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文豪》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盛世文豪-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听说那贪官只是县令,家中已有良田百万顷。”

“听说那狗贼勾结贼寇抢劫百姓,良田家产多是贼寇孝敬。”

“这几年狗贼治下生灵涂炭,还有当地大族一起勾结,狼狈为奸。”

“禽兽不如!”

“该下地狱!”

……

百姓们奔走相告,那贪官的罪行似乎人尽皆知。

洪敏之接到求救的书信后,虽然对那昏庸无能,贪得无厌的族侄很不喜欢,但好歹是族中之人,如果任其被斩首,洪家全族似乎都很没面子。

那洪县官最终只是免了官职,交了些罚款,就被释放了。

这种事挺常见,洪敏之只是跟依附自己的人说了一声,就没再管。

只是一个族侄,一个小县官,还不值得自己事事操心。

所以当知道洪县官的罪名已经传遍京城,其被害百姓也已经进京,知道洪县官只交了点银钱就被释放之后,京城舆论沸沸扬扬,甚至编造歌谣骂他的时候,已经迟了。

当有人敲响宫门外鸣冤大鼓后,一头撞死到大鼓上时,洪敏之冷汗直冒。

谁在害我?!

第九章

晖朝在沿袭前朝官制的基础上稍微改变。六部之上取消三省,设内阁,有文辅大臣三名,军辅大臣三名。文辅大臣必从翰林院出,军辅大臣必从宗室出一名。

辅政大臣中,在文辅军辅中各有一名为首辅,其余称次辅。

文辅首辅为皇帝任命,军辅首辅直接由宗室担任。

在皇帝勤政之时,内阁只是皇帝的智囊团;皇帝懈怠之时,天下权力基本尽由内阁掌握。

洪敏之是谁?洪敏之即当今文辅两朝首辅,三朝元老。

朝中纷争四起,政敌纷纷以洪县令之事向洪敏之发难。弹劾的折子堆满了皇帝的桌案。

最终这件事以洪县官被抄家,流放三千里,涉及此案四品以下官员有贬有谪,洪敏之自陈疏于管理族人,向皇帝请罪,被罚了俸禄结束。

一场风波看似浩浩荡荡,结束之时似乎雷声大雨点小。只是当中情况,只有当中之人才有所了解。

后续发展,和余柏林就毫无关系了。

整件事所有人都以为是朝中高官之间、甚至皇帝也有参与其中的博弈,洪县令之事只是借口,其余被波及之人不过池鱼。

虽然的确如此,但真正的导火索余柏林就被掩藏起来。其父被正名,也只是被人感叹一句捡了便宜。

余家本家之人,和其他与洪县令勾结的当地大家族一起,该杀的杀该流放的流放,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余家痕迹。余柏林早已经被分家,还是受害者,自然没他什么事。

据说新任县令为了表示自己和洪县令完全不同,不然重修了烈士祠,还惠及了烈士的家人。

听闻余柏林考得秀才,并且还是案首之后,新任县令觉得此子前途无量,为了示好,将余柏林母亲的名字列入贞洁牌坊上。

余柏林听过之后,一声长叹。

他祖父嗜酒好色,祖母年轻时就抑郁而亡,祖父在余父回归族中不久就亡故。余父倒有一庶弟在此次案子中流放,没上路几天听闻就病故了。余母过世之后,余柏林就央人把余父的坟移到了京城,合葬在一起。再加上余柏林早已和余家分宗分家,按照律例上来说,早和余家已无瓜葛。

长辈恩怨,到此彻底终结。

解决心底一大包袱,余柏林之后只需向前看。当前他手头大事,乃是入学。

生员簪花游街之后,来到府学旁,提学朗声“新科生员到!”后,学宫朱门一扇一扇,由外及内,依次打开。

朱门之内,小桥曲水之后,儒学大殿高立台阶之上,在碧空白日背景下,仿佛金光闪烁。道路两旁,七十二贤人雕像栩栩如生,仿佛对着新入生员微笑致意。

余柏林等人垂首拱手行礼,在先贤的目光中,缓缓而行。

此时,余柏林才有了作为古代读书人的真实感。

在现代,即使再尊崇国学,再复古仪式,但比起古代来说,时代不同,社会背景不同,所谓复古,不过是个念想、一种传承。

而现在,是信仰。

余柏林作为案首,于最前列,从桥上而过,入学宫行拜礼。即使内在是个现代灵魂,余柏林也不由升起肃穆之情,胸中感慨激动万分,脸上也褪去沉稳淡定,带上和周围人一样的喜气洋洋。

