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火明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地火明夷- 第14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双方军官有不少都曾在对方军营待过,但现在势成水火,斗起来也毫不留情。符敦城虽然还有一些战船,但这些内河战船实在远不及东平水军能够出海作战的战船坚固厉害,水战失利后,乔员朗收缩阵线,进行城防战,万里云则有万余士兵抢渡成功,在滩头猛攻。他们到时,北军的攻势已经持续了两天两夜,符敦城这座名城亦有点岌岌可危,迟鲁军赶到时,甚至已有昌都军登上了城墙,正在与天水军进行白刃战了。幸好迟鲁来得及时,连口气都不曾喘一下便投入战场。昌都军攻势虽猛,但再衰三竭,本来见战势渐趋主动,符敦城马上就要被夺下,天水军也已快到油枯灯烬之地,谁知竟突然杀出意料之外的一支生力军,天水军的士气为之大振,此消彼长,昌都军的军心都一下低落,结果一番苦战,扑上城头的昌都军终于被击退。

这是六月十八日的事。郑司楚得到消息已是两天后了。几乎是同时,邓沧澜和胡继棠也得到了昌都军攻势受挫的消息。率领水军偏师的,正是傅雁书,船上还载着徐鸿渐所统昌都援军。这支部队人数虽然不是太多,却是精锐中的精锐,而且时间拿捏得极其准确,几乎与计划完全一致,可见这两人的能力确是不凡。但即使是这两人,加上昌都赶来的大军,最终仍是没能拿下符敦城,看来想要消灭南军的确不是一年半载的事了。不过这一次行动也并非全无战果,北军在符敦城外的大江南岸抢下了一块滩地,建起了一座据点。以此为据点,北军就可以进行长时间的围城战了。乔员朗也知道被北军站稳脚跟是个什么结果,屡次发兵想要夺还这块滩地。本来天水军的攻势有符敦城做后盾,要顺手得多,可是傅雁书的水军却似在江上扎下了根,以舷炮助攻,乔员朗付了数千士兵伤亡,仍然未能达到将北军赶下大江的目的。

时间过得很快,到了七月底,双方都已觉察到再这样打下去,两边都受不了如此消耗,于是不约而同地暂停战事。万里云既无法攻下符敦城,乔员朗同样无法把这个滩头堡拔除。虽然乔员朗有一个坚实的后盾,可万里云同样在与符敦城隔江相望的北岸建起了一座滩头堡,两堡隔江相望,再加上北军完全控制了符敦城北门外的江面,乔员朗只能对这根眼中钉忍了下来。接下来,便是双方进行休整,准备下一波较量。此战中,王离和陆明夷都立功甚巨,两人都晋升为辅尉。战后,王离被徐鸿渐提拔为副将,陆明夷成为冲锋弓队首将。

这是第一次符敦夺城战。虽然战事不明朗,但战局却给南北两方的军校出了个难题。这次战役究竟是谁胜了?表面上北军未能夺下符敦城,不能算胜,可南军一样不能清除北军,甚至让北军在自己眼皮底下扎下了根,检讨战果,到底哪边较为得利?说来说去,最终都觉得,还是以平局论为公允。

与符敦城的掀天战火相比,东平城的战事就显得不值一提了。虽然东平水军屡次前来挑战,但战事往往只是骚扰性质,只在江边水战,显然是为了牵制住五羊水军,不让他们趁机出海北上。一开始北军的螺舟还屡次进犯,但工部特别司此时也已开发出了深水雷。上一回五羊城海战,宣鸣雷吃过深水雷的苦头,因此工部特别司现在的首攻目标就是舷炮和深水雷。因为深水雷是在水雷的基础上改进,有了思路,比舷炮更为顺利,其间最大一个难关,居然是年纪小小的陈敏思攻克的。陈敏思年纪虽然不大,但自幼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陈虚心不喜欢研发战具,只喜欢开发民用器具,陈敏思却刚好相反,对战具兴趣极大,而心思亦不输给父亲,华士文和王真川对他亦赞不绝口,说后生可畏,华士文更是说将来这小师弟必定会超越其父亲,成为天下第一大匠。有了深水雷,而东平的船厂也已建成了两艘螺舟,这样南北水军的战具差距就拉近了许多,双方越发不敢爆发大规模水战了。水战与陆战不同,水军的训练比陆军更要复杂,而且水军伤兵生还的机会更少,两边都经不起太大的损失。现在战具已经接近,结果反而形成了暂时的休战状态。只是谁都知道,这仅仅是暂时的和平,身后必定都在加紧战具研发。一旦哪方主动进攻,就说明哪方的研发有了突破。等到了十月,天气转冷,已不利交战,而这时候水军北战队的战船重建已初具规模,五羊水军再想北上,长驱直入已不可能,于是东平城连骚扰战也停了下来。

共和二十三年,这多事的一年,就这样进了尾声。这一年里发生了太多的事,南北方隔江全面对峙,一时间谁也无力打破均势。然而,就算不是军人也知道,接下来的共和二十四年,必定将是一个战火纷飞,更为惨烈的年份。

