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之血色战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抗战之血色战旗- 第58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可是,就在这个动作上出了点问题。当时,何应钦的面前摆着一个中央广播电台的麦克风,小林浅三郎正好杵在跟前,如果他的腰弯得太深,就会碰倒那个玩意,所以只能半欠着身体。日本人的手太短,受降席的桌子又太宽,搞来搞去够不到何应钦,何总司令一着急就伸手去接文件,结果就出现了那个“俩人互相鞠躬”的场面。

接过证明文件,何应钦坐下,装模做样地看了看,然后就从公文包里拿出两份《投降书》,推到桌子面前。小林浅三郎双手接过《投降书》,鞠躬、转身,回到岗村宁次那里让他签字盖章。

办完手续,还是由小林浅三郎把文件呈交回来,这一次是由萧毅肃参谋长接过《投降书》。他的面前没有碍事的麦克风,完全可以让小林使劲弯腰。老萧的模样长得帅、动作也很潇洒,只可惜记者们好像只对总司令感兴趣,不大乐意给参谋长拍照。

签完《投降书》,再签《中国战区最高统帅蒋中正第一号命令》,递来递去的程序基本相同。那些记者的镁光灯闪烁不停,拍下来的画面其实都是一个梓。

忙完这些事,时间是9点15分。何应钦起立宣布:”自本月9日起,取消贵官‘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的名义,由10日起改称‘中国战区日军善后总联络部长官’,任务是接受或传达本司令部的命令,不得擅自发布任何命令….岗村宁次站起来鞠躬,答道:“我完全接受这个命令。”

于是,何应钦就命令日军投降代表退场。

八个日本人站起身来就走了。蔡远飞看着他们消失在大门外,心里有点莫名其妙:“怎么回事?先前打了八年仗,现在又搞了这么大的排场,随随便便鞠个躬就放他们走掉了?”

记者们也有点弄糊涂了,全都眼巴巴地望着受降台,等待着还有什么精彩节目。

只见何应钦总司令从公文包里掏出一份讲稿,开始大声朗诵:“敬告全国同胞及全世界人士,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已于中华民国34年9月9日9时在南京顺利完成……..”

于是,大家终于确信这个仪式真的结束了。

何总司令没有关注周围的听众,埋着头念着自己的讲稿,他这时的演讲对象其实只是面前的那个麦克风。稿子不长,很快就念完了,何应钦随即离开了会场,他没有接受任何媒体的采访,的确是个十分谨慎的人、是个十分低调的人。

蔡远飞看看自己手腕上的劳力士自动表,时针正指向9点20分。

整个仪式满打满算不超过半个小时,真够高效率的。

受降仪式结束了,可蔡远飞他们的工作却没有结束。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陆军总司令部大礼堂”对社会各界民众开放,每天部有无数的群众到会场来参观,卫士们依然需要留在现场维持秩序。

不过,这时候的“受降现场”比先前漂亮多了,司令部不知道从哪里弄来了许多日本刀、日本枪和日本膏药旗,摆在走廊里好大一排,老百姓看了以后特别提精神。

参加受降仪式的官兵部获得了一枚纪念章,内卫人员还得到一张纪念卡,上面写着一一民国34年9月9日9时南京受降纪念,末尾有何应钦的签名。

9月中旬,伞兵二队的全体官兵也来参观受降仪式会场,蔡远飞就想趁这个机会归队。

他到“典礼指挥部”去找夏禄敏办理调动手续。可是,夏老乡却笑着对他说:“别急别急,今天晚上跟我去个地方,让你先瞧瞧几样好东西,也不枉到这里来忙碌一趟。”

1945年的“双十节阅兵”也许是何应钦宦海生涯的最顶峰,从这以后,如日中天的何总司令就开始走了下坡路。

何应钦之所以倒霉,根本原因是由于他此时的声望过高,已隐隐地对蒋委员长构成了威胁。但其中还有一个导火索一一在年底的“整编会议”上,何应钦提议把陆军总司令部迁移到北平。这个建议得到了许多黄埔系将领的支持,使得蒋介石觉得“何婆婆”有另立山头的企图,所以当机立断,撤销陆总司令部、改派陈诚接替参谋总长,并且把何司令准备带到北平的精锐部队统统打发到东北去了。

1945年8月14日正午,日本天皇向全国广播了接受波茨坦公告、实行无条件投降的诏书。当天,蒋介石给身在延安的**发来一封电报,邀请他来重庆“共商大计”:

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

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

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秦立海告诉记者,蒋介石选择这个时候邀请**赴渝谈判,大有深意。

