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魅影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小村魅影三- 第2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小伙子的态度一下子好了许多:“你们找我姐姐有什么事情吗?”

“小伙,要不这样吧!你领我们到你家去。”

“这样吧!你们在这里等一会,我回去叫我姐姐。”

小伙子一边说,一边从货架上拿出一把锁,他要锁门。

李云帆和张鹏退出小卖部。

小伙子锁上门,朝停在小卖部前面的吉普车,然后飞也似地跑了。

二十几分钟以后,小伙领着一个女孩子来了,这个女孩子的年龄在二十岁左右,长的非常秀气,皮肤白白的,身材也非常好。

女孩子打量了一下吉普车和李云帆,然后道:“你们找我有什么事情吗?”

“你就是侯一萍吗?”

“我就是侯一萍。”

“我们从大旺集小学来,想找你了解一点情况。”

侯一萍一边开门锁,一边对小伙子说:“一凡,你回家吃饭去吧!一会儿来换姐。”侯一萍大概知道李云帆来找她的目的。李云帆提大旺集小学,也有暗示的意思,他们和侯一萍探讨的问题,她的弟弟是不宜在场的。

曹宜黄之所以犯错误,除了自身的思想品质有问题以外,恐怕还和侯一萍的姿色有关系。从侯一萍的身上,李云帆能看到侯一萍过去的影子。五年前的侯一萍正值发育阶段,所有女性的特征都显现出来了,加上十三四岁的女孩子涉世不深,幼稚简单,曹宜黄将罪恶的魔爪伸向了年幼无知的侯一萍。

侯一萍将两个人引进小卖部,她在进入小卖部之前,扫了一眼门两旁。大队部的门口站着一个人,此人正在伸懒腰,应该是值班的人起床了。

侯一萍走到李云帆的跟前:“我们找一个地方说话,这里可能有人来打扰。”侯一萍也是一个非常谨慎的人。小卖部毕竟是卖东西的地方,谈话是不适合在这里进行的。

李云帆和张鹏走出小卖部。

侯一萍以最快的速度锁上门,然后领着李云帆和张鹏离开了小卖部。

在大队部的后面有一片杨树林,侯一萍将两个领进了杨树林。

从侯一萍的反应和谨慎程度来看,曹宜黄和侯一萍之间的事情应该是真的,李云帆只要弄清楚曹宜黄六月三十号的晚上在什么地方就算完成任务了。

“同志,你们是——”

“我们是地区公安局的。”

“你们来找我到底有什么事情吗?”

“我们正在经手一个案子,一九六九年六月三十号,谢家庄夫妻双双被杀,这个案子,你知道吗?”

“我知道。”

第四十六章 自食其果

“案子发生在六月三十日子夜十二点左右,我们怀疑一个人和这个案子有关联。”

“你们怀疑谁?”

“大旺集小学的代课教师曹宜黄。”

“曹宜黄?”

“对,他先说案发当晚在别人家打麻将,后来又说去了地区医院。”李云帆不想把话说的太直接,点到为止就行了。”

“曹宜黄没有说错,一九六九年六月三十号,他确实在地区医院。”

“他是什么时候离开医院的呢?”

“十点半钟左右。”

从地区到大旺集,骑自行车需要三个小时,如果快一点的话,得两个半小时。

“你们为什么不往深处问呢?”

“我们不想伤害你,除非你愿意跟我们说。”

“当时,我什么都不懂,等我懂一些事情的时候,已经怀孕了,曹宜黄慌了,一边把我弄到地区医院去做人流,一边想办法弄钱,我爹本来是想告他的,可曹宜黄跪在地上苦苦哀求,说如果让学校知道这件事情,他的饭碗就砸了,他还答应给我爹一笔钱,我爹怕这件事情捅出去对我将来不好,就答应了。”

“曹宜黄给你爹多少钱?”

“四百块钱。”

“曹宜黄除了和你,有没有打别的女孩子的主意。”

“没有,我读书迟,在班上,我年龄最大。”

“你结过婚了吗?”

“还没有,这件事情,请你们不要跟旁人说。”

“你放心,我们绝不会说出去,但我们得告诉你,像曹宜黄这样的人,是不宜留在教师队伍里了。”

李云帆信守了他对侯一萍的承诺。关于侯一萍的过去,除了她的父母和曹宜黄,没有人知道。

两个月以后,曹宜黄被清理出教室队伍。褚科长也受到行政记大过处分,他人事科科长的职务也随之划上了休止符。这是后来的事情,笔者在这里提前说一下。

事实证明,曹宜黄和“6。30凶杀案”没有任何关系。

在李云帆的笔记本上,还有两个人:杨二顺和龚元江。

三月三号上午八点半钟,郑峰一行五人回到了谢家庄。

回到谢家以后,郑峰等人来不及补觉,立即投入到寻找新线索的工作中去了。

郑峰决定先从杨二顺开始,杨二顺和杨大顺是兄弟,招娣说,他经常往哥哥杨大顺家跑,而杨大顺又是谢家财的邻居,杨家和谢家只有一墙之隔——应该是两墙之隔,杨大顺夫妻俩对谢家的情况应该能知道一点——至少是比其他人家知道的多一些;根据案发现场的勘查记录和验尸报告,凶手至少是两个人。