即使之后簪花宴不过白水煮肉煮菜,让人毫无胃口,也没打消余柏林好心情。

提学高坐宴席之上,先是告诫一番入学后不可松懈,又夸赞一番,然后雅乐响起,诸位生员开始用宴。

宴会开始,大家还有所拘束,后来提学提前离场,生员们才放松开来,恢复谈笑。

席上也有人作诗作词,行酒令。余柏林也做了几首中规中矩的诗词。

预想之中不服气之人并未出现。

或许见着余柏林得了小三元,在座诸位已经认可余柏林才华。簪花宴上又有教喻在场,不会有人蠢到在这种场合与人为难。

之后,诸位生员踏月而归。余柏林扬首仰望皓月。

前世坎坷富贵已是过眼烟云,他如今只是大晖朝一刚踏上科举第一步的读书人。

……“府学之中学风虽然比起县学好许多,但毕竟人多,且入学生员良莠不齐,教导之人不一定用心。”陈磊道,“以我之学,做你蒙师足够,做你经师勉强。我有书信一封,你带给我老师。看在我的面子上,希望老师能为你另寻名师。”

陈磊说罢之后,心中叹息一声。本以他举人之身,在此蒙学教导孩童是大材小用。

收余柏林为弟子之后,陈磊看着余柏林成长,从最初欣喜,变成现在遗憾。

若他已经金榜题名,得进翰林,或许才有底气做余柏林人师吧。现在他自己科举道路尚且不明了,余柏林比他当初更有才华,又是小三元,自己教导,或许余柏林能得中举人。但换成自己老师之类的大儒,说不定经魁有望。

余柏林双手接过书信,跪地叩谢。

文举人对余柏林援手,只是举手之劳。陈磊对余柏林,却真如亲子,让人感慨,师恩如山。

陈磊继续道:“你出身贫寒,又无家族傍身,当继续寒窗苦读,得中生员不过是起点,切记不可骄傲自满。”

“弟子省得。”余柏林道。

陈磊想了想,最后道:“我已在信中向老师请求,托老师面子,应当可以和教喻告假。寻得名师之后,你当遵循名师教导,或在家苦读,或游历大书院,修身治学,不可懈怠。”

“弟子明白。”余柏林再次躬身作揖,恭敬答道。

余柏林拿着书信远去。陈磊望着窗外半晌,直到杯中茶凉,才缓缓一叹:“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作者有话要说:  因为是架空,所以官职官制等等架空大杂烩(废话),考据者……架空不可能有人考据吧?

第十章

余柏林回到家时,封蔚正躺在竹椅上晒太阳。

他说他还会来的,就真的来了,每天都来。好像每天无事可干的样子。

余柏林客房中添了不少东西,都是封蔚自己带来的。简直没把自己当外人。

余柏林知晓几分封蔚的背景,有心交好。但交好也没想过这人就这么没脸没皮。

初见时那让他生出过敬意的少年郎,和现在像个老头子一样晒着太阳,见着他回家还像主人家一样招呼了一声的无赖少年,果然不是同一个人吧?

“封兄每日都在外面,你兄长不会担心吗?”余柏林委婉道。

“现在没什么事,我只要乖乖待着不给哥添麻烦就好。”封蔚懒洋洋的翻了个身,“他不准我乱逛,我只能到你这来了。”

你到我这来还不是晒太阳,回到家晒不是一样?!余柏林心里堵着慌。

封蔚身侧突然冒出个小脑袋,原来是小宝听到了余柏林说话,迷迷糊糊的醒了过来。他爬到封蔚身上,大叫:“林!”

“小心摔着。”封蔚掩嘴打了个哈欠。

余柏林忙上前把小宝抱起来。既然担心摔着,怎么不护住小宝?!余柏林心塞不已。

唉,这人不仅自己来,还带着侄子一起来。他哥哥真是……心大如天,还是说对小宝这个儿子一点都不上心?

皇宫里正批阅奏折的皇帝陛下打了个喷嚏,内侍忙不慌的给皇帝陛下披上衣服。

小宝活泼开朗不少,在封蔚身边也能乖乖待着。不过等余柏林回来,小宝还是会黏上去。

就跟他是余柏林儿子似的。

余柏林逗小宝玩了一会儿,李妈接过小宝给小宝喂羊奶和辅食糊糊。

听封蔚说,小宝家里似乎发生了什么事,让小宝不肯喝人奶,所以全换成了羊奶。这母羊也是封蔚牵来的。

余柏林家里还多了许多贵族人家才会用的炭火,不少挺贵的食材,甚至锅碗瓢盆都添了不少。

伙食改善不少,这也是余柏林除了顾忌封蔚身份之外,还愿意让封蔚反客为主的原因之一。

小宝离开之后,余柏林和封蔚聊了一会儿老师教导他的事,感叹师恩如山。

封蔚笑道:“陈磊的老师是翰林院庶吉士陈瑞德,还算有点能耐。陈磊是陈瑞德家分支,若是平时,陈瑞德可能会给一点面子。不过现在就说不准了。”

封蔚在余柏林面前虽然不说自己真实身份,但也毫不掩饰自己出身高位的事。像现在,他毫不在意的用评论下位者的态度说起陈瑞德。

翰林院庶吉士乃是选二甲进士中年轻且有才华的人。因为文臣中,非进士不得入翰林,非翰林不得入内阁。翰林院庶吉士只是短期职位,却是飞黄腾达的基础,就算入不了内阁,任期结束之后,也会在六部或地方任高官。

即使京城高官,也不会轻易得罪庶吉士。

“这是何原因?”听到陈夫子的老师居然是庶吉士的时候,余柏林还高兴了一下。能拜在翰林院庶吉士门下,以后入朝为官后的关系网就不用愁了。

但封蔚又说现在说不准,让余柏林的心凉了半截。

“你老家的事。”封蔚摊了摊手,“人人都知道你家人只是牵连其中,但毕竟令尊是洪县令罪证之一。洪首辅不一定注意你,但其他人担忧他迁怒你。无论是依附他的人,还是惧怕他的人,都可能和你撇清关系。”

余柏林嘴角抽了抽:“这心胸也太狭小了吧?”

