍。

治法: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加减。本方功用平肝潜阳,清火息风,可用于肝阳偏亢,风火上扰而导致的眩晕。

常用药:天麻、石决明、钩藤平肝潜阳息风;牛膝、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黄芩、山栀、菊花清肝泻火;白芍柔肝滋阴。

若肝火上炎较甚,口苦目赤,烦躁易怒者,酌加龙胆草、川楝子、夏枯草;若肝肾阴虚较甚,目涩耳鸣,腰酸膝软,可酌加何首乌、生地黄、玄参;若见目赤便秘,可选加当归龙荟丸;若眩晕剧烈,兼见手足麻木或震颤者,加羚羊角、石决明、蜈蚣等。

2。痰湿中阻证

症状:眩晕,头重昏蒙,或伴视物旋转,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

证机概要:痰浊中阻,上蒙清窍,清阳不升。

治法:化痰祛湿,健脾和胃。

代表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本方燥湿化痰,平肝息风,用于治疗脾虚湿盛,风痰上扰之眩晕。

常用药:半夏、陈皮健脾燥湿化痰;白术、苡仁、茯苓健脾化湿;天麻化痰息风,止头眩。

若眩晕较甚,呕吐频作,视物旋转,可酌加代赭石、竹茹、生姜、旋覆花;若脘闷纳呆,加砂仁、白蔻仁;若兼见耳鸣重听,可酌加郁金、菖蒲、葱白;若痰郁化火,头痛头胀,心烦口苦,渴不欲饮,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者,宜用黄连温胆汤。

3。瘀血阻窍证

症状:眩晕,头痛,兼见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暗有瘀斑,脉涩或细涩。

证机概要:瘀血阻络,气血不畅,脑失所养。

治法:祛瘀生新,活血通窍。

代表方:通窍活血汤加减。本方活血化瘀,通窍止痛,用于治疗跌仆外伤,瘀阻头窍而导致的眩晕、头痛诸症。

常用药: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通窍止痛;白芷、菖蒲、老葱通窍理气,温经止痛;当归养血活血;地龙、全蝎善入经络,镇痉祛风。

若兼见神疲乏力,少气自汗等症,加入黄芪、党参;若兼心烦面赤,舌红苔黄者,加栀子、连翘、薄荷、桑叶、菊花;若兼畏寒肢冷,感寒加重,可加附子、桂枝;头颈部不能转动者,加威灵仙、鬼箭羽、王不留行。

4。气血亏虚证

症状: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晄白,神疲乏力,倦怠懒言,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纳少腹胀,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证机概要:气血亏虚,清阳不展,脑失所养。

治法:补益气血,调养心脾。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本方功用补益气血,健脾养心,主治因心脾两虚,气血不足而导致的眩晕等。

常用药:党参、白术、黄芪益气健脾;当归、熟地、大枣补血生血养心;茯苓、炒扁豆、生姜补中健脾;远志、茯神龙眼肉养血安神。

若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兼见气短乏力,纳少神疲,便溏下坠,脉象无力者,可合用补中益气汤;若自汗时出,易于感冒,当重用黄芪,加防风、浮小麦;若脾虚湿盛,腹泻或便溏,腹胀纳呆,舌淡舌胖,边有齿痕,可酌加苡仁、炒扁豆、泽泻等,当归宜炒用;若兼见形寒肢冷,腹中隐痛,脉沉者,可酌加桂枝、干姜;若血虚较甚,面色咣白,唇舌色淡者,可加阿胶、紫河车粉(冲服);兼见心悸怔忡,少寐健忘者,可加柏子仁、合欢皮、夜交藤。

5。肾精不足证

症状:眩晕日久不愈,精神萎靡,腰酸膝软,少寐多梦,健忘,两目干涩,视力减退;或遗精滑泄,耳鸣齿摇;或颧红咽干,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或面色咣白,形寒肢冷,舌淡嫩,苔白,脉弱尺甚。

证机概要:肾精不足,髓海空虚,脑失所养。

治法:滋养肝肾,益精填髓。

代表方:左归丸加减。本方滋阴补肾,填精补髓,主治因肾精不足,髓海失养而导致的眩晕。

常用药:熟地、山萸肉、山药滋阴补肾;龟板、鹿角胶、紫河车滋肾助阳,益精填髓;杜仲、枸杞子、菟丝子补益肝肾;牛膝强肾益精。

若阴虚火旺,症见五心烦热,潮热颧红,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可加鳖甲、知母、黄柏、丹皮、地骨皮等;若肾失封藏固摄,遗精滑泄者,可酌加芡实、莲须、桑螵蛸、紫石英等;若兼失眠,多梦,健忘者,加阿胶、鸡子黄、酸枣仁、柏子仁等。