在攀比文化和挤压文化的双重作用下,邻里是攀比文化和挤压文化的直接对象,光宗耀祖,光耀门楣,不就是和邻居比门楣吗!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邻居首当其冲,比的不就是生活在自己周围的人吗?兄弟姐妹之后,就是邻居。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会和一些看不见,挨不着的人攀比的。

谢家的日子过的这么红火,钱多的到处往外借,人比人,气死人,于是,杨家人心生嫉恨,又垂涎于谢家的钱财。

第四十七章 一鸣说话

招娣发现父母遇害之后,为什么不去叫杨大顺家的门呢?可不可以这样理解招娣的行为呢?在招娣的印象中,谢永国家和自己家的关系似乎比杨大顺家和自己的关系更近一些。

三月二号的下午,招娣和外公外婆到谢家庄以外,杨大顺夫妻俩挽留祖孙三人在杨家吃了晚茶,热情似乎过了头。

还有,在原始档案里面,明明白白地写着:案发当时,谢永国的老婆分明听到了招娣的声音,而杨大顺夫妻俩却一点声音都没有听见,这里面,会不会有什么蹊跷呢?

唯一说不通的是谢家财家的那条狼狗,如果凶手是杨大顺等人的话,他是用不着毒死阿旺的,他和谢家是近邻,和阿旺应该是非常熟悉的。

卞一鸣则大胆断言——这是同志们接手此案以来,卞一鸣第一次发表自己的看法,毒死阿旺的人极有可能是谢家的熟人,此人有意毒死阿旺,其目的就是将刑侦人员引向歧途,这样一来,刑侦人员就会认为凶手肯定是生人,因为,只有生人,阿旺才会叫唤。

卞一鸣的话,让郑峰陷入沉思,郑峰和李云帆欣赏卞一鸣的地方有三点,一是记性特别好,二是经常会有一些奇思妙想,三是他的思维有时候是逆向思维。凶手也会用逆向思维,如果刑侦人员总是按照常规思考问题,那么,就会步入凶手设计好的误区。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郑峰看来,不管杨大顺是不是“6。30凶杀案”的凶手,卞一鸣的逆向思维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卞一鸣的逆向思维是有理论和事实做支撑的:谢家财家的狗是狼狗,狼狗不同于一般的草狗——或者叫土狗,狼狗是最有灵性的,如果是品种优良的狗,生人的食物是不会吃的。

郑峰和李云帆认同卞一鸣的说法。

段安平和刘长松也认同卞一鸣的说法,他们说,谢家财家的阿旺是一只品质优良的狼狗,它全身漆黑,没有一根杂毛。

谢永国说,在谢家庄,还有一户人家有一条和阿旺一样品种的狗,这户人家是杨德荣家。杨德荣在建国砖瓦厂当副厂长,建国砖瓦厂就是我们在前面提到的那个砖瓦厂。杨德荣和谢家财的狗是同一窝狗,是他们从谢家集供销社抱来的——供销社有一条看门的雌性狼狗。

谢永国终于想起来了,在他的印象中,谢家财家的阿旺是从来不吃生人的东西的,为了证实自己的说法,谢永国领郑峰一行到杨德荣家,对杨德荣家的狼狗阿仔做了一次试验,试验的结果是,阿仔始终没有吃谢永国扔给它的鸡大腿,最后,谢永国建鸡腿交给了谢德荣,结果怎么样呢?答案是肯定的,阿仔毫不犹豫地把鸡大腿放进了嘴里。

“刘长松,你们是不是也想过这个问题呢?”

“郑局长,您怎么会问这个问题?”

“你们调查周银锁,难道不是出于这种考虑吗?”

第四十八章 妄言谬语

“我们没有想这么深,在没有任何头绪的情况下,我们只有在这条线索上试试看。”刘长松道。

“照这么说,当年,我们调查周银锁,刑侦思路是对的。”解平道。

于是,郑峰和李云帆去找了谢永国。

不找不知道,一找吓一跳,原来,杨大顺和谢家财曾经有过积怨,这是杨大顺在和谢永国喝酒的时候说的,杨大顺曾经吃过谢家财一次暗亏,当时,谢永国只当是杨大顺说了醉话,就没有放在心上,谢永国之所以没有把杨大顺的话当一回事,是因为杨、谢两家的关系,从表面上看没有任何问题,再加上那谢家财夫妻俩带人一向宽厚,就把杨大顺的话当成了妄言谬语。经郑峰点拨启发,谢永国才想起这件事情来。

郑峰等人和谢永国的谈话是在谢永国家,地点是谢永国定的,连时间都是谢永国定的,三月三号晚上,九点钟左右,郑峰和李云帆、王萍三个人潜入谢永国家的院门。谢永国为三个人留了院门。

