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大民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穿越之大民国- 第20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私下里各方反复沟通,美英不知道给了多少许诺,最后何应钦表态,中国在1945年,结束对日战争后,三个月内即发动对德国的作战。但是英美始终没有对登陆欧洲大陆做表态。

美国实在是害怕了地面作战了,在澳大利亚的上百万伤亡,已经让他们头痛不已了。日军的顽强让他们十分无奈,现在想一想又要和已经占据了整个欧洲的,更强大的德军死拼,美国人就感到一阵阵绝望。美国历史上的伤亡加起来,也不及这次在澳大利亚的伤亡,尽管她的对手比他伤亡更惨重,并且局势持续的对他们有利起来。战争初始,美军对日军的伤亡比例连一比一都达不到,接着终于拉到了一比一,现在则已经可以用一个美军的生命换取三个以上的日军了。可是美国人却撑不住了,他们实在不想这么消耗下去了,为了英国的澳洲跟日本死磕,实在是不划算。

同时澳大利亚的教训,让他们懂得,假使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解放了澳洲,那么要完全赢得这场战争,势必要攻到日本本土,那时候日本人的反抗将更加疯狂,那么就不是死一百万美军的程度了,两百万,五百万还是一千万?美国人伤不起。所以现在他们把攻占日本本土的希望,完全放在了中国的身上,指望中国庞大的热力资源,来耗死日本。

英国人也是这种心思,他们也不想死自己人,尽管殖民地的阿三部队他们不心疼,可是整天想着非暴力就能**的阿三们,实在是没有心思向英国国王效忠。阿三本来就没什么战斗力,历史上被多少民族统治后,好战的基因已经完全的退化了,不说他们**后,跟邻国的战争就不怎么样,更不用说现在作为奴才能有多少战斗力了。而且英国人也担心,印度会趁着战争**,更不敢放心的武装印度人。

所以英国把包围缅甸、印度等的希望也放在了中国人身上,尽管他们十分不放心,惧怕中国人的强大,可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他们还是认为中国人出兵对他们最有利。

于是臭味相投的两个西方老大国,在这件事上联合一致,威逼不成,就利诱。获得了中国人的承诺后,他们也就是算是达成了目的了,这次会议之后怎么开他们就已经不太看重了。

有了中国的表态后,苏联尽管还是不满意,没能得到英美立刻出兵登陆的结果,但是聊胜于无吧,中国人打德国对他们来说也是利好,只是不知道他们撑不撑得到那个时候了。就算是撑到了那个时候,苏联人担心,俄罗斯民族的鲜血也已经流干了。

之后的会议内容是,美英两国提议的战后成立一个新的国际组织,用来处理一切国际事务,通过和平谈判和调节的方式来处理国际间的矛盾,避免一战二战这样的惨剧再次降临人间。这个组织就是大名鼎鼎的联合国了,可是作用吗,其实远没有建立他时设想的那么好,因为后世带头破坏的就是美国这个发起国了。

成立联合国的提议被一致通过,因为这些国家将来就是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享有很大的权力,且不管战局如何,能事先瓜分权力这种好事都是期盼已久的。当然这联合国是要战后,才能成为真正的权力机构,所以也是把这些国家绑在了一起,逼迫他们不得不抵抗到底。联合国的常任就像是一个香饵一样,告诉大家,看吧,打赢后的的前景如此美妙,大家都嗨起来玩命吧!

宋子文取代何应钦,代表中国签署了联合国宪章,然后又出息了联合国成立后的第一次会议。这次会议决议,敦促德意日三国无条件投降,与会各国均不得与三国单独媾和。

这个决议,大概算是唯一能让赵书礼满意的了,这意味着,美英不会单独跟日本秘密谈判了,也绝了日本跟英美妥协,跟中国死战到底的决心。让赵书礼可以放心的揍他了,而不用害怕世界局势在发生变故,历史上不是没有这种先例,当年腓烈特大帝在英国人的支持下,跟法国、俄国、奥地利等国作战,几乎要被打的亡国了,俄国人新皇帝即位,突然宣布俄国跟普鲁士媾和,并且加入了腓烈特大帝一边,让战局戏剧般的扭转了。

西方人重利益,谁知道英美为了利益会做出什么丧德的举动呢。

经过一个多月,华盛顿会议结束。

而北半球也完全进入了冬季,虽然战争还在继续,但是局部算是消停了下来。

四百一十九节恐怖法西斯

冬季终结了德军对苏联的攻击,苏联人又撑过了一年,其实在过去的这一年中,苏德战场的战争并不激烈,德国人显然在调整,而苏联人则是为了缓一口气,双方各取所需,都没有不识相的玩命。