德国投降后,美苏为争夺欧洲已成剑拔弩张之势。为了集中力量确保在欧洲的利益,美苏双方都希望能在亚洲保持某种平衡。看似对立的两大集团都不希望中国发生内战。

美国方面当然一如既往地支持国民党,苏联的态度却相当微妙。按理说它应该支持同样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可这一次,它却把天平倾向了当时实力占绝对优势的国民党一方。

但要获得苏方的支持也不是件容易事,一份《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摆在了蒋介石自勺面前。这份条约虽名为“友好”,内容却丝毫看不出“友好”的味道。“条约”不但要求中国政府承认外**立,还要求中苏共管长春铁路30年,旅顺作为海军基地共享30年,大连为自由港。作为交换,苏联政府承诺一切援助都将给予中国国民政府,而不给中国**。

为了获取苏联的支持,蒋介石最终还是签下了这份条约。就在《中苏友好联盟条约》签订的同一天,蒋介石迫不及待地向**发出了第一封电报。

**收到电报后,对赴渝谈判一事未置可否,而是要求蒋介石先答复朱德总司令的电报。

1945年8月10日,当日本表明投降之意时,蒋介石毫无心理准备一一虽然德国早在5月份就投降了,美军在太平洋上与日军的逐岛争夺也节节胜利,但中国的大半壁江山还在日军手中,蒋介石估计中日之战怎么也得拖到1946年春夏之交才能结束。

突如其来的胜利,使蒋介石措手不及。彼时,最让他心焦的就是日军受降问题。当时在华日军还有100多万。谁接收了军队,就等于接收了100万人的武器给养。

当时,蒋介石的军队都在中国西南一隅,而**的人马却散落在华北、西北、华南的敌后解放区。就算美国调派飞机和军舰帮着国民党往原日军占领地区运兵,蒋介石也无法抢在**前面接受日军投降。

于是,心急火燎的蒋介石11日一早就给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朱德和副总司令彭德怀发出了让十八集团军“原地驻防待命”,不许收缴日军枪械的荒唐命令。

8月16日,朱德致电蒋介石,坚决拒绝他不许第十八集团军收缴日军武器、接受日军投降的错误命令,并提出了”凡被解放区军队所包围的敌伪军由解放区军队接受其投降,你的军队则接受被你的军队所包围的敌伪军的投降”的建议。

**要求蒋介石先答复受降问题再谈别的,可蒋介石对此大不以为然。他深夜在日记中轻蔑地写下:“朱之抗命,毛之复电,只有以妄人视之。”随后,他又反复推敲词句,写下了第二封电报。

这回,蒋介石把不让**受降的问题推给了盟军,声称盟军总部有统一规定和受降程序,中国战区不便于擅自更改。而后再一次要**前往重庆谈判,并写道:“深望足下体念国家之艰危,悯怀人民之疾苦,共同戮力,从事建设”,“期待正殷,而行旌迟迟未发,不无歉然”。

**继而回电:“兹为团结大计,特先派周恩来同志前来进谒,希予接洽,为恳。”

抗战中,周恩来长驻重庆,多次和蒋介石折冲周旋,由他作为谈判代表,其实是最适合不过,可这回蒋介石似乎是铁了心要请**出山,8月23日,第三封电报又来了,执意要**与周恩来同往,甚至连飞机都预备好了。

去,还是不去?

8月23日,**中央政治局为此在延安枣园召开了扩大会议。

在会上,**把这种联合政府称为“独裁加若干民主”的形式。他说:”我们参加这样的政府,就是要进去给蒋介石‘洗脸’,而不是’砍头’。这就是七大时讲的长期迂回曲折的道路:走这个弯路将使我们党在各个方面达到更成熟,中国人民更觉悟,然后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不过,人们最关心的还是他的安全问题。

深入虎穴与“杀人如草不闻声”的蒋介石谈判,能够安全返回吗?**是做好了最坏打算的。临行前,他不但建议由**代理自己的职务,还建议书记处增补陈云、彭真二人为候补书记,以便在毛、周二人都不在的情况下,书记处还能保持5人开会。

在赴重庆谈判前的政治局会议上,**说:“我准备坐班房……如果是软禁,那也不用怕,我正是要在那里办点事。现在苏联红军不入关,美**队不登陆,形式上是中国自己解决问题,实际上是三国过问,三国都不愿中国打内战,国际压力是不利于蒋介石独裁统治的。中苏条约有利于中国人民,苏联红军攻占东三省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重庆是可以去和必须去的。”

8月28日,**到达重庆的当夭,蒋介石在林园官邸为他举行了欢迎宴会。席间,**称蒋介石为“委员长”,蒋介石则称**为“润之”。会后,蒋介石还邀请**在林园下榻。一对较量了十几年的老对手再次聚首,气氛似乎相当融洽!