若阴损及阳,肾阳虚明显,表现为四肢不温,形寒怕冷,精神萎靡,舌淡脉沉者,或予右归丸,或酌配巴戟天、仙灵脾、肉桂。若兼见下肢浮肿,尿少等症,可加桂枝、茯苓、泽泻等;若兼见便溏,腹胀少食,可加白术、茯苓。

【预后转归】

眩晕多虚实互见,迁延反复,时作时止。眩晕发作时,积极治疗每可中止眩晕或减轻眩晕程度;迁延日久者,要积极寻找病因并治疗原发疾病,才能达到治疗目的。极少数病人治疗不当或不及时,有发为中风之虞。

【预防调护】

预防眩晕之发生,应避免和消除能导致眩晕发生的各种内外致病因素。要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保持心情舒畅,情绪稳定,防止七情内伤;注意劳逸结合,避免体力和脑力的过度劳累;饮食有节,防止暴饮暴食,少食肥甘醇厚及过咸伤肾之品,尽量戒烟戒酒。

【临证备要】

1。“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木旺,风气甚,则头目眩晕,故眩晕之病与肝关系最为密切。其病位虽主要在肝,但由于病人体质因素及病机演变的不同,可表现肝阳上亢、内风上旋,水不涵木、虚阳上扰,阴血不足、血虚生风,肝郁化火、火性炎上等不同的证候,因此,临证之时,当根据病机的异同择用平肝、柔肝、养肝、疏肝、清肝诸法。

2。警惕“眩晕乃中风之渐”。眩晕一证在临床较为多见,其病变以虚实夹杂为主,其中因肝肾阴亏,肝阳上亢而导致的眩晕最为常见,此型眩晕若肝阳暴亢,阳亢化风,可夹痰夹火,窜走经隧,病人可以出现眩晕头胀,面赤头痛,肢麻震颤,甚则昏倒等症状,当警惕有发生中风的可能。必须严密监测血压、神志、肢体肌力、感觉等方面的变化,以防病情突变。还应嘱咐病人忌恼怒急躁,忌肥甘醇酒,按时服药,控制血压,定期就诊,监测病情变化。

3。部分病人可配合手法治疗。部分眩晕病人西医诊断属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检查多发现有颈椎病的表现,临证除给予药物治疗外,还可以适当配合手法治疗,以缓解颈椎病的症状。还应嘱病人注意锻炼颈肩部肌肉,避免突然、剧烈地改变头部体位。避免高空作业。

【医案举隅】

李某,男,57岁,1961年4月17日初诊。

自1952年起头晕,如坐舟车,感觉周身环境转动,呕吐,血压低,耳鸣如蝉声,于1953~1957年均同样发作过,西医检查有内耳平衡失调,诊为梅尼埃综合征。近两个月来头昏头晕,不能久看书,稍久则头痛头晕加重,胃部不适,有欲吐之感,并摇晃欲倒,食纳减退,暖气,矢气多,大便正常,皮肤发痒,西医诊为荨麻疹,影响睡眠,噩梦多,小便稍频,有少许痰,有时脱肛,脉弦细无力,舌淡无苔。根据脉症,中医认为属中虚脾弱夹痰,兼心气不宁,治宜益中气,调脾胃,佐以宁心理痰,用补中益气汤加味。

炙黄芪四钱,党参三钱,柴胡八分,升麻八分,白术二钱,当归一钱五分,陈皮一钱五分,炙甘草一钱,茯苓二钱,炒远志一钱,法半夏一钱,生姜三片,大枣三枚。服五剂,隔天一剂。

5月12日二诊:诸症见轻,由于看报稍久,六天前严重失眠,大便有时燥,近日二便尚调,脉迟滑,舌正中心苔薄黄腻,似有食滞之象,仍拟前法。

原方黄芪改二钱,加枣仁二钱,焦山楂一钱。

5月31日三诊:服药后自觉见效,食欲及睡眠好转,二便调,精神佳,看书写字较前久些,小便正常,脉虚,舌正无苔。改心脾肝并调,予补中益气丸八两,每早服二钱,归脾丸八两,每晚服二钱,感冒时停服。

药后失眠、头晕消失。

按:本例初诊显系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导致气血亏虚之眩晕,治以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升阳举陷,调补脾胃;同时该患者脾失健运,痰浊中阻,有胃部不适,有欲吐之感,有少许痰等中虚脾弱夹痰之证,故合用二陈汤燥湿化痰。二诊似有食滞之象,减微温内塞之黄芪用量,加焦山楂消食导滞,同时合用枣仁宁心安神。三诊待食欲及睡眠好转之后,复用补中益气丸、归脾丸补气养血,健脾和胃,实乃“治病求本”之要义。

(高辉远等整理。蒲辅周医案。人民卫生出版社。1972)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