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古代做皇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回到古代做皇帝- 第40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你拿着一杆马槊,破谁的甲去?再说了,一杆马槊造价不下于一匹骏马,不是豪门世家,谁用得起啊!

大顺先前又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武将没落得连马槊都造不起了。没有了市场,会造马槊的匠人也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手艺也快要失传了。幸得一杆神臂弩横空出世,这些懂得造马槊的匠人,才算是重获了新生。

在燧发枪的击发率不到九成的年代,弓弩还是有存在的价值。特别是在潮湿、雨雪天气里,弓弩发挥的作用,比火器大多了。

一个兵团里面,没有各种兵种的配合,根本就是把自己的要害放到敌人面前,自寻死路。要是单是骑兵也就罢了,打不过还能跑。可汉人军队历来是以步卒为主的,打不过也跑不掉啊!

也是因为这样,耶律洪基才有这样的底气,敢和大顺一较高下。

但如果大顺的骑兵和辽国不相上下,那么耶律洪基还有这样的底气吗?耶律洪基也知道事情的严重性,也不敢托大了。“以卿家之见,该当如何?”

“出兵!”

耶律乙辛脱口而出地说道:“将榷场全都抢光!”

耶律洪基一愣:“那茶布怎么办?”

“和回鹘人做买卖,从他们手里买!”耶律乙辛早就想好了后路,他就想着,没有张屠夫,难道就要吃带毛猪了吗!

这个年头,回鹘人确实厉害,一手控制了西域,还有丝绸之路。阿拉伯人也是和他们做买卖,而不是和辽国契丹人做生意。

耶律洪基仔细考虑了一番,觉得这个主意不错。

确实,在辽国生死存亡面前,一个小小的榷场,可有可无。一旦让汉人完成强大的骑兵军团,那契丹人的末日就要来了。滦河行宫前,汉人的“妖法”让他胆战心惊。直到高丽国传来情报,他才知道这种武器叫做火器,能百步内取人性命。但制造不易,大顺里面也没有多少。

但那已经过去了八年啊!八年时间,谁知道大顺积攒了多少家底,打造了多少火器?

怪不得萧挞里要他和大顺修好,原来就是惧怕汉人的火器!

耶律洪基不蠢,稍微一思索,就明白了关键所在。

要是汉人的火器,再加上骑兵,那岂不是天下无敌?

“不成,一定要阻止!”耶律洪基想到这里,浑身一个哆嗦。要他向汉人俯首称臣,简直比杀了他还难受。就算是是平起平坐,他也觉得受不了。原先辽国的军事实力远超大顺,就差那么临门一脚,就能南下中原了。可如今形势逆转,耶律洪基哪里能服气?

“不错,确实要出兵!”

耶律洪基终于想通了这个问题,也下定了决心。只要能阻挡大顺崛起,小小一个榷场算得了什么!

耶律乙辛也笑了,恭维地说道:“陛下英明!”

其实他内心也是在打着小算盘,现在马匹市场实在不像话,一匹良马才值百贯,骏马才上千贯,纯色才值四千贯。这样的低价,早就让契丹人叫苦连天了。辽国对外贸易没有什么好输出的,除了羊,骆驼就是马了。

羊价倒是稳定,一贯以来都是十贯一头,甚至在水草不济的年头,还能涨到十二贯。但羊也有不好的地方,就是太耗水草。没有那么多肥美的水草,根本养不出好羊来。一块丰美的水草牧场,养马的收益比养羊大多了。是以羊价上不去,马价却一直在跌。

这可急坏了耶律乙辛,要知道他手里还积压着不少良马,要是马价上不去,他可就赔大发了。

所以他一直处心积虑,要通过影响耶律洪基,从而影响顺辽贸易,再影响马价。别看榷场没了,他的马就卖不出去了。恰恰相反,榷场没了,并不影响马匹的出售,甚至马价还会水涨船高。耶律乙辛不知道暗中积攒了多少条贩卖马匹的渠道,榷场是最低收益的一个。

耶律乙辛敢说,只要辽国再出兵打草谷,榷场关闭在即,那么马价就会水涨船高。他不怕没有汉人来做生意,毕竟朝廷的马场收购马匹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有了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利润,这些汉人肯定会趋之若鹜,哪怕是冒着生命危险,冒着倾家荡产的危险。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亘古不变的道理。耶律乙辛是这样,他就不信那些汉人不是这样!

“卿家,你且退下,待朕召集南院、北院、枢密院的大臣,一同商讨,到时候你可要出力!”耶律洪基面授机宜道。

“微臣遵旨!”耶律乙辛也知道,耶律洪基这是要拉一个心腹为他摇旗呐喊,耶律乙辛也乐得做这个吃力不讨好的活。毕竟看在钱的份上,没有人会跟钱过不去。

耶律乙辛退出明王楼后,心中那个得意的劲啊:“总算该我发财了!”