按照谢永国的要求,郑峰等人务必在杨大顺家熄灯以后才能到他家去。

谢永国的行为有些怪异,在郑峰和李云帆看来,不是谢永国怕得罪杨家人,就是他掌握了比较重要的情况。郑峰希望是后者。

三月三号的晚上,杨二顺在哥哥家喝酒,一直喝到八点半钟,杨二顺走后半个小时左右,杨大顺家的灯熄了。

等杨二顺哼着小调经过谢永国家的院门以后,郑峰一行三人轻轻打开院门;其他人留在了院子里面。

三个人走到谢永国家院门口的时候,院门自动开了,谢永国正站在院门之内等大家。他大概是怕郑峰他们敲门,在这样一个寂静的夜晚,敲门声是很清晰的。

谢永国把三个人领进了厨房,谢永国的老婆正在厨房里面忙着,厨房里面有一个煤炉,炉火正旺,上面有一个铜水壶,炉子旁边有一个小桌子,桌子上放了一个茶盘,茶盘里面有几个茶杯,旁边还有一小瓶茶叶。

谢永国招呼三个人在桌子旁坐下,然后将老婆支走了。

女人在走出厨房之前丢给男人一句话:“永国,你说话可别舌头上面跑马车,心里面得有点谱啊!”

“头发长,见识短,忙你的去吧!”

“我在外面看着,千万别让人听了去,你说话声音小一点。”女人掩上厨房的门。

让男人声音小一点,就是暗示同志们声音小一点。

接着,郑峰听到了开、关院门的声音,谢永国的老婆比谢永国还要谨慎。给人的感觉好像是谢永国要说非常重要的事情。

铜壶里面的水开了,谢永国从茶盘里面拿出四个茶杯,打开小瓶子,倒了一些茶叶在茶杯里面,然后将水倒进了茶杯。

“你们知道谢杨家为什么不用一个院墙吗?”谢永国压低声音道。

笔者在前面确实交代过这件事情。

“不错,谢杨两家之间确实有一个一米多宽的巷子,这在农村是不多见的。这里面有什么蹊跷呢?请你跟我们说说。”郑峰也尽量压低了声音。

第四十九章 风俗习惯

“杨大顺说,谢家财在翻盖房子的时候,把自己家正屋的屋顶向上提了一点点。”

“这和杨大顺家有关系吗?”王萍没有在农村生活过,她对农村的风俗习惯知之不多。

“我明白了,这在农村是一件大事。”郑峰道。

“郑局长,您是怎么知道的呢?”谢永国道。

“我从小就生活在农村,我们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的农民。”

“郑局长,这是怎么一回事?”王萍不解。

“在农村,特别是在平原地区,房子是一排一排盖的,人们约定俗成,房子的高度和南墙都在一条直线上,如果超出就是犯了大忌。”

“谢家财将自己家的正屋的屋顶向上提了一点点,对你家难道就没有影响吗?”李云帆道。

“这是杨大顺和醉酒的时候说的,我当他是醉话,我家的屋顶和谢家的屋顶是连在一起的,我一点都看不出来,他偏说谢家财家的屋顶高那么一点点。”

郑峰和同志们也没有看出来,大概是没有细心观察吧!

“那么,在你看来,谢家的屋顶是不是比杨家的屋顶高一点呢?”

“单凭眼睛是看不出来的。”

“既然这样,杨大顺是怎么看出来的呢?”

“我也是这么问他的。”

“杨大顺是怎么说的呢?”

“他说是上房梁的木匠师傅说的,我明白杨大顺的意思。”

“杨大顺是什么意思呢?”李云帆道。

“他看我和谢家财两口子走的近,就想离间我们两家的关系。”

“那么,谢、杨两间之间的巷子是怎么回事呢?”

“杨大顺家和谢家财家本来公用一个院墙,听了木匠的话以后,杨大顺就将正屋的东山墙和谢家财家的西山墙分开了,并单独另砌了一道院墙,只要将两家的屋顶分开,就可破解屋顶上高低之别。”

“既然谢家的屋顶比杨家的屋顶高,杨大顺为什么不将高就高呢?”王萍道。

“杨大顺家的西边不是还有人家吗?如果杨大顺将高就高,那不就看不来了吗?”

“杨大顺将山墙分开,并另起院墙,难道就不怕引起谢家的不满吗?他这样做,呆子也能看出是怎么一回事。”

“两家的屋后不是有一个水塘吗?有一个巷子,两家不是都能到水塘里面去用水了吗?从表面上看,杨家另起院墙,对两家都有好处。”

“这个巷子对谢家好像没有什么作用。”李云帆道,“谢家到水塘用水用不着走巷子。因为谢家的院子里面有一个通向水塘的小门。”

“那扇门是后来才有的,最早的时候,谢家人到水塘去用水,走的就是那条巷子。所以,杨大顺另起院墙,谢家人是不会在意的。”

“你叫我们过来,就是要跟我们说这件事情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