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误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你的误区-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之火的儿女。 
他们通过你来到人世;但却不是你的化身; 
他们和你生活在一起;但却并不属于你。 
 
事实上;父母亲这种做法的影响反映在每一个〃具有依赖性〃的孩子身上。孩子每次吵架或打架几乎都要由妈妈干预才会停止;她成了仲裁人;每当哥哥欺负妹妹时;她总是得向妈妈哭叫诉怨;妈妈得替孩子去思考;感受并采取行动。不要自己去克服困难;有爸爸妈妈呢。即使你有能力;也不要自己独立做决定;首先应该听取别人的意见。 
儿童是不愿意百依百顺的。你或许会记得;在孩提时代;你希望自己思考问题;不希望依赖他人。当你三;四岁时;妈妈要是帮你穿衣服;你会说:〃我自己能穿。〃但你得到的答复却往往是;〃我来给你穿;我们可没时间再磨蹭了〃;要不就是〃你还太小〃。要求独立的火花;想独立做人的愿望在童年时期十分强烈;不过由于对爸爸妈妈的依赖性;你的这些火花总是一闪即逝。如果你非要独立;社会就会不满意;如果社会对你不满意;你也必须对自己不满意。你的父母就这样出于好心;逐步培养你的依赖性和需要赞许的心理。做父母的都不希望孩子受到任何伤害;因而他们总是不让孩子卷入任何危险中;然而;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如果一个人根本不懂得身处逆境(解决个人争执;对付别人的侮辱;为荣誉而拼搏;自谋其生等)时如何依靠自己的思维与力量;就不可能独立地生活。 
在孩童时期;社会和家庭向你灌输了许多寻求赞许的信息;尽管你或许已经记不得这些信息。各种〃听爸爸妈妈话〃的信息的确保证了你的安全与健康;但其他的信息则是向你灌输一种十分重要的意识;规矩的行为;为他人所赞许的行为。你本来是应该得到这种赞许的;但现在却是在取悦他人之后才能得到。这里的关键问题并不在于赞许与否;而在于应当不附带任何条件地给孩子以大量赞许;而不是将赞许作为对孩子规矩行为的奖励。在我们的社会里;绝不应当鼓励孩子将自我价值与他人的赞许这二者混同起来。 
 
当你离开家来到学校时;你又到了一个专门向你灌输寻求赞许信息的地方。做每件事之前都要征得同意;不要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先向老师报告再去上厕所;坐在指定的位子上;犯错受罚就得占起来;不经允许就不能坐下。学校在各个方面倡导的都是要接受控制。你所学到的不是思考问题;而是不要自己思考问题。老师总是在教你做这做那:把纸折成16个小方格;并且不要把字写在折线上;今晚预习第一课;第二课;练习拼写这些字;要这样画画;阅读这本书。总之;你受的教育就是要唯命是从。如果有疑问;就应请教老师。如果你招惹老师生气;甚至招惹校长生气;那你就得几个月都感到内疚。成绩报告单的目的就是向你爸爸妈妈汇报你在学校赢得了多少赞许。 
善于独立思考的学生在学校里是吃不开的。要是有哪个学生显示出自我发展和自我支配的迹象;他就会立即受到训斥。那些具有独立性;充满自爱;不轻易内疚和忧虑的学生;都被划为〃调皮捣蛋〃之类。 
在许多学校;争取被人赞许才是取得成功的必由之路。〃老师的宠儿〃以及〃马屁精〃等绰号在学校里得以长期流行;是有其道理的。这类人确实存在;而且还混得不错。你如果听老师的话;学好老师给你制订的课程;从而博得他的赞赏;你就会顺利毕业。虽然这样一来;你的自我依靠性几乎事事处处都要受到影响;从而使你产生一种极须得到赞许的心理;但你还是取得〃成功〃了。 
待到学生进入初中时;他通常已经熟知寻求赞许的要旨。当辅导老师问他希望在高中上哪几门课时;他的回答是:〃我不知道;您说我应该选哪些课程呢?〃到了高中;他会感到难于确定自己的课程;如果别人为他作出决定;他反倒更为自在些。在课堂上;他将学不会对老师的话提出质疑;他将学会规规矩矩地写作文;正确地解释《哈姆雷特》;他将学会写论文;但并不是根据自己的观点和认识来写;而是通过引用他人的话;抄写参考资料来说明自己提出的每一观点。一个学生若是不学会这样做;便要受到惩罚:既得不到好分数;也得不到老师的赞赏。直至毕业;学生仍感到很难自己作出任何决定;因为一连12年;老师一直在告诉他应如何思考以及思考什么。他所受到的实际教育就是遵循老师的教导;可如今;毕业在即;他却连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都没有。然而;他仍渴望得到赞许;他知道只要获得他人的赞许;就能够精神愉快;万事如意。 
到了大学;学生们仍然接受着同样的教育;写两份学年论文;注意正确格式;两边留出规定的空格;用打字机打出来;要有导言;正文和结论;研究一下这几个章节。。。。。。真是一道地地道道的大型装配线。要循规蹈矩;要讨教授欢心;你便可以万事大吉。等到研究班举行讨论会时;教授对学生们说:〃这个学期;你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在任何方面进行研究。我将帮助你们选择研究主题并帮你们进行研究;但这是你们的学习;你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作出安排。我将尽可能给你们以帮助。〃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一片慌乱:〃我们要写几篇论文呢?什么时候交?要打出来吗?要看哪些书呢?要考几次试?考哪些问题?论文要写多长?两边空几格呢?要每天来上课吗?〃 
这些问题都是需要寻求赞许的人才提出的;鉴于我们上面审视的教育方法;这种情况并不奇怪。学生受到的训练就是为他人做事;博取老师;教授的欢心;竭力使自己符合他人的标准。他已建立起靠寻求赞许而生存的思维系统;以上种种问题便是这系统产物。他害怕独立思考。因为按照别人的要求行事总是更为简单;稳妥。 
 
