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之我为战神》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抗日之我为战神- 第107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而且大清洗给苏军带来的伤害,不仅仅是对高级指挥员的心理上。使得苏军在日常的训练上,也因为生怕被找借口清洗掉而出现了无过便是功等现象。这一点给苏军的战斗力带来的影响,尤其的严重。”

“去年我在访苏的时候,曾经参观过他们一些部队的演习。当时就感觉到如果战争真的爆发,按照他们当时训练方法,如果不尽快的进行调整,一旦到了战场上早晚是要出大问题的。”

“一个炮兵团从接到命令开始,居然二十四小时之内还完成不了集结、收拢。即便是赶到指定地点,没有六个小时也无法完成展开。各级部队进攻的组织,几乎是一团糟。那边的炮兵火力准备已经展开半个小时,这边步兵和坦克还没有完成进攻准备。”

“这如果是在抗联的话,我早就将他们一撸到底了。这样的能力别说当一个炮兵团长,就是当一个炮兵连长都不合格。而这样的人,却恰恰占据了他们中级军官,甚至高级军官中的很大一部分。”

“在进攻的时候,步炮协同、步坦协同、地空协同,出现的问题相当的多。坦克在进攻的时候,几乎得不到任何步兵的掩护。同样步兵进攻的时候,也得不到坦克的掩护。一支崇尚进攻的军队,在进攻发起战术运用上却是过于单一,只会在正面发起攻击。”

“除了正面死打硬拼之外,他们好像从来就没有研究过正面进攻、侧翼迂回的战术。防御的时候,不注意侧翼的掩护,甚至根本就没有侧翼掩护。如果在突破其防线的时候,将主要突击方向选择他们的侧翼,或是两军结合部,几乎一打一个准。”

“无线电联络落后不说,而且不注意使用密语,很多时候直接使用明码通讯。在作战之中过于依赖有线通信,无线电装备的数量严重不足。甚至有相当一部分的军官,看不懂旗语,听不懂号音。基层指挥员的素质低下,也是导致了其战场上的失利重要的一部分。”

“而且我研究苏德战争爆发到现在,苏军的整个作战经过的时候,发现他们有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他们绝大部分将领,不会组织防御作战,不会组织撤退。在遭遇到德军的进攻时,只知道不断的采取组织混乱的反突击,来迟滞德军的进攻速度。”

“在防御的时候,面对着德军装甲集群的进攻,整个防御阵地没有纵深、没有坚固的防御支撑点。这就造成了即便是组织防御,其所有的防御阵地,也被德军一突击破,然后被快速的合围。而不断发起的战术反击,却因为组织混乱,几乎鲜有成功的例子。”

“苏军眼下的失利,不单单是战略上的失败,更是战术上的失败。不知道防御,只知道一味的进攻。自己的战术运用,又极其的低劣。相当一部分指挥员的才干,根本无法承担自己所付的责任。”

“再加上最高领导人,不顾现实的瞎指挥。某些高级指挥员思想过于僵化,作战观念还停留在一战,甚至是苏俄内战时期的军事理论上。在这种情况之下,面对着经验丰富,战术、战略理论领先的对手,打败了不奇怪,打胜了反倒是才奇怪。”

“这种情况的出现,无疑与苏联的肃反几乎将有经验的各级指挥员,一网打尽有很大的关系。那些坐着火箭上来的新指挥员除了少数优秀者之外,大部分能力低下不说,不敢研究新的战法,只知道被动和死板的执行上级的命令。空有利器,却不知道怎么使用。”

“不过随着战争的进行,一批肃反之中被捕的经验丰富的苏军指挥员被释放,派到一线重新带兵作战。同时一批新秀,随着战争的发展逐渐的成熟起来。虽说要付出重大的代价,但是依靠着苏联地理上的优势,最终取得胜利还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而且以俄罗斯人坚韧,以及顽强的战斗意志来看,苏联守住莫斯科也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况且虽说眼下德军在维亚济马、布良斯克合围了苏军的八个集团军,看起来战果显赫,但是他们却失去了最为关键的时间。”

“最多再有一个月,莫斯科就要进入寒冷的冬天了。而眼下已经进入深秋苏联泥泞道路,也限制了德军机械化部队的运用。同时之前德军虽说取得了巨大的战果,但是其部队也伤亡惨重,作为主要突击手段的坦克损耗也相当的重。”

“而漫长的补给线,又制约了德军的战损补充能力,其突击能力已经下降到了一个危险的地步。师老兵疲,乃兵家大忌。只要不再防守莫斯科的时候,出现在维亚济马那样低级的失误,我认为苏军守住莫斯科基本上没有太大的问题。”