“北院同知,怎么今个这般高兴啊?”

一个声音自后面响起,耶律乙辛扭头一看,先是一愣,然后失笑道:“原来是驸马都尉萧霞抹!许久不见,近来可好?”

“不是很好,始终赶不上北院同知啊!此地相遇故人,实是难得。我才回临潢府不久,不如现在去喝几杯水酒?”萧霞抹提议道。

耶律乙辛眼珠子一转,开声道:“驸马都尉相邀,敢不从命?”

两人哈哈大笑,勾肩搭背,出了大辽皇宫。

第九百一十三章:半部论语治天下

春去秋来,这半年大顺上下承平,也不见有什么风浪。

风调雨顺之下,自然是个丰裕之年。加上这几年优良选种,监察司大力推广,额,至于怎么推广的就不知道了。有时候农户不相信朝廷的话也是正常,毕竟是一家大小的口粮,不能马虎。可这些种子是皇家大学精心培育出来的,模拟了最恶劣的环境,还能保证生存,可谓良种。经过半推半就,大顺的农业发展也不慢,起码农户们也明白了,朝廷是真心为他们好。

至于各地作坊工厂,也发展得极为快速。大顺商贾似乎也意识到了,在《大顺律》保护发明创造的前提下,只要能掌控到了一种新技术,那真的是财源滚滚。跟风在别人身后的,连一口汤都喝不到。

正是因为这样,工匠的待遇水涨船高,甚至一些高明的工匠,月薪超过了做官。

当有官员向陆承启奏明此事,觉得“匪夷所思”,要“及时加以制止”的时候,陆承启觉得并没有什么不妥。

一个朝代真的到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时候,往往是最为悲哀的。除了文化以外,这个朝代就拿不出任何可以称道的东西了。古圣先贤里的管子早就说过,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是一个因果关系,超越不得。当你的军事实力弱到了一定程度,所有人都跑去读书的时候,那这个朝代是没有救药的。

文化经济再强,没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加以护佑,只能成为别国眼中的一头肥羊罢了。

如果只是死读书,不会把知识转化成生产力,那读书有什么用?

只能说百姓都太功利了,读书只为做官,因为做官不愁吃喝穿。

这也是朝廷有意无意倡导的,只要给人一个奋发的途径,给百姓一个希望,他们就会服从统治。

一旦朝廷的根基开始瓦解,那么这个希望就不在了,百姓自然而然要推翻这个朝廷。一个朝代的覆灭,除了范围巨大的灾难发生,人心道德的败坏,百姓走投无路之外,上升通道被堵死,也是一个很大的因素。

现在利用市场,再衍生出来一个上升通道,又有何不可?陆承启乐得见到这样的事情,甚至还会大力扶持。只是这样一来,满朝文武嗟叹,说官员地位一去不返。确实,如果以金钱论地位的话,满朝文武或许都比不上富可敌国的商贾。现在很多八九品的官员,连工匠都比不过了,他们难免心中不忿。

其实人家工匠付出的脑力,并不比你读书做官少啊!正所谓术业有专攻,你既然选择了做官,就要明白这个道理。官里面,还分多种多样哩,你要是不熟律法,一辈子都只能是个十品官,或者是个九品翰林的闲职。熟读了律法后,你才能有可能获得实缺,能外放地方。当然,如果你精通算学,精通水利,精通农事,那你外放实缺的机会就更大,升迁的渠道就更为广阔。

工匠同样如此,你手艺不行,一辈子只能给别人打下手,做一些简单重复的活。只有你精炼手艺,研究琢磨,提升自己的技术,你才能获得东家赏识。

商贾是最讲究实质性利益的,你的手艺不行,他犯得着花那么多钱银聘请你吗?他恨不得将成本压低,利润全都装进自己的口袋才好。但他只是商贾,不是工匠,也不懂技术,想要赚钱,还得讨好工匠才行。你要是给的钱不够,人家随时跳槽走人都是可以的,那你不是平白给自己的竞争对手送去一份大礼吗!

同样的道理,做官也是这样,为什么十品官、九品官、八品官的俸禄这么低?

那是因为同类型的官太多了,张三你不来,还有李四,王五,候补的人选太多。但为什么林镇中就坐稳了户部尚书的位置?那是因为人家业务精通,没多少人能取代,而且林镇中做得也不差。所以林镇中的俸禄,是十品官的几百倍,八品官的百倍。

你要想升官,现在钻营门路,巴结上司已经行不通了。唯有认真踏实地学东西,让朝廷知道你不可或缺,你才有晋升的空间。不然的话,你一辈子领着闲职,做一个九品翰林好了。

这些道理,不是死读书的人能领悟得通的。他们只道“半部论语治天下”,学好了四书五经,自然能通晓万事。

真的如此吗?半部论语就能治天下了?那为何当年孔子周游列国,没有一个君主采用他的主张?就算是汉武帝,也仅能接受董仲舒改良过的儒术?