(未完待续)

第六百八十八章“双十协定”

对于**的到来,蒋介石心中还是很得意的。。他在8月30日的日记中写道:“**果应召来渝,此虽威德所致,而实上帝所赐也。”

9月3日,经过几天的交换意见之后,共方向国方正式提交了11条谈判要点。其中包括拥护三民主义、拥护蒋主席的领导地位、惩治汉奸、停止武装冲突、承认备党派合法地位等等。而最关键的问题在于政权和军队。

谈判要点的实质就是解放区政权和人民军队的整编问题。在解放区问题上,**提出由**人担任山西、山东等五省解放区所在地的省主席,担任解放区广为分布的广东、湖北等六省的副主席,以及北平、天津、青岛、上海四个特别市的副市长:而国民党则只允许**参加政府,各解放区官员都需要国民党认可才能继续留任。军队问题上,**提出将人民军队整编成16个军48个师;而国民党坚持最多只允许保留12个师。双方的期望值,相差十万八千里。

看过**方面的这份方案后,蒋介石对国方代表王世杰、张治中等人说:“**代表昨日提出之方案,实无一驳之价值。”在他看来,只有“实行三民主义”和“拥护蒋主席之领导地位”这两条才具有诚意,其他各条“在内容与精神上与此完全矛盾”。

其实,**在筹备这次和谈时是做了相当大让步的。在1945年9月4日双方的“第一次谈话纪录”中记录着这样一殷话,周恩来对国方代表邵力子说:“认为联合政府既不能做到,故此次并不提出,而只要求各党派参加政府……√周恩来此处提到的“联合政府”问题,实是一桩公案。

1944年11月,当时担任美国总统私人代表的赫尔利自告奋勇到延安调停国共矛盾。刚刚上任的赫尔利信心满满,认为自己一定能做成这个和事老。

在与赫尔利谈判时,**领导人提出了五点协定草案,其核心问题就是把国民政府改组为包括各党派在内的联合政府,并提出备党派享有平等地位。赫尔利觉得**的提议很公平,没有什么不合理,便欣然同意了。

可当赫尔利拿着协议,兴冲冲返回重庆时,却被蒋介石兜头泼了一盆凉水。蒋介石明确表示,国民党绝不可能与**相提并论,联合政府云云更是休想,接受这个协议就意味着国民党的彻底失败,必然导致**控制政府。

在蒋介石的头脑中根本没有”多党”的概念,更不可能承认联合政府,他能接受的最大限度是**人来国民政府中“做官”而已……**到重庆后,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工作与安全。关于住处,**一下飞机,周至柔就说已为他准备了接待美国客人的招待所,说是地方好,设备全。**笑笑说道:“我是中国人,不是美国人,不住美国人的招待所。”

张治中在汽车旁对**说道:“已为您准备了市郊黄山和山洞林园两处,任您选择。”**未置可否。在这方面,操心最多的是周恩来。他原来设想让**以红岩八路军办事处做起居、工作、活动的中心,但一住下来就感到不合适。红岩不仅地方较偏,且路不好走,上下山石阶太多,周围又特务密布,对来客不方便,对**也不安全。至于曾家岩50号他自己的住处,地点较好,但地方狭小局促,且二楼是国民党人居住。惟一比较合适的是张治中官邸上清寺桂园中山四路十八号。那里的房舍虽不大,设备也一般,但还合用,而且距离曾家岩50号,大家习惯称“周公馆”,和红岩新村都不远,又在马路旁边,地点适中,汽车进出也很方便。周一开口,张治中慨然答应,全家搬到复兴关中训团内一所狭小破J日的平房里。于是,**就以桂园作为会客、工作、休息之所。每日上午由红岩来,下午会客,晚上回红岩睡觉。

重庆谈判期间,**等**领导人在张治中的寓所一一桂园下榻,频频与备党派领导人和各界民主人士广泛交谈,交换意见。

房子不大,一楼一底。楼下是会客室、餐厅、备餐间、秘书室、副官室、盥洗室。楼上是卧室,大小五六间,张一家十来口,也够拥挤的。楼南是个院子,院子东面是大门口,传达室、汽车间各一。院子西面是警卫员室,经常住着一个手枪班。楼房北面是一排平房,包括厨师和工作人员住房。院子的四周是竹子编的围墙,很不严实。

值得一提的是客厅,它是《双十协定》的产生地,是名流汇集、高谈阔论的场所。那是一间约二十多平米的长方形房子,周围摆上朴素的沙发,只能坐十来个人。东面、南面是窗子,外层是百叶窗,里层是玻璃窗。墙角处摆上两三盆花草,什么古董摆设都没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