但是总体形势对于苏联来说仍然极为不利,他们损失了三大城市,损失了南方的工业区,损失了乌克兰粮仓,损失了巴库的石油,而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也在沦陷区,他们的战争潜力几乎被德军完全摧毁。现在完全靠着英美两国,经中亚铁路向他们提供补给,才能撑下去。这也幸亏,当年为了跟新疆贸易,苏联人专门在中央地区修建了不少铁路,在加上战时临时修建的通过伊朗到达海湾连和接印度的铁路,现在满足苏联的补给要求还是没问题的。

而且塞北也提供了部分援助,苏联人在失去了西部人力后,又因为恩琴复辟俄罗斯帝国而失去了东部西伯利亚的资源,他们的工厂还遭到了德国空军的持续轰炸,就算是没有德国轰炸,他们的工厂也将没能力生产了。于是原本从西部迁移到这里的大量工业企业,不得不再次迁移,这次迁移的目标是塞北控制下的赤塔等贝加尔地区。

尽管苏联人也知道这些地方恐怕以后要不回来了,但是他们实在是没地方搬迁自己的工厂了,真应了那句话,苏联虽大但是已经没有了后退之地,过去还能说后面就是莫斯科。现在只能说后面就是乌拉尔山了。

这些工厂搬迁到了贝加尔地区后,不再是作为苏联的工厂,而是被塞北企业家收购,收购的资金又换成军工产品。通过塞北跟恩琴协商,通过西伯利亚铁路运输到苏联前线去。苏联人现在完全就是像卖血,明知道不能长久,可是不得不借此喘息。一个原本强大的敌国,沦落到如此地步,恐怕会让很多人为之伤心的。

但是更加让人伤心的恐怕是苏联沦陷区的遭遇了。

过去的一年中国,苏联占领区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摧残。

希特勒召回了曼施坦因、隆美尔、古德里安的将领后,给他们委任了闲职后弃之不用。因为他始终不能放心这些德国国防军将领。在希特勒的崛起过程中,国防军始终扮演了一个令他恐怖的角色。当年发动政变,遭到国防军镇压,在国防军的压力下。不得不自断一臂,将纳粹的冲锋队清洗掉。而上台也是费劲了力气,拉拢了国防军中的高层,得到了国防军的支持才得以成功。

可是国防军中的将领们,却始终不是很买他的账。终于希特勒上台几年后。羽翼丰满,尤其是二战爆发后,在他的命令下,国防军取得了空前的胜利。可也更加让希特勒不安。在苏联战场上,他就解职了不少军官。现在大局已定。他不在需要曼施坦因这样的有能力,但是却有自己**思想。对他推行那套法西斯不以为然的军官了。

更加重要的是,国防军一日不被纳粹牢牢控制,他就一日不得安心。于是借在苏联取得巨大胜利,从而德国在欧洲大陆取得辉煌胜利后,希特勒利用他取得的巨大威望开始对国防军动手了。一开始还只是撤换高级将领,对此国防军早习以为常了,因为战争中希特勒常这么干,反正最后他还得请他们回来主持大局,因为国防军的高层始终看不上纳粹的能力,认为纳粹没有统治军队的能力。

可是他们错了,希特勒这次是玩真的,战争锻炼了一大批德**官,使他们成为耀眼的星星。可是战争也为希特勒锻炼出了一只可以完全放心的军队,那就是党卫军,完全听从他一个人的他们党的军队。希特勒大肆抽调国防军军官,然后补充以党卫军军官,在苏联前线的德军主力部队,在一年中几乎完全被党卫军渗透了。这时候国防军高层想反悔也来不及了,希特勒的如日中天,让他们没能力反抗,只能通过暗杀,可是也失败了再失败,反而是给了希特勒以清洗他们的借口而已。

一年时间希特勒控制了国防军,但是他还是不罢休,接下来他让所有的国防军士兵宣誓效忠于他,效忠于纳粹,要把国防军改成党卫军的编制。这时候军中的反对意见才开始大了起来,大量中层军官提出异议,认为把国家的军队当成某一个组织的军队完全是不合适的,也不符合宪法。

最后又是希特勒妥协了,看似国防军取得了胜利,可实际上是,国防军中高层已经完全是纳粹人士了,国防军已经完全丧失了**性,这最后的反抗,其实也是落幕前的挽歌罢了。

争夺控制军队,这就是为什么一年时间,德军没有对苏军展开毁灭性打击的原因。

没对苏军展开打击,不意味着,德国人对苏联人不作为。在后方,过去曼施坦因要来了极大的权力,统合了苏联占领区内的一切军政权力,推行了怀柔的政策,当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拉拢了一大批精英分子,组建了占领区的伪政府。可是曼施坦因被调回国当了参谋长后,他的职位被希特勒放心的希姆莱取代了。