很多人都道现在大顺还是以孝悌治国,其实不然。

孝悌是要的,人伦始终是大顺立国的根基。但实质上,大顺是以法治国的。特别是陆承启上任以来,极力修改《大顺律》,查漏补缺,堵死各种律法漏洞。外儒内法,一个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只可惜缺心眼的人,还抱着《论语》不放,怪不得他们长叹时运不济,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了。你都做不出什么政绩,百姓对你摇头,陆承启凭什么升你的官?

儒家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你真的“修身”成功了吗?连基本的《大顺律》都不学,算哪门子官?又不精通算学,又不懂水利,农事更是两眼一抹黑,你这样的官就是个废物,除了夸夸其谈之外,还能做什么实事?就算外放了,也不过是一个糊涂官!

做官不能升官,首先不要怪朝廷,怪户部的政绩考核,怪监察司的考核,要问问自己真的能胜任下一个官职吗?

只可惜当了官的,都认为自己顶了不起,还学什么律法、算学、水利、农事、民生、器匠?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活该他们蹉跎半辈子!

陆承启冷冷地看着朝堂下群情激奋的文官们,这些都是“历史遗留”问题,很快就要清扫出去了。这些年来,他已经通过政绩考核,把不少没卵用的官员“贬谪”出长安,鲜少有被“贬”的官能再次回京。无他,政绩不够,就这一点,堵死了他们升迁的通道。

现在他们还不知悔改,连自己的不足都视而不见,看来又要“贬谪”一批人了。

陆承启瞥了一眼户部尚书吴显祉,眼中意味深长。吴显祉一愣,随即便明白了过来,君臣对视,心意相通。

第九百一十四章:不发威你当我病猫?

陆承启的不屑是有原因的。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原先是出自太祖时的宰辅赵普。

时有史载:“杜少陵诗云:‘小儿学问止《论语》,大儿结束随商贾。’盖以《论语》为儿童之书也。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者止《论语》,高宗尝以此语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这是说《论语》只是当时“为儿童之书”,当过私塾先生的赵普自然熟悉。大顺甫立,根基未稳,在儒家学派的精心杜撰和极力宣扬下,“半部《论语》治天下”被炮制出来并不胫而走,也就不足为怪了;其次,《论语》作为儒家经典,无论是在维护皇权至上,讲求尊卑贵贱,调整社会关系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对于遵从礼教,维护伦理,约束行为等方面,也都显得极为重要;再次,赵普贵为宰相,位高权重,但读书不多。所能炫耀,能够拿得出手的也仅是一部《论语》而已。

现在这些文官还抱着“半部论语治天下”,实为可笑。

赵普那个年代没读过多少书都能做先生,是因为在前朝统治下,百姓生活困顿,根本没有闲情逸致读书。赵普虽然读书少,但人家有真才实干,要不然也做不到宰辅。这些文官看不到本质,只看到“半部论语”,真是可笑至极。

如果真的能“半部论语治天下”,又何必要律法,要军队,要衙门?百姓自治就好了嘛!

不可否认《论语》是经典诗书,但这也太夸大《论语》的作用了。在陆承启看来,《论语》在修身上面确实有作用,劝人学好不遗余力。但真的靠《论语》治天下,那就是自寻死路了。

哪怕是把儒家典籍一起管上,也治不了国的!

做了皇帝的人,大多懂得这个道理。儒家只能用来稳定社会,却打不了仗。要想真正治国,非得在法家、兵家、墨家机关术上面下功夫不可。

礼法杀人不见血,这是陆承启最为痛恨的一件事。如今有法可依,若哪个村正、里长、族长敢再用家法杀人,陆承启会让这个里长、村正、族长见识一下什么叫“国法”!

“陛下,祖宗之法不可违啊!今匠人地位一再提升,时日长久,绝非正道!”

一个臣子端着朝笏,神情激愤地说道。

“臣附议!”

“臣附议!”

……

一大帮臣子站出来,打定主意抱团对抗新政的了。其实陆承启都明白他们的小九九,不就是从心底里瞧不起那些工匠吗!在他们心中,工匠无不是“苦哈哈”的,衣衫褴褛的,现如今过得比他们还要好,作为一个先前高高在上的官,哪里忍受得住?

陆承启好整以暇,说道:“那敢问众卿,哪个才是正道啊?”他是越来越习惯和稀泥了。反对新政的,只要拖泥带水拉过去,过得几日,就沉寂了下来。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