第12章咫尺天涯

虽然战事仍在继续,但日子还得过。东平被搬迁一空,东阳城却一下多了许多人口,隔江相望的一正一副这两座城,地位无形中换了个位。共和二十三年十二月底,东阳城里张灯结彩,准备过年,而东平城因为军人占了大半,百业凋敝,则显得很是萧条。

不过过年到底是过年,这一天申士图和郑昭都抵达东平城,慰问前线将士。在申士图看来,七省联盟成立只不过半年多,就已把北军尽数驱逐过江,这就是一件极大的战果。这一次过来,主要是为劳军,二来也是让宣鸣雷和申芷馨这对新婚夫妇团聚一下。为迎接申士图和郑昭,余成功率水陆两军诸将前去迎接,在帅府召开宴会为申士图和郑昭洗尘。虽然未曾正式拜帅,但现在余成功已经基本上是大帅的身份了。作为南军的最高指挥官,回想起当初再造共和起事时自己还不免犹豫,余成功便有点想要自嘲。不过不管怎么说,现在的自己已经成为南军最强一支部队的统帅,这点排场已不能不讲。

作为南军后起名将中名声最响的郑司楚,自然列在诸将之首。这一次因夺取东平城之功,有功诸将都得到了晋升。晋升令中最令人瞻目的便是那些年轻一代将领,其中年景顺、宣鸣雷和谈晚同都成为都尉,和郑司楚成为平级军官,拜将已是指日可待。七天将下余四人,包括尚在南安城的高鹤翎和还留在符敦城的迟鲁,都成为校尉。这一次郑司楚虽然只是得到嘉奖,并没有晋升,但谁都知道那是因为余成功都只是个下将军,现在郑司楚已是五羊军中年轻将领军衔最高的一个,晋升令势必和余成功在一块儿下达,只消余成功晋升,郑司楚肯定就要晋升为将级军官。

虽然郑司楚自幼就盼望着能够在军中建功立业,但在短短几年里,经历被开革出伍,永不录用和马上就拜将的大起大落,他第一次没那么高兴。宴席上,申士图倒是谈笑风生,对诸将大加赞誉。

郑昭看着儿子慢慢地喝着酒,偶尔才和人说几句,不知他在想些什么。宴会已毕,诸将回营。郑司楚和父亲已有半年未见,便过去说些话。郑昭见他问起母亲之事时还专注,说到别的却总是心不在焉,诧道:“司楚,你好像不太开心?”

郑司楚愕道:“没有啊。”

“但你一直心不在焉,在想什么?”

郑司楚淡淡一笑道:“那是我这几天一直在和景顺他们商议邓帅的下一步举措。父亲,邓帅这招弃子战术实是太出乎我的意料。虽然得了东平城,但我们的战线也被拉长了,现在既要防东平战事,也要防他们偷袭五羊城。”

郑昭笑道:“这个你也不必太担心。五羊城里现在也在加紧征兵训练,很快就会有新兵补充,敌军远道而来,不会得手的。兵法上不是说,趋百里而……”

郑司楚顺口道:“趋百里而蹶上将。不过,父亲,后防一定要稳固,邓帅用兵如神,他们这一次兵力分毫无损,去年符敦城一战,若不是迟鲁赴援及时,只怕要不堪收拾。”

郑昭点了点头道:“不过现在符敦城的战事也稳定下来了。接下来你准备怎么办?”

郑司楚茫然道:“现在我实在猜不透北军会主攻哪里。符敦和东平,都有可能。以现在我军的兵力,固守一方尚且有余,但攻则不足。如果北军趁着我们在东平与他们隔江对峙,对符敦增兵猛攻,天水若有失,那就大势去矣。但如果再分兵援助符敦,说不定他们就趁东平空虚,主攻此处,一般要误了大事。”

没得东平时,一心想着的就是如何攻拔东平城,心不旁骛,也不用多想什么。但把东平城真个拿到手上,这座城却又成了块火炭,拿不得也丢不得。现在尚没有实力借此北进攻击,可是如果东平再丢了,却要成为兵败如山倒之势,苦心经营的防线尽被突破。郑昭虽然对兵法并不精通,但听郑司楚这般一说,也明白此中利害。他道:“那你准备怎么办?”

郑司楚道:“我想,去请姨父帮个忙。”

因为东平城已经成为最前线,所以这一次陈虚心夫妇也来了,工部特别司亦搬迁到了东平城。听郑司楚说要去见陈虚心,郑昭怔了怔,问道:“你要他再做人皮面具吗?”

郑司楚见父亲一猜即着,点头道:“正是。”

郑昭倒吸了一口凉气,低低道:“你是,想再去东阳城?”