这丫是个典型的种族主义分子,德意志民族至高无上的观念让他跟希特勒很相似,也很受希特勒的信任,所以才把不放心曼施坦因主掌的巨大权力,交给了他来掌控。希姆莱再次成了苏联沦陷区的皇帝,他再次推行他几年前推行的政策。除了对乌克兰、白俄罗斯伪政府保持外,俄罗斯境内苏联领土上一切俄罗斯人建立的整府全部取缔,改为德意志直接统治。

同时开始了对苏联境内的资源、人力的整合,所有人都必须劳动,强制劳动,但却连基本的食物都得不到,俄罗斯经过了一个伟大的敌国时期,强盛的苏联时期后,现在又回到了奴隶制时期,后人把这个时期比作蒙古人统治时期,可实际上有过之而无不及。

有压迫就有反抗,游击队四处活动,人们纷纷自发组织起来,捣毁工厂,破坏矿井,炸掉道路桥梁,钻进森林里跟德国占领军周旋。希姆莱可不会为这些妥协,调集了大量的完全被洗礼的党卫军部队,在那些从纳粹思想中成长起来的年轻种族主义士兵血腥杀戮中,俄罗斯大地在哭泣。

残忍的强制劳动,冷酷的镇压反抗,稍有反抗就面临着年轻的党卫军部队的屠杀。苏联沦陷区人口急剧减少,反抗却越来越激烈。激烈的反抗迎来的又是更惨烈的屠戮,一个死循环持续了一年多,而占领区人口减少了一成。

德军的恐怖行为传到塞北后,赵书礼叹了一声,然后对手下道:“德国人完了,胜负有时候不光关乎武力,也关乎人心啊。”………………………

四百二十节缅北大反攻

穿越之大民国四百二十节缅北大反攻…赵书礼其实心里已经下定了对德用兵的决心,但是却还不是时候,不仅仅是因为还没解决掉日本人,更重要的是德国人是一张好牌,不到关键时刻怎么能动用呢。

塞北现在要做的,第一是尽快解决国内的日军,江苏方向已经拿下了整个苏北,接下来就要一鼓作气进兵南京了,但是更重要的方向其实是武汉方向。南京重要在于政治意义,而武汉更有战略意义,湖北九省通衢,武汉当之无愧的是天下交通枢纽,起码是南方交通重镇,占领了这里,南可以进攻湖广,西可以进入蜀中,东更是可以顺江而下,席卷整个长江下游。

而且相比南京,塞北军分析,武汉更容易攻克。南京本来就是一座坚固的要塞,四周环山饶水,当年太平军占领这里后,湘军围困多年始终难以攻克就是因为地利的缘故,现在的南京比之当年更容易攻克,因为蒋价石在的时候,就修建了大量的防御工事,目的是为了防范日本人的,工事的质量也不用怀疑,那些防御工事是在德国顾问的主持下修建的。而日军到了这里后,更加固这些工事。最最困难的是,要打南京就要过江,百万雄师过大江虽然威武,但是也要看看对手是谁,是蒋军自然可以嚣张下,现在面对的是死硬的日军,而且日军还拥有绝对的海军优势,不付出巨大的伤亡那只军队也休想过江,而伤亡恰恰是赵书礼最不愿意看到的。

而武汉则相对容易一些。武汉三镇跨江相对,即便不容易过江,也很容易占领汉口。只要进了武汉市区,要拿下整个武汉相对就简单了。因为面对的将不再是一个整体。更重要的是,武汉这座城市本身并不算太险要,武汉依仗的更多是周边的天险,武汉会战的时候,蒋价石提出守武汉而不战于武汉,也正是有这方面的考量。而武汉周边的天险,除了江防要塞外,最大的屏障无非是北方的大别山。但此时大别山区已经被塞北军拿下。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武汉在南京上游,占领武汉后,顺江而下。更有地利。各种权衡之下,塞北军于是制定下了先武汉而后南京的战略。

武汉的冬季也是很冷的,但是却不至于影响到作战,起码不会像苏联或者黑龙江的冬天那样,直接可以让武器装备失效。十二月中旬。塞北军已经在武汉附近聚集了上百万的主攻兵力,大量的物资沿着刚刚修复的京汉铁路南下,不停的运往这个地区。

而对面的日军人数只有十万人不到,而且基本上交通运输已经处于被切断的地步。南方的九江,以及塞北军沿江建立的许多火力网。基本上也能切断长江航运。在兵力、物力方面,塞北军占据了绝大优势。唯一的困难就是日军屏障的地利天险,还有日本人的顽固了。

塞北军进攻武汉的行动,不可能不让蒋价石动容,但是他有办法阻止吗,告诉塞北军你们别打了,留着等日本人自己投降吗,还是告诉赵书礼,你歇会让哥哥来,这都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眼睁睁看着塞北军攻陷武汉,也绝不是蒋价石愿意看到的,塞北军已经收复了河南河北,山东山西,还有东三省,在北方还占了苏联的大片领土,现在又南下到了长江流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