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囊全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智囊全集- 第14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败汉兵,直逼成都。

[评议]

分兵用其计,合兵用其锐。有分而胜者,钟会牵姜维于剑阁,而邓艾别由阴平道袭蜀是也;有合而胜者,吴夫差三万人为方阵,以势攻,晋人畏之是也。有分而败者,黥布为三军,欲以相救,或言兵在散地,偏败必皆走,布不听而败是也;有合而败者,兀术顺昌之战,兵集城下,太众,不能转动是也。

【译文】

越王勾践率军攻打吴国,越军驻扎江南,吴军在江北扎营。越王勾践把军队分为左、右两军外,又命亲信兵六千人为中军。

第二天两军交战,战至黄昏时,勾践命左军悄悄到上游五里处待命,再命右军同样不许出声渡江五里后待命。半夜时分,勾践命左、右军同时击鼓,一时杀声震天。吴兵听了后,害怕的说:“越兵分两路夹击我军。”于是吴军也分左右两路抗拒,越王勾践遂亲率中军悄悄渡河,攻击吴军主力,结果吴军大乱,终于大败。

晋朝大将桓温伐蜀汉时,有人提议要分为两军,从不同的道路同时向前推进,以分散汉兵的兵力。袁侨说:“现在我们孤军深入,应当集结所有兵力以取得战果,假如军分两路,有一路被蜀兵打败,那就大势已去了。”

桓温于是决定集中兵力进攻,命士兵丢弃烧饭用的餐具,只带着三天的干粮,表示只有战死没有退还的决心,终于大败蜀兵,直逼成都。

[评议译文]

战略上用分散兵力的策略,为的是用计谋出奇制胜;采集中兵力的策略,为的是增强打击的力量。

历史上有因分散兵力而获胜的事例,如锺会在剑阁牵制住姜维,邓艾另外率军由阴平道偷袭蜀国便是;也有分散兵力而失败的事例,如黥布分为三军,有人批评兵力分散,若有一军溃退,其余两军也会败逃。黥布不听,果真战败,就是一例;有合聚兵力失败的,如金兀术的顺昌之役,金兵结集城下,因为人数太多,以致无法灵活运动而失败,就是一例。

903、晁错
【原文】

匈奴数苦边。晁错上言兵事曰:“臣闻用兵临战,合刃之急有三:一曰得地形,二曰卒服习,三曰器用利。故兵法:‘器械不利,以其卒予敌也;卒不可用,以其将予敌也;将不知兵,以其主予敌也;君不择将,以其国予敌也。’四者兵之至要也。臣又闻以蛮夷攻蛮夷,是中国之形也。今匈奴地形技艺与中国异:上下山阪,出入溪涧,中国之马弗与也;险道倾仄,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与也;风雨罢劳,饥渴不困,中国之人弗与也;此匈奴之长技也,若夫平原易地,轻车突骑,则匈奴之众易挠乱也;劲弩长戟,射疏及远,长短相杂,游弩往来,什伍俱前,则匈奴之兵弗能当也;材官驺发,矢道同的,则匈奴之革笥木荐弗能支也;下马地斗,剑戟相接,去就相薄,则匈奴之足弗能给也。此中国之长技也。以此观之,匈奴之长技三,中国之长技五。帝王之道,出于万全,今降胡义渠来归者数千,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利兵,益以边郡之良骑;平地通道,则以轻车材官制之,两军相为表里,此万全之术也。”错又上言:“胡貉之人,其性耐寒;扬粤之人,其性耐暑。秦之戍卒,不耐水土,见行如往弃市,陈胜先倡,天下从之者,秦以威劫而行之之敝也。不如选常居者为室庐、具田器,以便为城堑丘邑,募民免罪拜爵,复其家,予衣廪。胡人入驱而能止所驱者,以其半予之,如是则邑里相救助,赴胡不避死,非以德上也。欲生亲戚而利其财也,此与东方之戍卒,不习地势而心畏胡者,功相万也。”上从其言,募民徙塞下。