“最关键的这几个月虽然苏军不断在失败,但是一批年轻的将领已经脱颖而出,并迅速的成长起来。这些将领虽说在资历,远不如那些被肃反掉的老将。但是接受新鲜事物,以及对新式战法的接受和适应的能力,却是远远的超过那些老资格,还死抱着内战时期观点不放的将领。”

“不过这场战争整体来说,苏军要想真正的逆转目前不利的局面,重新夺回战争的主动权,还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等到这批苏军将领真正的成熟起来,能够挑起大梁来,苏德战场上的局面才会得到一个根本性的扭转。”

“但是在战争之中,成长的经历往往要伴随着巨大的代价。我相信在这场战争之中,苏联人会取得最后的胜利,但是这个成长也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在这场战争之中,苏联人注定要为他们的不成熟,付出一个天文数字大的伤亡代价。”

为两位老帅分析初步分析了一下苏德战场的局面杨震看着面前的两位老帅苦笑之后道:“大肃反打碎了苏军的大脑和脊椎。使得苏军对新式战略和战术的研究,整整被耽误了几年的时间。同时大清洗也使得苏军上下失去了整体的进取精神,上下都抱着无过便是功、报喜不报忧的观念。”

“而原来曾经领先世界的军事学说,一下子倒退了十几年。而我军在发展的历史上,也曾经同样经历过血的代价。多少优秀的干部,没有倒在战场上,却倒在了我们自己人的刀下。人头不是草,割掉了就长不出来了。”

“两位老首长,我希望等到我们建立自己的政权之后,那些发生在苏军身上的事情,不要再我们自己身上同样的上演了。当年发生在红军身上的悲剧,也不要在一次重新出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不能在自己重新制造悲剧了。”

第1475章为什么你们没有那些毛病

提起这些,杨震有些感慨的道:“在打通与中央的联络之后,为了弥补干部,尤其是政工干部不足的情况,我在向中央求援时候。之所以宁可定着某些方面的压力,也再三要求不要那些肃反专家,就是担心有些事情会重新上演。”

“我们这支部队来源之复杂,恐怕为我军历史上独一份。有战俘出身的各级干部,还有抗联出身的干部。而战俘出身的干部,又分为国军和我们自己人两大块。而抗联很多一部分干部都是山林队,也就是所谓的土匪出身。”

“就算是党领导下的抗联也因为形势的关系,一直长期独立在外,距离中央千里之遥,长期与中央失去联系。各级干部与关内的干部,在理论上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当时的情况,在某些人眼中恐怕是相当的不纯洁。”

“如果真的来那些肃反专家,按照过去的老一套来办,用不了多长时间我们这支部队就得彻底被自己给搞垮。我们现在的这些高级干部,又有几个能够过关的?恐怕包括我个人在内,都无法过关。老首长别忘了,我也是战俘出身。”

“我不反对肃反,肃清部队内部的敌特分子,这对部队的安全很重要。但是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将一切问题的解决都用肃反的名义进行,甚至捏造罪名不分敌我的乱杀一气。那样我们这支先天就有些不足的军队,将会遭受灭顶之灾。”

“苏联的大肃反真正的危害,不是单纯的杀掉多少究竟考验的高级指挥员。更大的伤害是打掉了苏军的灵魂,以及造成了军事理论的断层和新军事技术的更新。苏军眼下的战局,正是不分敌我肃反带来的严重危害。”

“我们没有苏军那样雄厚的底子,更没有那么多的军事院校。周边的形势,更是比苏联要严峻的多。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这么一点人才,如果再给肃反掉。那么别说发展了,恐怕连生存都很难。”

“今天在这里的是我最敬重的两位老首长,换了别人我可不敢说的这么明白。当着两位老首长,我也没有什么好隐瞒的。我今天说这些,只是希望有朝一日我们这支从苦难中走出的军队,千万不要在重蹈苏联今日的覆辙。”

“有些问题、有矛盾可以摆出来,不要动不动就上纲上线,因为不同意见打倒一大片。不要因为已经天下太平了,就自己人整自己人。更不好将不同的意见,动不动就搞到什么路线斗争上去。”

杨震这些话,说的很是有感而发。原来老抗联的政治工作基础,原本就远不如关内部队雄厚。各部队成分复杂,各级指挥员的背景也大不相同,很大一部分部队都是收编的山林队。

而杨震带领的战俘出身的那些老底子,更是组成异常的复杂。不仅分为国共两大派系,就连国军出身的战俘自己,也因为出身的部队不同,分为相当多的派系。这些人员来源和背景不同,相互极其不信任。

少数中央军出身的人,看不起杂牌军出身的。同样杂牌军出身的人,对中央军出身的人也是异常的防范。自己内部都相互不信任,更何谈与共军战俘相处融洽。之所以在突出日军细菌战基地之后,没有就地溃散。

