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国造舰船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近代国造舰船志- 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石。照片提供: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1898年3月6日,焕然一新的“元凯”舰重新下水,成了清末晚期船政重要的练习舰。(12)
    时至1911年,受武昌首义的号召,中国山河震动,各地接续爆发旨在推翻满清统治的起义。看似金汤铁壁的闽江口各要塞、炮台内,也在酝酿着革命的烈火。当年11月9日,在要塞司令陈恩焘(曾任北洋海军总管全军军械事务委员)的率领下,宣布易帜起义。当时停泊在马江内的“元凯”舰,不愿参与起义,担心被民军封锁在马江内,急忙拔锚逃离。后经福建都督孙道仁电报说服,重回船政,成为闽江最早一批易帜革命的军舰。
    1912年4月1日,孙文交卸临时大总统职务,开始“周游各省,宣传主义,发展实业及教育”。在返回广东故乡途中,顺道参观船政。4月20日清晨,孙文乘坐的招商局“泰顺”号轮船在万众瞩目中,缓缓进入闽江口,闽江沿岸炮台鸣21响礼炮致敬。此时,护卫着“泰顺”轮驶向马尾的,是一艘满旗华彩的船政自造军舰——“元凯”。
    “文以解职旋粤,便道过闽,既感激闽政府暨社会诸君子欢宴迎送矣。到马江船政局,又荷船政局长沈君希南(沈葆桢之孙。民国后船政更名福州船政局,首任局长为甲午战争时曾任北洋海军“威远”舰管带的林颖启,未到任,由副局长沈希南代理局长)尽礼欢迎,邀观制造轮机、铁胁、锅炉等厂十余所,乃知从前船政缔造之艰,经营之善,成船不少,足为海军根基。”
    经历过中法镇海之战,担任过革命先行者扈从的“元凯”,此后因舰龄过老,只是充当一些江面巡缉的任务,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现代有论者称其后来曾被孙传芳五省联军征用,不确。
    中华发轫之始
    船政建厂五年计划结束后,沈葆桢提出的续造计划要求,船政必须以每年新造两艘军舰的基本速度保持持续发展。组织完“元凯”舰的开工,提调吴仲翔就为下一艘军舰该如何建造而大伤脑筋。
    如果仍然建造如同“元凯”那样的150马力炮舰,以船政当时的材料储备根本不足应付。而如若等到材料筹集齐全后再行建造,一旦从暹罗购买的木料运输拖延,两年一艘的计划肯定无法完成,船政势必又要陷入发展停滞不前的境地。
    左右为难的时刻,船政前学堂第一届毕业生吴德章、罗臻禄、游学诗、汪乔年向提调吴仲翔呈送了厚厚一摞图纸。这是他们几人自行设计的一型50马力军舰的总分图和轮机图(轮机、锅炉图纸由汪乔年单独设计、绘制;其他船图由吴德章、罗臻禄、游学诗设计、绘制),禀请提调允许他们放手自造图纸上的军舰。50马力军舰所需的材料自然比150马力炮舰要少得多,“元凯”用剩的船料造这样一艘军舰肯定是绰绰有余的。这套图纸适时的出现,让吴仲翔喜出望外。吴仲翔决定大胆启用新人,就由这些毛头小子自己监造自己设计的军舰,以此保证年造二舰的计划。和船政此前建造军舰时的通例有所不同,船政大臣沈葆桢和提调吴仲翔,对这些学生究竟是否能造成军舰,还多少有些将信将疑,担心这艘军舰半道夭折,甚至连名字都没有敢先起。沈葆桢对于命名的意见是,走着瞧:“俟完工之后,果能驾驶灵捷,臣当再拟船名”(13)。
    美术作品:罗星塔映衬中,正在江面航试的“艺新”舰。创作:海军史研究会 顾伟欣。
    1875年6月4日,船政迎来两件大事,首先是当天“元凯”舰顺利下水,另一桩则是船政1875年度的第一舰,学堂学生原创的无名氏军舰铺设龙骨,宣告开工。
    这艘建造时没人敢给起名字的军舰,船政工厂序号为第十七号轮船。从整体设计上看,和船政以往造的80马力军舰“湄云”级非常类似,简直就是缩微版的“湄云”舰。军舰舰首笔直,双桅单烟囱。主尺度比“湄云”小了一圈,首尾垂直线间长只有38米,宽5。44米,舱深4。83米,吃水2。43米,排水量245吨,体格之小巧,和北洋当时正在英国定造的蚊子船差不多,是船政建造过的最迷你的军舰。小军舰舰体也是木质,用的全是“元凯”备料中剩余的材料,动力系统采用了一台自行设计、制造的往复式蒸汽机,功率200实马力,50虚马力,配套两座方形低压燃煤锅炉,单轴单桨,设计航速10节(一说9节)。(14)