[评]

万世制虏之策,无能出其范围。

【译文】

汉朝时匈奴屡次侵扰边境。晁错上书议论有关对敌作战的策略,他说:

“据臣所知,两军近距离的作战,最要注意的有三点:一是占得地利优势,二是士兵受过训练,习惯作战,三是武器精良。所以兵法上说:‘武器不精良,等于把士兵送给敌人;士兵不经过训练,不能用于作战,等于是把带兵的将领送给敌人;将领不懂用兵之道,等于是把国君送给敌人;国君不能慎选大将,等于是把国家送给敌人。这四种情形,是用兵作战时最要注意的。’臣认为用蛮夷之道攻击蛮夷,是中国应该采取的战略。今天匈奴的地理形势,战斗技巧和中国不同:上山下坡,渡河涉溪,中国的马比不上匈奴;在倾危的险道上,一面骑马一面射箭,中国的骑兵比不上匈奴;在风雨中长时间鏖战,在饥饿干渴中坚忍,中国的步兵比不上匈奴;这些都是匈奴兵的优点。如果在平原、平地,利用轻便的战车,骁勇的骑兵作战,那么匈奴兵就容易混淆方位;用劲弩、长戟,射向远处的敌阵,那么匈奴的弓箭就不能抵挡。再加以坚硬的甲衣、锋利的兵刃,长短兵器交杂作战,弓箭手来往穿梭,伺机攻击,士兵列阵向前推进,那么匈奴的军队就很难阻挡我们。将官突发信号,万箭攻向同一目标,那么匈奴防身的皮铠,木盾都不管用了;下马后用剑戟等武器作战,那么匈奴兵的两脚就无法使唤了;匈奴习惯骑战,不习惯步战。这些,都是中国兵的优势。

“就以上分析来看,匈奴战技的优势有三项,中国兵所占的优势有五项。古代帝王,要有万全的把握才敢发动战争。今天投降或前来归附的蛮人有好几千名,他们的战技专长和匈奴兵一样,如果陛下能赐给他们坚硬的盔甲,锐利的武器,再加上边境骁勇的骑兵,任命一位能深深了解他们习俗,安抚他们心理的明将。在险地作战,就用蛮兵抵挡,在平地作战,就用战车制敌,这两种策略交互运用,利用两个兵种的特长加以发挥,这就是赢得战争的万全之计。”

晁错又上书说:

“胡、貉地方的人能耐寒冷,扬、粤地方的人能耐暑热。秦国戍守边境的士卒,大多不能适应当地的水土气候,所以都把戍守边境看成前往死亡之地。陈胜首先高呼起义口号,天下人群起追随,这是秦朝靠武力统治天下的错误政策所带来的结果。

“所以陛下不如在边境建好房舍,提供耕田的农具,劝募百姓前往居住,利用地形修建城墙,挖深沟堑。愿意前来的百姓,有罪的可以免罪,无罪的可以封爵,再赐给他们衣服、食物,遇到胡人入境抢掠家畜,凡能阻止胡人掠夺的,主人就把一半的畜产送给他,再由政府补回主人的损失。如此一来,各乡里的百姓就能相互救助,有胡人犯边,也能不怕死的勇敢抵御。

他们会这么做,不是感恩皇上,而是为了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这和强迫百姓戍守边境,由于不熟习地理环境而产生畏惧胡人的心理,两者比较起来,功效相差万倍。”

汉文帝接受晁错的建议,便招募百姓迁徒到边境。

[评译]

