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筹帷幄--人生篇》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运筹帷幄--人生篇- 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可。〃

    〃王将军老了,这般胆怯。〃赢政不无鄙夷,遂拜李信为帅,将军蒙武为副,统领二十万人马攻楚。

    王翦托病,回了老家频阳,大有隔岸观火之势。

    李信与蒙武兵分两路,杀入楚国,连克数城。不料,在联兵攻打城父(今河南宝丰东)时,被楚国名将项燕打得落花流水,仅都尉一级的军官就阵亡了七人。

    赢政闻讯震怒,大骂李信误国,随即传令驾车,屈尊去请王翦出山。一进王府,他就谢罪,恳请王翦再掌帅印。

    王翦气还未消,道:〃老臣罹病昏馈,还望大王另选贤明。〃

    〃行了,将军不必再说了!〃

    一见赢政大怒,王翦也就不敢推托了,同意挂帅出征,但条件是非六十万人马不可。赢政立即颁诏,国中凡是能扛得动枪的男子,一律征召入伍,凑足六十万人马,交给王翦。王翦麾兵入楚,杀项燕,俘楚王负刍。

    王翦之将才。胆识,于此可略窥一斑。

    赢政二十六年,最后一个东方诸侯齐国不战而降,赢政终于完成了他梦寐以求的统一大业。接下来,他做的第一件事是更名号。因为那〃王〃的名号已不足以显示他的功业,他要搞一个更尊贵的。于是,便有了〃皇帝〃这个名称。赢政成了至高至上至尊至贵的〃始皇帝〃,文武百官也加官晋级不等。

    令我们惊奇的是,从秦统一全国那一天起,战功盖世的王翦王贲父子便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了。

    文武大臣名单中没有他们父子。秦设三公,丞相,曰太尉,曰御史大夫。先后出任丞相的,是隗状、王绍、冯去疾、李斯;太尉的名单,今已不可考;做过御史大夫的,有冯劫、德等人。在姓名失传的太尉之中,会不会有王翦、王贲父子?这种可能『性』几乎没有。因为,在所有重大政治、军事活动中,都没有王翦的身影出现;王贲倒是出现过一次,那是赢政二十八年赢政第二次巡行全国,王翦、王贲父子突然消失,致使司马迁《史记·王翦列传》也无法再写下去了。

    王翦将才出众,政治上也极为敏锐,他不会不懂得〃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道理。为了保全身家『性』命,他会不会功成身退?看来这种可能『性』也不大。如是说的证据,是司马迁在写完《史记·王翦列传》后发表的几句评论:

    王算为秦将,夷六国,当是时,翦为宿将,始皇师之,然不能辅秦建德,固其根本,偷合取容,以至身。

    从这段〃太史公日〃来看,扫平六国之后,王翦并没有退隐,他被赢政尊奉为〃师〃。然这个老师的头衔是虚的,为了保全『性』命,他只有苟且偷生,迎合、献媚、讨好赢政,直到他死。

    天下一统,王翦的使命完成了,赢政再也不必像犯了过错的小学生那般去向王翦赔罪了。

    当然,还有兴师用兵的时候。不过,赢政不再用王翦父子了,他重用的是蒙恬。蒙恬的祖上是齐国人,祖父蒙骛从齐国投奔秦国,官至上卿。蒙恬的父亲,就是当年李信攻楚时的副手蒙武。司马迁《史记·王翦列传》说,秦灭六国,王氏和蒙氏功劳最大,实则蒙氏的战功远不能和王氏相比。翦、王贲父子常年为帅,在军队中的威望极高,一旦他们有贰心,大好江山就不一定姓赢了。因此,赢政不敢再让他们带兵。蒙氏战功小,在军队中的名望也不大,难以一呼百应,让他们带兵可以放心无虞。于是,带领三十万大军北伐匈奴的便是蒙恬了,这三十万人马是秦朝最精锐的军队。把匈奴逐出河套以后,蒙恬又指挥人马修建了万里长城。此后,他一直率重兵驻屯上郡(郡治肤施,今陕西榆林东南人。弟弟蒙毅,侍奉于赢政身边,不离左右,深为赢政宠信。

    赢政做了十一年皇帝,猝死沙丘(今河北巨鹿东南人中车符)令赵高串通丞相李斯,篡改了赢政遗诏,赐死赢政指定的继承人扶苏,另立赢政小儿子胡亥为帝,是为〃二世皇帝〃。扶苏时为蒙恬监军,二人关系很好,他被赐死后,蒙恬被逮捕下狱,后来『自杀』。蒙恬死后,胡亥起用王翦的孙子王离(是否为王贲之于,不可考)为将,统领驻屯上郡的三十万大军。后来,王离奉命率兵去镇压项羽、刘邦等人,在〃巨鹿之战〃中被项羽打败而被俘。