    第十七号轮船是个地地道道的小不点,但是吴德章等学生却投入了自己设计、建造军舰的全部梦想。十七号轮船的锅炉、蒸汽机布置完全按照军舰的要求,全部处于水线之下。十七号轮船的武备布置也和炮舰“湄云”一样,一门位于飞桥前方的换门架主炮,配合四门布置于两舷的副炮,主炮的型号可能是一门20磅前膛炮,四门副炮分别是6磅后膛炮两门,9磅炮两门。从武备配置看,舰型应当列为炮舰。(15)
    1876年3月28日正午,新任的福建船政大臣丁日昌郑重其事为小小的十七号轮船举行下水仪式。在这之前,十七号轮船已经得到了一个响亮而且别具意义的名字:“艺新”。对这艘新船,丁日昌颇多感慨,认为船政尽管以往已经有中国技术人员自造的军舰,但沿用的大都是国外的图纸设计,“惟艺童吴德章等独出心裁,克著成效,实中华发轫之始,该艺童等果能勇猛用功,精进当未可量!”(16)
    船政苦心孤诣的人才培养计划,正在逐渐展现其成果。
    救难英雄
    “艺新”下水舾装完成时,千总沈有恒被派任为这艘军舰的管带。在招募、编派上舰的水手中,有一位名叫杨用霖的年轻人,多年以后的甲午战争中,成了北洋海军一等铁甲舰“镇远”的管带。
    建造完成的“艺新”按照惯例,首先在船政厂前的江边测试轮机,调校磨合。随后于7月9日拔锚起航,驶出闽江口。当初设计、监造这艘军舰的汪乔年、吴德章等随舰出发,一起出海试航,经过测试,船体坚固,航速超过10节,达到设计指标。(17)
    美术作品:一艘民船在江面蒙难,远处“艺新”舰正高速驶来援救。创作:海军史研究会顾伟欣。
    对于小小的“艺新”,各省调拨时都有些不在意,没有一个省份曾提出要将其认领的。显得有些地位尴尬的“艺新”舰,于是便留用在船政舰队内,驻扎、往来于福宁等地,主要充当通报舰的角色。很快,管带沈有恒调任为“湄云”级“振威”舰的管带,新任的管带是刚由船政学堂毕业未久的千总许寿山。
    就在许寿山出任“艺新”管带后不久,这艘小小的军舰成了闻名东南沿海的救难英雄。
    1876年9月,美国商船“佛兰牌利”在兴化湾的长屿附近洋面遭遇风暴,不幸沉没。“艺新”闻警后立刻出发,在狂风恶浪中,救起落水的19名外国人,安全护送回马尾。
    10月,中国商船“刘金狮”在长乐县松下附近海面触礁,又是“艺新”急忙赶到,救起13名船员,并帮助紧急抢修受损处,使商船化险为夷。
    1877年5月30日,“阜康”银号从上海搭乘商船运载银两前往福州,到达马尾后过驳到驳船上以进入内河。未料江面突起大风,驳船倾覆,刚好停泊在船政附近的“艺新”立刻赶到抢救。
    停泊在马江江面的“艺新”舰。
    1878年1月,运载着1900根杉木木料的“金同生”商船,在闽江口搁浅、漏水。“艺新”闻报后又即刻赶到,将重载的商船拖带进马江。同月,“艺新”又在福宁三沙海面抢救了一艘遭遇风暴的商船。
    1879年3月,“金裕昌”商船运载着3400余根木料,不幸在妈祖澳触礁,就在船严重进水的危急时刻,“艺新”舰赶到,一面帮助修补堵漏,一面将商船拖带入港,化险为夷。
    如同商船守护神的“艺新”,不断得到各方夸赞,经此时的船政大臣吴赞诚奏请,全舰无论管带、大副、二副乃至水手,全部予以嘉奖。小小的“艺新”,成了船政闻名的功勋舰。(18)
    1884年8月23日,马江海战爆发。开战时,由新任管带千总林承谟指挥的“艺新”,与船政舰队的蚊子船“福胜”、“建胜”等停泊在马江上游的二线位置,位于“扬武”、“伏波”、“福星”后方。海战开始后,处于船尾对敌状态的“艺新”舰舷侧中弹被击伤,随即与“伏波”舰一起向上游的林浦方向撤逃,最后在岸边搁浅。当“艺新”退往上游的时刻,她曾经的管带许寿山,正指挥着“振威”舰与法国舰队浴血厮杀。可以想见,倘若当时这位刚烈的管带仍然指挥着“艺新”,小小的炮舰必将以壮烈的战斗名载史册。
    马江战后,1885年“艺新”舰被设法修复,重新服役。海战中受伤的轮机又在1888年进行大修。但是舰况一直不佳。1891年,船政大臣卞宝第上奏清廷,提出了继续新造轮船,将“艺新”等老舰“抽旧换新”的计划。(19)
    此后,“艺新”渐渐消失在船政的典籍记载中。
    “登瀛洲”、“泰安”
    1875年,在十六号轮船“元凯”即将下水,十七号轮船“艺新”工程过半之时。7月21日,第十八号轮船在提调吴仲翔主持下,铺设龙骨,开工建造。刚刚处理完台湾事件,对日本的狼子野心印象深刻的船政大臣沈葆桢,为这艘军舰起了个威震远夷的名字——“登瀛洲”。(20)