“洪首辅心胸没有这么狭小,只是小鬼难缠。”封蔚对洪敏之评价其实还不错。

“老师给了我介绍信,无论成不成,我都是要去拜访的。”余柏林心中叹息。看来寻师之事,没那么容易了。

“当然。”封蔚嘴角勾起一抹坏笑,“说不定就遇上奇迹了呢?”

“奇迹……”这还真是打击人,余柏林心中叹息。

算了,实在不成,就在府学里好好读书吧。也有不少进士,是从府学、或者自己在家读书,读出来的。

听闻第二天恰好休沐,余柏林带着礼物进城拜见陈瑞德。

陈磊早就给陈瑞德说起过余柏林,陈瑞德对余柏林的才华还是挺欣赏。

若不是余柏林家里牵扯进洪县令之事,陈瑞德肯定会给余柏林寻个好老师。若是看得顺眼,说不定自己会直接收余柏林为弟子。

但现在,陈瑞德很犹豫。

他正在竞争轮值内阁的名额,帮了余柏林,会不会让首辅不喜?

“余柏林?是不是那最近挺有名的小秀才?”张岳手持白子,在棋盘一角落下,“听闻是难得一见的小三元?有神童之名?”

“就是那位。”陈瑞德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年头神童还算少吗?”

这样子,似乎打定主意不见了。

“你这话耳熟,别人也曾经这么说过我。”张岳把棋子往棋盘上重重一搁,“我赢了。走,我们去见见那小三元,看他是否名副其实。”

陈瑞德看张岳已经起身,自己只好跟上去。

他只是前科二甲;张岳却是前科状元。

他还在苦苦熬资历,希望在庶吉士任期结束之前轮值内阁;张岳已是内阁大学士。

陈家也算诗书传家,家中有多人做官;比起张岳家中,由如萤火比之太阳。

张岳家中是开国功勋,家族奉行中庸之道,看似低调,却屹立朝中多年不倒。先皇时期没落了一阵子,在新皇登基,又重新获得重用,连首辅也不敢轻视。

陈瑞德为了轮值内阁,特意借着同榜情义,请张岳来家中一叙。

余柏林没抱多少希望,在被下人请进去时有点惊喜,心道封二这次猜错了。

当进去之后,见陈瑞德对自己很是冷漠,另一人对自己倒是有着几分兴趣,余柏林才明白,封二对陈瑞德性格把握挺准。

“你就是那小三元余柏林?”听余柏林见过礼之后,张岳笑道。

“正是草民。”余柏林一边回答,一边猜测问话之人身份。

这人在别人家中做客,却能无视主人家意见接见自己。身份应该比翰林院庶吉士高。

或者,家庭地位不一般。

余柏林脑海中闪过封二的脸。

“那我来考考你。”张岳不客气道,直接喧宾夺主,把正主陈瑞德晾到了一旁。

陈瑞德脸上露出尴尬神色,不敢对张岳生气,只得迁怒余柏林,对余柏林生出几分不喜。

第十一章

没过多久,陈瑞德心中的不喜变成了同情。

张岳刚开始的考校还算中规中矩,范围虽然广了点,好歹在秀才考试的范围内,大约就是一些背诵的内容。

余柏林应答的很轻松。

紧接着,张岳开始考经义,而非单纯书本内容。

对秀才来说可能难了点,但既然余柏林是案首,又听陈磊说,早已在准备乡试,经义对余柏林来说超纲不到哪去。

余柏林应答还算得当。

本以为考到这里就差不多了,哪知道张岳话锋一转,开始问史事。

余柏林本经为《春秋》,《春秋》也是史,但那是春秋的史。张岳可不只是问这么一点。

还好余柏林为了融入这个历史发展和穿越前完全不同的世界,在历史上下了很大功夫,几乎把正史都背了下来,野史什么的也看了不少,倒也难不住他。

张岳见这都考不倒,开始问大晖朝各地风俗民情。

陈瑞德自以为回过味来了。感情张岳不是看好余柏林,而是对余柏林有意见吧?这明明是为难人吧?

经义还能说乡试要考,史事也能说文章要用,这各地风俗什么的,一个专注科举的读书人,怎会有精力看这个?

陈瑞德自诩是要干一番实事的读书人,他在入翰林之后,不仅仅是继续钻研学问,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