    这时,王翦王贲、都已命赴黄泉,父子俩是怎么死的,文献未详。王翦被安葬在故乡频阳。

    秦严刑苛政,不明赏罚之道,功臣殒落,失去人心,导致灭亡,这正是方圆人生的大忌。

    不久,王翦、王贲王离三代人效忠的秦皇朝就灭亡了。

    黑云兵气『射』天裂,壮士朝眠梦冤结。

    祖龙一夜死沙丘,胡亥空随鲍鱼辙。

    腐肉偷生二千里,伪书先赐扶苏死。

    暮接山土来干,瑞光已向芒砀起。

    陈胜城中鼓三下,秦军天下如崩瓦。

    龙蛇撩『乱』入咸阳,少帝空随汉家马。

    这是唐代诗人韦楚老的《祖龙行》。入祖龙,始皇赢政》。诗人一首七言诗,否定了赢政的一生,未免失之偏激,好像中国历史上就不该有赢政和他的秦朝似的!赢政虽然残暴,但他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是巨大的。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这里面也有王翦的一份心血,〃开国功臣第一家〃的桂冠,他当之无愧。

    方圆人生:

    治国与做人是同样的道理,宽、严要把握时机,做到能随机应变,符合时宜。

    ■ 法度为方,赏罚为圆

    以功过定赏罚是治国治军的定策。赏罚的法制化是国家与军队安定之本。打个比方,赏罚就是聪明伟大的领导用来御用、节制人们心灵与行为的锁链。

    赏,驱使人们去建功立业、效忠致命。罚,节制人们作『奸』犯科、阴谋反叛。这是他们利用人们通有的弱点,而制造出这种锁链;利用人们的虚荣心理、物欲心理、畏惧心理、羞耻心理的弱点,而制造出这种锁链。但是,站在领袖成功的原则上来看,用罚不如用赏,罚是消极的,而它最大的限度是避免、防止自己事业的毁败。赏有积极的一面,能驱使人们去为他赴汤蹈火、出生入死。

    古今中外,不论是创业的领导,还是继业的君主,都要利用赏罚来节制忠臣义士以及天下人们的心灵与行动。尤其在赏的一方面,他们更是毫不吝啬地赐与臣下,他们利用〃公侯伯子男及王位卿相〃等爵位与军队中各种衔位、称号,以及勋章等等美物作为钓饵;在清朝时期,他们最敬畏的是知识阶层,于是用状元、翰林、进士、秀才之类的名位来笼络。事实上在自科举制度后,人们便竭尽所能各人都埋头干自己的前程。

    赏罚的标准在于法度,运用得合适不合适又在于人。运用得当,就是成功的动力,运用得不当,就是成为失败的媒介。因此,不得不谨慎地行使。

    一个人要有容人之量,必须先有不计较他人过错的品德;要想成大事,必须先有忍的德行。恕能培养容,忍能培养量。所以古代的哲士说:〃必须有宽忍,心才有容量。

    刘秀以〃怀柔〃兴汉

    以柔胜刚,是中国人处世的理想境界。柔能克刚,是中国人处世的坚定信念。

    柔中含刚,刚中存柔,刚柔相济,不偏不倚,才是中国人处世的正宗。这一理想化的处世方式,一个小小的太极图表现得最为形象。在一个圆圈中有一个白『色』的阳鱼和一个黑『色』的阴鱼,阳鱼头抱阴鱼尾,阴鱼头抱阳鱼尾,无前无后,无高无下。最妙的是阴鱼当中有阳眼,阳鱼当中有阴眼,相互包容,相互蕴含,相互激发,相互转化而又相互促生。

    必须指出的是,不论在历史中还是现实中,刚者居多,柔者居少,若能以柔为主,寓刚于柔,其表现方式往往就是〃柔道〃。中国历史上的许多以〃柔道〃处世,以〃柔道〃治国的成功事例,早已证明〃柔道〃比〃刚道〃更加行之有效,其事半功倍、为利久远之特点;更是〃刚道〃所远为不及的。

    刘秀是一位以柔开国、以柔治国的皇帝。他以〃柔〃为主,在政治、军事诸方面也都体现出了这种精神,应该说他把中国的〃柔道〃发挥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刘秀生于公元前六年十二月,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其父刘钦是南顿县令,在刘秀九岁时病故,此后,刘秀与哥哥刘被叔叔收养。据说刘秀身长六尺三寸,美髯目,大口隆准,生有帝王相。刘秀好稼穑佣耕,他的哥哥就经常讥笑他。一次到亲戚家做客,宾朋满座,贵客云集,主人蔡少公精通图谶之学,在述及谶语时说道:〃将来刘秀必为天子。〃原来王莽的大臣刘歆精通谶文,故改名为刘秀,大家也以为是大臣刘秀。谁知座上忽起笑声:〃怎见得不是仆呢?〃大家回头一看,竟是刘的弟弟刘秀,不禁一阵哄堂大笑。

    在他二十八岁的时候,王莽的〃新政〃很不得人心,加上大灾人祸,各地的农民纷纷起义,尤其是绿林、赤眉两支起义军,声势浩大,直可与王莽军一较高低。在这种风起云涌的形势下,刘秀借南阳一带谷物欠收,与兄刘谋划起义,得众七八千人。