    经历完建造“艺新”时的储材不足,从南洋采办的木料陆续运到,十八号轮船“登瀛洲”又回归了150马力炮舰舰型,仍然是以“伏波”级作为其母型。
    “登瀛洲”依旧是木胁木壳材质,飞剪型舰首,双桅双烟囱,外形与“伏波”级军舰酷似。军舰排水量1258吨,首尾垂直线间长65。4米,宽10。72米,舰首吃水3。52米,舰尾吃水4。16米。动力系统还是船政自行制造的150马力蒸汽机,实马力500,配合2座方形低压燃煤锅炉,单轴推进,设计航速10节。(21)
    “登瀛洲”舰的武备配置方式和“伏波”级相同,即一门大口径的换门架式主炮,六门布署在舷侧的副炮。不过建造时,因为资金紧张,仅仅只配备了一门主炮,型号和船政以往建造的“福星”舰所选的主炮相同,为“威斯窝斯”70磅(160mm)六角膛炮。
    用了近一年时间,“登瀛洲”于1876年的6月23日顺利下水,由原“济安”舰的补用都司郑渔出任管带。9月15日,“登瀛洲”驶出大洋,在妈祖澳一带航试,“船身完固,轮机灵捷,悉合成法”(22)。
    “登瀛洲”下水之前一个月,船政大臣丁日昌眼见轮机车间又制造出了一套150马力蒸汽机,而且建造“登瀛洲”前购买的南洋木料还有大量储备可以使用,于是见缝插针,饬令木工车间开始加工新一艘150马力炮舰所需的船肋木料。1876年7月10日,船政第19号轮船开工建造。丁日昌于新船开造前调任,新任的船政大臣吴赞诚将19号轮船命名为“泰安”。(23)
    船政建厂前期,仅有一座拉拔特式拖船坞用于舰船维护。对于一些拖船坞无法完成的工程,通常都借马尾的外商干船坞进行。照片中是在马尾英商天裕船坞维护的“登瀛洲”舰。
    这艘军舰的各项尺度、外观,均与18号轮船“登瀛洲”完全一致。稍有区别的是,建造“泰安”时,船政的经费更加吃紧,所需的七门火炮一门都没有能够配置。
    建造速度比“登瀛洲”稍快,1876年11月27日,“泰安”舰即告下水,由“万年清”舰补用守备周凤震管带。1877年3月15、18日两天,“泰安”舰在船政厂前完成了轮机试机工作,5月3日开出马江,在芭蕉洋水域完成了航试。(24)
    1876年末,1877年初,船政又诞生了两艘150马力炮舰。船政建厂五年计划完成、重开造船工程之后,至此共建造了“元凯”、“登瀛洲”、“泰安”三艘150马力炮舰。与她们的母型“伏波”级相比,三舰的外形、设计、性能都与“伏波”接近,因而经常有论著将这三艘军舰也列为“伏波”级。不过,考虑到这3艘军舰都诞生在船政的国人完全自造时期,与“伏波”级在主尺度等方面,都还有一定的差别,因而定位为“伏波”级的国内改型比较适合,本处将其作为“元凯”级。其中,“元凯”与“登瀛洲”、“泰安”的主尺度、炮位数量又有所不同,“登瀛洲”等二舰又应该算作“元凯”级内的特殊改型。
    勇登瀛洲
    远赴金陵,出任两江总督、南洋大臣的沈葆桢,离开八闽故土后,仍然一直对船政事务投以十分的关注。当听闻他离开船政前亲自命名的“登瀛洲”舰已经告成,为解决船政无力养船的困难,立刻表示愿意将这艘军舰调入南洋水师编制,由南洋负责供给。南洋水师向来因为江南制造局就在身旁,大都就近直接调用本省江南制造局建造的军舰。沈葆桢上任后打破畛域政策,将船政建造的军舰编入江南,为南洋水师的舰船装备获取途径,创造了一项先例。
    1876年10月15日,郑渔管带“登瀛洲”从马尾起航,开赴金陵,从此正式加入南洋水师的序列。到达南洋之后,对这艘只装备了一门主炮的客舰,沈葆桢关心倍至,与其他省份不愿意为调拨的船政军舰补足武备的做法不同,积极着手安排江南制造局补齐“登瀛洲”空缺的六门副炮。
    从江南制造局的武备发放档案里可以看到,“登瀛洲”舰到达两江时立刻领用了主炮所需的弹药,过后于1878年领取安装了六门进口的120mm法华士后膛炮,配齐了武装。武装齐备后的“登瀛洲”,在南洋的任务主要是往来与南京、镇江、江阴等地间,巡防江面,驻扎口岸,显得几分悠闲自在。几年过去,东北属国朝鲜发生的一桩大事,使得“登瀛洲”终于有了一次实践其战舰价值的机会。(25)
    当时中国的属国朝鲜,积弱日久,是日、俄等国觊觎的重要目标。1882年,清政府将原来由礼部负责的朝鲜事务,改归北洋通商大臣办理。有鉴于1874年的琉球事件前例,李鸿章为了杜绝朝鲜再起事端,决定辅导朝鲜与欧美列强均签订外交协议,以期将列强势力引入朝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