后代论述戍守边境的策略,没有人能逾越这个范围。

904、范雎
【原文】

范雎说秦王曰:“以秦国之大,士卒之勇,以治诸侯,譬走韩卢而搏蹇兔也。而闭关十五年,不敢窥兵于山东者,是穰侯为秦不忠,而大王之计亦有所失也。”王跽曰:“愿闻失计。”雎曰:“夫穰侯越韩、魏而攻齐,非计也。今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则王之尺也。今夫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王必亲中国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楚、赵必皆附。楚、赵附,齐必惧矣,如是韩、魏因可虏也。”王曰:“善。”

【译文】

战国说客范雎对秦昭襄王说:“凭秦人的勇敢和强大的兵力来威服天下诸侯,就像驱使韩卢(古代有名的快狗)去追捕兔子一般。但十五年来秦国却紧闭函谷关,不敢向东发兵,就是因为相国穰侯的谋国不忠,再加上大王策略也有所错误。”

秦昭襄王说:“寡人很愿意听一听错误在哪里。”

范雎说:“穰侯率军越过韩、魏等国而去攻打齐国,这是不对的。大王应该采行‘远交近攻’的策略。那么能多扩张一寸土地,大王就多得一寸地;能多扩张一尺土地,大王就多拥有一尺地。今天韩、魏都位于中原,正当天下的枢纽,如果大王想称霸诸侯,就必须敦睦位居中原枢纽的大国,进而威胁楚、赵两国。如果楚、赵能亲附秦国,齐国必然会害怕而表示屈服,韩、魏自然可轻易取得。”

秦昭襄王说:“你说得很对。”

905、王朴
【原文】

周世宗时,拾遗王朴献《平边策》,略云:“攻取之道,从易者始。当今唯吴易图,东至海,南至江,可挠之地二千里。从少备处先挠之,备东则挠其西,备西则挠其东。彼奔走以救弊,则奔走之间,我可窥其虚实。避实击虚,所向无前,则江北诸州举矣。既得江北,用彼之民,扬我之兵,江南亦不难下也。江南下,而桂、广、岷、蜀,可飞书召之矣。吴,蜀既平,幽必望风而至,唯并为必死之寇,必须强兵力攻,然不足为边患也。”世宗奇之,未及试,其后宋兴,卒如其策。

【译文】

后周世宗时,拾遗王朴曾提出《平边策》,内容大意是:

攻占土地的基本原理,一定要从容易的地方着手。放眼天下,当今只有吴国容易攻占。它的土地辽阔,东到海,南至江,将近两千里。我们从吴国防备最薄弱的地方开始进攻,他们防备东方,我们就进攻西方,他们守备西方,我们就搅乱东方。他们一定会奔走救援,在奔救之间,我们就能看出他们的虚实、强弱,然后我们避开防卫坚固的地方,攻击武力薄弱的地方,这样一来一定战无不胜。那么长江北岸的各州,都将归我们所有。

取得江北之后,就利用江北的百姓,继续我们征讨江南的计划,那么江南也不难取得了。江南一旦到手,那么桂林、广东、四川、巴蜀等地,就只需传递一两封谕示文书便足以教他们投降。

