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雄人间庄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吴建雄人间庄子-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应。安于适时而处之顺应,无论悲哀和欢乐都不会侵入心房扰乱情绪的。这个道理就是古时圣人所说的解脱了倒悬之苦,至于不能自我解脱的原因,是由于外物的束缚。最重要的一点是,天下万物自身的变化都不可能超越自然的力量,我又怎么可能厌恶现在的自己呢?只不过是发生一点小变化而已。〃
  让一切意外的变化成为不在计划的计划,你需要的是一颗泰然的心;同样,想成为庄子的观众还要发挥想象力。
  庄子的魔术带着神秘色彩,他让天下人变形。这些好玩的把戏必定是魔幻的,否则怎么能够随心所欲?这个魔术师的表演随的是心,这颗心要比世界之大还要大。

  第17节:不强加于人便是善待自己(1)

  如何才能超越世界,成为比世界之大还大?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和你无法征服的世界一体化。有人说,要想和世界一体化,要么征服,要么屈服;而在庄子眼中,不能征服,也不要屈服,而是渗透。
  于是在《大宗师》里有这么个经典镜头: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个人在一块议论:〃谁能够把无当作头,把生当作脊柱,把死当作尻尾,能够通晓生死存亡浑为一体的道理,我们就可以跟他交朋友。〃话一出口,四个人都会心地相视一笑,心心相契却不说话,于是相互成为朋友。
  这里的〃一体〃应该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一体〃了,让我们无法不佩服庄子这位魔术师对世间的悟性,他的脑里像养了只小兽,让人无法捉摸。但庄子的表演和万物一样,并非总能成功的。失败的表演,就只有死。在很多人眼里,死与生是相对的。但在庄子这位魔术师眼中,生与死是平等的,处于天平两端。
  庄子认为,最旺盛的生命其实是一种对死的最急切的期待,更好的生其实是为了更好的死。生与死都是高潮,生的高潮是长期的、断断续续的,偶尔会发掘一些生命的精彩;而死的高潮则是短暂的、急速的,是一瞬间的放纵。
  在庄子的逻辑学里,生是死的酝酿,而死则意味着表演闭幕。庄子把生死理解成一种循环。我们的生,只是一个灵魂带着某一个面具在世间这个舞台上活动着;我们的死,则是这个灵魂摘下了面具等待舞台下观众的命令,等待他要上演的下一个角色安排。等观众商量好要看你什么样的表演时,你的生命就复苏了,此时一个新的生又开始了。在这个舞台上,每一个人既是观众也是演员。我们各自上演着各自的剧情,彼此看着彼此。
  这么一理解,对生死的固执也看淡了。对于死去的人,我们也就没必要太难过,我们对死者的怀念充其量也只能说是对他上演的角色的怀念,如此而已。于是,我们理解了孟孙才、孟子反和子琴张。
  同样,我也理解了那天夜里喧嚣的锣鼓声,那支托送老人离去浩浩荡荡的队伍,那些纸人纸车和那些如雪花般盛开的纸钱。那是观众对谢幕者的最高敬意,感谢在仓促的人生中能够与他有缘相遇,同时带着猎奇的心打量着他的下一个表情。那些对尸体唱歌的人,是在欢送,带着喜悦;那些活着的人表演累了,反而会羡慕他可以休息,所以他们眼睁睁地嫉妒他;那些不为亲人离开而哭泣的人并不难过,他们只是期待,期待这个熟悉的灵魂下一场的精彩节目。
  第七讲 不强加于人,便是善待自己
  ……《庄子o内篇o应帝王》解读
  《逍遥游》里孤独的鲲化身为鹏。鹏目睹天下,看到了《齐物论》所写的景象,不禁感叹,在这般世界人怎样才能活得好好的?于是决绝的庄子就用一篇《养生主》告诉大家,外界凶猛,远不如人心险恶。
  与《齐物论》里的客观描述相比,《人间世》里的是是非非就是一种人文意象间的斗争了。于是面对混世,便有了《德充符》的自我检讨,有了《大宗师》的主动学习。而鹏这趟旅途的最后归宿便在《应帝王》的升华。
  看《应帝王》时,我的脑海里总是把大鹏与凤鸟联系在一起。《人间世》里说,国家无道,天下大乱,凤鸟是不会飞来的。如果说大鹏的逍遥代表了一个普通人心中的自娱自乐,那么凤鸟的出现则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它代表了一个境界、一个权威的判断。
  在我看来,鹏再大,也比不上凤鸟;凤鸟,凤凰,是鸟中之王。鹏再怎么逍遥,再怎么持风飞行,只要凤凰一出现,它必然是矮一截的,是抬不起头来的。
  庄子旅途的是北海,终点是南海。尽管鹏很伟大,但它充其量只是庄子旅行的一个工具,终究是要被抛弃的,庄子的最终目的是凤凰,因为凤鸟才是天下有道的唯一象征。
  庄子阐述的故事多是悲凉的,一直读来,不知不觉地就被他语言表面的绝望所感染。而在《应帝王》中,庄子把过去的一切绝望都抹去了,他以一种无比积极上进的心态指引我们前进。