我们在其他方面也受到寻求赞许的影响。就此而言;宗教显然是一个重要因素。你必须取悦于耶稣;上帝或者其他圣人。牧师和神父们曲解了历史上伟大宗教领袖提出的教诲;并且企图利用人们对上帝惩罚的恐惧心理来使其就范。因此;一个人品行端正并不是因为他认为这样做正确;而是因为上帝要他这样做。如果你在生活中产生疑问;不要自己去思考;而应对照各种教规来检查自己。你要循规蹈矩;但并不是你觉得自己应当如此;而是因为别人要求你这样;否则你就会受到惩罚。宗教是在利用你需要赞许的心理。这样;你所采取的行为或许与你自己希望做出的选择相同;但却不是你自愿的选择。 
一个真正虔诚的教徒应该自己制订行为标准;无需获得外界赞许。这是一种切实的自我宗教信仰;根据这种宗教信仰;人的行为标准是他的良知以及他根据自己的文化环境所信奉的法律规定;并不是别人对他的言谈举止所提出的要求。如果我们认真分析一下耶稣基督;就会发现他是一个极富有自我精神的人;他提倡自我依靠;他毫不惧怕别人反对。然而;他的许多门徒却歪曲他的话;并编了带有恐惧心理和自我嫌恶色彩的教义手册。 
国家政府也是利用寻求赞许心理促使人们循规蹈矩的另一个机构。政治家总是说:〃不要过于相信自己。你不具备独立生存的能力和手段。我们将照顾你。我们将扣除你的所得税;以免你在收到税单之前便把钱花完;我们将强迫你加入社会保险;因为你不会自己做出决定;或者不会自己积蓄。你不必考虑任何事情;我们将替你管理生活。〃由此;政府逾越了提供服务和管理社会的职权;替你安排了一切。 
在我们社会中;明文规定的各种条例成千上万。我们每天都收到大量鼓励寻求赞许的文化信息。我们听到的歌曲充满了寻求赞许方面的抒情词句;尤其是风行于过去三十年间的〃流行〃歌曲。这种娓娓动听的歌词所造成的影响是你意识不到的。下面简要列出几首歌名;其中的含义是某人或某事比你自己更为重要。假如没有这一特定人物或事物所给予的赞许;〃我〃便会彻底垮掉。 
 
〃假如生活中没有你;我便无法生存〃; 
〃你给我带来了莫大的幸福〃; 
〃因为有了你;我才成为一个真正的女人〃; 
〃没有他人的关怀;我就会一事无成〃; 
〃一切都靠你〃; 
〃你使我对生活充满眷恋〃; 
〃只要她需要我〃; 
〃假如你离去〃; 
〃需要他人的人〃; 
〃你是我生活中的阳光〃; 
〃只有你能使我的生活如此美妙〃; 
〃没有你;我的生活便会失去意义〃。 
 
今后;当你听到一首宣扬寻求赞许心理的歌时;不妨做一个练习。将那些含有寻求赞许信息(即如果有人对你感到不满;或使你失望;你便无法继续生活下去)一类的歌词挑出来;根据自我支配的思维方式重新改写。例如: 
 
〃我使我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女人;这与你毫无关系〃; 
〃我曾经爱过你。当初我是真心爱你;但现在我已经改变了主意〃; 
〃离不开他人的人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但是希望得到爱并享受人类之爱的人则是在为自己创造幸福〃; 
〃我使自己非常不快;因为我对自己说了一些有关你的话〃; 
〃我是我生活中的阳光;而有了你;我的生活会更加明媚〃; 
〃我可以不再爱你;然而目前我不打算这么做〃。 
 
当然;这些改编后的歌曲是难以畅销的;但你至少可以开始改变自己接触到的这些潜在信息;因为这些信息反映人们在社会中学会的思维方式。〃没有你;我的生活便失去意义〃应当改为〃没有我;我的生活便失去意义;然而有了你;此时此刻更为美好〃。 
电视广告特别注意利用人们寻求赞许的心理。在许多电视广告中;生产商都竭力强调别人的意见比你自己的意见更为重要;以此来促使你购买他的产品。 
 