除了当时的形势,让这些人要想活下来只能牢牢的抱在一起之外。恐怕就是杨震这个将他们拯救出来的带头人,在拯救行动之中表现出来的声望。当时可以说,如果杨震牺牲,那么那支装备残缺、士气涣散,连必要的生存条件都没有的孤军存在的时间,不会超过三天。

在最早与抗联四军残部合并之后,因为原本抗联的政治工作,相对关内那些经历过严格考验的老红军出身的部队就比较弱,组织也不像关内部队那么严密。再加上在开始阶段,抗联人员数量过少,其中的政工干部的数量更少。

同时抗联也缺乏关内部队,那种长期形成的政治工作传统和工作方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政治工作并未得到太大的改善。全靠杨震和郭邴勋两个真正的带头人,一点点的苦心经营才维持下来。很多事情,都是靠着杨震自身的威望硬生生的压制下来的。

为了一点点的改变这支部队,将其真正的建设成为一支像红军一样,拥有拖不跨、打不烂的钢铁一样战斗意志的铁军。在缺乏合格政工干部的情况之下,杨震这个军事干部,可谓是煞费苦心。其难度并不比后世解放战争时期,改造那些起义部队容易。

直到与关内打通了联系,中央从关内老部队抽调了大批的经过考验的政工人员,以及随着形势的变化,更多的抗联部队合并进来,情况才从根本上改变。这支部队,才真正的脱胎换骨。

如果当初中央抽调来的人员,真有那么一两位的肃反专家。来到东北为了纯洁所谓的部队,大开杀戒乱杀一气的话。别说那些前国军战俘,就是饱受路线斗争之苦,也经历过类似事件的抗联老干部都恐怕无法接受。

到时候别说那些肃反专家,就是杨震自己恐怕都拢不住部队的人心。这人心一旦乱了,再想收拾就难了。毕竟当时的抗联,不是苏区时候的红军。周边的形势,也远比当初的红军所面对的,要恶劣的多。内外压力同时压过来,这军心恐怕想不乱都难。

那位三路军前总指挥,吉东军区副司令员在兼任三分区司令员的时候,搞出的那一手,在短短的时间之内,几乎将一个军分区都给搞垮。逼得杨震不得不采取突然袭击的办法,将他强行送上飞机送往延安。

这位老兄在肃反方面不过是依葫芦画瓢,连半瓢水都算不上的水平,都惹出这么大事端。要是那些拿着放大镜找毛病的肃反专家来了,这造成的后果又岂会了得?正在发育期,又是孤悬敌后,原本政治工作就比较薄弱的抗联,是无论如何也承受这种折腾的。

杨震这番话说完,当年也经历过苏区肃反,往事如历历在目的两位老帅,却是不约而同的沉默了。对于杨震的感慨,他们没有办法回答。当年很多事情,到现在依旧是一个不能揭开的疮疤和忌讳。

不过两位老帅都没有搞明白眼前这位年轻将领,最后的一段话是什么意思。现在军内早就已经不在像红军时期,搞的那么紧张了。也经常有一些政治斗争,但是像那个时候那种大肃反却是已经没有再搞过了。他现在提出来这些,是不是有些过于杞人忧天了?

只是虽说没有搞明白杨震的最后一番话,真实意图究竟是什么,毕竟两位老帅没有杨震那种深远的预见性,还看不到那么远的问题。但是很明显两位老帅,都不想将这个有些敏感的话题继续下去。

司令员看着杨震,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决定将话题错开道:“杨震同志,我有一个问题一直不是很明白。要说底子弱,你们的底子要比苏联红军差的多。要说各级指挥员的资历,你们恐怕更浅。可你们的干部,我可没有看出来有苏军这样的毛病。”

“当然当年红军时期,也有过年轻干部提拔快的事情。但是你们现在的情况,与当年红军时期是两码回事。你们不仅与当年的红军反围剿战斗时候,所面对的敌人和形势不同。而且整个作战的模式,也有很大的不同。”

“当年红军反围剿作战,不过是步兵加上少量的炮兵。即便是对手中装备最好的国民党中央军,炮兵和航空兵的数量、质量也远远无法与日军相比。当然你们与当年基本上清一色步兵的红军也无法相比,不仅有了坦克、大炮,还有了自己的规模不小的航空兵。”

“我现在很想知道,你们的这些干部在战场上的指挥能力是怎么培养的。要说苏军的那些将领,都是火箭式的提拔,你们的各级指挥员的提拔速度也不慢。他们是火箭式的提拔,你们也可以说是坐飞机上来的。”

“就说你们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