  第18节:不强加于人便是善待自己(2)

  〃应帝王〃里的〃应〃是顺应的意思,很多版本的译文直接把这个题目的意思翻译成〃顺应民众的君主〃。这样的翻译乍一看仿佛还合理:在一个专制的社会,每个人的生命不可能和君主断绝关系,庄子目睹人间冷暖,看过一个个如卫君般残暴的君主,必然对现实不满,于是他呼唤一个理想的君主顺应天道、理解民众,能给大家创造一个宽松舒畅的生存空间。
  但是,如果真这么理解,那就错了,庄子对国君之术是不感兴趣的。在政治意义上,一个国度只有一个君主,王是唯一的;但在生命意义上,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王。庄子是想告诉世人,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王,要成为生命和世界的主宰,而不是受奴役,这才是〃应帝王〃的根本含义。
  《应帝王》开篇中的问就很让人意外。一天,缺向王倪求教,四次提问,王倪四次都不能作答;缺于是跳了起来,高兴极了。
  庄子这里说的四问,往往被翻译成问了四次。为什么问四次,还会四问而四不知?要想真正理解这〃四问〃须从《易经》里说起。用《易经》的道理讲就是〃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事物有正反两个方面,这就是二,二之中再有是非对错两个方面。二的平方当然就是四了。
  从学生问老师的角度分析,王倪必然会让人失望,对一个一问三不知的老师,我们都会有些瞧不起。但缺的反应却和正常人截然相反,老师无知,学生竟高兴起来。与其说王倪是无知的,不如说他是拒绝回答。
  王倪不愿意做老师,因为他觉得自己没资格。他不回答,并非知识欠缺,而是出于对知识本身的怀疑,有种根深蒂固的质疑。我们真的了解事物,了解他人吗?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用逻辑学分析,一个事物的是或非之中会再生出是或非,是非则非,是是则是,非非则是,非是则非。那么,我们对知识应该怎样理解呢?王倪正是出自对知识的怀疑而拒绝作出回答。
  这样的拒绝是直接的,这样的拒绝其实是拒绝对事物的主观判断,是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别人身上。
  确立了这么个立场,下面的故事就很好懂了。在《逍遥游》、《齐物论》里出现过的肩吾去拜见《人世间》里的出世者楚国隐士接舆。
  接舆问:〃平时你老师日中始用什么来教导你?〃 肩吾说:〃我老师告诉我,做国君的一定要凭借自己的意志来推行法度,这样,百姓有谁敢不听指挥呢?〃 接舆说:〃这是自欺欺人的做法。那样治理天下,就像让你徒步下到海里去开凿河道,让蚊虫背起一座大山一样,是根本不可行的。圣人治理天下,难道会治理社会外在的表象吗?他们才懒得管什么百姓生活秩序,民众听不听他们吩咐呢!他们只需要简单地顺应本性,感化他人,听任人们所擅长的。天上的鸟怕猎人用罗网去抓它,所以飞得高高的、远远的;田里的老鼠怕人去抓它,就在神仙的庙宇下打洞,人不敢冒犯神仙,所以不会用烟熏。这两种小动物都有求生本能,何况是人呢?〃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在庄子的时代更是如此,而他能提出君主不能把自己意识强加于民众的想法,实在大胆。
  与日中始对应的人是无名人。有一天,天根到殷阳这个地方去玩,在蓼水边碰到一个无名人,天根就向无名人请教怎么治理天下。
  无名人看了眼天根,直接说道:〃走开,你这个人脏得很,你怎么可以问让人这么不痛快的问题?我正打算跟造物者结伴而行,一旦我进入他们的队伍里,我厌烦时就可以乘坐形状跟飞鸟一样的清虚之气,超脱于六极之外,从而生活在什么都不存在的地方,住在旷达无垠的环境中,而你竟然用梦呓般的所谓治理天下的话语扰乱我的心思!〃 天根不死心地追问,无名人说:〃你现在的心态不对,你应该保持本性、无所修饰,将你的身体放到清静无为的境地里,顺应事物的自然,不要有半点儿个人的偏私;这样一来,天下也就能得到治理了。〃
  这是无名人的淡泊,〃与造物者结伴而行〃是形而上的,他其实也有厌烦的时候,所以说要到一个空空洞洞四顾无人的地方去玩……因为无人,所以便无需计较自我存在,因而找到慰藉。这也是修道的方法,即永远调整自己的心境到空的境界。

  第19节:不强加于人便是善待自己(3)