    刘秀起义后,逐渐与当地的其他起义军汇合,一度并入绿林军。公元二十三年二月,绿林军为号召天下,立刘秀的族兄刘玄为帝,年号更始,绿林军的势力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以至王莽〃一日三惊〃。王莽纠集新朝主力约四十二万人,号称百万,派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寻率领,直扑绿林军。刘秀等人放弃阳关,率部退守昆阳。

    昆阳守军只有八、九千人,敌人则连营百里,势力太过悬殊。有些人主张分散撤出,刘秀坚决反对,认为如果并力御敌,尚有保全的希望,如果分散突围,必被包围消灭。他亲自率领十三骑趁夜突出南门求救,他说服了定陵、郾城等地的起义军,亲率精兵数千人偷渡昆水,突袭敌人,使敌人手忙脚『乱』,阵脚不稳,终至大败。昆阳之战是中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光辉范例,也为起义军推翻新莽政权奠定了基础。自打败了王邑、王寻的军队以后,刘秀兄弟两人的威名日盛,这就遭到另一派起义军将领的嫉妒,加上刘当初曾反对立刘玄为帝,正好借此进谗,说刘不除,终为后患。刘玄懦弱无能,并无主张,便听了人言,准备伺机发难。刘玄借犒军之机,大会群将,制造借口,不久起义军内部发生了分裂,刘秀的哥哥刘被杀。

    刘秀当时正在父城,听到哥哥被杀,十分悲痛,大哭一场,立即动身来到宛城,见了刘玄,并不多说话,只讲自己的过失。刘玄问起宛城的守城情况,刘秀归功于诸将,一点儿也不自夸自傲。回到住处,逢人吊问,也绝口不提哥哥被杀的事。既不穿孝,也照常吃饭,与平时一样,毫无改变。刘玄见他如此,反觉得有些惭愧,从此更加信任刘秀,并拜为破虏大将军,封武信侯。

    其实刘秀因为兄长被杀而万分悲痛,此后数年想起此事还经常流泪叹息。但他知道当时尚无力与平林、新市两股起义军的力量抗衡,所以隐忍不发。刘秀的这次隐忍,既保全了自己,又在起义军中赢得了同情和信赖,为他日后自立创造了一定条件。

    等到起义军杀了王莽,迎接刘玄进入洛阳,刘玄的其他官属都戴着布做的帽子,形状滑稽可笑,洛阳沿途的人见了,莫不暗暗发笑。唯有司隶刘秀的僚属,都穿着汉朝装束,人们见了,都喜悦地说:〃不图今日复见汉官威仪。〃于是,人心皆归刘秀。

    刘玄定都洛阳以后,便欲派一位亲近而又有能力的大臣去安抚河北一带。刘秀看到这是一个发展个人力量的大好机会,便托人往说刘玄。刘玄同意了这个请求,刘秀就以更始政权大司马的身份前往河北,开始了扩张个人势力,建立东汉政权的活动。

    当时的河北有三股势力:最大的是王郎,他自称是刘邦的后代,号召力很大;其次是王莽的残余势力;再次是铜马、青犊等农民起义军。刘秀在河北每到一地,必接见官吏,平反冤狱,废除王莽的苛政,恢复汉朝的制度,释放囚犯,慰问饥民。所做之事,均都顺应民心,因而官民喜悦。

    当时,有一个叫刘林的人向他献计说:〃现在赤眉军在黄河以东,如果决河灌赤眉,那么百万人都会成为鱼鳖了。〃刘秀认为这样太过残忍,定会失去民心,就没有这样做。刘秀初到河北之时,兵少将寡,地方上各自为政,无人听他指挥,虽能〃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但毕竟没有大量军队。他为王郎所追捕,曾多次陷入窘境。后来,他逐渐延揽了邓禹、冯异、寇询、姚期、耿纯等人才,又假借当地起义军的名义招集人马,壮大声势,并联合信都、上谷、渔阳等地的官僚集团,才算站住了脚。由于他实行〃柔道〃政策,服人以德不以威,众人一旦归心,就较为稳定。

    刘秀认为〃柔能制刚,弱能制强〃,他多以宽柔的〃德政〃去收揽军心,很少以刑杀立威,这一点,在收编铜马起义军将士时表现得最为突出。当时,铜马起义军投降了刘秀,刘秀就〃封其渠帅为列侯〃,但刘秀的汉军将士对起义军很不放心,认为他们既属当地民众,又遭攻打杀掠,恐怕不易归心。铜马起义军的将士也很不安,恐怕不能得到汉军的信任而被杀害。在这种情况下,刘秀令汉军各自归营,自己一个人骑马来到铜马军营,帮他们一起『操』练军上。铜马将上议论说:〃肖王以秀,如此推心置腹地相信我们,我们怎能不为他效命呢?〃刘秀直到把军士『操』练好,才把他们分到各营。铜马义军受到刘秀的如此信任,都亲切地称他为〃铜马帝〃。

    在消灭王郎以后,军士从三郎处收得了许多议论刘秀的书信,如果究查起来,会引起一大批人逃跑或者造反。刘秀根本连看都不看,命令当众烧掉,真正起到了〃令反侧子自安〃的效果,使那些惴惴不安的人下定决心跟刘秀到底。

    公元二十五年,刘秀势力十分强大,又有同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