郑司楚犹豫了一下,才道:“是。”

郑昭道:“岂有此理!此时你若渡江,岂不是自投罗网?司楚,你可不能如此不识轻重。”

郑司楚道:“危险自然也有,但这一次实是不得不去。父亲,在东阳城里有一个细作,已潜伏到了东平军中,但上月传来消息说有一个至关重要的情报,可是接头之人过江后出了乱子,一直没消息,我想自己过去接头。”

没想到郑司楚也用细作了!郑昭暗暗想着。当初那人一直不喜欢用细作,这一点郑司楚和他就大不一样。如果郑司楚亲身前去,接头成功的可能性自然会大得多,但郑昭也知道此一时,彼一时也。现在是战时,东阳城的防备肯定极为严密,进去还好说,但一旦走漏风声,后果不堪设想。只是郑昭知道郑司楚拿定了主意,就一定要去做,他道:“要接头也不用你自己去,派个精细的过江,岂不一样?”

郑司楚摇了摇头道:“这情报太重要了,实在不能如此轻率。而且这计划是余将军亲自制订,由我直接指挥,我还关照他除了那接头人,对任何人都不能轻信,现在就只有我自己去了。”

用间之道,郑昭亦是行家,这样子绝对的单线联系,正是用间的不二法门。他想了想,道:“真的有必要吗?”

“这关系到邓帅的下一步举措,若我们能抢到先机,就能打开僵局。”

郑昭又想了想,叹道:“如果真要去,谁也不能告诉,连余成功也别说。”

郑司楚见父亲这般说,笑了笑道:“是,我是有这个打算,所以想借口回五羊城探望一下母亲,自己一个人过江。只要有那人皮面具,就好办多了。”

“但你在哪儿落脚?若没有人接应,那可不好办。”

郑司楚淡淡一笑道:“父亲,您还记得东阳城的那位林先生吗?”

那乐痴林先生的事,郑昭也听郑司楚说起过。他道:“你想找他帮忙?”

“这林先生是个乐痴,爱才如命。我假说是五羊逃出来的难民,精擅笛技,他肯定会收留我的。到时就借这身份,打探到消息后马上回来,我想不会出什么乱子。”

郑昭想了想,摇头道:“不好。这法子太一厢情愿了,实不可行。万一他不信你呢?你就成了自投罗网。”

郑司楚道:“那还能有什么办法?”

郑昭犹豫了一下,叹道:“现在也没什么好办法。反正也不急在这两天,看看有没有机会,不要强求。”

他们正在说着,门外忽然响起了一阵喧哗。郑昭皱了皱眉,说道:“司楚,你先坐着,我去看看出什么事了。”

这房子本是蒋鼎新的宅第,余成功打扫干净了给申士图和郑昭暂住。郑昭走到门边,刚一拉开门,便听外面有个人高声道:“大人,我们真不是坏人,只是寻常百姓,您放我们走吧。”

这人嗓门极大,只怕是天生的,并不是有意大声说话。郑昭走了出去,却见大堂里正有一老一少两个人,说话的是个老人,身边则是个十五六岁的年轻人,一脸惊恐,却一声不吭。申士图坐在上首,正皱着眉听着,一见郑昭出来,忙道:“郑公。”

那老人一见郑昭,也不认得他,但听申士图叫他“郑公”,拱拱手道:“这位郑大人,我们真是好人啊。老头子命真苦,生了两个儿子,本想养儿防老,谁知是一对闷葫芦。哑巴就哑巴吧,好端端过日子,不招谁不惹谁,可老大还得病去了,老二还没长开,留在这儿真活不下了,您就放我们走吧。”说着还从怀里拿出一本户名册来要递给郑昭。这是共和国成立后推行的一项举措,对共和国里所有人都建立一份名册,以作身份证明。

郑昭接过户名册,被这老头子一顿聒噪,头都有点疼。他对申士图道:“士图兄,怎么了?”

申士图苦笑道:“这老丈本来留在城里没走,但今天早上他大儿子突然发病死了,他活不下去,要去投靠东阳城的有钱亲戚,只是封了江,过不去,他倒是胆子不小,父子两个搞了艘小船想划过去,被水军捉了,结果就吵着要来评理。郑兄,你现在有空,便有劳打发一下吧。”东平城被邓沧澜搬迁一空,当初还有些人不愿离开故居,可现在城中人越来越少,那些穷困之人生活越发艰难,因此这几天总有人想渡江去东阳城。现在南北虽然分裂,但两边都宣称“以民为本,以人为尚”,所以平民假如要前往对方地区,只消盘查后确定不是细作,双方都概不留难。

郑昭心道:“这事本来自有官员负责,但现在非常时期,余成功也没办法,正好推给士图兄了。”共和国人人平等,五羊城亦是一般,尤其是刚进城时出现了抢掠事件,所以军中经过一番整肃,就算捉到奸细也不能打不能骂。只是这么一来,余成功就得担当起太守之责了。不过余成功这人治军还算擅长,听审之类就是门外汉了,加上陪酒喝得头晕眼花,正想休息,就把这事推给了申士图,名义上也是尊重申太守。申士图本来便主管政务,办理这等事倒也不算什么,只是这老者出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