  无名人的这种想法是君主们应该学习的,但君主的悟性往往要比他低得多,庄子在接下的文字里也列举了几个优秀的君主事例。
  阳子居去拜见老子,对他说:〃我认识一个人,他精明强干,通达聪慧,学道不倦。这样的人应该可以跟明王相提并论了吧?〃老子说:〃这样的人怎能跟圣人相提并论呢?他只不过是一个俗吏而已,这样的人有才智,有技能,但劳心苦志,担惊受怕,就好像老虎豹子因为身上有漂亮的花纹而被猎人捕捉,又好比猕猴身体敏捷所以被人捉来使用,像他这种为才智所累的人怎么能和英明的明王相比呢?〃 阳子居听了这番话脸色顿改,不安地说:〃冒昧请教明王怎么治理天下的?〃老子说:〃我所知道的英明君主治理天下,虽然功绩普照天下,却又像与他没有一点关系似的;他用自己的智慧影响着天下,安排大家劳作,恩惠施及百姓,但百姓都不会觉得自己是依靠了他;他有无法称述的大德大恩,他能让天下万物各自处于应该处于的位置;他是个幕后英雄,总站在高深莫测的地方。这才是大道合一。〃
  从这番话中我们不难看出,明王是庄子眼中的楷模,他有霸气,但不显露。这样的君主看起来什么也没做,其实他什么都做了,是万物帮他做的,万物各司其职完成了自己的任务,也帮助明王完成了任务。这就是庄子心中的和谐,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和谐。当然,这样的和谐是需要条件的:一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身份的平等,二是他们间的相互尊重。当每个人都能成为生命和世界的主宰者,那么大家就都是王了,平等与尊重也就都符合了。
  庄子的推论并非止于明王,毕竟明王与圣人还有很大距离。明王的明是世俗的明,他能做到的平等与尊重也只是理解好事物的关系而已,或者说他只不过是有眼光。但这样的明还不够,只有和万物合为一体才是真的明。有眼光与合为一体有什么区别呢?于是庄子又讲了个算命的故事。
  郑国有个占卜识相十分灵验的巫师名叫季咸,他对人的生死存亡和祸福寿夭了如指掌,他所预卜的年、月、旬、日都准确应验。郑国的百姓都担心他能看到自己的死亡日期和凶祸,所以一见到他就急忙跑开。列子见此情景,如醉如痴,打心底里佩服他。回到学堂后,列子便把刚才见到的情况告诉了老师壶子:〃以前我总以为先生您的道行是世间最为高深的了,如今我才知道,世上还有更为高深的巫术。〃
  壶子说:〃此言差矣,我教给你的还全是道以外的东西,我还没教给你道的实质,难道你就已经得道了吗?不知道道的实质,就等于一个没有雄性的世界,就算有再多的雌性,又怎么能生出受精的卵呢!现在你只学到皮毛就跟世人相比,还想得到别人的肯定,也难怪你会让人替你看相。这样吧,明天你带着你所说的那个神人来见我,让他也帮我看看相。〃
  第二天,列子果真拉着季咸来见壶子。季咸看了看壶子,冲出门口对列子说:〃不好啦,你的先生快要死了,活不了十来天了!我刚才看到他临死前的怪异形色,就像遇水的灰烬一样奄奄一息了。〃
  列子一听潸然泪下,泪水打湿了衣襟。他进到屋里,伤心地把季咸的话告诉老师。壶子不紧不慢地说:〃刚才我只是把如同地表那样寂然不动的心境显露给他看而已,既没有震动也没有止息;用他看相的方法去看我,恐怕只能看到我闭塞的生机了。你可以让他再来给我看看相。〃
  第三天,列子又拉着季咸去看壶子。季咸看完相后,走出门来欣喜地对列子说:〃哈哈!幸运啊,你的先生幸好遇上了我!他的症兆减轻了,他有救了!我已经可以看到他闭塞生机中的一丝神气在慢慢飘动。〃
  列子又把季咸的话告诉老师。壶子说:〃我刚才将类似于天与地那样相对而又相应的心态显露给他看,把名声和实利等一切杂念都排除在外,我又运气让我的生机从脚跟油然升起,一直扩散到全身。这也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能看到一线生机。明天你让他再来给我看看。〃

  第20节:不强加于人便是善待自己(4)

  第四天,列子又带季咸来见壶子。季咸一出门就慌张地对列子说:〃奇怪啊!你的老师的心迹不定,神情恍惚,简直是一片混乱,我无法给他看相,我只有等到他心迹稳定才可能给他看相。〃
  列子回到屋里,把季咸的话告诉壶子。壶子说:〃哈哈,肤浅啊,最正常不过的迹象竟然被当成混乱的。刚才我只是把阴阳二气均衡而又和谐的心态展示给他看,恐怕他已经看到了我内气持平、相应相称的生机。这个时候的风景是一般人所不曾看过的,他看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