看看下面的例子: 
在宴会上;服务员给一位顾客戴餐巾时;注意到他〃领口的黑圈〃。顾客的妻子在一旁感到十分羞愧;因为她意识到这个陌生的服务员对她表示出不赞许。 
在宣传漱口剂;牙膏和各种香水除臭剂的广告中;包含着大量的下述信息:你需要得到别人的赞许;而要得到赞许;就必须买这种或那种产品。广告商们知道;人们总是需要为他人接受;于是便通过各种广告节目传递出上述信息;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需要赚钱。 
 
问题很清楚;我们的文化传统所推崇并提倡的就是寻求赞许。有鉴于此;你自己常常过于注重别人的意见;这是不足为奇的。你在生活中一直接受这种熏陶;而且即使家庭有意识地帮助你培养自我依靠感;其他各种文化因素也会起到阻碍作用。然而;你并不是非要维持这种寻求赞许的行为不可的。正如你可以努力消除自我否定的习惯一样;你也能够根除这种寻求赞许的习惯。马克。吐温在《傻瓜威尔逊》一书中恰如其分地描述了摆脱寻求赞许一类习惯的办法:〃习惯就是习惯;它并不是任何人都能随手抛到窗外的烂布。对于习惯;只有一步一步将它哄出去。〃 
 
 
环顾周围世界;简单地说;要想使每个人都满意是不可能的。实际上;你如果能使50%的人满意;就算很不错了。这并不是什么秘密。要知道;在你周围;至少有一半人会对你说的至少一半话提出不同意见。只要想想大选的情况就足够了:即使在获胜者占压倒票数的选举中;也尚有40%多的人投了他的反对票。这样;不管你什么时候提出什么意见;都有50%的可能遭到反对。 
认识到这一点后;你便可以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反对意见。当别人对你的话提出异议时;你就不会感到情绪消沉或为赢得赞许而立即改变观点。相反;你会意识到自己刚巧碰到了属于与你意见不一致的50%中的一个人。只要认识到你的每一种情感;每一个观点;每一句话或每一件事都总是会遇到反对意见;那么你就可以摆脱情绪低落的缠扰。当你预先估计到会有反对意见时;你就不会自寻烦恼;同时也就不会再将别人对你的某种观点或某种情感的否定视为对你整个人的否定。 
无论你主观意愿如何;反对意见总是再所难免的。对于你的每一个观点;都会有与之完全对立的意见。关于这个问题;林肯在白宫的一次谈话中曾说过: 
。。。。。。假使要我读一遍针对我的各种指责;更不要说逐一作出相应的答辩;那我还不如辞职了事。我是根据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尽力工作的;而且将始终不渝地这样工作。如果事实最后证明我是正确的;对我的反对意见将不攻自破;如果事实最后证明我是错的;那么即使有十个天使起誓说我是正确的;也将无济于事。 
 
同自我否定心理一样;寻求赞许心理会导致各种自我挫败行为。下面具体列举一些最为常见的寻求赞许行为: 
 
因为别人表示不以为然就改变自己的立场或观点; 
缓和讲话语气以避免引起别人的不快; 
为讨取他人的欢心而溜须拍马; 
因别人不同意你的意见而感到消沉;忧虑; 
当别人表示出与你相反的情感时;便以为是自己受到侮辱或轻蔑; 
说别人〃势力〃或〃清高〃;其实是说〃应当给我以更多注意。〃; 
显得过于随和;总是点头称是;即使你不同意别人的看法;也是如此; 
帮别人做各种琐事;但又由于不好意思拒绝而怨恨自己; 
屈从于一个咄咄逼人的推销员的压力而购买一件你并不需要的商品;或者买了又不敢退货;因为这会使他不高兴; 
在饭馆里;将就吃一块没有按照你的要求烹调的牛排;因为如果你退回去;服务员就会不高兴; 
为避免遭别人的白眼而言不由衷; 
传播关于死亡;离婚;抢劫以及类似的小道消息;乐于以此引起人们的注意; 
在讲话;买东西或做任何事情之前都征求你生活中的另一重要人物(如爱人;父母;上级;朋友等)的同意;因为你担心自己的言行可能会造成他的不快; 
每每遇事都对自己的行为表示道歉。这种无休止的〃对不起〃就是为了要时时处处都得到别人的原谅以及赞许; 
为引人注目而表现得与众不同;这其实与为求得外界赞许而循规蹈矩一样;都反映出一种误区性心理。因此;如果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那么无论是穿着礼服配上网球鞋;或是用手抓土豆泥吃;都是一种寻求赞许的表现; 
不分任何场合都迟到。这种习惯使你必然会受到别人的注视;进而可以求得赞许。你这样做可能是出于显示自己的心理;可这样你也就被那些给你以注意的人所支配; 
为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而〃假充内行〃;明明对某事一无所知;却偏要瞎吹一通; 
想方设法寻求赞许;渴望得到赞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