吴、蜀既已平定,那么燕地一定闻风归附,只有河东,是拚死也不会归附的匪寇,必须要出动强大的兵力来攻取,但也不足以构成我国的边患。

周世宗对这个建议颇为赞赏,可惜还来不及照这策论去做就病死了。日后宋朝代之而起,宋主就是按照这计策实行的。

906、任瑰 唐太宗
【原文】

李渊兵发晋阳,入临汾,去霍邑五十余里。隋将宋老生帅精兵二万屯霍邑,大将军屈突通将骁骑数万屯河东以拒渊。诸将请先攻河东,任瑰说渊曰:“关中豪杰皆企踵以待义兵。瑰在冯翊积年,知其豪杰,请往谕之,必从风而靡。义师自梁山济河,指韩城,逼郃阳,萧造文吏,必望尘请服。然后鼓行而进,直据永丰。虽未得长安,关中固已定矣。”裴寂曰:“屈突通拥众据城,吾舍之而去,若进攻长安不克,退为河东所踵,腹背受敌,此危道也。”[边批:此亦常理。]李世民曰:“不然。兵贵神速,吾席累胜之威,抚归附之众,鼓行而西,长安之人,望风震骇,智不及谋,勇不及断,取之若振槁叶耳!若淹留时日,敝于坚城之下,彼得成谋修备以待;我坐费日月,众心离沮,则大事去矣!且关中蜂起之将,未有所属,不可不早怀也。屈突通自守虏耳,不足为虑。”会久雨,渊不能进,军中乏粮,刘文静请兵于始毕可汗,未返,或传突厥与刘武周乘虚袭晋阳,渊欲还救根本,世民曰:“今禾菽被野,何忧乏粮?老生轻躁,一战可擒。李密顾恋仓粟,未遑远略。武周与突厥外虽相附,内实相猜,武周虽远利太原,岂可近忘马邑?本兴大义,奋不顾身,以救苍生,当先入咸阳,号令天下;今遇小敌,遂已班师,恐从义之徒,一朝解体,还守太原一城之地,为贼尔,何以自全?”渊不听,世民将复入谏,会渊已寝,不得入,号哭于外,声闻帐中。渊召问之,世民曰:“今兵以义动,进战则克,退还则散;众散于前,敌乘于后,死亡无日,何得不悲。”渊乃悟曰:“兵已发,奈何?”世民曰:“右军严而未发,左军去亦未远,请自追之。”乃与建成分道夜进,追左军复还。已而太原运粮亦至。诱老生战,斩之,日已暮,无攻城具,将士肉薄而登,遂克霍邑。

[述评]

按,任瑰之策,即李密说杨玄感、魏思温说徐敬业者,特太宗用之而胜,二逆不用而败耳。

杨玄感之谋逆也,李密进三策曰:“天子远在辽海,公若长驱入蓟,直扼其喉,前有高丽,退无归路,不战而擒,此上计也;关中四塞,吾鼓行而西,经城勿攻,直取长安,收其豪杰,抚其士民,据险而守之,天子虽还,失其根本,可徐图也!若随近先向东都,以号令四方,但恐彼知固守,若攻之百日不克,援兵四至,非吾所知矣。”玄感曰:“不然,今百官家口,俱在东都,若先取之,足以动其心,且经城不拔,何以示威,公之下计,乃为上策。”密知计不行,退谓人曰:“楚公好反而不求胜,吾属为虏矣!”未几,玄感败。

徐敬业举兵,问计于军师魏思温。对曰:“公既以太后幽系天子,宜身自将兵,直趋洛阳、山东,韩、魏知公勤王,附者必众,天下指日定矣。”敬业曰:“不然,金陵负江,王气尚在,宜先并常、润为霸基,然后鼓行而北。”[边批:此谋反,非勤王也,何以服众?]思温曰:“郑、汴、徐、亳,世皆豪杰,不愿武后居上,蒸麦为饭,以待我师,奈何欲守金陵,投死地乎?”敬业不从,使敬猷屯淮阴,韦超屯都梁山,而自引兵击润州,下之。思温叹曰:“兵忌分,敬业不知席卷渡淮,率山东士先袭东都,吾知无能为矣!”

李密为玄感策何智,自为策又何愚也?思温之谋善矣,而敬业本谋,实不为勤王,奈何从之?李士实亦劝逆濠直捣南都,勿攻安庆,亦李、魏之故智,濠不听而败。

夫隋炀弑虐,则天篡统;二李举兵,犹曰有名。彼逆濠何为者哉?天不佑叛贼,即直捣南都,亦未见其必胜也。

按,宸濠兵起,声言直取南京,道经安庆。太守张文锦与守备杨锐等合谋,令军士鼓噪登城大骂,激怒逆濠,使顿兵挫锐于坚城之下,而守仁得成其功,虽天夺其魄,而文锦诸人之智亦足术也。

【译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